绿林网

《我爱·我家》读后感摘抄

《我爱·我家》读后感摘抄

《我爱·我家》是一本由郑猛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00,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爱·我家》读后感(一):回忆美不美

今天看支持人王宁的微博,她写了一个讲述故事的话。我回她:故事讲述起来总有不同。她说那才遗憾。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本书。20年过去了,大家想起来的都是面容模糊的故事,讲述起来也那么不同,但不遗憾。

看「我爱我家」那个剧喜爱得不得了是在1998年,买了一套碟,花了好几百。为什么那么喜欢想不起来了,和现在的喜欢也肯定不是一种情绪,但一定是触碰了心里美好的开关,就喜欢了。

书里的大家在回忆那些困难和不知未来的时候,如今看起来都是美好而轻松的,这就是生活吧,苦会逐渐丢掉,保留自己喜欢的那些甜美,在有一天对话起来,会发现都对不上,那些对不上,就是每个人最爱的记忆,美丽而闪光。

大家爱这本书,不如是爱那些回忆。

虽然,在编排节奏上有重复和混乱,但能收集这么多资料已属不易,是本不错的回忆补缺。

《我爱·我家》读后感(二):这是一个妇女的“八卦”,更是一个家迷的进修。

这是一个妇女的八卦,这是一个家迷的进修。 《我爱·我家》是江湖人称郑捕头的郑猛,在2014 年,《我爱我家》上映 20 年的时候出的书,我第一次在知道这本书的时候,网上已经买不到实体书。我甚至还微博私信了作者,作者告诉我,只有亚马逊网站还能买到 kindle 版。于是我第一次斥巨资(好像是7.99)买了一本电子书。 说实话,作者文笔挺粗糙,但是凭借对《我爱我家》的热爱以及混迹“家迷”圈好多年获得的江湖地位,他跟我们讲了许多剧集背后不为人知、不为人道的“秘密”。比如,导演英达第一次知道“情景喜剧”是在美国看到了《考斯比秀》,那会儿美国还没有《老友记》,而梁左第一次知道啥是“情景喜剧”是英达在美国用录像带录了两期《考斯比秀》,带回来给梁左看,看的时候还得给梁左当翻译;比如,王朔拍《编辑部的故事》的时候,问英达要不要加罐头笑声,英达不让加,其私心是为了把“第一部情景喜剧”留给自己;再比如,葛优客串《我爱我家》的时候正在拍《活着》,姜文客串《我爱我家》的时候正在拍《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有《心中的明星》,就是圆圆追星张国荣那一集,本来已经联系好张国荣确实能出演,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成了永久的遗憾…… 贾行家在文化参考里中说到,《我爱·我家》这本书现在已经真的成了“公共资源”,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都买不到实体书了。我最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我爱我家》起点即是巅峰?为什么快30 年过去了,没有一部剧能超越《我爱我家》?难道就像贾行家说到“梁左在20年前去世”时,说“他带走了一个时代。”我曾经在 B 站刷到过一个关于“我爱我家中用了多少红楼梦的梗”,叹为观止,直呼“握草”。仍是贾行家说的——梁左对人世间的观察,有红楼式的细腻和悲凉。 跟许多家迷不一样的是,我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我第一次看到《我爱我家》是什么时候了。我大概和剧中的圆圆同龄,这部剧播出的时候,我正在上小学,我们爱的不仅仅是这部戏带给我们的欢笑,还有那个时代里我们每个人对家庭的回忆。昨天晚上罗大佑的线上演唱会,最后一首歌,他唱《光阴的故事》,“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转眼又是十年,明年就是《我爱我家》播出30 年了,梁左、文兴宇、谢园、还有本应出现的张国荣已经不在;英达和宋丹丹早已分道扬镳;关凌的孩子已经跟贾圆圆差不多一样大了;剧是人非…… 郑捕头在采访英达的时候问,“你觉得如果梁老师现在还在的话,还能不能再创作出《我爱我家》这样的本子吗?”英达说,“应该可以,但除非是他现在活过来,而不是他一直活着,这是两个概念。”我就想,如果梁左先生现在还在,他的才华会不会被如今快餐式的幽默消耗?但作为一个各种喜剧的爱好者,我总觉得,如果梁左老师多活20年,中国的喜剧江湖,会比如今精彩许多。

《我爱·我家》读后感(三):经典只能用来怀念

1992年11月,英达与王朔第一次开始讨论情景喜剧的创作意向。按照他们的设计,这部剧聚焦的是一个老干部家庭,老干部早年参加过革命,解放后担任过政府机关的领导职务。家里有一儿一女,女儿行大,找了一个南方倒插门的女婿,生下一个女儿。经过多次探讨,最后写了一个电视剧策划提纲,但剧名还没有想好。英达的大堂弟英壮也参与了早期的策划。英壮是北大物理系毕业,分配到一家科研单位做工程师,当时在单位下属的一家公司担任经理。

英达当时的想法是,拉到投资就和王朔、英壮等人创作剧本。所以接下来排在第一位的是找到钱。1993年初还没过完年,英达就拉着王朔赶往冰天雪地的东北,到长春去拉投资。东北的酒场总是很多,有一次醉意甚浓之际,王朔提出这部剧可以叫“我爱我家”。英达听完感觉特别别扭,认为这是一个病句,起码应该是“我爱我的家”。王朔坚持认为,就是要这个别扭劲儿。

王朔是起名的高手,不管是《过把瘾就死》《玩儿的就是心跳》等小说,还是《爱你没商量》等影视剧,名字都能言人之不能言,令人过目不忘。

于是,策划案的空白处填上了“我爱我家”四个字。

不经意间,《我爱我家》已距我们20年之久,剧中古灵精怪的圆圆扮演者关凌都结婚生子了。可《我爱我家》似乎又离我们很近,直到现在,电视荧屏中还时不时传来这家人的欢笑声……

上世纪90年代,我家摆着的还是14英寸的熊猫牌彩电。某天傍晚,我趴在炕边看了集《我爱我家》,一下子着了迷。后来有了电脑,学会看视频后,头件事就是重温《我爱我家》。郑猛这本《我爱·我家》“20周年珍藏纪念”瞬间把我拉回了童年。神奇的是,品读着文中辑录的台词,就感觉这些文字突然有了生命,仿佛剧中角色把它们传入你耳畔,脑子里随之会联想起一幕幕情节。有时太过熟悉,连文字也可以立体起来,这就像“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一样,看到之后会不自觉地唱出来。

这本向《我爱我家》致敬的书其实很小众,如果是没看过《我爱我家》的读者肯定对它熟视无睹。这本书又很大众,实在是因为喜欢《我爱我家》的观众不计其数……

《我爱我家》是中国的第一部情景喜剧,也是迄今为止无法逾越的高峰。导演英达说《我爱我家》的成功有一半的功劳得属编剧梁左,这句话并非是英达的自谦。梁左的离世让中国情景喜剧之路猝然间停顿,后来的情景喜剧众多,很大一部分是导演英达和剧中演员担当主角,但也都流于平庸,归根结底在于剧本的苍白无力。经典总是用来怀念的,以至于时隔20年之久,关于它的书还是能够大卖。

感谢作者郑猛,他敲开“202”那扇亲切而略带神秘的大门,寻访该剧数十位主演、客串明星、主创与幕后,在一位位“我家”成员的追忆和讲述中,当年创作现场终于重现。英达与宋丹丹早就劳燕分飞,文兴宇、英若诚等老艺术家也相继离世,《我爱我家》的主创们永远不可能再凑一起把“我家”的故事延续下去。好在还有影像和书籍,让“家迷”们能够在欢乐中回味那份美好。

经典总让人惦记,即便原班人马不可能重组,可总有人惦记金字招牌。事实一再证明,对经典翻拍和续拍成功的寥寥。新《编辑部的故事》简直让人无法直视,很不希望《我爱我家》也来个狗尾续貂。让经典留在那吧,不要再去叨扰那个美好的记忆。

《我爱·我家》读后感(四):我爱我家

今天百度《我爱我家》中傅明的扮演者文兴宇老头子已过世了,不免有些悲伤,我这边还正在沉浸于我爱我家的喜乐之中,他塑造的离休老干部的官员形象,说话语气,擅长做的思想工作的形象还时不时在我脑海里浮现。在我闲暇的日子里,让我充满欢乐。

我爱我家分两部分拍摄,1到40,41到120。从41集开始家里陈设换了,保姆也换了一个,主题歌也是。志新带着保姆小张去海南淘金了,为什么会去海南,我想起了之前王朔不知哪本书里的内容,他说90年代初的时候,流行下海经商,炒房开始热起来,倒货也多起来,在广州买货到北京各地倒,海南由于经济特区的原因房价猛涨,很多商人过去淘金,刚好王朔又是我爱我家这部剧的策划,所以我就自以为是的认为他们去海南是这个原因了。

看电视剧看得少,从第一集一直不漏的看到最后一集的更少,小时候看电视随性看,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还有一个原因,感兴趣好看的值得看的有营养的电视剧越来越少,我又是个挑剔的电视观众。

与我爱我家结缘应该是受王朔的书影响,以及微博上史航老师的倾心推荐,还有它极好的口碑,我觉得我现在看正好,早一点会看不懂里面一些台词里嘲讽的意思,以及以及创作者人物关系,再迟点会觉得遗憾。像总摄像师王小京说的,我爱我家当中的许多包袱,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是很难懂的。

这部剧最吸引我的是——台词。

这是一部喜剧,是中国的第一步情景式喜剧,不靠动作夸张,也不靠画面铺垫,也没有俏皮的音乐陪衬,区别于周星驰的无厘头,卓别林的滑稽,以及宁浩导演的泰囧喜剧,也不同于后来的情景剧《武林外传》和《爱情公寓》以及《家有儿女》,它独树一帜,就是用台词打动你,这恰恰是最难的,有点像相声,群口相声。

台词精致练达,遭笑的地方你常常会看出一些含沙射影,有对历史上那些特定时代的讽刺和对旧社会一些风俗习惯社会风气的鞭挞,这与本剧的编剧梁左分不开,创作者必须要有人文关怀,要有才情,要知识渊博。台词不光只是让人笑,笑过之后还有思考的哲理。这就上了一个等级。

台词遭笑的部分之一就是大视角,宏观层面俗事,你就看他们在那里吹,也不反感,因为吹得有理有据,有板有眼的,你还不好反驳,是这么个道理,有时一件很小的家长里短的事一搭上国际形势,就不着边了,包袱效果就出来了,观众心里自然明白笑话要来了,知道要吹牛了,可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能被逗乐,可见台词以及演员功夫的厉害。

之二是,把政治当戏谑,放在现在审查这么严格的情况下,或许都不能通过。官员形象跃然于纸上,文兴宇扮演的傅明说话语气不紧不慢,每句话当中或结尾都插入好多我们经常会听到的官员开会和作报告时的用词,“啊啊啊,嘛嘛嘛,额……这个……”这一点又让我想到去年王朔编剧的《私人订制》当中的范伟当官的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妙。

插科打诨,逻辑谬误,不着边际,含沙射影,讽刺挖苦,旁征博引等等这些都是我认为台词厉害的地方,也是喜剧效果包袱慢慢铺开的时候。逢一件事他不跟你正面来,强词夺理,巧言善变,你本来要去说服他,反而被说服,很符合我的喜好。

我爱里面的每个人物,各有特点。傅明退休老干部,一口官腔,说话最是好玩,生活中不常见,倒是符合我们对官员形象的想象。贾志新落后青年,待业家中,他说他哥写的剧本,比较了解他,让他得了不少好处。贾志国中年知识分子,符合导演英达想的“文丑”形象,戴一副大眼眶,呆头呆脑的样子,丈二的和尚。宋丹丹饰平之,表演功力就不用说了,演谁像谁。贾圆圆胖胖的,让人一看就想上去捏她的脸,可爱机灵,额头上那一撮弯弯的头发也是醉了。小张地道的北京人硬是在剧中说了一口流利的四川话。贾小凡女大学生剧中长得最漂亮。

据说当年哥哥张国荣差点串一集了,因为有一集《我们的愚人节》讲圆圆的偶像张国荣,最后不知什么原因没来,对我来说,真是件遗憾的事。

导演英达说:喜剧就是讽刺加幽默。

可补充阅读:王朔写梁左《回忆梁左》,梁左文集《笑忘书》。

《我爱·我家》读后感(五):读记:我爱·我家

第一章:中国首部情景喜剧试水

作者郑猛,本书主要是2013年纪念《我爱我家》二十周年的产物,包括拍摄时台前幕后的趣闻野料,一些90年代初的时代印记,剧中经典台词回顾。

先说导演英达的出身经历和怀揣梦想,想把情景喜剧引进国内,前期策划时王朔帮着指点了一些。——提到其实《编辑部的故事》已经完全符合情景喜剧的特点。

王朔定了《我爱我家》这个乍一读有点别扭的片名,和英达商量了老干部家庭的基本格局。不过开始是说一儿一女,女儿年长,有个倒插门的姑爷,生了一个外孙女。然后王朔就密到海南去了,推荐了个编剧,也就是我们的文学师梁左。

介绍梁左的相声创作经历,《虎口遐想》《小偷公司》等等,因为他本人就是老干部家庭,一看剧本很熟悉,就随手改成了现在的两儿一女的家庭格局。

王朔还帮着定了情景喜剧这个中文翻译,英文是situation comedy,英达本来想三个字的,譬如室内剧、剧场剧等。

英壮是前期策划和编剧。宋丹丹是导演老婆,当时已有名气,才播了《爱你没商量》,这次和平竟然算是让她往老了演。梁天也是梁左写剧本时就形象上确定的,反正兄弟俩也熟悉戏路。杨立新事业算刚有起色,《半边楼》混个脸熟。赵明明也是刚毕业刚和英宁结婚,《女人不是月亮》起步,正在拍《京都纪事》。

老傅开始找的朱旭,英达比较熟悉,哈,如果朱旭能把官僚做派这一面演活了,也是可惊喜的好事。档期原因错过,朱老当时拍《心香》。英若诚推荐了文兴宇,文当时是新锐的话剧导演,才五十二,和宋丹丹一样,也是往老了演(剧中傅明六十七)。

贾圆圆是找了一圈,从三个小女孩里定下来的,让她们试拍《女儿要远航》片段。梁左说关凌大脑门一绺刘海儿有特点,就选了她。

摄影师王小京,美术师戴延年,书中比较详细的说了下戴延年的布景,因为情景喜剧是个新生事物嘛,电视剧和舞台剧之间找个平衡点。

副导演林丛找客串明星,首先找到了刘威。

-------------------------------------------------------------------

第二章:一鼓作气40集

93年前四十集和94年后80集是两个阶段,演员主创和场景地点都有不同。

93年7月英达生日开机,拍摄的顺序和剪辑播出的顺序是不同的。先拍的第一集《在那遥远的地方》,文兴宇老爷子还在摸索角色也担当不多,宋丹丹杨立新人艺的经验丰富就先试水。因为梁左是语言大家,剧里明显的特点是台词长,要认真背。摄影王小京也在摸索镜位走动和镜头切换,以免包袱出来了镜头没跟上。小区外景,找了国务院宿舍楼,复兴门桥也常出现。

作曲是关峡,也是《围城》的作曲,"我的家庭真可爱,清洁美丽又安详,兄弟姐妹很和气,大人孩子都健康。”这四句来自苏格兰民歌《可爱的家》。太阳能热水器买了用不成是英若诚干过的事。

《愚人节》这集文兴宇逐渐找到了角色的感觉,说话吱吱呀呀老干部风格。蔡明先看了葛优客串的《不速之客》,才应承作客串的,因为当时也小有名气。艳红咖啡厅的八喜冰淇淋是梁天拉的赞助,管够,关凌和沈畅就吃胖了。

《亲家母到俺家》,韩影光芒四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姆们姆们姆们!!”,大鼓词唱钟山风雨起苍黄也经典。

《骗子》,句号、莫岐和张永强、李绪良客串,张永强在后80集担纲成了主角。盘条,倒爷、火车皮、皮包公司,时代印记。

《既然曾经爱过》,郭冬临和陈瑾客串。沈畅的四川话开始有问题,她跟重庆人学的,不地道或说没人听得懂,英达指导改了川普。汪国真的诗和一些童安格叶倩文的流行歌曲。

《灭鼠记》,源自梁左小说,只是结尾不悲剧了。梁左特意露脸。于大妈金雅琴登场,重要绿叶。

《无线追踪》,BP机的时代奢侈品,客串警察是刘斌,身边女刑警是副导演林丛。BP机的号码是摄影王小京的,拍后80集的时候,王小京还受到了骚扰。夏力薪中央戏剧学院的,可惜没大火。

《奖券的诱惑》,金刚砂牌手纸。。王奎荣、郭涛客串。

《毁我爸一道》,刘金山后来在《闲人马大姐》中大放光芒。学生肇事者是宁宁。

《不速之客》,葛优神作,英壮编剧。

《心中的明星》,差点真请到了张国荣。经纪人是李耕,也是熟脸了。关凌之前都没听过张国荣,但知道小虎队。

《电视采访》,是拍摄的最后一集,梁天激动秀了一把。马羚客串主持人,其时也在做主持。马羚身边的摄影师是英宁,英达堂弟,赵明明老公。

《近亲》梁天父亲病危,白天赶戏,晚上看护,也没搞清楚剧中志新是亲生的不。梁左曾让梁天多读《红楼梦》,语言风格塑造人物形象。梁天不习惯叫梁左哥,剧中志新也很少叫过志国哥。客串美女陶慧敏,演过林黛玉。小晴和志新约会的小公园,墙上有“戴延年到此一游”。

《死去活来》,梁左编剧,英壮客串大夫,李成儒也来露脸。

《都不容易》,英达认为客串的杨青气场不输宋丹丹。杨青《外来妹》和情景喜剧《候车大厅》。

-------------------------------------------------------------------

第三章:波折横生

主要说前40集到后80集的一些变化更新。

原计划就拍40集,拍完《电话采访》,搞关机宴。梁天大醉,吐盘子里,杨立新还以为麻婆豆腐。在大兴一个编辑机房作剪辑时,英达认识了《艺苑风景线》剧组的编辑贾乐松,贾成了后80集的现场导播。

94年初,先在香港卫视中文台首播,影响有限。央视和北京台不播,内地首播权给了河北经济频道。94年是国际家庭年,于是河北台打了个片头的标语。《我爱我家》的确曾被报纸评为最差电视剧,宋丹丹成最差演员,评选还是王朔组织的,哈 ~

投资方和香港台都建议接着拍。但演员凑不齐了,换角折腾。

94年3月梁天和葛优、谢园成立好来西影视公司,已经开拍《天生胆小》。贾志新换了孟昭阳,作为小凡男朋友,整天在贾家赖着混吃混喝。先找的许亚军,开拍前几天放鸽子,换了人艺的张永强,前面澡堂里露过一脸(《骗子》)。

保姆沈畅还在上大学,也走。学的旅游管理,但终究毕业还是混影视圈,开始几年还是保姆专业户。剧中换保姆薛小桂,李蕴桥是黑龙江台的儿童节目主持人,当时在北京一个大学进修英语,曾在《梅花三弄》里串过一个龙套,认识了副导演郭伟军,而郭伟军是林丛老公,于是带到剧组见英达。英达指点着模仿河南话,就成了。

贾小凡的赵明明也撤了,说是考虑再三,觉得不适合喜剧题材。这个剧情好打发,本来就是大学生身份,在家不多。

英壮后80集不再编剧,梁左拉了妹子梁欢进来,作助理文学师。呃,梁欢是英达后来的老婆。

拍摄地点也从工运学院改成了广播学院。广院好偏远,剧组搞了个每周的班车,食堂伙食很赞。布景方面,戴延年把客厅的沙发换了,旧沙发搁在了老傅的卧室,偶尔能见到。老傅卧室的夫妻合影是真的。

后80集还开始加忘词笑场的拍摄花絮,来填空补时。

-------------------------------------------------------------------

第四章:120集圆满收官

后80集挑着说了一些台前幕后的八卦旧料。

《从头再来》,何冰和濮存昕客串。沈畅还拍过梁左自编自导的情景喜剧《临时家庭》,反应平平,沈畅演了几个小保姆后,加入了徐克的团队,作幕后工作。“古伦木”“欧巴”的傻子梗,英达和姜文是发小,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用了。关峡为本剧作了九首歌,小龙人、士兵突击、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关峡。

《请让你来帮助我》,李明启客串,导播贾乐松演了竞争的保姆小兰,奇怪方言是宋丹丹教的。贾乐松回到央视作了《实话实说》导播,外号贾小兰。

《大侦探》,编剧束焕,是泰囧编剧,当时是中戏学生。梁左当时四处揽人,故事梗概给100,初稿过关200,定稿200,束焕这集给了500。束焕说,喜剧好难,但过瘾

《生活之友》,过把瘾的王志文和江珊客串。林丛演精神病人。贾乐松拉来了高中同学张越编剧。张越开始给《综艺大观》的小品写剧本,春晚的也写过。张越手熟,也算看着王朔练起来的。

《远走高飞》,张永强的孟昭阳登场,赵明明离开。张越搞了不少起承转合的命题作文。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方青卓、吕小品客串。吕小品还是李蕴桥的哈尔滨小学同学。

《捉鬼记》,英达教了张永强跳大神。有叶倩文?

《剧组到我家》,关凌拉了同班同学做现场观众。文兴宇背对镜头的憋着笑逗得杨立新和英壮笑场。杨立新作程蝶衣配音,英达推荐的,没见过张国荣本人,《霸王别姬》没署名。

《卡拉OK》,是个大大的嵌入广告,万燕卡拉OK影碟机,万燕的产品宣传上还用了我家的著名七人全家福。王小京在前40集拍的。

《目击者》,编剧臧里介绍,臧里参与创作过《英雄母亲的一天》。臧里说,故事是200-250,初稿再加500,所以一般作者能拿到750。----呃,估计给臧里是按高标准的,一般的学生到不了吧。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马羚、牛莉客串。牛莉是难得的长得漂亮的喜剧女演员。

《彩云易散》,梁左特别给李蕴桥加的戏。李蕴桥当时年轻,才20岁,看意思和林丛还闹了小别扭。介绍了李蕴桥后来的人生、演艺道路。央视《中国文艺》节目2013有个重聚首的一集,别来热泪,一笑恩仇什么的,找来看看。

《新的一页》,剧中圆圆的小学中学,就是关凌自己上的学校。关凌小孩背词儿背的瓷实,剧组都疼她嘛。后来的经历:关凌老公姬云飞,儿子小名叫姬关枪,如果有闺女,说叫姬关花。。

《真真假假》,张越编剧。一些张越写东西写得快的趣闻,95年作了《半边天》的主持人。

《我爱我家》狮子楼,马兰记。94年底,英达成立英氏影视公司,一串听过没咋看过看过没咋看全的情景喜剧,《候车大厅》《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等等,狗尾续貂。

2013年,英达拍了个《我们一家人》,自我致敬的剧,都没咋听说过,可以找来看看。

-------------------------------------------------------------------

第五章 经典台词遗珠

前面第二、第四章分集叙述时已经附了一些经典语录,这里又集中摘了几段,网搜很多,从略了,梁左三翻四抖一个雷,唉。

-------------------------------------------------------------------

英达访谈录:

说是采访了3个小时,看内容英达还是挺坦荡,有啥说啥, 三四成内容已经揉进前文了,第一部自己导的作品就是这个新颖形式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也是憋了几年。之前误打误撞客串了几个剧作配角,不满意,还是想作导演,主要参照学习的目标的是《Cosby Show》(考斯比秀),还带了录像回来。

开始杨立新的角色是南方的倒插门女婿,宋丹丹演大女儿“贾和平”,但是编剧这边找不到感觉,梁左进来就改了,京味喜剧嘛,儿媳和公公的身份也方便产生笑料。

姜文是英达发小,带了姜武、夏雨几个人过来,《目击者》挺给力,肯定外景。那会儿夏雨天天跟着姜文。

朱旭因为拍《心香》错过,英若诚在拍《小活佛》。大陆六大男演员:姜文、葛优、陈道明、张丰毅、李雪健、王志文。

张国荣错过了,头天宋丹丹去石家庄赶个穴,回不来,这场戏就没办法了。当时“英皇金融杯”歌手比赛,张是评委,在保利大厦,英达过去找他。片尾曲歌手戴娆是这个比赛冠军。

后80集94年4月27开拍的。剧组管故事梗概叫梁子,估计是梁左叫起来的,评书有跑梁子的说法,同一个意思。

三翻四抖,葛优的纪春生“伸手不见六指儿”,六指需要铺垫,抖出来的包袱才能响。复杂剧情,太绕脑子的叫“皮儿太厚”,不接地气,现场观众不会及时给反应。

张永强是英若诚待见的,英若诚在人艺宠着他和宋丹丹。

沈畅的南开大学是白送的,因为之前演的一部《女大学生之死》。

现场观众,女的多比男的多好,有文化和幽默感的好。

《中国餐馆》质量超过《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带了部分观众,梁左拍的《临时家庭》也带。

当时审查比现在宽松,还有,出品方的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理事长是王光英,东北投资方是长春恒达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一个“光英”,一个“恒达”,所以英达火了。

英达定义,加了笑声就是情景喜剧。戏剧的陌生化效果,间离效果,让观众明白这是假的。

英达托大,说宁财神、俞白眉、王少雄、邢育森,都是他培养出来的作家,比较看好宁财神。风格来说,《我家》还是相声痕迹多,没有无厘头。

一些新演员也算英达培养带起来的,譬如牛莉、杨青、郭涛、邓超、黄晓明;一些老演员的喜剧天赋,也算英达挖掘的,杨立新、韩影、文兴宇、王志文等。

主题曲深情而不搞笑,也是一种自信和反差。

蔡明当时是腕儿了,难得在我家中演配角,后来马大姐算过瘾了。

《红楼梦》厉害,人物深入人心,譬如贾宝玉和刘姥姥,重构了一些典型形象,譬如林黛玉对西施,贾母对佘太君。

陈寿《三国志》有拼凑痕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吴记和蜀记里就交代不一样,甚至人的死法。

-------------------------------------------------------------------

英壮访谈录:

最初四个人,英达宋丹丹英壮王朔,英达忽悠怂恿英壮做编剧,给的薪酬也高。一集五六千字,大作文一样,¥2000,相当于现在四五万,吃喝不尽了,是英达两倍,是演员的五倍。

喜剧首先还是要有戏剧冲突,故事才立得住。《健康老人》开始英壮写得是《戒烟记》,太平淡了,梁左指导批评了下,没矛盾主线,人物形象就不鲜明。

文兴宇“文大牙”在《爱你没商量》里和英达合作过,喜欢表演,但形象上受限,大呲牙好人演不了,演坏蛋又个头高形象太伟岸,最后只能当导演了。

杨大夫的塑造,说了说,不赘。

张永强的孟昭阳人物夹生,在前面英达访谈也谈到了,没办法,梁天形象塑造太好了。孟昭阳不是家里人硬往家里凑,不够生活自然。

英壮觉得《候车室的故事》比《我家》更有先进性,一些集的喜剧效果不错,《地下交通站》也有所突破。

PS:蔡明马羚文兴宇是回族,英家都是满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