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和服之韵》读后感精选

《和服之韵》读后感精选

《和服之韵》是一本由[日]清野惠里子 著 / [日]浅井佳代子 摄影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和服之韵》读后感(一):读着好累

读着感觉硬把日语汉字词汇全部译成中文。。心好累。。。脑补回日文词顿时感觉好轻松。。。

父亲穿“裙裤”=袴 ?

“软条樱”,= “枝垂樱” or "垂枝樱"

细绦带=带締め

素色无纹布料=色無地

筒状腰带=袋带?

鼓形腰带结=太鼓结

腰带背衬=帯揚げ

这些都是专门词汇。。。译成中文解释一通显的很奇怪,读下来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东西。。

《和服之韵》读后感(二):「惜物」装帧与美的记叙诗

一本让我每每翻开前都抱有巨大期待的书。

在图书馆架子上遇见的,当时就十分心水,立刻借回。然而因为种种原因确束之高阁了很久。

书封是身着和服女子的照片,简单舒服的排版,已被婆娑得泛起花白。有一天偶然拆了书封,硬壳书外「青蓝竹」柄、织物肌理的封皮,简直让我欣喜爱不释手。再一翻开,巧了,正是「青蓝竹」那一篇。于是日日都想缓缓翻。

页面设计是蕴含匠心的,作者娓娓道来关于一身和服的来历、珍贵和故事,数寄是生活在字里行间的。当你被她的欣喜所感染,被动人的描述勾起了巨大的期待,翻开下一页,和服的照片定然出现在眼前,令人叫绝是,竟能在这份巨大的期待之上,激发出更大的欣喜。质朴素净的织物,饱含匠人收藏的时光。「惜物」之情,与有荣焉。

每一篇短文最后,「和服」「腰带」「饰物」的搭配和妙处均扼要地摘出。 一分扣在文本翻译腔过重。

《和服之韵》读后感(三):恋物者的报恩

不要让书名中的“和服”二字框定你的想象。固有的联想不利于我们读懂衣物,甚或生活。

清野女士不是学院派的和服专家,只是因为中年的某一天,再次见到母亲收藏的和服,所有回忆、好奇和惊叹便汹涌而来,每件和服独特的质地、纹样、纺织和印染工艺,每次搭配带来的独特美感、浮想和感怀,都让她欲罢不能。恋物者终于找到了让此生阅历融汇一体的载体,这些优美的文图也就成了恋物者的报恩。

最让我动容的是名为《雪晒》的故事。在盐泽茧绸的故乡,曾流传着罕见的雪晒工艺:保留苎麻本色的越后上等麻布拥有梦幻般的纯白色,那是在雪、阳光的天然漂白下才形成的。清野女士寻访这种古艺、出版这本散文合集距今已有十余年,当时只剩“六日町的古藤先生一人”还会这种手艺,加之全球气候变化,读者如我,真的很担忧这种天地人共同完成的工艺是否还存在?

迷恋和服,意味着迷恋布料、迷恋染织、迷恋纹路、迷恋手工时代……清野女士的记述匹配她所迷恋的一切,清雅,优美,让人念念不忘。看她笔下的染织过程,宛如在读一首首田园诗,植物拥有诗意的名字,手作拥有温柔的步骤,古着的情意就这样丝丝缕缕渗到衣物所在的宇宙深处。而当清野女士精心挑选与和服搭配的腰带、细绦带、背衬、带扣、饰品时,又可见美与美集合的无限可能,宿命般的。

青蓝色棉线织出的大方格纹,挺括的手感,搭配印加风格鸟纹掬织腰带,带来的联想是书卷气的回忆,神保町一带的风物浮现,物事流转,但专门收集海外美术书籍的松村书店、专营古书的一诚堂书店都依然在原址。

黄底格纹绸布上的黄色由青茅叶、山茶和杨桐染成,鸢色由树皮煎出的汁液和地炉灰水浸染而成,缁色以米槠为染色原料。昔日,从蚕丝到染织全用手工,如今已难觅这种无忧无虑的黄色。

白茶与黛蓝交织的牟庆格纹伊兵卫和服,唤起她儿时的记忆:在清贫的年代里,全家人忙于家务,热闹又欢快,桑叶、织物和染液是家园中的平常物什,朴素的和服不是为了“特殊日子”存在的,哪怕是丝绸质地,也蕴含着朴实的生活气息。

香蕉纤维织成的印尼华盖布,在浅葱底色上用友禅印花的江户麻布,颇有北欧刺绣风格的老挝织物,源于中国明代的茶色素底织锦上有莹白、浓蓝、草绿和金茶色的华美花朵……衣服包容的美,可以跨越国度和历史,但需恋物者的慧眼,甚至还要有永葆珍存的执念。

衣物。织物。器物。存在、并且被迷恋的意义决不可能止于其物本身,它们钩沉出的往事如氤氲般,弥漫在家人、手工艺人的往昔中,甚而自然和城村的演化中,因而令人留恋。恋物者的心思,需要细细清点。也只有如此深切的恋物,才能揭示出人造物的真善美。

《和服之韵》读后感(四):一个外国人与和服的亲密接触

在日本的那一年,穿过两次浴衣,一次和服。

印象最深的,当然是穿和服那次,因为从穿衣时间上来说,也要比浴衣要多出一倍。

厚度,我觉得也要多了一倍。

是去年夏天,赶完堀辰雄的稿子,特意赶在烟火大会那一天,跑到东京和同学汇合。

同学早就和自己homestay的家庭打好招呼,所以那个闷热的下午,到了吉祥寺的那户人家里,我就面临了必须穿上和服去看花火的命运。

那天大概有,起码也有35°C吧……

一套衣服穿了几个小时之后,由于私家车装不下她全家人和我俩,于是全体成员浑身是汗地一起换了公交又换地铁,最后换成到台场的车时,在换乘的地方第一次见到了比北京地铁还要密集的人群……并且大部分都穿着和服……

那一瞬间,我对日本人的耐热程度佩服得五体投地。

两次浴衣体验,第一次是参加市里的文化活动。和同学提前报名参加,不巧那天从我们穿好衣服开始就下起了大雨。文化馆的原计划是带我们去转兼六园,不得已只能改为在园子对面的美术馆里转悠了一个小时。踩着木屐在室内走得嘎达嘎达响,倒是没有多少日本人觉得怪异,因为任何一个平常的日子,你都可能在街上看见缓步走在笔挺的西装之间的和服们。

还有一次是那位待我比亲爷爷还要亲的爷爷,心心念念地从邻居家借来浴衣,一定要我穿着到街上散一次步。借来的衣服应该是某位奶奶年轻时候的,颜色已经有些褪淡,布料上有老房子的味道,穿在身上好歹还是舒服的。我和同学穿戴完毕后,他穿着休闲牛仔,拿上拐棍,带着裹成粽子的我们去了弹珠店,被工作人员怀疑未成年赶出;晚上又去市中心的天台喝啤酒看live;最后坐公交回家,三人身上都没有零钱,坐了霸王车。

嗯哼。

以上是一个外国人与和服的三次亲密接触,而这本书当然没有我扯得那么不着调,清野惠里子可谓是和服的专门家,在网上查了一下著书表,和服之韵、和服随想、和服岁时记……她清爽而安静的文字主题几乎全部指向和服。在这本书里,她用虔诚的语气叙述自己与每一件和服的缘分,我尤其喜欢她对和服样貌的描写:

“染成姜黄色的盐濑要带上,白胡粉绘出樱花点点,舒展的铁丹红枝叶静静托起白色花瓣,这就是染色家中川知子点染心灵风景的作品‘山樱’。”

“保留苎麻本色的上等麻布原本被称为‘雪晒’,在雪和阳光的天然漂白下,麻布会变成梦幻般的纯白色。”

——满满的和风,感觉那匹布尽在眼前有木有!!!

——再配上精美的照片,好像手上已经有了沉甸甸的触感对不对!!!

书里还有穿着和服出现在不同场景里的女人们,不知道是衣服衬着她们,还是她们衬着和服,每一幅影像的光线与色泽都融合得恰到好处

一件合适的衣服,遇到一个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光景里,一颦一笑演出独一无二的美。这就是和服之韵吧。

在日本一年,习惯了大街小巷的和服,我其实并不太理解和服之于日本人的重要性,毕竟在国内如果看见有人穿汉服,那一定是在拍电视剧或者cosplay。

但是仔细翻看这本书,我读到了一个日本女人对和服的热爱,对四季之美的敏感。和服在这本书中不再是普通的布衣,没有哪件和服是另一件的复制品,它们都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它们在等待一个适合的人,要和她一起呈现一段唯一的故事。

《和服之韵》读后感(五):美丽的诞生——《和服之韵》翻译手记

拿到《和服之韵》(日文原名《きもの熱》)的日文原书,是在2014年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淡雅的色彩,厚重的质感,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还记得在阳光明媚的大年三十下午,我坐在电脑前,触摸着细腻的书纸,将一行行日文汉字与假名用中文缓缓呈现在屏幕上。那时翻译刚开始,而我也刚刚加入准妈妈的行列。

做翻译两年有余,接触的都是小说,有逻辑清晰的推理作品,也有优雅绵长的文艺小品,而《和服之韵》是我第一次接手散文。试译之前,编辑跟我说,这次的译者很难找,不但要求文笔,更要求对和服术语的准确表达。国内目前对和服的介绍很少,无法找到什么参考,更何况很多复杂的术语就连日本人也不甚明了。就在这样的前提下,我通过了试译,开始挑战这部做翻译以来难度最大的作品。

两年多的翻译经验,让我深知翻译文学作品是件多么不容易的工作,尤其是这种看似轻松却格外专业的文章。和服术语接连而至,有的属于基本用语,凭借辞典尚可解决,但更多的只能进一步查询和服的专业网站,根据日语描述和配图,适当地译成中文。以前翻译小说时,我有把书中的人物称呼和一些物品的译法列出来,以保持全文统一的习惯,而这本《和服之韵》给我带来的,是一张包括近百个术语的翻译对照表。每遇到一个新的术语,我都要把原文和译文单独列出,反复揣摩,甚至几次更改译法。全书只有不到四万字,却耗费了和翻译十几万字的小说同样的时间。

有人劝我:怀孕了,下了班就好好休息,别再兼职。《和服之韵》的翻译过程确实比以往都更加耗费精力,但也正因为是这样一部作品,才让我不想放手。正如著名电影演员樋口可南子的评价:“惠里子女士手中仿佛有一块磁石,只吸引美丽的和服。”作者清野惠里子安静的行文一点点流入心中,仿佛一份特殊的胎教,美丽而永恒。每译一句,就在心中默念一句,这样的声音传递给肚子里的宝贝,告诉她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好。

和服固然美丽,但究竟怎么写,才能把这份美丽传递给更多人?那么多听来陌生的术语,却无法阻止不熟悉和服的人被这一段段文字吸引,这就是清野惠里子笔下文字的魅力。《和服之韵》从惠里子与和服的缘分说起。“与和服的相遇是一切的开始。”惠里子拆洗母亲留下的旧和服,却意外走进了全新的世界。她开始对和服感兴趣,探寻各具个性的店铺,进而放下腼腆,与不同的人交谈,去了解他们与和服之间的故事,并与属于自己的色彩与花纹邂逅。这样的故事如此罗曼蒂克,却真实地发生在惠里子身上。一切并不是她刻意营造,只是她母亲对和服的热爱似乎在无意中留给了她,并在最恰当的时刻显现出来。

有句人人都听过的名言:不是缺少美丽,而是缺少发现。惠里子从儿时开始就与和服为伴,但真正感受到身边的这一抹美丽,则是在成年之后。不过说到底,只要发现,一切就不算迟。美丽在惠里子心中诞生,让她将自己余下的人生都与之共享,而负责将惠里子心中的美丽转变成中文的我,也同样看到了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翻译这门学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何译文细究起来,总会有人站出来打嘴仗。作为译者,我只希望《和服之韵》能够给每个翻开这本书的人娓娓道出一段别样的人生。有人也许会说:我见过和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但是我想说,惠里子笔下的和服不仅是穿在身上的多彩布料,更是如悄然绽放的丁香花般清雅的人生。

在《和服之韵》付印时,我的宝贝也平安来到了这个世界。等她能够看懂这些文字,还需要经历漫长的岁月,不过美丽的东西本就不惧怕时间。那些让人沉醉的色彩与令人莞尔的故事来自过去,经由文字保留至现在,也必然能够传递到未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