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知日·向日本人学礼仪读后感1000字

知日·向日本人学礼仪读后感1000字

《知日·向日本人学礼仪》是一本由苏静主编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18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日·向日本人学礼仪》读后感(一):礼失而求诸东邻

在现今这个年头儿,若谈谈向东邻学点什么的话头,未免有遭人侧目的可能。抛开现实因素不说,国人总不能忘记《孟子》里的一个故事:“逢蒙学射于羿 ,尽羿之道。思天下唯羿胜己,于是杀羿。”文化上的纠葛如此缠绕错结,延伸至历史的恩怨,某些情绪自然可以理解,不过,愈是有此纠葛,于对方文化的理性审视愈加必要,是为知彼耳。本书专谈礼仪,我们见之,熟悉与陌生夹杂,中土的“礼仪之邦”之谓,是否已土崩瓦解至相当的地步?使得识者含愧于心。日本的礼仪受汉文化浸染极深,却又发展出自己的色调来,蔚为大观,可看出这个民族的审美偏嗜与消化能力来。极端的形式化,实质联结着精神层面的东西,如此才能支撑起一套完整的礼仪规范。在我们一边,礼崩乐坏或嫌言过,但精神的败坏却愈演愈烈。世上就怕认真二字,这本为好话,不过我们的重点落在“怕”上,东邻却着重“认真”,能不令人叹惜?真要“近乎勇”,还是安下心来,反观别处的“礼”罢。

(南都荐书)

《知日·向日本人学礼仪》读后感(二):从礼仪窥文明

礼仪,可能是每个日语专业的学生都无法忽视的一个“日本要素”。还记得以前听过一个趣谈——如何分清中日韩人?那个鞠躬弯腰弯的最下的一定是日本人。

《向日本人学礼仪》,这次特集中介绍了诸多日本人在生活中的场合,像是商务职场、日常生活、传统仪式、说话交谈等等。在这些时刻,日本的日常待客习惯中,礼仪就彰显的淋漓尽致了。交换名片、赠送礼物时需要恰当的礼节自不用说,就连平日里去泡温泉等等也是有许多的注意事项。作为一本日本礼仪入门,再合适不过。

书中最喜欢的莫过于“道”之礼,讲了日本传统的茶道、花道以及书道。其实均是由中国传入,而至今我们却在观赏人家完美的传承并且啧啧称道,这不由令人生畏。细细看完,发现传统艺术讲的就是一个规矩,一丝一毫都不容差错。事前准备、道具、进行时的步骤、姿势……每个环节都要求玩美贴合传统。或许有人觉得矫情、有人觉得不至于,差不多就可以了。但就是在这矫情的规矩下,起初的规矩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良好的进行成为了一种礼仪,而礼仪则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明。

有时候守住一国传统文化,延续一族文明,或许就需要人人讲究礼仪,认真对待。而当人人讲礼仪的时候,即使对待陌生古老的传统,也不会在第一时刻想着老古董可弃,而是心怀敬意的去了解,去学习,去传承。双向循环下,礼仪与文明共生。

从礼仪窥文明,当今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爆发下,或许我们的确有这个必要,翻开书来研究一番。

《知日·向日本人学礼仪》读后感(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礼仪分为礼和仪,即礼节和仪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礼节是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的惯用形式,如鞠躬、握手、献花圈、献哈达、鸣礼炮等;仪式是举行典礼的程序、形式。

这样说来也就不难理解这个看上去有些让我们反感的书名了。

不能说全部,但日本诸多的礼仪是从我泱泱天朝大国学去的,但是人家却做到了继承与发扬,也许他们的种种繁文缛节在我们看来过于注重形式感,给人以做作感,但这种受人尊敬的感觉还是让人心悦诚服的。

这本书从日本人的日常礼节、商务礼节,再到他们自成一道的花道、书道、茶道等,都一一进行了介绍。阅读时难免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在对传统文化的保存方面,我们确实做得不够。

我很赞同书里的一个观点,礼仪,归根结底来说,就是为他人着想之心。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想到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宁可自己不便,也不给别人添麻烦。如果大家都这样想,那么公共空间也会变成令人愉悦的地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充满了争吵、拥挤、抱怨和不安的因素。

每当看到放学的小丸子蹦蹦哒哒地冲进家门,冲着妈妈大喊:“ただいま。”我都忍不住微笑。这种常见的礼仪做法就发生在人家每天的生活中,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习惯成自然。我们常常对陌生人充满友善,却对家人和朋友随随便便,出门前的一声招呼、睡觉前的一声晚安都懒得说出口。也许有人说这是个人习惯和修养问题,但也许就是礼仪的范畴。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曾说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别人好的方面终究是进步的表现。也许书名改成《学礼仪》,更合适一些,无论这个对象是日本还是其他。礼仪,确实是一门值得好好学习的学问。

《知日·向日本人学礼仪》读后感(四):好好学礼仪,天天向上

首先明确一点,这本《知日》是值得购买的。我看过很多人在微博上发了一书架的《知日》,从第1本到现在最新出来的这一本通通收齐。对于有收藏欲望的人来说,这是件好事。但是从阅读实用性的角度考虑,以及基于“断舍离”的思想,这本《知日》是系列丛书里比较有可读性的。

苏静的序言写的很中肯,从为什么要用“向日本人学礼仪“谈开,很理性,不偏激。他的序言恰到好处地为整本杂志点了题。我们不仅是要了解日本礼仪这么简单,能者应该习之,至少是有选择性地吸收。

个人对日本礼仪印象最深刻的,”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理念,这句话很具体,也很博大。不给别人添麻烦,别看这句话简单,恐怕很多人都难以维持在这个尺度上。最简单的道理,也是最难实现和保持的。如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很多文化冲突,都缘起于缺少为他人考虑。多一分为他人的考虑,也就多一分体谅和理解。

而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似乎没太多的发言权。很多大城市还为自己的市民编辑过市民礼仪手册之类的书,如今看来还是收效甚微。礼仪之邦最后被历史洗刷得不留半点讲礼貌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中国梦”、社会主义价值观等等具有时代符号的空泛概念,历史积淀下来的内容不再存在于每个人的意识中,而停留在了书本上。而在这个缺乏阅读量的国家,书籍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因而所谓传统礼仪成了代代国人遗忘于脑后身后的东西。

回看这期《知日》,内容涵盖邻里礼仪、商务礼仪、书信礼仪、茶道与插花礼仪等,兼具实用礼仪和美学礼仪。总体来看,日本人的礼仪比较关注细节,更多地考虑自身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感受和影响。而中国式礼仪则偏重于对个人品质和行为尺度的评定。日本式的礼仪,就如同涓涓细流,浸润人的心灵,感染人的生活。所谓礼仪,和民族美学也有所关联吧。

《知日·向日本人学礼仪》读后感(五):向日本学礼仪,我们学什么?

在中日关系渐入冷淡期的时候,谈我们要向日本学礼仪?有些人或许不太情愿,认为我们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凭什么要低头向隔壁学习?不过我倒觉得,这样的求教没有什么不合适。我们曾经是在礼数规范上做的最好的民族,但是现在物质生活充裕以后,却有太多人忘了老本。反倒是隔壁日本一直学的有模有样,甚至“玩”出了自己的风格。

这本特集的内容讲述的比我想象的宽泛、全面得多,除了日常礼仪之外,连日本的茶道、花道都谈到了。仔细读完以后,我突然发现,向日本人学礼仪似乎并没一本书这么简单。我们不可能学到他们天天点头哈腰的样子,那些复杂到让人头疼的敬语也没可能跨越语言的界限,融进汉语体系中,茶道、花道更是只能学其皮毛,学不到骨子里。我想,或许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必须学习他们内心的精神,尊敬、诚信、互助、严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存他人。

日本人对“他人”的关注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甚至不得不表面一套话,背里一套话,看上去实在是很累,但其中也催生了不少好的东西,当这四样精神在社会上普遍被接受和传播以后,人与人之间就变得更团结,做事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反观国内,发生了“扶老人”风波、“广场舞”闹剧这样的事以后,我们早就应该反思,在利于己的时候,是不是忘记考虑别人?

不过,最近 BBC 上一篇名为《“低头族”威胁日本礼仪?》的文章,倒是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文章里说,在涩谷街头人人都拿着手机,每次过路口将有400起冲撞,只有36%的人能够顺利过马路。没想到小小的电子设备也能干扰日本长久以来循规蹈矩的准则,或许礼仪这东西本就不是顺其自然,而是要一点一滴去辛苦经营的,我们要做的还有太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