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读后感精选

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读后感精选

《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一本由莫言等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读后感(一):马尔克斯横行中国许多年,文坛、学界和民间还在用土法学习他

有段时间很着迷马尔克斯,读了书还想找些研究文献来看,一找才发现中文的马尔克斯研究论著和论文数量不少,质量更低,和他巨大的声誉完全不成比例。

《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主题比较集中的一本,又是名作家的集子,期望很大,翻开一看,失望远多于惊喜。27篇文章,质量良莠不齐,而且多数都是口水文章,泛泛谈了自己阅读马尔克斯的感受和得到的教益,啰里啰嗦,碰不到几处洞见和精彩的分析。

老马横行中国文坛那么多年了,我们的作家除了对他的集体仰望和崇拜外,对老马的阅读竟然还是如此粗糙,好作家首先是好的阅读者,这一点,中国的名作家们让人失望。文坛和学界和民间都还在用土法仰视马尔克斯,文坛在学习他的神话他的意象他的开头,一句话,他的皮毛,学界在讨论他的主题他的思想,民间在发烧一样地说胡话,都是没有一种上升到精细学理分析的空洞热情,研究广度和深度皆让人失望,也难怪在中国这个光怪陆离的地方却只产生了寥寥的佳作。

《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读后感(二):读懂马尔克斯的最好范本

20世纪80年代,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学界开始盛行,这一切都因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深刻影响。中国作家们甚至普通民众都兴起了谈论魔幻和“百年孤独”。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读不懂马尔克斯似乎也成为了大家的一个公论。而且,正如莫言所说:“我现在恨不得飞跑着逃离马尔克斯和福克纳,这两个小老头是两座灼热的火炉子,我们多么像冰块、我们远远地看着他们的光明,洞烛自己的黑暗就足够了,万不可太靠前。”中国作家们就是在这融入模仿和有意识的逃避中纠结矛盾地阅读和领会马尔克斯。

本书汇集了莫言、余华等众多名家、学者对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和本人评介的文章,从各个角度和个人体会,分析了马尔克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巨大影响。全书思想深刻、内容翔实,为我们理解和读懂加西亚•马尔克斯和他的文字提供了最好的范本,也为我们普通读者更好地理解马尔克斯提供了最好的解读。

重读这些文章,可以再次体会到中国作家的勤奋、好学、坦诚和对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深度理解。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模仿和被模仿的关系,而是在一种激发下,迸发出中国文学原创活力的进程。

显然,总有一些书会像击中你的灵魂那样,把你饥渴的或高傲的心灵拿下。海明威曾经让我读得如痴如醉。有些经典绝对可以指明人生的方向,就像一束来自天堂的光芒,照射进你的心灵。如果说人类的愚昧需要被文明之光照亮,人们精神世界里的种种疑惑,也需要被一部经典照亮。我相信很多人在读书中找到了乐趣或安慰,但我推崇那种找到了人生方向的阅读。人一生中会读很多的书,遇到一部可以伴随终身的好书的人,是幸运的。一个喜好读书的朋友说:“人生其实只有两大遗憾,一是不能长生不老,二是不能读完所有的书。”信然。

行在半途的中国作家们任重道远,一定会创造出更大的惊喜,就像当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反过来影响了欧美文学那样,中国当代文学的创造力,还在持续地喷发着,并在努力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学。

作为20世纪文学“教父”式的作家,马尔克斯成了许多作家模仿的对象。有了马尔克斯,在文学的创造中,想象插上了翱翔的翅膀。在马尔克斯之后,我们拥有了自己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被严密地遮蔽在幕布之下的现实。或许,这就是在这个肤浅而蛮横的世界里,我们重读马尔克斯的最大意义。

《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读后感(三):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几句胡扯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需赘述。以我外行人的眼光看,他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将可读性还给了严肃文学。经过数千年的求索,历代文豪们将能写的似乎都写尽,于是上世纪的作家们开始走向哲学,走向精神分析,有了很多流派,可有个最大的问题,对普通人而言,实在不好读。而马尔克斯和魔幻现实主义的横空出世,告诉世人,严肃文学也可以好读。

我很喜欢马尔克斯,读过他的不少书。可我“好读书,不求甚解”,记性又不大好,有些书都不记得是否读过了。于是只能简单地谈两句脑子里还剩的东西。

《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自然是十足的杰作。很多人阅读它都受困于往复出现的人名,并艰难地或搜索或自己总结人物关系表。我大概是特殊的一个,虽然也搞不清楚复杂的人物关系,但我以为文学作品的价值也不全来源于情节,迷迷糊糊的状态不影响阅读的愉悦。说人话就是,我懒,没总结过。

《霍乱时代的爱情》是马尔克斯的另一部代表作,爱情的无限可能性、无限形式与哥伦比亚的历史融汇其中。我喜爱它更甚《百年孤独》,我以为它是马尔克斯最好的作品。

《族长的秋天》是一部文学实验性质很强的作品。马尔克斯尝试了不分段写作,以及省略标点和部分词语。也许在文学上有其独特的地位,但阅读体验极差,我没读完,很不喜欢。

《恶时辰》和《爱情及其他魔鬼》两本我可能是读过的,不过没什么印象了。说明至少不大坏,没有伤害我对马尔克斯的好印象。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是杰作,结构和技法都很独到。

《枯枝败叶》是很特殊的一本书。它是马尔克斯的第一本小说,可以被看作是《百年孤独》的小样。张公子说马尔克斯的写作是用小作品攒出杰作,《枯枝败叶》是重要例证。做马尔克斯研究,《枯枝败叶》十分重要,但普通人阅读似乎可以略过。

《礼拜二午睡时刻》和《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是两集很不错的短篇小说,闲暇时可以翻翻。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是非虚构新闻写作,它展现了马尔克斯在本职工作记者上的能力。

《番石榴飘香》是访谈录,了解马尔克斯的重要窗口。

我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病患者。有段时间喜欢照着作者名字买,特定几个作者的书看到有优惠活动就买,于是踩了不少累。而马尔克斯可以算让人安心的一位。

突然跳出来也这么一段很不高明的马尔克斯,是因为这几天读了一本小册子《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十多位中国当代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写的关于马尔克斯的种种。有好几篇还是挺有意思的,算是阅读马尔克斯的有趣的参考。

拿了诺贝尔奖后,莫言的地位就有着拔乎其萃了。这本书的开篇也是莫言的《故乡的传说》。莫言主要写了马尔克斯当年对自己的冲击,让他对小说有了新的认识,并激发了强烈的创作欲望。还没读完《百年孤独》就压制不住欲望,不断书写。莫言最后说,“我在三部长篇小说《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的创作过程中,大踏步撤退,向民间文学学习,向中国传统小说学习”。《檀香刑》和《生死疲劳》,我是看过的,总觉得里面有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子,我更愿意说这两部小说,是中国化了的马尔克斯。

王安忆的《一堂课: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非常有诚意的文章。文章没有太多的个人色彩和故弄玄虚式的炫耀,诚恳而踏实地讲解了《百年孤独》,并且给了族谱。我以为是阅读《百年孤独》的有益的辅助。

陈众议的《保守的经典 经典的保守——再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可能是最有现实意义的一篇评论。国内谈马尔克斯,总是或无意或有意地淡化它的现实意义,淡化它的左翼色彩,淡化其中的拉丁美洲历史与苦难。这篇评论强调了这些,无疑是勇敢而及时的。

其他几篇文章也是类似的主题。大约是文学评论,作家自己在八十年代读马尔克斯的历史,以及马尔克斯对自己写作的影响,生动展现了马尔克斯对八十年代中国文坛的炸裂影响。

如今我们正处于全方位重塑民族自信心的波澜壮阔的时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真正地被大范围的信奉。但我还是想说,人类的基本情感和审美情趣是共通的。

我总以为,弘扬传统,不能是简单地重复,更不能是封闭,人类的文艺作品是在交流中前进的。比如,莫言说他如今在向民间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学习,但我总觉得,他是在将中国传统文学与拉美文学融会贯通。再比如,我总觉得简单模仿古人(特别是文人画)的国画作品很是有几分无趣,但如果加入些毕加索或达利的色彩,就特别能打动我。我希望看到与世界连接的不断发展的民族的文艺作品。

本文已发布于本人公众号“卷卷和他的朋友们”,欢迎扫码关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