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旧时光的味道(2)》读后感锦集

《旧时光的味道(2)》读后感锦集

《旧时光的味道(2)》是一本由许亿著作,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201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旧时光的味道(2)》读后感(一):关于这本《旧时光的味道2》以及我人生中的二

我总归是有点羞涩的人,没有想到,好歹也出了两本书,虽然内容看起来不是那么高大上。曾几何时,我多么想,站在某种高度,指点这个高度上下的江山,激昂文字,将粪土打包给诸侯换以打赏。当然壮志一直未筹。于是沉溺在好吃懒做的途中。大致想,也或者可以借桑骂槐,指东打西,围魏救赵。假以某种不那么高大上的说嘴,去卖弄我满腹的情怀与皮毛学问。于是以食物入文章,以吃货名世人。满心期望,灰蒙蒙的市井中有人慧眼,指出那个肠肥肚满的邋遢胖子,其实就是大隐于世的济公师父。可惜,我实在不是道济,世人也没有信仰。

宏愿难偿。于是理想开始打折,情怀也有甩卖嫌疑。有脱裤子裸奔的机心,更有跳楼喊一声“时不利兮胖子不逝”的勇气。但临门一脚。比如某次结伴入食肆。某友结账时还价,拉我出来威胁,看,这可是大美食家。出两本书的……他言语未罢,我已掩面狂奔。

才情折不了饭钱,名声在自己吆喝到声嘶力竭后,依旧声息微弱。得了。关上文档,出逃书房。这年的中旬,又出去满世界找倒霉催的单位混饭辙子。还好,总归有容身之地,做回地产本行。办公室外是辽远的空旷工地,时局行情皆不理想,于是触目便是塔吊孤单之影,工棚寥落萧瑟之意,秋风起,我和螃蟹一起心懒身肥。茶叶泡到没有滋味,于是换叶子换水。闲看电脑,心绪莫名又起。恍惚想到,曾经那个下笔万言滔滔不绝废话啰嗦的吃货才子,难道唯剩吃货,不见才子了吗?一念于此,心有涌动。欲写个两三万字的文章自捧。待从头,收拾旧时光。

但真要落笔,便不知道怎么写开去。按说我是职业的吹捧人士,也心知肚明,该怎么谄媚到写作者的痒处,唯独自己对自己的这手伎俩是免疫的。又想到某夜真是寂寞之时,也是百无聊奈到发指,忽生一事,居然从盐城话,用祖父母的溱潼话,从外祖父母的兴化话念自己的名字,一声一声,念到忽然眼角一湿,要不赶紧打住,肯定潸然泪下。此刻明白,这个孩子曾经是多么的想有出息。这一辈子,娇生惯养,无忧无虑。即便生性愚笨,也无风无浪过到现在。虽然注定出息不大。但念兹在兹,无非还是希望让他们能看到我的这点出息。

是的,此刻。

树欲止而风不息!

《旧时光的味道(2)》读后感(二):不仅仅是美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房子、车子可以不买,衣服、化妆品可以不要,饭却不能不吃。“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食物之于人类是如此重要,而每个人对于哪怕是同一种食物,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美食的书出来。菜谱就不必说了,梁实秋、周作人都专门写过关于美食的散文,都各有风格。有些小说里的美食也让人过目难忘。据说,有人根据金庸的小说开了一家饭店,里面卖的都是小说里曾经涉及到的美食。而我最初看《红楼梦》印象最深的不是宝黛的爱情,而是王熙凤烧出来的茄子!

所以,很多时候,食物本身只是一个引子,人们津津乐道的是食物背后的东西。 食物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反应着一个时代的特征,折射出当时人们的心态,这是它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地方,是有共性的东西。也因此,食物总是和人和事总是脱不开关系,每个人经历的人和事又是不同的。这些人和事在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和生活历练的反复碾压后,就会散发出独具特色的个人魅力。一本有关吃的回忆散文只有把握好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才能让读者看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

啰嗦了这么多,其实是看了《旧时光的味道2》后的一点感触。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题目,一看就知道是回忆散文, 还和吃有关,但又不落俗套,先就在心里点了个赞。看封面上的红红的糖葫芦忽然勾起了我对于小时候的回忆,于是果断想要看看里面的内容。

打开内页一篇篇文章看下来,就生出许多亲切感来。许亿先生虽然和我不是一个地方的人,但里面有很多吃食居然是相同的。比如,看那篇《春吃槐花》的文章,我就想起小时候,我奶奶给我们做的槐花苦累;看那篇《关于八大碗》就自然想起小时候,我二姑姑出嫁,我给她压车吃的宴席;看《一段人生在食堂》就想起高中时候在学校吃食堂的情景。70后们出生后,吃食还不是那么丰富,你可以从中看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吃的看重和珍惜,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种淳朴、热情的关系。这是整个大环境下的小社会。我记得我小时候去姥姥家走亲戚,还带过一篮子的白面馒头。这是吃食反映出来的共性。

但我想的是我的成长经历,作者写的是他的经历,他的外婆,他的奶奶,他的爷爷,他的亲戚、朋友,他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的故事、神情和语言以及留给他的念想。这些人的故事和吃联系在一起,也和时代联系在一起,更和思念联系在一起。

中国人写文章喜欢“文以载道”,东西写出来,就一定要有高大上的理论作为支撑,其实那只是自我感觉良好,没几个爱看的。人到中年后,有回忆,有感悟,把它轻松自由地写出来,记录那个时候的青春年少,想想那个时代的旧亲好友,说说自己的感想和总结,看似云淡风轻,实则能以小见大,管中窥豹。最难得是那份自得其乐。作者在叙事过程中,采用了纯粹的拉家常的方式,不急不躁地娓娓道来,我就是这么想的,我就是这么做的,我高兴。这点自由和快乐以一种轻松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觉得咄咄逼人,反而有种莞尔的赞赏。生活就是这样啊,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不是吗?我就这样人畜无害的自由和快乐,你爱咋咋地。作者不以教化为己任,兴之所至,信笔写来,不强加于人,都是个人的感悟,带着自己的特色。我想,这就是作者语言的个人魅力了。

时光荏苒,带走的不仅是食物的变迁,还有物是人非的感慨,关于吃食的很多不可言说的东西。这些东西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只待有一个引子就会喷涌而出,引发我们无尽的思绪。

另:说完了这本书,我忍不住还是要说说这本书的插图。真是庆幸作者和出版社没有在文章后面附上盘子碟子的照片,而是用一张张富有民俗特色的插画作为点缀,顿时能勾起人们对过往那些沧桑岁月的回忆。尤其是对70后的人来说。图中人物的衣服、发式、表情、院落的格局,乡村的背景都十分有味道,真真是锦上添花!

《旧时光的味道(2)》读后感(三):温情、平和:一个吃货看似淡淡的情怀

看到《旧时光的味道(2)》这本书,一股儿时的质朴味道就扑面而来:古拙的书名、欢愉的儿童,无不透出几分纯真。作为许胖胖的同龄人,顿时心生亲切的感觉。

诚然,这是一本关于美食的书,但许胖胖更多的着墨于生活的点滴和感悟。里边介绍的基本没有奢华大餐,都是些寻常的菜肴或食物。然而即使简单如一个田螺或一把炒米,也要娓娓道来当年的制法,以及食用时的心情感受,充满了旧时的情趣和生活。

温情,是我读完这本美食书后的最大感受。

亲人、挚友、同事、儿时玩伴,都不时地在书中出现,不同的人为读者演绎当年小烹或享用美食的旧事。许胖胖笔下的每道菜或每一样食材,都像在叙述着一个个温情的生活片段,然后把串在一起,串成一串没有华丽光彩却光滑温润的手链。童真、关爱、友情、传统,随处在书中闪动着温暖的光芒。

作为70后,虽可能没有留下新中国大饥荒的恐惧,但大脑仍然存满了对饥饿的回忆,对食物充满了天然的渴求。或许今天的90后、00后,已经无法理解一道小菜何以让儿时的许胖胖如此兴奋雀跃了。

我却不由得回忆起小时候就喜欢的事,就是大人带我去吃酒席,因为这时可以吃到不少平日时见不到的荤菜。

和许胖胖的爷爷悄悄地把赴宴时自己那份的蟹带回给他吃一样,我的外婆也会把属于她的那份肉菜统统打包回来给我们吃,而自己一口都不舍得吃。我还清楚地记得打包用的是洗衣粉袋,外婆用完了洗衣粉,便把袋子洗得干干净净,晾干叠起保存备用。其实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些塑料袋都是聚氯乙烯制品,不能用于食物包装。但在那个年代,谁也不知道,即便知道了又能怎样呢。如今外婆早已逝去,留给我的是当年丝丝的肉香和无尽的慈爱。

当然与我对食物的回忆就是能吃大为不同,许胖胖更加留意生活的细节。除了个人差异和苏南人特有的细腻外,或许还有他出身干部家庭、家景比普通人家略好的关系。但正因为他有着平常人所没有的细致,才能把这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美食的点点滴滴留存在自己的记忆中,才能写出这本旧时光的味道来奉献给大家。

平和,则是我的另一个感受。

在书中,许胖胖和他的亲友们没有去刻意追求极致的口感,而是善于利用手头的条件来烹调和食用。为了收集到难得的槐花,他们也曾疯狂了一把,但便宜的残蟹同样能令他满足地享受,完全忘记了孤独而欣然入睡。即便朋友一盘失败了的蛋炒饭,炒多了油,同样也会尽量消灭掉,不会浪费。光盘行动,事实上在旧时看来是个可笑的事情。许胖胖还会用心地记下来,提醒自己今后炒的时候油量要适中,否则过犹不及,影响口感和味觉。

每个小篇中的生活故事,许胖胖都没有使用华丽的词藻来渲染,只有平实的语言,慢慢叙述着自己的经历,描述着自己眼中的美食。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只有润物细无声的平和。一切如此地自然,如此地流畅,如此地羡慕甚至有些令人向往。

看来心宽体胖,在许胖胖身上得到了验证。这与今天因为摄入垃圾食品过多的肥胖儿童有着极大的不同。生活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重复这句名言,只有平和的人才能发现生活中包括美食在内的各种美好的东西。匆匆人生中偶尔停下脚步,或许我们也能发现许胖胖们看到的美——美食、美景以及美好的人文和情感。

温情、平和,一个吃货看似淡淡的情怀,却是处处透着浓浓的情感。读完这本书之后,也许您会有更多的感怀。

《旧时光的味道(2)》读后感(四):此情可待 ——评许亿《旧时光的味道》

文/百里文甫

题解:《旧时光的味道》,这个书名起得好,将所有的信息都准确的表达出来了:说的是味,用文字道出,什么味?时光之味。时光也有味道吗?有!这时光又是过往的时光,言外之意,于今未必可再寻觅。无形之外,还有一个主人,就是作者,因为味道是可意会,不可言传,别人的味道并不能代表自己的味道。六字之间人、事、物、时皆备了。而这言传意会之间,是何种情怀,便又值得期待了。

若非道家辟谷,这吃是免不了的。管仲说: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后西汉之郦其食再引,又加注“食以安为先”。后世对“民以食为天”则庙堂奉为经纬,百姓诚以为天命,有人一脉,吃,不可绝。若以此而言,吃食亦属于传承不息并一直进行下去的文化了。孔子也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论语 乡党》),圣人于食在这时既不是三月不知肉味,亦非绝粮于陈蔡。那么就说明了另一个道理,仓禀足而知礼仪啊。袁枚更有《随园食单》,《红楼梦》中那吃食可谓大观,等等。这是对所谓“吃货”的辩驳,许先生亦可释怀了。

书中文字又透出淡淡的愁绪,点点的忧思,为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过际了无痕,似有还无似是而非之间,已然届中年。仿龄而感,或物有同心。就像那碗蛋炒饭,炒饭的人,不在了;那段生活,也已不在。而捕捉到的画面还是那样清晰,曾经的味道还在大脑皮层中呼之而出,其实是一种虚幻,如看电影,声影俱似真实,但那是冰冷的荧屏,脆弱得可怜,只是那一个开关而已。文字是否优美,并不是多么关键,关键在于所表达出来的那种共鸣,而或一段类似的回忆被勾起,而那记忆或许从没被提及过。这是对生活的深度观察的结果,也是富于情感的表现,也就有《江南逢李龟年》的重逢之喜悦,也有《水调歌头》兼怀子由的牵挂与共勉,如叔本华所言,相聚是重生,分别如死离。在我们的人生之中,不会没有这样的例子,看文字,何尝不是看我们自己的生活。

朋友相聚的喜怒哀乐,大学时光的无拘无束青春朝气,偷得一顿半日闲时面对妻子的一句“你倒快乐啊”,其实是中年人的无奈和享受,因为已经没有了独享的资格了,一则以时间,一则以心,二者在诸多平衡中退让于家庭与子女。金纲先生于独居处庭内裸走,或一壶小酒,一盆青葵,我于微博笑问:为何只见相中景,而不见照相人。

再要说的就是厨艺了。有则笑话中孩子们聊天说为什么大人不挑食?对曰大人们总是买他们喜欢吃的,当然不挑食了。哂笑之余,何尝没有道理呢?对喜爱美食的人来说,大都有操刀的手艺,并且在挑选食材时,已然不同于普通人了:看菜而想如何烹饪,或心中有一菜,如何准备,或见一新物而询做之法。就像妻则说我每次买菜买那么多,而其不知多种组合或想像使然,就像欲作一幅水墨山水,虽不一定用齐诸色,但总要准备几样不是?下厨与读书与书画,最苦之处便是捉襟见肘,欲用而力不足,欲使而材不够。

此情可待成追忆,如人饮水冷暖知——不知有1,始从2读,但读无妨,这本就是个情景剧,舒缓的文字叙述、伴有华美点饰的诗文古语、真挚的情感表达,这些,都值得我们体味。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世界,但每个人都处在世界之中,有人分享,不亦乐乎?

2014-11-18于深圳

《旧时光的味道(2)》读后感(五):煨了潦草的旧时光下酒

有人曾经告诉过我,人的五种感觉之中,味觉和嗅觉所能保存的记忆时间最长久。

我没查证过这个说法是否具有科学依据,不过对于那些写美食文章的作者来说,从感性的直觉上,这个判断基本成立:他们总是能在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投射出从记忆深处插进来的几缕阳光,温润地打在每一个从这一页前路过的人脸上。比如我一个素未谋面的朋友许亿。

微博上,许亿自称白胖子,从他的履历看过来,约莫年龄应该比我大上起码一轮之外——没见面的情况下,能够聊得上五句以上的,大部分都会长我于这个岁数,少年老成,也算得上是年轻的一种轻薄优势。想象人到中年,骤然变成了一个白胖子,不是因世俗生活所累,反而由于吃得太好太满意而致,再把这一手吃的讲究草就成文,成为半世人生的一个标榜,也算是一件听上去幸福的事。

许胖子喜欢在网上闲言碎语地搬砖码字,尤其是将唯一特长拿出来化作文字,姿势优雅地谈论吃喝。有发闲的出版社看了这些生活杂碎如获至宝、两眼放光,于是许胖子的吃喝碎片就让纸片给装帧了起来,成了第一本书《旧时光的味道》,上了各大书店的架。万万没想到一个中年胖子舔舐回忆的姿势居然还如此撩人——这个场景你们可以想象一下——趁热打铁第二年也就是今年,他又故技重施出了第二本:《日子》的续集才叫《月子》,那是村头厕所糊墙的标配,一般的好莱坞大片都直接沿用第一部的名字,只不过后头再“2”一下,就像这本《旧时光的味道2》。

作为一个搞房地产业务的业余写作选手,许亿的文字配上偶尔间杂的苏北一带口语,乡土味儿上胜过许多喜欢高屋建把自己当做美食家来居高临下向读者传教的执笔人。在书里,他看上去更是在一个人娓娓讲述,无论台下有无倾听者,只沉浸在自己通过舌头和鼻子经历过的回忆世界里:奶奶做的糖水藕,爷爷做的糖醋排骨,外婆煮的水鸡汤,二叔煨的糖醋蹄膀,与弟弟年少时争抢一碗下饭的鸡蛋羹拌饭,跟逝去的四姨夫就着一坛醉螺整下一瓶白酒,同后来天各一方的朋友在外地找到犄角旮旯的烤肉摊兴高采烈地撸一晚上……

这些吃过的菜式之后也多次出现在不同的餐桌上,但于许胖子而言,他的味蕾上却总是吃不到第一次尝到时的味道,那些饮食就餐的场景每每出现在脑海里,独一无二的滋味像电影胶片哗啦一闪而过,被永久封存在记忆的味蕾之中。像他在序言里紧拉这段绳索希冀舀出点回忆的井水来解渴时,写着:我们少年的时候,随便在大排档里点两个便宜的菜,可以喝掉整平劣质的白酒。许多现实的生活,经历过悲欢离合、颠沛流离,最后安逸之时回想起来,无不是没心没肺的快乐。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到中年,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走下坡路,脑子也逐渐搭上了在闪回的节奏下不断回头返望的那根线。胖子总是心宽体胖,不能因为码字就为赋新词强说愁,他总是在文字中拼凑出往昔,然后吧唧吧唧嘴:人生总要留点遗憾,太完美了难免不真实。接着展开下一段以吃为主题的生活旅程。

老说胖子,总得留点写字的空间给自己。虽然在生活的年代上差了可能不止一轮,而停留的空间相距上千公里,一个苏北边海,一个湘西山区,但头二十年在吃的记忆里,我跟许亿几乎有着相似的心境。上学那段时间总是在家里美美吃完一桌丰盛家常才一抹嘴,背上书包走去学校,一待就是整整一周,那种渴望从学校食堂改善伙食的期待叫人望眼欲穿;湘西人爱吃酸,临近高考那会,我妈总会每天提着一个不锈钢制的保温饭盒在下课后等在学校门口,装满了刚新鲜出锅的各种酸菜,每天不重样,这样好下饭,美其名曰补充营养;上大学后去了西安,虽然也逐渐能够适应西北各种不讲究的吃喝菜式,但每逢假期能回家好好吃上一顿倒是件美事,临走时还不忘被嘱托带上点火车上就着饭下咽;工作之后,吃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广州的快节奏让快餐成了饭桌上的永恒主题,而那些曾经关于吃的念想都化作旧时光里待打捞的记忆碎片。

当然,大城市里肯定不会缺少各种稀奇古怪的食材。想起一次听朋友介绍去一家云南餐厅,当场就果断点了一盘最喜欢的折耳根解馋,结果几十块钱上来一小盘,却始终吃不出心里约莫记得的那个味道,倍感失望,毅然决然将这家馆子拉进了黑名单。

或许是这点默契会存在于亲缘关系之间,我妈知道我爱吃香椿叶,虽然广州每逢春季也会在菜场上市,但她还是会在湘西香椿叶(我们那儿叫椿木巅儿)最好的时候,走遍菜场,选出最新鲜的几捆,晒干、真空打包好,用最迅速的快递寄过来。即便走上1300多公里的香椿叶儿到了华南这边干得跟老妇的枯手似的,但一泡水又鲜活了起来,切碎、打蛋、热油、下锅、翻炒、起锅一气呵成,又是一份热气腾腾的香椿炒蛋。这样像样的味道,一年只得一次,像林语堂讲过去中国人请人吃鲱鱼时会写请帖:“已是六月底了,如果你不来,那就等到明年五月份才能吃另一条鲱鱼。”许胖子自己得意地在文字里也说,什么事情也可放下,唯独应季的食物不可错过。即使天地崩于面前,我也要在天崩地裂的一刹那,慢慢地咽下这一切。

深夜谈吃,有报复社会之嫌,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招出兴之所致的饿老虎,还是打住。

最后,借用台湾女诗人夏宇在《甜蜜的复仇》里的句子,写给那些同是活在当下却不时在老旧光影里被唤醒过来的人:把旧的时光加点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

来,煨了这把潦草的旧时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