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找信号》经典读后感有感

《找信号》经典读后感有感

《找信号》是一本由索南才让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页数:2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找信号》读后感(一):游牧民族的讲述者

《找信号》是蒙古族青年作家索南才让的最新小说集,本书收录了作者的八篇短篇小说。作为生活在青海草原上的蒙古族,索南才让的写作不免地会转向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与所熟悉的人。在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索南才让说:“我想用手里这支笔,带大家去看看我放牧的草原,认识和我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

索南才让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12岁时辍学开始了放牧生活,饱尝了放牧的艰辛;长大后辗转各地打工,挖过虫草,做过工人、保安、配菜生、铁路护路工、兽医。这些不同的工作经历,让他接触到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虽然很早就辍学离开学校,但是他却对阅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广泛的阅读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索南才让作为一名牧民作家,常年往返于冬牧场、夏牧场,与恶劣天气短兵交接,和茫茫原野四目相对,其语言似乎也裹挟着牧场的风霜和烈日,小说充满了粗糙的、近乎原始的力量感。”在《找信号》这本书中,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现代性浪潮冲击下,处于草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夹缝中的牧民的生活状态与精神困惑、情感世界。

《圣人画像与象牙麻将》中,围绕着圣人画像与象牙麻将展开故事。好朋友东周欠了尼玛一万块钱,在多次讨债未果后,东周用一副麻将当作了抵押。尼玛从有收藏古董爱好的杨春君那里得知,这副麻将值五万块钱,于是他们联合起来,骗了东周,以一万块钱收购了那副麻将。尼玛毫不费力地就赚了四万块钱,对于他而言,这无疑是个很不错的买卖。于是,他又看上了东周家的那幅圣人画像。轻车熟路地去了东周家,偷到了那幅画。但是偷画的举动,惹怒了妻子。那幅画也成了烫手山芋,到底该不该卖给杨春君,还是把那幅画送回去,尼玛左右为难。当经济开始冲击草原,作为草原上的年轻牧民,除了放牧外,似乎有了更多的挣钱的机会,只是当金钱与道德底线发生冲突时,尼玛该如何选择呢?尼玛内心的挣扎,是两种文明对普通人的冲击。

《骑马去帮叔叔剪羊毛》中,五十七岁的叔叔是老牧民的代表,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草场的长势,寻求放牧与草场的平衡。而作为年轻一代的牧民,为了寻求利益的最大化,会贪心地增加羊和牛的数量,而这样做不可避免地超过了草场的承载能力,对草场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破坏。“他对草场的优劣做出评判。他很客观地说我去年放牧超载,导致今年草场长势堪忧,如果雨水不够的话,到时候什么也不会留下,我就可以和羊一起去吃西北风了。……他身上有那种牧人一辈子和牲口打交道而形成的带着青草味、羊膻味、马汉味和他自己的气味混合在一起的,属于他们那一代牧民特有的气味。”

《阿音木》中,当阿音木到远离定居点的牧场清点牛群时,被雷劈了,受了严重的伤。这个时候何去何从,阿爸和阿妈、奶奶之间产生了分歧。“阿爸主张去看医生,吓人的伤势让他心里打鼓,第一时间选择了医院,救死扶伤,医院才是最正确的地方;但阿妈和奶奶坚决反对,她们认为寒冬腊月被雷劈,一定是孩子在什么地方做错了,惹怒了老天爷,必须到寺院里当着佛爷的面请罪,念上一场经,做一场法誓消灭劫难。”这种分歧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现代文明与草原文明的冲突。人生病了,去医院是很多人的选择。但是在草原上,阿音木被雷劈受了重伤后,阿妈和奶奶却选择把阿音木送到寺庙中。这一细节,也反映出了草原上的牧民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索南才让是个忠实的记录者,他将草原上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选择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让我们对草原上的牧民有了一定的了解。

《找信号》中,所收录的八篇小说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哲学教授》中那个从大学里辞职,到草原去采访,收集资料,探寻部落的秘密的哲学教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一头牛共进晚餐》中,尼玛在醉酒后打了一头牛,却被杆子砸到,在需要救助的时候,那头挨打的牛救了他,于是他决定请那头牛共进晚餐……正如索南才让所说的,用笔记录草原上的亲人与朋友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的职责所在。

《找信号》读后感(二):《找信号》读后感

我一向喜欢译林出版社,这本《找信号》的作家索南才让一听名字就是少数民族,看简介原来是蒙古人。真诚的写作总是让人心动,能够获得美的享受。

这是一本没有前言与后序的书。很低调很直接。书的封面是我很喜欢的那种草绿色,自然的颜色。虽然作者没有前言后记感谢任何人。我依然能从文字中感受到真诚。因为略略一翻,就感觉到他的写作很细致,这种字里行间的文字浑然天成,因此显得真诚。

作者85年,是想象不到的年轻。因为他的文字透着一种本能原始般的成熟。他写高原粗粝而真实的自然环境与牧民的生活细节,以及时代浪潮中草原上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从书名“找信号”就可以看出。这不是在一个城市里的故事,他讲的是牧民,是旷野,草原和荒漠的故事。这当然跟他的个人背景有关系,伴随作者日常生活的就是牧民的身份。但是相对于他描述的东西,文字却是很细腻的。我很喜欢他在书中的某一段描述,父亲在与儿子更登加措大吵一架后失踪,而几个年轻人进入信号全无的沙漠寻找失踪者。当荒漠中腐烂得不成样子的父亲被找到时年轻人们感到恐惧、慌乱而虚无:“他们站在燥热难耐的公路上,尽量缩小自己的身体……他们两个像两块酥油,正在慢慢融化在大地之锅中。”描述的是一种虚无,环境的特殊把人和信号都变得微弱渺小,但是同时又把人的情绪放的很大。书中粗旷的环境与细微的描述形成一种对比。

在这本书里,作者写出了很多很多,人与人之间天然的情绪与关系,生活方式的原始,新旧观念的碰撞等,作者写出了这个地方的原始,但是人的思想却可以飘得很远,时代的变化又带来了新的东西。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最后结局的描述“仿佛我终于释放了那一团不知所措的心火,仿佛我骑着大象在夜空的云朵上散步。我终于睡着了,在黎明的怀抱中。”把主角的内心丰富的心里活动与起伏挣扎描述的特别好。我因此感受到一种自由,跟书名找信号一样,草原很广阔,看似无路,人确是主动的,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状态,在一个“找信号”的状态,不论结局如何,这个过程已经经历过努力过了。

《找信号》读后感(三):《找信号》:和你想象中骑马奔驰的牧人不同的是和一头牛共进晚餐的牧人

《找信号》是鲁迅文学奖得主索南才让全新小说集,铺陈绵延的是数字时代经济浪潮中,古朴自然的草原上的牧民,在时代交割的罅隙中或无措仓惶、或茫然若失、或泰然处之的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心灵涤荡。

我们总是对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和风景,乃至于相对陌生的少数民族人群,充满了好奇和探求的眼光,他们的日常和我们的日常有什么区别?他们的情感和我们的情感有多大的差距?他们发生在生活当中的和我们一样的情感纠葛的时候,他们是如何处理的? 草原曾经是游牧人的天下,牛马羊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以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的纯自然的手作生活,如今有高科技映照的草原,那些生活在草原上的世世代代的游牧人,还能回归一个完整蒙古牧人的必经之路吗? 作者索南才让,身为蒙古后人,有着血脉相连的思维定势和不可割裂的情感共同,他用自己熟悉的眼眸去寻求已然陌生的高寒草原牧区生活,无比贴切而又细腻入微,他用一件件草原上发生的人和人、人和动物之间的小事,淋漓尽致地展现粗粝而真实的自然环境与牧民日常的生活细节。

作者尤其对牧民的精神世界的点滴描绘,更是给读者强烈的情感现场即视感,大手笔、大画卷、全方位、立体地再现了人与动物天人合一思想下的“互养”关系,以及游牧文化面临现代文明冲击时牧民生活态度的陡然变化等,有着独特切入主题的视角冲击力,和刁钻的捕捉情感问题的力度。 《和一头牛共进晚餐》感谢牛的救命之恩,这在游牧人以外的读者眼里,是极其不可思议的场景,就是在草原人自己眼里,也是不可或见的选择。 而在这之前,牧人查拉,刚刚很不忿地用铁楸狠狠教训了这头悠闲蹭痒痒的牛,牛挨打受惊后退的时候碰到了杆子,杆子倒下来砸断了尼玛的腿,而当时四周空旷无人,如果不是那头牛,尼玛肯定是会长时间流血而死的……

但那头牛却不记仇,明明白白目标明确的来救尼玛,“他很果断的来到我跟前,我看着他,奇怪的是他的眼睛里没有印出我的影子…… “我眼睁睁看着他踢电线杆,电线杆没动,他后退一段距离,凶猛的冲过来把电线杆撞飞……这过程就像爆炸,仿佛我的腿全部炸没了。但我没傻,我抓住时机,搂住它的脖子,然后他果然如我猜测的那样,把我滴溜到家门口了”。 读到此,觉得这仿佛真是一头有思维、又神勇的牛,不记仇不说,还能在关键时候力救主人,查拉出院后决定请牛吃饭,报答牛的救命之恩。而他妻子对此却是很不以为然。

查拉则坚持要请牛吃饭,他忿忿不平地想:反正最近让人惊愕的事情总是层出不穷,游牧人先是惊愕,然后学习,如今以习以为常。譬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比赛的马显得异常金贵,不再和人是一个等级了,从前那种牧人与马的天然融洽的纯粹关系,因为比赛而破碎了,几乎是不堪一击的碎了,这真让人感到难过。……” “各种比赛越来越多,为了钱很多人都快疯了,对自己的马好起来的时候简直是在伺候祖宗,可要是没有让他如愿,他也会有爆发的时候,虽然抽打马下不去狠手----因为接着还有下一次比赛,下下一次比赛,马就是本钱----但预计在心里的怒火总要有出口,而十有八九遭殃的就是家中的妻子或孩子……” 虽然妻子嗤笑查拉,但还是遵照他的意见,做好了请牛吃饭的晚餐。那会儿查拉让妻子把炕桌搬到了外面的草地上放好。有素炒的白菜油菜,酸菜炒粉条,凉拌菜(一大盆木耳拌洋葱,牛肯定喜欢),土豆丝,土豆芽,还有一大盆拉面。为了照顾牛的口味,这些东西全部油汪汪的,菜籽油永远是牛的喜爱之物,这是一桌很丰盛的晚餐了。

这顿饭牛和人都吃得很畅快,后来牛和人虽然经常见面,但他们仿佛都忘了一起吃过饭,这回事儿,牛过牛的生活,人过人的生活互不打扰,各自安然。

草原的生活就是这样庸常,不常见却又日常。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