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偷心人读后感摘抄

偷心人读后感摘抄

《偷心人》是一本由〔法国〕塞巴斯蒂安·雅普瑞索 Sébastien Japriso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3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偷心人》读后感(一):转载挚友舒克的书评:读宋冬深译著《偷心人》杂感(一)

长篇小说《偷心人》是一部有点奇特的小说,理由是这个小说的结构和他的叙述方式。小说的作者塞巴斯蒂安先生,是一位悬念推理小说的大师,这部小说和另一部小说《漫长的婚约》都是作者晚年的力作。事情总是这样:艺术上越是炉火纯青,读者就越难跟得上作者;反过来说,表现手法越是复杂,玩味的空间也就越广阔。

小说是通过八个女人分别叙述她们自己的故事,其中的相关的部分,勾画出这部小说的主线。小说的名字叫“偷心人”,据译者说,另外的译名叫“情惑”。“偷心”的意思,总是有一方是主动的、得益的,而另一方是被骗的、损失的,这种情况在小说中其实不存在。“情惑”,不过也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它是现在说过去的事的时候,一种婉转而又似乎客观的表达,顾及了说者周边人的感受的一种说法。

小说通过故事的叙述,提出了很重要的人生问题,比如:性和情感的问题?解决性的饥渴是否如解决饥饿一样没有道德障碍?解决性饥渴是否是关乎人的生存的一个大问题?和谐的性生活是美的吗?等等。这些问题非常的深刻而且广泛。这是这部小说最深刻的地方。

生活是平淡的又是缤纷炫目的,当樊尚(这是小说中男主人公的自称,还自称叫:安托万、弗朗西斯、爱德华等)和被劫持的艾玛遇到农夫时,艾玛对农夫说:“这是我丈夫,我们在度蜜月。”农夫在自家的院子里帮他们修车,农夫的老婆爱丽丝在家里招待他们,小说是这样描写的:“从背后看去,爱丽丝的曲线让人眩晕。要是正面看,她就只剩下挑逗了。自从我们到了这里,她就竭力展示围裙下半遮盖的大腿(宋冬深译《偷心人》第35页,湖南文艺出版社)。”艾丽丝非常热心的伺候樊尚,“到后来见她实在无耻得过分,我忍不住对她说:‘哎,您怎么这么不知羞耻?您的丈夫就在外面!’她回过头,用虚伪的眼光看着我,然后用极坦诚的腔调回答说:‘我又没有做什么坏事,谁都看得出来您不爱您的丈夫,而我也不爱我的那位,您说怎么办?’(宋冬深译《偷心人》第35页,湖南文艺出版社)”说完,艾丽丝不再管她了。“当他们的笑声停止后,我见到,也许是猜到的场面(您尽管说我不正常)折磨着我,同时也激奋着我,尤其是当我听到丽松(即艾利丝——笔者注)那恬不知耻的呻吟,那声音的节奏和院子里的锤击声一点点合起拍来。(宋冬深译《偷心人》第36页,湖南文艺出版社)”一个监狱里呆了六年的逃犯,一个年轻的农妇;一个肯定是性饥渴,一个可能是性饥渴。“那声音的节奏和院子里的锤击声一点点合起拍来”,这表明什么?这表明的是性行为的和谐,一切和谐的性行为都是美丽的,而对此作出的道德批判都显得很粗暴、很野蛮。这是不是作者提出的一个问题呢?

(待续)

《偷心人》读后感(二):女人的三重奏

法国作家塞巴斯蒂安·雅普瑞索曾坦言:”我非常喜欢女人,确切地说是‘女人’这个群体,因为她填补了我的不足。女人稳当、尖锐、勇气十足,比男人更容易担负起生活,例证就是女人能活得更久。我总喜欢创造一些女性人物,我认为这样可以使我得到某些便利,因为这么做能让我隐身,读者便不能辨认出我来,我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而不受质疑,因为没有人会认为我是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他笔下的一系列小说也印证了这个说法,几乎清一色地以女性作为主角。眼前这三本出自雅普瑞索的小说《漫长的婚约》《灰姑娘的陷阱》《偷心人》,便以各具特色的风格和主题演绎了一出女人的三重奏。

《漫长的婚约》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殊不知,该书最早翻译成中文在台湾出版,书名便是《未婚妻的漫长等待》。今天看到一则”女孩坚持为去世一年男友微博留言“的新闻,多像《漫长的婚约》啊。只不过,马蒂尔德是怀着希望等待,心烛每至燃尽,便另换一支接上,用这种一厢情愿的执着为未婚夫”续命“,几十年后,终于等到马奈克的”复活“。女孩呢,”每天早上都要重新接受一遍你已经离开的事实“,她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每一个女孩子,青春年少时所做的最最重要的事何尝不是等待,等待长大,等待白马王子的出现,等待披上洁白的婚纱,开始崭新的人生。

“等待”并不是《漫长的婚约》唯一的主题,还有一层是“追寻”。变被动为主动,身有残疾的马蒂尔德拼尽全力,想法设法拼凑起星星点点的战场上下落不明的未婚夫的线索。“追寻”在另一本《灰姑娘的陷阱》里体现得更加明显。这是一本侦探小说——或者说披着侦探小说外衣的心理小说,从昏迷中醒来的女主人公失去了一切记忆,开始了哲学式的三段思考:我是谁?来自何处?去往何方?她由这个套无头绪的开始,追寻自己真实的身份。成长中的任何一个女生,免不了经历这一番叩问与追寻:我到底有着怎样的个性,我又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一步步地自我塑形,一天天地同过去那个错误的自我认知告别。有的人早早地寻到了自我;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找到,于是有了下一个主题——“迷失”。

《灰姑娘的陷阱》里,主人公迷失了身份:她到底是美丽而风光的富家小姐米歇乐,还是心生嫉妒、暗起杀心的灰姑娘多米妮卡?她到底是侥幸生还的受害者,还是成功得手的杀人凶手?迷失的女人这一形象,在作者另一本《偷心人》中被推向了极致。小说写了8个女人——或者说多达∞的女人,因为篇幅所限,只选了8位代表——与一个身份飘忽、有着无数个化名的美男子兼越狱犯的情爱纠葛。8个不同的声音,8个不同的视角,投射出女性这个8面——或者说∞面——如钻石版璀璨,亦如蜂巢般繁复的奇异造物。她们身份不一,有好莱坞明星,有青楼女子,也有执业律师,共同的特点是被爱情冲昏头脑——女人的通病。迷失迷失,先迷后失。男人得到了一切;女人则失去了一切。那些经历了虚妄的等待和错谬的追寻的女人啊,当青春化作水汽蒸发得无影无踪,只能兀自对着一镜的孤寂,品着苦涩的惆怅了。

塞巴斯蒂安·雅普瑞索被《世界报》称作“最英国的法国作家”,他也因为打破了侦探小说和纯文学的界限而被誉为“法国的格雷厄姆·格林”。他所有的小说都会营造出一种迷宫般的氛围,讲的都是激情与智力犯罪相互纠缠的故事。他多部作品的题记都出自爱丽丝之口——那个在奇境里漫游的小女孩,是他多少梦想的源头,是他笔下多少女人的原型;是为他作品画龙点睛的“生命之光”,也是补给他文学力比多的“欲念之火”。

《偷心人》读后感(三):舒克书评(续)

贝琳达虽然是风尘女子,可是在她的叙述中可以看到,她非常炽烈地爱她的情人,作者是否是在向读者表达这样一种意思:作为人,而无关是否是性工作者,都渴望一份真正的爱情。这对“婊子无真情”是一个深刻的批判。在这一章节中还出现了一个人,那就是前面提到过的丽松,她找到“红桃皇后”(一个高级妓院的名字),贝琳达问她,“‘你是怎么想的?’我起誓怎么也没有想到她的回答能把我镇住。她连眼睛都没眨一眨,如同一阵风飘过:‘我做梦都想当一个婊子。’((宋冬深译《偷心人》第90页,湖南文艺出版社)”丽松喜欢做这样的事,在中国小说中称这样的女子为“水性杨花”。其实,这类人就生理功能而言,她们的性功能比较亢奋,所以,性工作就特别适合她们。发达国家在政府的管理下,专门开辟这样的场所,这是很有道理的。天朝明文规定不允许,但民间比比皆是。封建文化以为,非礼勿视,非礼勿言,但是,达官贵人哪个不是三妻六妾,封建文化的虚伪性非常深刻,从来不能正视人性。

佐佐说弗朗西斯是学生,在和佐佐一起的日子里,他无意中看到了他的小时候寄宿学校的老师,他为了惩罚这个女老师,居然想潜入那个叫“玉腿”的女老师家里,去惩罚“玉腿”。佐佐劝他别干蠢事。

弗朗西斯小时候看到母亲穿长筒袜,并自我欣赏的情景,他后来说道:“你晓得吧,那种带花边的长筒丝袜,很漂亮,很女人,很有女人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喜欢的就是这种女人味,我可不是什么变态的人!((宋冬深译《偷心人》第112页。)”确实,这一点也没有什么错,倒是“玉腿”既穿着长筒袜,又总是怀疑学生看她裙子底下的风光,因而惩罚学生,确是有点心理变态。这无疑给弗朗西斯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影响。后来他果然去了“玉腿”的家。他用“玉腿”惩罚孩子的方法来惩罚“玉腿”。

馥馥坐游轮去环游世界,途中救起了弗雷德里克,并把他藏了起来。弗雷德的疯狂举动是性饥渴吗?馥馥的忍耐仅仅是为了保全弗雷德吗?馥馥是否也享受在其中呢?大量的描写是深刻的。读后无法给出一个简单的评价。对“正反面”性感的描写是美的。最后,因为疯狂的爱,使得游轮被炸沉了。所以,爱的疯狂有时很可怕,而没有了美感,有的是邪恶,让人沮丧。

洋子和另外六个日本人意外地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她把自己分配给六个同伴,每人一天另一天她自己休息,她真是一个优秀的社会管理者。过后,她和两个澳大利亚人;再过后她和弗雷德以及爱斯梅拉达,他们的生活,尤其是他们的内心,他们的性生活,小说的描写是极为深刻的。进而揭示了性对于人的重要意义,以及和谐的性生活是一种美丽。

逃犯,即主人公的真相,在最后叙述的玛丽·玛蒂娜口中表述出来:即逃犯是冤枉的,但是无济于事了,证人被那个小说中形影不离的马利诺收买了······小说的情节很复杂,前后的呼应很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定备尝艰辛。某些地方我们可以略见一斑,比如:

“大家叫我佐佐,我也不知道为枕么。(宋冬深译《偷心人》第105页。)”因为佐佐说话是“S”音读作“Z”音。这种原作中的谐音也要翻译过来,在我的想象中是很困难的,足见译者的用心和功力。还有:

“‘这算怎么回事!怎么能这样,怎么能干这种事!’

她把‘算’读成‘钻’,把‘是’读成‘至’。(宋冬深译《偷心人》第165页。)”诸如此类,书中还有多处,不一一列举。

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能够发问。这部小说有很多发问,他把故事告诉你,他没说对或者不对,好或者不好,读者看后就会想:这是告诉我什么呢?作者想说明什么呢?他的发问是这样的;一如他的风格,也是悬念式的。

这部小说中存在大量的性描写,当以审美的眼光来审视,我以为是唯美的。再回到前面说的,有关“情惑”的话题,我以为站在一定距离或事后来审视,说“情惑”很妥当,因为这对于某个人而言,说当时“惑”,才容易被理解,也可以对自己和家人有个交代。即如小说中的叙述者都不愿做证人那样,因为承认“惑”才容易保护自己。但是,一个人在当时的场景下,真的是“惑”吗?生理的需要;爱的需要;战时(或突发事件时)人的想法、情绪与平时的想法、情绪是不能相提并论,如果承认战时(或突发事件时)的想法和情绪是合理,那“惑”是否存在呢?

我还没有读透这部小说,还有很多有待发现的地方,这是一部大书。最后要感谢译者和出版社,使我们能够欣赏到异国的文化艺术,了解中文以外的世界,提供给我们思考的快乐。

2014-9-29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