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经典作家十五讲》读后感摘抄

《经典作家十五讲》读后感摘抄

《经典作家十五讲》是一本由曹文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典作家十五讲》读后感(一):书中的作者们

书中所写的作家导读,一个接一个的作者,从作家的背景,到他们的经历,说写的作品,各种方面的提及,告诉我们的各种关于作者的事,都是别的书无法达到的。

鲁迅、郁达夫、废名、沈从文、钱锺书、汪曾祺、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川端康成、毛姆、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米兰•昆德拉,诸多作者的介绍,不仅让读者读者畅快,更凸显出曹文轩本人的知识丰富以及超高的文学修养。

郁达夫,从书构架上看作者将郁达夫定义的关键词是干净、架子、生命、质地、风景四个方面。从文人的书生气到写作时的对立面,从写法到修饰词语的习惯,方方面面的阐述极尽丰富。书中的郁达夫只是那个写沉沦也春风沉醉的晚上的浪漫作者,没有多少人明白的情怀却如此书作者所述的对日本的既爱又恨的复杂情绪。写的详细,更让读者明白作者所介绍的作者的方方面面。

单从一个章节来说,已经写的如此精彩,后面的更是不读不快,此书的价值远胜其他,一本书让读者了解各个时期各个作者的不同以及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文学作品。

《经典作家十五讲》读后感(二):旧时代的郭敬明

拿到本书,突然有种诚惶诚恐的感觉,“经典作家十五讲”,细数下来,除了中学时必读的鲁迅,知道“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出去”的《围城》,曾经疯狂喜爱的米兰·昆德拉,以及最近的新宠毛姆,剩下的,都是只有闻名不曾看过。

当然,我也不能点背就来怨社会,埋怨高考应试教育毁了我的语文课程,实际上,在大学,网吧里的人永远要比图书馆的人多。这不禁使我想起了钱钟书的段子,买了一本笔记本来记录读书笔记,结果记得都是打牌、打牌。

因此,我也只能挑我熟知的人来说说曹老师的心得了。个人最近疯魔毛姆,无论是月亮与六便士,还是远大前程。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毛姆描述的那个时代和现在的年代有着某种契合,而细读之下,竟然发现毛姆之所以能如此细致和冷静的描述当年的那个社会,是因为——毛姆口吃。

是的,毛姆出身律师世家,因此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当律师,在法庭上舌战群儒,哪曾想,口吃彻底断送了自己的梦想,不过也养成了自己敏感,甚至有点孤僻的的性格。

当然,有一点是我没有想到的,毛姆这家伙还是个大富翁,按照曹老师的说法,颇与中国人信奉的清贫出文人的教条不符。毛姆不仅住的地方好,“毛庐”也接待过不少贵宾,而且还是一个喜欢赚钱的家伙,认为贫穷才是罪恶的根源。

以上描述让你会想到谁呢?反正我是想到了郭敬明。不是很高的身高,以及对于商机的敏锐把控能力,估计郭敬明也算得上毛姆一样的人物了。

但问题是郭敬明为什么不能成为毛姆呢?曹老师估计讲毛姆的时候根本没想到郭敬明,但我觉得,如果有一天郭敬明真正能想明白了毛姆的一生,或许他会认识到人生短暂、快乐苦多,留下来的是文字,带不走的是孤独。

《经典作家十五讲》读后感(三):书途领路人

我向来不读小说的,或者严格上说,我只认真读过《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很难想象在我家那整整一堵书墙里,几乎找不到几本小说。可以把这归结为个人的偏好,而我却认为这是我从小以来接受到语文教育后产生的一种阴影。

对于这种阴影,我没有像别人一样通过教育体制外的大量小说阅读——这种报复性的反弹来填补思想上的饥渴。相反的,我如同被阉割一般对于各类小说作品有欲而无求。

这实在值得惋惜。

不过回想起来,我似乎是研读过鲁迅的。还记得当年五一的长假是七天,还是高中生的我花了六天的时间通读了《孔乙己》,收假以后漫满怀欣喜地带着满是读书笔记的课本来到课堂上课,而老师的讲解却让我感到了一种枯燥、乏味和厌烦。我这才意识到,其实我与老师真的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而在我的世界里,鲁迅才跟我在一起。

或许,读书就要这样子把自己和作者牢牢拴住,与书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都是很私密的一种形式,要不得别人来分享和打扰。他人,或许仅仅能做个领路人就不错了。

《经典作家十五讲》的作者就是一个领路人,他没有强迫我们去深究某一文章的所谓深刻,而是从作者作品的共性出发,去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

一位传播学家曾说过:“人类最伟大的两件事情,第一是创造,第二是传播。”而作家,特别是优秀的作家,正是这两件伟大事情的实践者。作家的伟大,通过教育或者说教式的介绍必然是乏味的,只有跳出说教,、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融入读者与作者的世界而不越界,才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育者应达到的境界吧?

读罢《经典作家十五讲》,我突然想在我的书墙里插入几本小说了。

《经典作家十五讲》读后感(四):小说家讲小说家

小说家讲小说家

说起曹文轩,我们更熟悉他的作家身份,他的《草房子》早已成为当代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其实作为北大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学术成果亦颇为引人注目。因此,当这本浓缩了曹老师北大课堂精华的《经典作家十五讲》摆在面前,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看到“十五讲”的书名,很容易想起若干年前北大出版社的那套“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其中有一本我很喜爱的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乍一看,这两本书有些类似,而翻开目录,就会发现二者的明显差异。不同于陈思和教授以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和文本细读的解读方法,曹文轩老师以作家为纲,除了文本细读,更知人论世地解读作家的相关经历、背景,并将视野拓展到了西方,尤其是现代主义小说,作者以一种小说家的对写作独有的热爱与激情来讲述他心目中的杰出小说家,更见其学术功力和创作感悟,独到见解深刻而有新意,带给读者很多启发,引发进一步思考。

实际上,和陈思和教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不同,这本书并非普及类、入门类读物,他的预设读者是有一定小说阅读基础与中文学术功底的,如果没有读过书中提到的相关小说,对作家也没有了解,读起来会很吃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学生,我对书中论及的前六位中国作家再熟悉不过,却不得不惭愧地说,对后八位海外作家知之甚少,而曹老师对国外作家着墨更多更用力,这也让我以此为契机,补上这些经典作家的小说课。

众所周知,文学研究中,作家作品论最难出新出彩,很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怪圈,而曹老师则能独辟蹊径,每位作家都能找到恰到好处的切入点,有时是小说中一些被忽视的地方,如鲁迅的“屁塞”“咯吱咯吱”,不从传统的角度论述,而从几个关键词入手,加以细致分析,除却文学层面,还关乎美学、哲学等,深入浅出,鞭辟入里。

这本书语言准确到位而优美,值得细细品味,批评式的行文风格,没有陈思和教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那么通俗易懂和口语化的语言,而更加严谨和富有文采,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仅评论过去的作家作品,更对现今文学创作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再加上自身创作实践的感悟和反思,体现出他作为一位极具责任感的学者,对当代文坛,乃至整个社会的悉心而深入的观照和思考。

另外,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意思,除了排版和纸张都令人赏心悦目,打开后的书皮背面更是一幅精美的版画。

《经典作家十五讲》读后感(五):感知别样的美

曹文轩在《经典作家十五讲》中讲了六位中国作家,八位外国作家。这些作家,有些是我熟知,有些较为陌生,但不管怎样,都让我看到了另样的作家人生。

我认为,就像写作一样,解读作家的作品和作家的人生,不能用形而上的理论简而化之,需要细心和耐心。

这恰恰是这本书的最闪耀的地方。

细心。

看每一部作品,体验的是阅读的欢畅,酣畅淋漓地读完,让人如在盛夏饮冰品。如果去回味,得到了沁人心脾的痛快之感;再去细细体味,竟无法再说出进一步的感觉。这是普通阅读者的状态。

作为专业阅读者,曹老师带领读者体验了别样的阅读之旅:鲁迅会一直咬着细部,读尽;郁达夫文字的干净利落,和文字中闪动着的精灵;《围城》里的精妙的比喻,就算“掉书袋子”又何防;川端康成充满抑郁的美;还有普鲁斯特的如大教堂式的组织架构;卡尔维诺对轻的感知与描写……所有这些,都是我在阅读中忽略的。我仅看到了文字,没有看到文字后面隐藏着的“知”。

想要获得这样的细心,除了阅读的仔细与认真外,还有对作品的感知,这种感知需要读者结合经验,对作品及作家的写作手法的感应。这种感应,我认为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是细细研读的结果,是如来神笔的灵妙之感。

耐心。

《十五讲》中没有对一个作家或作品做简单的定义,而是做了细致的分析。这样的分析需要大量的阅读与查阅,这种分析既不建立在即有的审美标准,也不拘泥于固有的作品观念,这是曹先生读了若干遍、做了若干分析与理解后,给我们呈现的独家的视角。在今天,观点大同化的今天,这实属难能可贵。

作者对当今作品的急不可耐提出了委婉的批评。出版的速度急不可耐,书写的速度更是急不可耐。

当下,读一本当代小说,很少有细腻的景色描写,更多的是叙事,从一件事到另一件事,让读者无法在阅读中体会到美感。就如吃了一餐快餐,只解决了温饱,却未解决味觉的要求,少了细细体味后的满足之感。

记得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前几章几乎都是对教堂的描绘,初读枯燥而冗长,但是读进去,却体味到了建筑之美,这在现代文学几乎不多见,没有人愿花费力气写一些间接推动情节的文字——快餐时代的读者也未必喜欢。

所以,耐心更显难能可贵。曹老师在这本书中用实际行动向读者宣示,耐心的讲解让读者体味到了文学之美。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仅是更深刻的理解了作品,还习得了写作方法,这些方法如同珍宝,我轻捧掌间,紧紧攥住,生怕漏了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