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全二册)读后感精选

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全二册)读后感精选

《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全二册)》是一本由王道 著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6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全二册)》读后感(一):一窝蜂有意思吗

今天又发现有这本,结构内容都差不多。就只围绕四姐妹转转而已,没有真正深入这个家族。重复、一窝蜂有意思吗

春梦水流痕 合肥张氏家族文化评传

【作 者】陈泓著

【出版发行】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2015.12

【ISBN号】978-7-5645-2738-9

【页 数】 213

【丛书名】中国现代文化世家丛书 第2辑

【原书定价】42.00

【主题词】家族-文化研究-合肥市

部分阅读

图书馆文献传递

【中图法分类号】K820.9

《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全二册)》读后感(二):几处笔误

为感谢王道兄及杨、施二编辑赠阅毛边本之谊,特将个人阅读中发现的笔误罗列如下(包括编辑已发的勘误部分),供再版时参考。

另,王道兄此书下力颇多,很值推荐。稍后拟写一篇书评。

39页2行,“上疏湖褛”应为“上疏湖溇”。

55页5行,“得罪了不少了人”,第二个“了”为多字。

58页倒6行,“称赞伯父文才未能尽情发挥”,“称赞”一词不妥,因后面不属于可赞之事,可改用“概叹”等。

62页倒7行,“黔布”应为“黥布”,英布受黥而得名。

71页第3段2行,“命名绳”,后掉了一“进”字。

102页第3段5行,“七七十九天”,掉了一个“四”字。

123页图注,“蒋元培”应为“蔡元培”。

185页3行,“多次给在”应为“多次在给”。

253 图注,“凌彩霞”应为“凌海霞”。

405页,第2段,倒2,“困为”应为“因为”。

461页,8行,“刷碗的也拿着锅把子”,应为“刷锅的……”。

479页,2行,“雾清轩”应为“霁清轩”。

482页图注,“朱允潜夫妇”应为“朱光潜夫妇”。

564页,第4段2行,“外甥”应为“外孙”。

605页,第2段,倒4行,“天律”应为“天津”。

612页,11行,“文改工作学”似应为“文改工作者”。

《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全二册)》读后感(三):[作者手记]寻找一个家族的斯文

苏州沧浪亭有一副对联,非常有名:“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出于欧阳修的《沧浪亭》,下联选自苏舜饮的《过苏州》。联中点到了沧浪亭的核心:水。

在沧浪亭明道堂还有一副对联:“泉石憩名贤,伴具区(指太湖)烟水,林屋云峦,独向尘寰留胜迹;簿书逢假日,更解带乱耘,停车问俗,岂徒觞咏事清游。”这是同治十二年(1873),清朝巡抚张树声重修沧浪亭时所题,其中也提到一个“水”字。

一百多年后,大洋彼岸的耶鲁学者张充和回到苏州的家,游览沧浪亭,对视文徵明像,临走时脚步不禁停在了门口的水轩上,那里有一块石碑《重建沧浪亭记》,撰碑人张树声正是张充和的曾祖。

不远处的苏州九如巷三号有一口古井,古井的院后就是张充和父亲创办的乐益女中旧址,这古井之水滋润着一大家子,还孕育出一本世界最小最美的家庭杂志《水》。编辑人员正是张家四姐妹和六兄弟。他们全部来自合肥,他们家乡的圩堡也都是临水而建,这既是为了防御外界,也是出于生活需要。

来来往往,百年时光,张家人穿过宅院的护城河,穿过历史重地淝水,顺水而下,顶盔掼甲,战马嘶吼,杀到江南;再到居功从仕,施政一地,造福一方;到张家后人承接殷实家产,再次顺水而下,落户江南,卖田办学,育人荫后,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一条涓涓水流。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张家的文化说到底就是“水”的文化,那一脉流动百年的,不是别的,就是斯文。

我的寻找,就是从这个不声不响的词语开始的。

【作者手记全文可见试读相关章节】

《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全二册)》读后感(四):勘误表

错误1版2次已更正

------------

图书还未正式开卖,即发表勘误表,实在赧颜。本拟即刻在书中增印勘误表,但已来不及。图书内有差错,编辑有责,之所以抱惭为本书评价“力荐”,实在觉得编辑的小失误,不能掩盖本书内容的精彩。

------

多谢醉里欢笑 段兄的勘误,一并记录于此。

具体勘误如下:

P39 行2,“上疏湖褛”应为“上疏湖溇”。

P55 行5, “得罪了不少了人”,第二个“了”为多字。

P58 行倒6,58页倒6行,“称赞伯父文才未能尽情发挥”,“称赞”应改为“慨叹”。

P62 行倒7,“黔布”应为“黥布”

P71 段3行2,”命名绳“应为”命名绳进“(这个错真是好莫名)

P102 段3行5,”七七十九天“应为”七七四十九天“

P123 图注里,“蒋元培”应为“蔡元培”,此为最后修改校样时五笔打字法之误,而编辑又未细核故。

P185 行3,“多次给在”应为“多次在给”。

P253 图注里,“凌彩霞”应为“凌海霞”,细核,此错可能在校样中较早出现,估计是将同事的“彩霞”之名与之不小心混淆了。黑线。

P405 段2行倒2,”困为“应为”因为“,又是五笔打错。

P461行8 ”刷碗的也拿着锅把子”,应为“刷锅的……”

P479 引文第二行“雾清轩”应为“霁清轩”,应为五笔打字法之误。

P482 图注”朱允潜夫妇“应为”朱光潜夫妇“。

P498 作者原拟标题为“归去,归来”,被粗心编辑改成了书里的“归来,归来”。瀑布汗。

P564 段4行2,”外甥“应为”外孙“

P605 段2行倒4,”天律“应为”天津“

P612 行11,”文改工作学“应为”文改工作者“

---------

如再发现有误,再行添加。

OMG,最好不要再有添加了!

---------

字形近似导致的别字太多,以后要多注意。:(

《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全二册)》读后感(五):追寻斯文的河流

对历史的关注,除了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就是对个体人物命运的关注了。而对家族史的探寻则可看到一个社会转型或裂变的因由,正是基于这个理由,作家王道在《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里,对合肥张家的关注,不仅是对地方文化的再解读,而是让我们从历史着眼,能够看到社会的变迁过程中,一个家族的悲欢离合。

这几年,王道先生一直在做地方文化的弘扬。为写作这本书,他翻阅众多资料,奔访经年,辗转数地而写就。他以口述人为基点,以人物变迁为经纬,以坚持和冲突、秉性为戏剧点,配以三百余张图片,再现了合肥张家百年来的历史变迁,百年斯文存续脉络及世家之和韵流风,读之一一浮现:

从晚清重臣张树声,到乐益女中校主张冀牖,再到创办了家庭杂志《水》的张家姐弟;从历史重地淝水,到江南九如巷中的那口老井……“张家的文化说到底就是‘水’的文化,那一脉流动百年的,不是别的,就是斯文。”

倘若从张家的发家史来看,从晚清至今天,正是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变革的时代。张家的“和”字辈的经历尤为突出。不过,这一代“和”字辈中虽有六男四女,最为人知的是“张家四兰”,在中国近代史上知名度仅次于宋家三姐妹,被称为“最后的大家闺秀”:大姐张元和,精昆曲,嫁给名噪一时的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擅诗书格律,与语言学家周有光举案齐眉;三姐张兆和与沈从文的一段情缘被传为佳话,后自己成为名编辑;四妹张充和工诗词、擅书法、会丹青、通音律,最终携手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对于她们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则超越了对张氏家族的整体的关注。

在张家“和”字辈的六兄弟中,也是各有风采:老大张宗和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曾任教西南联大,是著名的昆曲曲友;老二张寅和是位低调的诗人,早期曾在《申报》工作;三弟张定和是中央歌剧舞剧院的作曲家;四弟张宇和是张家唯一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为南京中山植物园研究员;五弟张寰和继承父业担任乐益女中校长,始终从事教育工作;最小的张宁和26岁时便成为中国交响乐团第一任指挥,后为比利时皇家乐队成员。可以说,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自己的成绩。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提倡“家风”、“家教”的今天,合肥张家所提供的思想或许更值得关注,倘若没有包容、开放的心态,这一个家族也就难以有如此让人瞩目的可能。王道不仅仅是在探讨一个家族史,而是在努力地探寻家族背后的故事,以及受时代思潮的影响,他所寻找到的是那一种让人心动的脉络。无疑,合肥张家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而其所影响的是着眼未来,是一个家族不断勃兴的可能。

相对于时代的喧嚣和浮躁,合肥张家不管是身处乱世,还是在和平时期,都保留了斯文的秉性。当我们在追问社会转型将何其何从时,也许该注意到每一个家庭在当时的作用。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家族发展(如山东孔家、湖南曾家)的比较,或许不难发现,一个家族能够长期繁荣发展的基因就在于能不断地吸收营养,与时代共进退,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

斯文,这个词在当下似乎是越来越少见,以至于我们走在城市里,看见的面孔都显得有几分势利,其目光也变得浑浊。读《流动的斯文》时,或许我们注意到的是一种“范儿”,是优雅,那是在文化基因的熏陶下,才具有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只要这条河流不间断,生活也就会有美好的可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