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读后感1000字

《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读后感1000字

《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是一本由刘鹏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34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读后感(一):老照片的事 老北京的诗

老照片的事 老北京的诗

对于历史,人们应该如何牢记?是从历史典籍中找寻支离破碎的片段还是从自身的生活点滴中寻找历史的侧面,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有迥异回答。假如历史是一个放映过程,那么,每个历史时期的照片将是一个定格永恒的最佳方式。所以,对于历史,人们完全可以从老照片中找到那些温暖的记忆,在每一张泛黄的照片背后寻找属于那段历史的特殊故事。而对于北京这样的城市来说,从老照片中更是能够寻觅到历史的片段。而这本刘鹏编著的《北京老照片的故事》可以填补这样的空白,从中传递出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更展示着老北京曾经诗一般的过往。

“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这无疑就是对老照片最佳的概括。而每一张老照片无疑又都是充满温情和怀旧的。在这些关于老北京的老照片中,大体从内容上可以涵盖风景名胜、历史事件、街道胡同、人文风情。但是,更为重要的乃是那些普通人的照片。因为历史总是由具体的人组成,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下,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受到时代的影响,其行动也会有着深深的时代印记。在普通人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衣着服饰上面都可以透过这些栩栩如生的老照片回到久远的过去,重温老北京的点滴,找回曾经的故事,复原那时的记忆。

关于老照片,人们不难想起1996年12月开始,山东画报出版社推出的《老照片》丛书。在这系列的丛书中,通过普通人的投稿方式传递出老照片的无限历史价值。当然这也同时将老照片的收藏推进到一个相当热的境地。对于刘鹏这样的一位中国收藏家协会的会员来说,对于老照片的热爱并非聚焦在经济价值上,因为一方面老照片的造假方兴未艾;另外一方面也纯粹是出于自己的爱好。“以智取胜”更是成为本书的一个亮点,在这些看起来包罗万象的北京老照片里,都是来自于编著者自身喜欢的,而这些却也都是能够传递北京曾经的点滴。

翻阅这样的书籍,重温这样的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必然有着一种昨日重现的感觉,而昨日重现大多都是出现在普通人的身上,是对于老北京最好的诠释。因为老照片是不可复制的,而历史的瞬间却正在那刻定格。这恰恰就是这样的老照片的书籍所能够传递的价值所在。当现代化的车轮滚滚向前的时候,尘土飞扬的车轮下理应留下些许的故事,而记录这些故事的方式就是老照片。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不得不向刘鹏编著的这本《北京老照片的故事》送上敬意,毕竟在如此商业化的嘈杂空间里,这样的追求已经变得越来越少。(文/王传言)

注:该书评已经刊发2014年4月17日《竞报》。

《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读后感(二):沧桑的美刻进历史的刹那

《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 : 北京老照片的故事》是中国华侨出版社于2014年4月推出的新书,作者刘鹏是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唯一的老照片收藏家。

又是一本关于老照片的书。老照片就是很长时间以前的照片,当然也可以说以前的照片都可以叫做老照片,但通俗上基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限,也就是1949年之前的照片。1996年底,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了丛书《老照片》,引发了风靡全国的“老照片文化热”。

阅读《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 : 北京老照片的故事》这本书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倘佯在浓浓的氛围里不能自拔。好的文字总是令人失语,伟大的作品更是令人心存敬畏,不敢多加评论。只能说,这是一本弥难珍贵的书。

弥难珍贵的是这本书把沧桑的美刻进历史的刹那。老照片的珍贵在于它能让历史影像瞬间定格,从这本书书名的表述上就能清晰看出定位:“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先辈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在这本书里,“记录普通百姓日常起居、服饰风尚、民俗礼仪、婚丧嫁娶等市井生活的老照片:一位民国女子恬然地靠在桥栏杆上,一袭简洁的旗袍,两条黝黑的大辫子,年轻的脸庞在这张老照片里安静地展露着,一尘不染;蜷缩于墙脚的鞋匠眉头紧蹙,表情冷峻,底层百姓生活的困顿和窘迫一目了然;卖风筝线的小孩正视着镜头,表情却有一丝卑微与羞涩;而经过宣武门、崇文门间的城垣的那队骆驼,行进在泥沼与沙土间,即便看不清赶驼人的表情,却似乎能感受到他眼中的风尘、疲惫与忧虑,延伸出我们对当下生活状况的优越感……”将昨天、将历史凝固于刹那的永恒,赠给未来永远的回忆。

弥难珍贵的是这本书填写了历史的空白。在这本书里,有很多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如:北京的前门大街、北京的水系、北京的公共交通、老北京的老行当等完整的系列照片,连国家档案部门都缺失。而《新世界游艺场》则最能体现民国时期北京最为宏大的新式建筑和街市,但该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当我们再去研究那段历史,如果连照片都没有,到哪里去“臆断过去”?这就是珍存的精品,独一无二的珍品。真正达到了“用民间的眼光观察历史”的境界。

弥难珍贵的是这本书作者执著的坚守。作者刘鹏也坦言,收藏老照片14年来,有各种令他啼笑皆非的际遇,每张老照片的背后都有故事,在这其中,有困惑、有释怀、有悲叹、有欣喜、有感伤、有快慰、有迷茫、有思考,各种滋味是难以言状的。但他一直孜孜不倦地为保护老北京文化而坚守着。有人说:坚是一种挺拔,而守却是一种柔情。坚是紧执,坚执住生命所不愿放弃也不能放弃的。守则有一种思往古之悠情的情怀,则有一种古道热肠的衷情。

翻阅老照片,目光回到了昨天,心灵触摸了历史,但仅仅是回忆和怀旧还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本书的《后记》里,作者写道:“虽然我们留不住历史的脚步、但要留住对历史的思考,让那段历史给你留下美好的记忆。”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记忆和见证历史,使我们得以重新想象遥远的过去,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以史鉴今,珍惜现在,并在现实中为了实现“中国梦”而不断进取,才是这本书的真正魅力所在。

《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北京老照片的故事》这本书,是弥难珍贵的精神盛宴。

《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读后感(三):《北京老照片的故事》:远去的北京,消失的背影

如果说北京人谈北京,品味的是北京闲适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然而在他者的视角之中,北京的变迁绝非“慢生活”所演绎的那般悠哉,美国学者迈克尔·麦尔在《再会,老北京》一书中所引用的数据表示,从1990年代开始,老北京的胡同以每年平均600条的速度在消失。不仅如此,如今的北京,地标性建筑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不少带“门”的地名已经跳脱开建筑本身的意义,进入到尘封的历史。

老北京城去哪儿了?那些守护着北京灵魂的人们又在何方?机械复制时代,灵光消逝并不意味着消失,1826年,法国人尼普斯拍摄完成世界上第一张照片;1937年,法国人达盖尔拍成银版照片;19世纪40年代,银版摄影正式传入中国。摄影技术还原着不同时期北京的面貌,还原出走过这些岁月的先辈生活的景象。记录者用照片留下了属于北京独一无二的风情,在岁月的钩沉中,收藏者如考古学家那般,在冥冥之中采撷着那些遗落在民间闪烁着“泛黄的温暖色调”;他们更是虔诚的怀旧者,旧货市场中有他们马不停蹄奔波的身影,只为在偶然一瞥中,挖掘老北京平民生活的图景,拼凑出北京精神家园的历史痕迹。《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北京老照片的故事》的作者刘鹏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作为地道的北京人,他不仅收藏“远去的北京”,还致力于寻访和考据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那些消失的背影也在他的解读下获得了新生。

从1990年代起,川流不息的人群穿梭于几乎一夜之间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时尚商圈,曾经象征着北京文化的胡同和四合院纷纷隐匿在视线中,而负载这些建筑空间的记忆和想象也随着国际化快捷的节奏被冲淡。在现实空间急剧转变而遭到冲击时,个人对于北京形象的文化记忆以怀旧的姿态得以呈现。城市的历史是由身在其中每个人的生命经历和感知拼凑而成的。如今的北京,每个夜晚都是灯火阑珊的“不眠夜”,“吃主儿”聚集的簋街、夜店酒吧扎堆儿的三里屯即使到了凌晨时分,喧嚣依旧。一张1933年宵禁女警在城门口例行检查的照片让时光倒回到百年前的北京,那时的夜晚鲜见热闹喧嚣的景象,晚上七点之后实行“宵禁”,即禁止行人夜里在街上行走。两年后,随着九门提督衙门巡更的逐渐取消,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才打破了压抑已久的沉寂,大栅栏、王府井大街、西单牌楼、鲜鱼口、隆福寺街灯火辉煌,小贩在街头摆摊,或是担着担子穿梭于大街小巷,馄饨、卤煮、褡裢火烧、爆肚在唇齿间留下了难以言喻的鲜美,就是这些最简朴的吃食记录了老北京人夜生活的雏形。

在诸多收藏中,让刘鹏引以为豪的,即是那些已经消失的建筑照片被他发现并且得以保存下来:在宣武门、崇文门间行进的驼队,即便看不清赶驼人的表情,却似乎能感受到他眼中的疲惫与忧虑,不由自主地延伸出对当下生活的优越感。1914年,在天桥香厂路落成的新世界游艺场,是民国时期背景最为宏大的新式建筑之一,如今已荡然无存。

作为文化古城,景泰蓝、玉雕、漆雕、绢花等等均是北京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在照片上,不管是像“泥人张”、“面人汤”这样的工艺大师,还是加工材料的平凡女工,他们面对着艺术品,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物件,而是他们心仪的“爱人”,或缜密悉心观照,或在耕耘时面露喜悦。先辈对传统最初的坚守,让现代人震撼与触动的同时,也给予他们留住手艺以坚定的力量和决心。北京老字号的创立也是如此,“八大祥”、全聚德、天福号、内联升、文盛斋……照片中商铺悬挂或树立的每一块牌匾都凝聚了货真价实和远扬天下的口碑,正是经历了百年商业沉浮留下来最终统领行业的极品。

在黑、白、黄定格的缄默中,不由得感叹岁月的无情,抹杀了原味的历史。同时,却又感恩于时代的进步,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缝补了记忆的针脚,这将是老北京留给后人最好的念想和慰藉。

2014.05.20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html/2014-05/20/content_15_5.htm

转载请发豆邮告知,谢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