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精选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精选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本由迟子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页数:27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一):一部能够洗涤心灵的作品

“我是一个鄂温克女人。 我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 这样的开篇,有种让我想去了解一个我未曾看见过的全新世界的渴望。 它让我了解了什么是鄂温克人的乌力楞;什么叫希楞柱;什么是他们的萨满;什么又叫做木库莲…… 古老而原始的民族却有着不一样的视觉,不一样的思维,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民俗,不一样的悲欢离合!在我的眼前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不愧是获得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值得一读和细细品味!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二):伴随生命消亡的是孤独

不少人说迟子建的长篇过淡,但是我却很喜欢。正是她的这种淡如流水、淡如月光的笔触,才将这种原始的山林生活表现得既真实又空灵,瞬间把我置身于河流山谷深林苔原,不止一次地触摸月光、静听流水、、采集捕猎…猎民生活条件虽然欠缺,但是那种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对天地神灵的原始的信仰,对万物之间和谐共存的理念,让我大受感动。部落里的人在不断成长、嫁娶、更迭、生死,生活也有过往,只有原始的美好依旧传承。读完本书的午后阳光温暖,遂坐在思源湖边的石阶上,听了许久的风声。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三):最后的游牧民族

我有一个鄂温克族的新兵连战友,后来我读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鄂温克族是一个仅有三万多人的民族,没有文字,语言口口相传,是中国最后一个游牧民族,和驯鹿为伴。相传是从贝加尔湖迁徙来的,到了额尔古纳河流域,我的那战友是其中一支,已经很汉化了,又迁徙在呼伦贝尔草原上。迟子建写这本书很不容易吧,以她的女性角度,虽然某种程度上摆脱男性小说的影子,我认为是很不错的中国当代小说了。几天前在新闻联播上看到地方为鄂温克族建的房子,对此我不置可否,他们有自己修的木头房子。《额尔古纳河右岸》就是讲的这些,几十年前鄂温克族也搬出来过,后来他们又进山去了。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四):百年不孤独

特别同意有人说是驯鹿民族的百年孤独,前后五代人,最后二十页作者以九十岁老太的口吻写曾孙子辈儿略显仓促也是可以理解的。上个周重读完百年孤独,这周翻开这本书,真让我庆幸,阅读过程的同感。

可是可是我觉得额尔古纳河右岸比百年孤独要温暖许多,虽然没几页就会有一个人离去,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真实且丰富,不像百年孤独那样冷漠,而且作者的描述风格也明显温暖许多。

作者对土地的描述像马尔克斯一样充满敬畏感,可能因为我对拉美历史不够了解,总觉得百年孤独里面的人物被架空了,家族七代人始于爱情、终于爱情,期间的人物或因为欲望或因某种目的结合在一起,最后马孔多被飓风卷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比起来更加靠近且真实了,每个人物都很饱满,最后驯鹿民族在中国的大时代中与现代碰撞,夹在尴尬的缝儿中,很是悲凉。

20170305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五):中国的《百年孤独》

有的书,读完了,记住的是故事情节;这本书,记住的是围绕全书的基调。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故事基调,有的悲伤,有的欢乐,有的是批评。这本书不悲不怒不喜,平平淡淡的告诉人们生死离别都是自然规律。熟悉这种基调,第一次是马尔克斯写的《百年孤独》。全书讲故事般的将一个民族百年来的生与死陈现在人们面前。没有经历生与死的人,读这本书大概会觉着无聊,冗长的名字,没有起伏的文字,人物出场没多久就死亡,和我们平常读的故事主人公起起伏伏,最后才有结局似有不同。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宿命,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方式,都会走向死亡,历史的变迁也是生与死的不断循环。对死亡无法释怀的人,读了这本书,也许会释怀。在死亡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人们总是无能为力,不能释怀也只能释怀了。

读迟子建的这本书,从一开始这种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本书主要讲了东北鄂温克族和驯鹿、驯鹿和森林之间生生相息的故事。时代环境的影响,给这个少数民族也带来了影响,使他们不得不改变在森林狩猎的生活方式,而移居山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