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1933,聆听民国》读后感摘抄

《1933,聆听民国》读后感摘抄

《1933,聆听民国》是一本由林语堂 / 梁漱溟 / 胡适 / 柳亚子 / 徐悲鸿 / 郑振铎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33,聆听民国》读后感(一):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久被尘封的梦想与呐喊,值得一读,傅国涌先生的文章曾提及:

尽管有着种种的遗憾和局限,毕竟那么多有成就的知识分子参与了做"梦",那是一个个足以跨越时代的梦想,八十年后依然令我为之驻足、为之动情,也让我在回望旧梦时,进行一次新的反思。知识分子的梦想并不始于1933年,但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这么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流知识分子集体"做梦"还是第一次,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

《1933,聆听民国》读后感(二):乱世犹可梦

1932年,中国东三省沦陷,内战频起,国人陷入悲观之中。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上海《东方杂志》向全国各界人士发函征求“新年的梦想”,140余人发表了自己的梦想,是以成此书。全书按征梦问题,分为两部分:梦想中的未来中国与梦想中的个人生活。

在今日,回头看80多年前的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尤其是那做梦的人已大多成为那个时代的传奇人物被篆刻于历史画卷中。有种原来你年轻时也有这么痴傻的时候。对于梦的内容,书中卷后《记者读后感》中有详细的统计分析,个人读下来的感觉最为强烈的便是:这么些年,大家梦的都是一样的!在中法建交50周年大会上讲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

相对于1933年,国人的苦闷彷徨,看不到希望,今天的生活已有了长足的进步,祖国强盛、大多数人可以安居乐业。但距离天下大同的美景仍然很远,因为房价、雾霾、户口、育儿、就业各种压力就可以成为逃离北上广的理由,下一步估计逃离中国都会成为一种时尚口号了。

问题与梦想的矛盾恒古不变,本质是我们希望能够过得好,这也是生而为人的本能追求。乱世里,人们做梦以求安慰;而现世,我们做梦也是为了能够有更好的希望。梦,是彼世此世的希望。

明天会好吗?

《1933,聆听民国》读后感(三):1933那个时刻

这本书十本至为简朴的民国时期的史学资料,书的缘由很简单,《东方杂志》向社会各界人士发出了一份征稿函,提了两个问题:1,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2,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

这样的标题,有点类似于学生时代的作文,想必每个曾经的学子都写过类似于:我的梦想或者二十年后的中国之类的文章,本来不足为奇,不过是一家杂志的一起兴起而已,向读者发放调查问卷做一期杂志内容而已,并无多大的价值。

但是这份问卷回收的时间是1933年。

而——1932年,中国东三省沦陷,”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蒋介石第四次对红军进行围剿,《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承认日本在满洲利益“。

那是一个中国摇摇欲坠,国人水深火热的一年,在这样的时候,谈论所谓的中国梦想,或许更大的是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吧。

即使身处泥泞,也不要忘记抬头仰望星空。

即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仍旧有那么多满怀热情的中国人对未来的中国未来的自己充满希望。

正是这样,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民国不会灭亡不是吗?

一页页翻过,看着81年前的国人们,谈论着自己或许悲观或许绝望或许满怀期待的梦想,心内竟不由得生出强烈的感动。

这些谈论梦想的人,有些是文化界、政治界、报界等行业的大佬,有些人的名字耳熟能详,然而我却不知道,他们原来关于未来的中国,曾经有过这样的期待,而有些是我听都没听过的普通读者,他们在历史上从未留在足迹,此时,他们的梦想却依旧鲜活而令人动容。

那些尘封在历史里的梦想,有些早就已经实现,比如民族独立,不沦为殖民地,不被列强欺凌,比如自立自强,比如人民可以吃饱饭,穿够衣,比如普通人亦可以接受教育,比如女子亦可以独立工作……

然而,1933年,那些具有卓越见识的先人们所说的很多梦想,却迄今仍旧留有遗憾

《1933,聆听民国》读后感(四):1933年有关梦想的那些事

那时候,超女还刚流行,短信投票还是一个新鲜事,我将此事说与家中老人听,结果老人笑笑,颇为轻蔑地说:老上海玩剩下的。当年胡蝶选电影皇后就是这么搞头的。

事实上,30年代的上海确实有很多新鲜玩意与搞头,那些新鲜玩意和搞头,即便现在,仍然在玩着。

你能想象1932年的上海,著名的《东方杂志》策划了一次征求“新年梦想”的活动,向全国各界人士发出400份约稿函,然后收回,登录在杂志上。

不敢想象,30年代的杂志,会做如此时髦的事情。

这是这本书的由来。

征求的问题是: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

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

答者多位文化界人士,因此不免反而有单调之嫌。但是有些回答来自于底层人士,因此颇为好玩。

如周毓英读者:

“三年失业,现在过着乞丐生活,希望在1933年得到一门职业。

想主办一个月刊,与全国青年做思想往来。又梦想得到一部《万有文库》在1933年读完。”

不知道他的梦想后来怎么样了。

不过万有文库多达4000册,即使获得,一天读3册,一年也读不完啊。

虽然是屌丝的梦想,却因着书卷气,而难得,当次乱世,身如乞丐,却心系天下,虽然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酸气感,却不由得不让人敬佩。

还有一个叫娄志斋的大学生,更为好玩,愿望是谈恋爱,梦想有一个我所想爱的女子,能离开了经济条件来爱我。

不知道他的梦想实现了没,但是,如果他穿越到今日,这梦想,大抵是白日做梦了。

虽然还有很多大家林语堂、巴金、老舍等人的梦想,但是都太文以载道,又或者是不过是应付而作,因此实在没什么意思。反倒是这些小人物的梦想给人以真实质感。可悖论的是,这本书宣传的卖点是百位文化精英的未来中国梦想。到底,名气是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有意思的是,书中最后一篇,是鲁迅对这个活动的批评,大抵是批评太“载道”。且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有“梦中喊标语”之嫌。

但我还是觉得,梦虽然是最危险的东西,可是没有梦想,人与咸鱼有什么分别呢?

《1933,聆听民国》读后感(五):让我们侧耳倾听,让我们登高望远——读《1933,聆听民国》

文/飞熊

1933年.

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其实就是要找任何一个借口,开始侵略中国)日军就以此为借口,开始“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地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

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然向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了攻击,随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

1933年.中华民族真的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时候,由上海《东方杂志》策划的“新年的梦想”活动,变得格外耀眼。244个梦想,140余位炎黄子孙,表达了我们对当下的认知和对未来的畅想。中国人没有绝望,中国人知道中华民族充满希望。

在这140余人中,90%以上是中产阶知识分子。他们对中国的未来,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下的认知。很多人都清晰的描绘出来了我们未来的模样,80年后的今天我们向回看,他们当初的很多设想都已经实现或者部分实现了。

梦......总是意味深长。我们在听别人讲梦的时候,往往还要去探究梦的含义,探究那些梦背后的故事。中国的周公,西方的弗洛伊德,都是解梦的高手。不同的是,弗先生更好色,把所有的梦都和性联系起来。“然而婴孩出生不久,无论男女,就尖起嘴唇,将头转来转去。莫非他想和异性接吻吗?不,谁都知道,他是要吃东西。”在本书的结尾,编辑用鲁迅的听说梦作为后记。鲁迅在那片文字里如是说。

1933年,正是那种食不果腹的年代。8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物质财富要比1933年丰富得多,因特网把地球变成了村庄,大数据时代来临……在这样一个时代,我再次谈梦,我们再次对未来展开畅想。我们仍然需要认清我们所处的时代,太多的不平衡,太多的增速过快带来的阵痛……即使困难重重,未来仍是一片光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