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吃遍广东之潮汕的原味时光》经典读后感有感

《吃遍广东之潮汕的原味时光》经典读后感有感

《吃遍广东之潮汕的原味时光》是一本由黄静琳 / 邱镇城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47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吃遍广东之潮汕的原味时光》读后感(一):冰火两重天的书

本书是一本有良心的书,知识性和实用性、商业性兼而有之。

对非潮汕人来说,确实可以通过本书,对潮汕的饮食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本书图文并茂,作者确实是花了很多心思在其中,读者可以通过 本书比较直观地了解潮汕饮食的风俗、食材、菜式,对推广潮汕饮食文化有一定推动作用。

但是,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潮汕人,看了此书后,总感觉意犹未尽,总感到欠缺了一些东西。

一是没有系统性,书中文章单独作为博文或者报纸一角,都是不错,但综合成一本书,就没有系统全面的对里面的知识进行统筹规划,虽是分了几个大章,有美食菜肴、有食材介绍、有地方推介、甚至还是品茶喝茶,总体感觉全书内容凌乱。

二是欠缺深度,书中文章编幅都较短,对很多东西都是蜻蜓点水而过,基本都是两页纸以内,短的一篇甚至只有三段六行不到150个字,按照潮州话来说,就是“到喉唔到肚”。

总的来说,作者很有诚意,读者也感受到了,但水平所限,同时也欠缺高人指点,还是留有遗憾。但我相信如果作者再沉淀十年八年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修改完善,绝对会成为潮汕饮食文化中的一本名书。

《吃遍广东之潮汕的原味时光》读后感(二):一定要去潮汕吃美食

看有些书相当于一场自虐,美食的书首当其中。因为,看得见摸不着,吃不到嘴里,这是最急煞自己的事情。以前的我,对于吃东西没有任何研究,当然现在也依然如此,但是对于潮汕美食的热爱,始于马来西亚的旅行。马六甲是华人的聚居地,他们多是历史上的潮汕人的后裔,留下的美食,同属于潮汕一支,吃过之后就总是忘不了,于是,开始热爱起潮汕美食。只是遗憾的是,到现在也还是没有到真正潮汕美食的发源地一窥美食的容颜,这本光头阿邱的潮汕美食寻访,让我对潮汕更加心向往之,而且,重点是真的很馋好不好?

有汕头的朋友,据说,在汕头,每天不重样的吃,至少吃一个月。可以想见遍地的大排档,生活气息有多么浓。有很多地方的菜如果真的馋的要命,是可以学的,不过,捧读完全本的潮汕小店大店的美食,里面也有阿邱给的食谱,但是却无法学做。这就是南北方大不同,想要吃,只能去当地,因为在这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本就没有食材嘛。里面的大多数鱼类在北方都没有见过,通体红色的小鱼,美得就像艺术品,唉,人类为了图口舌之快,还是吃了再说。海鲜自不必说,主要是看到里面的热干面啊米类糕点啊鲜脆欲滴的猪杂汤啊,真是熬坏肚子里的馋虫。

我决定了,一定要去潮汕吃美食,带上这本书,把那些小馆子都走一遍,也不枉两位作者的苦心。

《吃遍广东之潮汕的原味时光》读后感(三):全国吃在广东,广东吃在潮汕

不到广州之前不知道潮汕,到了广州才发现所谓吃在广州,但广州做吃的不仅仅是广府菜,还有潮汕菜。而要论吃,潮汕菜或许更胜一筹。

看《吃遍广东之潮汕的原味时光》使我想起了唯一一次去的汕头,可惜的是当时走的匆忙,只吃到了地道的海鲜,然后去到了那个人挤人的海岛,殊不知原来在老城区还有这么多好吃的。不过还好,现在美食大流行,不少也算是吃过,也能就着这本书望梅止渴。

而基本上,我喜欢的潮汕菜都在里面说到了,比如海鲜,比如牛肉。海鲜我自然是喜欢贝类,比如花甲和血蛤——作为一个外地人,一直很奇怪,花甲在青岛叫蛤蜊(geli),为什么到了广东就叫花甲,但很奇怪的是血蛤却还是叫蛤(ha),而不是叫血蛤蜊(geli)。而另一方面,潮汕人号称是最会吃牛肉的人,上回去完汕头,拿了几包牛肉丸回来,还特意向潮汕人讨教了做法——其实做法挺简单的,牛肉丸用水一煮,下一点青菜进去,汤既有牛肉丸的鲜美,又有青菜的甜美。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其实潮汕菜还是偏咸、重口味,所以潮汕人喜欢喝茶。而另一方面,潮汕人倒是能将小菜做得特别精致,无论是橄榄菜,还是大头菜,都是做得十分可口,平时喝点粥,来点小菜,真是足以。

当然,这本书还有一点不太满意的就是有时候走马观花。比如里面说到了花胶。实际上花胶就是鱼泡风干了,但是如果你只听这么一说,你狠容易误解,这有什么好吃的。但我同事则讲得详细,花胶在潮汕人眼中是至宝,用来专门滋补女性的,据说潮汕人谁家要生了女儿,就要买一个大的花胶挂在床头上,等到女儿出嫁了,生小孩了,坐月子时再把花胶拿出来炖汤。只可惜,书中就一笔带过。至于什么是公什么是母,都没有详细说明。

《吃遍广东之潮汕的原味时光》读后感(四):随性潮汕菜

我已经不记得是哪部电视剧的情节了,但是对那情节却刻骨铭心。

说的是一个老厨师到一个新地方工作,新地方对盐啊,味精等等,甚至是撒几颗葱都是有规定的,老厨师很受不了,因为多年来,他不过是靠手感。

这就是中国菜与西方菜的区别,在国外,布什曾经严格按照肯德基配方做过好吃的炸鸡,而在中国,学厨艺,学的是鼻子和手感。

因此,中国菜有了随性的味道。

而这一本书,是讲民间的随性小吃的。这本书几乎介绍了潮汕所有大大小小,贵贵贱贱,难难易易的各种吃食。尤其爱“米的三十六变”那一章节。

说在潮汕,粥叫糜,颇有古意,想起明朝讲究的文人爱粥,熬粥,甚至写了本书讲做粥的。里面的讲究真是让人咋舌,说是光水,就要几时下的雨或者是深水井水。

潮汕的糜也是如此讲究。

白粥叫白糜,咸粥叫芳糜。百糜,要求米粒完整,颗颗分明,煮的时候相当考功底。咸粥先用明火煲粥,粥至七八分熟,下入各种料头,虾蟹,海鱼,鸡鸭,调味细致,一顿砂锅粥,不必配菜,味觉丰盛。

真的是看着就流口水。

除了精准的文字,配图亦相当精彩,真真是本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书,不过千万别在午夜看。

除了美食介绍,作者更介绍了许多神奇的小店,比如说有着30年不用洗的大锅的店,千万别以为厨师懒,也别以为是那种卤水,要卤了又卤的,(其实窃以为这种煮了又煮的东西太脏。)而是厨师 神功盖世,油量控制刚刚好,炒完一盘菜,油全部被吸收,因此不用洗。实在是将厨艺做出了大侠风范。

随着作者的文笔游走各个吃摊,突然觉得人生不就应该是慢慢悠悠的么?走得太快,灵魂会跟不上的。酱醋油盐茶,恰恰是人生最经典,也最实在的东西。

《吃遍广东之潮汕的原味时光》读后感(五):模糊的未可知的味道里……

最近正为下一个假期的旅行目的地犯难,就获得了阿邱的大作《潮汕的原味时光》。去广东寻访潮汕味道?我这样问自己。又有点自嘲,毕竟专门为口舌享受而制定的旅行总感觉有点不靠谱不着调。

阿邱说“人生最珍贵的体验,无外乎二,一是感官感受,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二就是口舌享受,走出去尝尝外面的味道。”比照一下自己,走出去是名副其实地做到了,但是对于口舌享受还是欠缺很多,看来有必要改变一下自己了,管他靠谱不靠谱!

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没有到过汕头,也没有品尝过正宗的潮汕菜,但是对阿丘的这本潮汕的原味时光却如获至宝。在我看来,阿邱就是广东美食的美食侦探,他把那些来自潮汕的美食如数家珍一样一一道来,在阿邱的眼里,它们没有贫穷富贵之分,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品评的唯一标准就是带给味蕾最真实的感受。于是不论是酒楼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精细味道,还是长久地隐匿于市井街巷、乡村菜市场的柴火味道;不论是历史悠久以及知名度较高的星级名店,还是街边专门供给街坊们吃食的小摊小店,《吃遍广东:潮汕的原味时光》完整记录了任何一种葆有了潮汕地区风土人情的食材和任何一种带有了潮汕味道的吃食,甚至一碗实实在在的芝麻糊、杏仁茶、粿汁、面疙瘩、腐乳饭都逃不过他的法眼。还有对潮汕中药和茶味道的探访,尤其是对于潮汕茶品的分享以及对于普通潮汕人茶米同等重要和老茶虫们斗茶饮茶的生活习惯和品格品性,都令我获悉良多。

阅读的快乐使我忘我地阅读,那是一些模糊的未可知的味道,虽隐含在精美的图片和简约的文字里,却从感官到味蕾都对我形成莫大的吸引,让我这地道的北方人对潮汕的味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愿意为将这些未可知的味道变成熟悉而付诸行动。应该说,阅读阿邱和他的《潮汕的原味时光》,如同完成了一次简单又奢华的潮汕原味时光旅行,它于波澜不惊之处尽是意外和惊喜,而以厨师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职业的阿邱,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尤其是潮汕饮食文化的深层次研究,更令人心生敬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