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侵蚀》的读后感大全

《侵蚀》的读后感大全

《侵蚀》是一本由残雪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侵蚀》读后感(一):【雨枫试读】侵蚀我心

初读残雪,那如呓语般的文字就猛烈地敲打着我的心。有时候看不透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但是,正如这本书的序所说的那样,每一篇文字都像一把刀,深深地扎入我的心中。我可以体会到,作者有许多话想要说,而作者所要说的话就隐藏在那一个个看似荒诞不羁,又如同孩童梦境般的故事里。

残雪的小说已经超越了通常意义的小说范畴,已经上升至诗篇,幻化成散文,更是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地图》。虽然依旧不改魔幻现实的本色,但是总觉得这个故事更能贴近我的生活,小非与祖母,村子与外来人之间,荒诞的情节在不停地上演,但是,我觉得有一个字在贯穿全文,那就是爱。正如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是我在残雪小说中看到了,你可能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得到不同的感受,我想那就是残雪希望看到的。

残雪说:“我的短篇的功能是切入,像一把无柄的剑一样进入地层垂直向下运行。”我想说的是,它实实在在地运行到我的心中。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疯狂地寻找与残雪有关的一切讯息,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对于世界而言,残雪肯定不是唯一的,但对于今天的中国,她就是‘唯一’。她是中国作家在潜意识世界狂想挖掘的道路上走得最远的,而且到目前为止没有停止的趋势。”

这句话是真实的。

我给这本书五星的好评。

《侵蚀》读后感(二):不一样的小说体验

评说残雪的小说,永远都不可能完成。它和任何一个批评模式都对不上锲。只能说,通过这个角度去读,或者换个角度去读。但换取了角度之后,它的意味就变掉了。

每个读者都是在用自身的经验去读小说。这个经验包括自身的生活经验,也包括自身的知识结构。对残雪的评价,反而成了衡量自身具备多少货色的一把尺。

以上。很老套。

我们换个角度想。

首先确立残雪的这本书是一本(件)正在发生的艺术作品。这是前提。残雪是书写者。她写的是她的经验世界。按镜与灯。我们是读者。读者没读完,这件艺术作品就没有完成。所以,在这件艺术作品的完成过程中,我们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我们也是整件艺术作品的构成之一。是我们和残雪一同完成了这件艺术作品。

以上。还是很老套。

可以换个角度读。把自己清空。像残雪写作时清空她的理性一样。然后任由文字和画面在体内生长。直至故事结束。会看到什么?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当然。还是很老套。

唯一能不老套的,可能是:先接纳这个故事,不去理性的逻辑的评判。然后再用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去解读。否则,容易陷入故事情节的逻辑圈套之中。

这本小说,最容易读的是 星河,是 宠物。前者小清新,是面向天空之城的憧憬。后者很卡夫卡。读过卡夫卡的变形记,这篇可以忽略。

我个人更喜欢 地图。那里有回不去的故乡,有寄存世间的恩仇,有老着老着就老成了地图的诗意,还有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根性。

《侵蚀》读后感(三):以恐惧书写恐怖,所谓梦境也只是个噩梦

先前看过部分短评,其一提到张新颖老师称“残雪的小说主题是恐惧,是个人对外界的恐惧,撕裂一切社交关系”,作者在国内似乎受众很小,几近隐逸,而在国外的译介却颇为广泛,我开始对其作品感到好奇。而两日于地铁中读其短篇,却非常失望。中文写作的语言感和节奏都很弱,甚至像在看译文或者日本小说(对话描写中颇为陌生的语言经验)。封底王蒙的评语“我把残雪的小说当诗来读”只能理解为是指向作者行文间各种跳脱的意象,但隐喻的设置随性得令人无心探其所指,或言表征虚无。

想借卡夫卡的绝境式的荒诞,构建出的却是“正常—坠入—混乱”的二分情境,而推动文中“我”的见闻的是各种身份或背景不明的“鬼魂”式人物。也就是说这种作者自诩的“实验写作”,是基于正常逻辑叙事下,试图将“荒诞”与区别于现实的“鬼魂”、“异世界”的概念相挂钩(关于魂魄、轮回等在小说中都借人物描写有所明指),而在意向和隐喻的排布上进行组合的“实验”。而实验的结果是,以此世界观为前提的意象已构不成荒诞感,而是由于其存在的合理性成为某种“奇观”。这种非文本的语言或叙事实验,与作者自序中对自己写作领域的画地和标榜相比较就显得很是尴尬。

偶有几篇有些中国民间怪谈的意味,例如《犬叔》和《地图》分别是我最能感受其现实意味和恐怖氛围的两篇,《神交》中恍惚的白光与暗夜的惊觉的交织,也是显现出某种“狰狞诗意”。而其余如浮光掠影,结构和隐喻的同质化几乎可作自我重复的比较文本,真如做了就忘的梦境一般(例如《母鼠》和《宠物》在取材和结构上就极为相似)。

从选取超自然意向的图像化角度来看,由始至终我都感受到一股浓烈的中国古早恐怖片的邪典味(此指以畸形、奇情为表征的直给的恐怖书写,非贬义),而难以避免的联想是,其中如同电影特效般的超自然意象呈现出一种CG特效的质感,这可能还是归咎于急匆匆的行文吧。

在如今各种媒介特点混杂交融的“可写性”文本阅读经验中,残雪所谓的闭关式纯文学实验的启发性已经寥寥无几。可以说在读完两三篇后,读者便能熟稔这种架空叙事、以恐惧书写恐怖的模板,语言的质感和神秘性也随之消失。所谓黑暗中向着地底的梦游,也只能沦为复述一个噩梦的三言两语。

《侵蚀》读后感(四):荒诞与幽暗里的追索

荒诞与幽暗里的追索

——读残雪的《情侣手记》和《侵蚀》

侯泰而(书评人)

在中国文坛,残雪的小说一直是个异数。她在叙事吗?不尽然。她在说理吗?也不尽然。甚至,她的叙述都不太讲逻辑,东刺一枪,西指一剑。也因为如此,我得承认,对她的一些篇什,我没有看懂,或者说没有完全看懂。 但读下来,还是会有些感触和想法。特别是最近读了她的两个短篇集子《情侣手记》和《侵蚀》,深感“残雪风格”一如既往,在荒诞和幽暗里徘徊和挣扎,刺痛着我们平庸的生存。

残雪对于人生的荒诞感有比较深刻的体认,基本上,她在言说一种超现实的事。以小说为例,《袁氏大娘》里的大娘是一个异人,整日坐在井边。井里生活着一种另一种形态的人——“蛙人”。大娘和他们发生联系,懂得他们的生活。《庭院》的情节像梦游,主人公去同事景兰家,从他家走出后,居然是铁桥,是茅屋,是雨中的亭子,是很多莫名其妙的场景,最后从出口回来,正是景兰家的客厅。随意列举的这两篇小说,没有一篇是符合惯常生活经验的。大概,残雪在探寻人灵魂深处的东西。如果按照我们平日的阅读体验,很难明白这些小说的指向在哪里。很可能,残雪的本意,就是要揭示人生的荒诞和虚无。她似乎在说,苦苦追索有什么用呢,你看,你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根本不是你眼睛看到的这个样子,而且,所有事情的结果,你也无法预料。这确实是很深刻的。

残雪的叙述格调,略显幽暗、阴郁,读她的小说,如同行走在黑夜,内心里有种压抑和恐慌,好像随时会被撕裂。《犬叔》里有很多鬼魂的意象,“村里到处是游魂呢”。犬叔的蚊帐里关着很多鬼魂,躺在蚊帐里,感觉“是在一个棺材里头”。《盗贼》像一篇奇怪的武侠。胡三老汉患了绝症,他在黑夜里,常常和盗贼搏斗,非常勇猛。这些盗贼全是鬼。《暗夜》更是一段地狱般旅行,“我”在永远不会天亮的公路上前行,一直达不到目的地。天上飞的是滴血的鸟,路上遭遇的是不断的游魂和突发的火灾。这些小说,给人一种锥刺感。人生是不是如此灰暗呢?残雪或许想表达的是,面对如此荒谬的世界,人必须克服恐惧,坚强抵抗,否则就会被黑暗吞噬。这个用意,当然只是我的臆测罢了。从这个角度,却能看出她的积极来。

即便大部分篇章叫人郁郁寡欢,《情侣手记》这个短篇还是流露出一点暖色。小说以一只老猫的视角,描述了一位报社社长的生活。里面涉及到人事斗争,也涉及到社长内心的挣扎。但总体上,还是能够看出猫对主人的诚挚关心,看出人和动物间的那一点温情。我很喜欢这个短篇,这样的主题,在残雪的小说里是不多见的。

阅读残雪,会想起许多人,比如说卡夫卡、马尔克斯,也会想到蒲松龄,等等。然而,残雪就是残雪。她吸收了各方面资源,溶解在独特的自我里。用她的话说,她所进行的是“没有退路的实验文学的实验”。我觉得,作为读者,我们也许难以理解她,但对这种探索,应该尊敬。

(《情侣手记》、《侵蚀》,残雪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

已刊《文汇读书周报》

《侵蚀》读后感(五):残雪:意识旷野上永恒的捕梦者

采访者:李唐

受访人:残雪

“当今时代是作家们‘混’的黄金时代”

新浪读书:在我的周围,有许多80后、90后年轻的读者都对您的作品很喜欢。您认为您的作品中吸引年轻读者的因素是什么?

残雪:我想,我的作品之所以吸引较年轻的读者,是因为作品中的想象力和冒险精神吧。要 想从事我这类文学,没有这两种能力是不行的,但令人沮丧的是,中国青年当中看重精神追求的确实不太多。也许二十年后会多一点?

新浪读书:近日五卷本的短篇小说集出版,您认为对中国文坛有什么意义?在文学愈来愈不景气的今天,为什么您的出版速度却愈来愈快?您会担心销量问题吗?

残雪:我不关心这个五卷本对中国文坛的意义,它们对我自己来说是有意义的。如今的文坛跟黑帮团体差不多了,但也没见多少人敢说残雪的短篇小说质量下降了。像我这样保持作品质量不下降的作家已经很少了。我不担心销量,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出现销不动的情况。

新浪读书:可以说,当初与您一同出道的所谓“先锋作家”们,坚持到现在的只有您一个。您也曾经说很欣赏余华早期的作品。那么,您觉得促使其他先锋作家纷纷转向现实的原因是什么?您却为什么能坚持文学实验到现在,且愈发精进?

残雪:这还不清楚吗?实验文学没法混,写不下去了嘛。许多作家都在文坛混,同那些所谓批评家抱成一团来欺骗读者。因为现在大多数读者还不够成熟,分不出作品的好坏。当今时代是作家们“混”的黄金时代。为掩饰自己才华耗尽,就把“混”称之为“转型”。

.

“门罗很好,但她的道德意味太浓了”

新浪读书:听说最近您在写一部哲学方面的书。在此之前,您也出版了许多哲学、文学理论方面的作品。这些内容对您的文学创作有何影响?您觉得小说与哲学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残雪:哲学同我写的这种文学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其实我早就在写哲学了。我的一些文学评论和不少小说都是哲学,只是没有评论者看出来而已。中国的文学土壤贫瘠,产生不了真正的批评家。80年代以来我们的比较好的文学作品都是因为吸收了外国文学的营养。我这次要写的是一本哲学著作,批判萨特。因为萨特对我国的学术界和文学界都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不少人认为他代表西方哲学和文学。该书40多万字,由邓晓芒作序。

新浪读书:现在中国文坛的环境并不好,许多有才华、有实验性质的作品无法得到关注,甚至发表也很有困难。您是否关注过更年轻作家的作品?对于他们的遭遇,您有没有帮助一把的想法?因为毕竟您赶上了还算是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而现在许多年轻作者面临的环境却很糟糕。

残雪:现在的环境对实验文学来说确实很糟。青年作者得不到扶持。国家每年拨两个亿,全部都给他们喜欢的人。再就是投桃报李似成了文坛常规。手里要有权。想搞有创造性的文学的青年们只能自生自灭。这是种另类腐败。我只能写点文章呼吁一下,还每次都被删掉。我是最受排挤的。

新浪读书: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门罗,与您有许多相似之处:女性作家、写作时间长、质量稳定、大量写作短篇。当然,她与您的作品风格是完全不同的。那么您是否喜欢门罗的风格呢?

残雪:门罗很好呀。不过也不是每篇都好。我喜欢她的风格,但又觉得还不过瘾。她的道德意味太浓了,冲力不够。她还是比较平和的作家,应该是在那些没有风浪的国家里最受欢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