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读后感100字

《日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读后感100字

《日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是一本由张轩中 / 黄宇傲天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读后感(一):该书应该直接用来打纸浆

该书应该直接用来打纸浆。信息量不少,按物理学学家,而不是按理论的进展来组织。整个体系零碎脱节,----最关键的是缺乏对最基本原理的陈述和解释,不完整的陈述都没有。使用陈词滥调把严肃题目的书籍打扮的花狸狐哨,大概作者自我感觉行文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日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读后感(二):一些细枝末节

本人两年前曾从图书馆借阅过作者上一本著作:《相对论通俗演义》,可惜本人理论水平太低,看到五分之二处实在看不下去,只得放弃。

此次在书店看到作者再出新作,想也没想就买了。然而本人现在水平还不及当年,所以就只做做非技术评论了。(本人手头的是2014年7月第3次印刷版。)

第15页下“这个群模去它的不变子群后”,这句话也许不能算错,但为了解释一个可解群,又引入了“模”(mod)、“不变子群”、“商群”、“阿贝尔群”,感觉越弄越复杂,实在是没有必要。

第37页斯忒番-玻耳兹曼中间的连字符打成了破折号。

第74页“在引力场内被发现弯曲光线的时候”也是一句说不清别扭的句子。一般我们说“在A被发现做了B的时候”,那么“弯曲”在这里应该是动词;但显然这里的“弯曲光线”是一个偏正词组。

这还不够。“在……的时候”与“在……内”结构冲突,以及“内”和“被”的冲突(“在XX内发现了XX”,一般是不加“被”的),加重了句子的违和感。

本人非汉语专业,这个句子实在是分析不明白。

第79页Ralph Kronig被音译成“克罗尼格”是不合适的。Kronig是德语姓氏,音译应当遵从德语发音。不过本人手头并没有人名词典,先列出理由如下,再做查证。

r这个小舌音汉语里没有接近的读音,暂且不管。而ig结尾时一律读成[iç],类似于“衣希”。比如Ludwig就是“路德维希”。当然这是标准读音,方言也不管。译成“尼格”,当是按了英语读法了。

第94页Heavyside没有中译名,差别对待啊。

第97页的Littlewood和Heavyside是难兄难弟,而且连首字母大写都没有。

第109页“幺正2个字连读发音就是酉”。我不知道作者是带着几分的认真说这句话的,反正我是读不出来。我觉得酉是unitary的音译,类似的还有辛群,symplectic group。

第122页玻尔的原名居然写成“bohr,niels”!顺序写反、首字母没大写,中间还有一个中文逗号。另外,这一列大人物的格式也没有统一,有的没有原名(似乎是之前出现过的),有的没有生卒年,逼死强迫症啊。

第137页,“是测不准原理最重要吗”。全书其它地方似乎都是“不确定性原理”,不统一。

第176页,“RabiI”应该为“Rabi”。

第179页,“这种发散存在于……一切级别中。这就是说,进入更高级项不会产生新的发散。”似乎矛盾。前面的“一切级别”似乎应该是“低(一)阶项”。

第201页,“牛顿曾经来过,他最重要的发现……”。“来”似乎应该为“说”。

第230页的图里,“《伯尔尼城市报》启示”:“启示”“启事”,老掉牙的问题了。

第239页“上星期Miza得了感冒”,“Miza”是米列娃,感觉这里标注一下比较好,否则还以为是爱因斯坦的妹妹“Maja”打错了。

第245页几处将“克里斯多夫”写成“克里氏多夫”。(在第252页就是“克里斯多夫”。)

第257-258页,有几处将“Sagnac”写成了“Saganac”。

第258页,“这就‘惯性系拖拽效应’”,漏字。

第267页,“FROBENIUS定理”不知为何全部大写。

第268页,“让作用量取到极小值”。似乎并不一定是极小值,也可以是极大值:总之一定是极值。

第270页,“黎曼==里奇+外尔”,不知这里的“==”是什么意思?参考文献中未列入彭罗斯的著作,所以不知这个说法具体出自哪里。

第271页,Goldberg-Sachs中Sachs没有首字母大写。另外,将Sachs译成“塞司”似乎也不妥。Sachs是德语姓氏,按德语发音应该类似“扎克斯”。不过这里的Sachs归化了美国,不知是不是也改变了姓氏的读法。

第304页Kluza-Klein连字符写成破折号,前后几处人名首字母没有大写。不过这里是作者的笔记,可能笔记上就是这样写的也说不定。

——————————————————

至于内容,写法自然是飘逸得很。除了专业讨论之处,顺顺利利读下来了。

但我总觉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是有弊端的。金庸武侠固然是参照了历史,但他笔下的主角毕竟多为虚构。而本书的主角们,都是真实的人。真实的人加上真实的事再加上虚构的心理和情节设计,难免会让人把真实的部分也看成虚假。

另外,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分成两部,似乎把本书也割裂成了两本。爱因斯坦本应是两者之间的连接,前部也确实踏出了这一步,但被作者一句“留在后面再说”(大意)给硬生生地抽回去了。真的感觉很可惜。

《日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读后感(三):像小说一样好看的科学史

本书是轩中学子继《相对论通俗演义》之后的又一力作。轩中从中学时代起就是一位对文学和科学都充满兴趣,而且有志于创造的青年。他先受张爱玲、徐志摩等人作品的影响而关注文学,后又受康德、爱因斯坦、杨振宁等人的影响转而关注科学,最终选择了物理专业,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加入该校的相对论小组深造。这个小组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相对论研究团队之一。在刘辽教授和梁灿彬教授的领导下,为年青人打下较为深厚的物理基础和数学基础,并引导他们走向引力理论、时空理论、宇宙学和黑洞物理的研究前沿。

轩中深受梁灿彬教授的影响,对理论物理和微分几何充满兴趣,并在马永革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硕士论文。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轩中博览群书,把自己的视野从相对论扩展到量子论及物理学史等领域。

轩中最值得注意的优点是始终想做事情,不想虚度此生。在各种尝试之后,他终于摸索到了适合自己的创造领域,即选择科学和文学的结合部,把掌握的物理学前沿知识与自己的写作能力结合起来,以既科学又文学的方式把爱因斯坦、霍金等近代学者研究的前沿知识及成功者的创新之路介绍给广大青年。

我怀着欣喜的心情读完了本书的电子稿,大有后生可畏又可爱的感觉。这本书和几年前发表的《相对论通俗演义》一样,既保证了科学内容的正确,历史梗概的真实,又带有适当的文学色彩,而且使用的是年青人熟悉喜爱的语言,可读性很强。《相对论通俗演义》一书不但受到了青年读者的喜爱,也受到了许多理论物理专家的好评,相信这本书同样会得到较高的评价。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从春秋战国到明朝中叶,站在人类文明的前列差不多2000年,只是在近代落后了,而且挨打了。经过全国人民的流血奋斗,今天的中国终于又站起来了,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中华民族再次奔向人类文明的最前列。在目前经济危机的阴影笼罩全球的情况下,中国是最有活力,最充满希望的国家,全世界人民都在注意正在重新崛起的中华民族,对于当代中国青年来说,真是任重而道远。

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科技创新和教育的普及提高。几十年来,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不仅基本普及了中、小学教育,而且大学生能占到同龄人的三分之一,这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

我们的教育质量,从知识水平和计算能力来说是不低的,但也有严重缺陷,这就是中国学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都不足。

应该使年青人明白,500年的自然科学史表明, 青年是科学发现的主力军。伽利略25岁被誉为“当代的阿基米德”。牛顿23-25 岁期间完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科学发现。莱布尼兹27岁发明微积分, 伽罗华20岁创造了群论。赫姆霍兹26岁、迈耶28岁时提出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克劳修斯26岁时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开尔文24岁提出绝对温标, 并预见到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存在。麦克斯韦25岁对电磁理论作出重大改进, 34岁建立起著名的电磁方程组。爱因斯坦26岁发表狭义相对论, 提出光子说, 36岁又发表广义相对论。历史上重大的科学发现, 大都是年青人做出的。他们虽然知识不如老年人丰富, 但很少保守思想, 最具创新精神。

社会科学和文艺创作与自然科学不完全相同。贝多芬在47岁的时候说:“现在, 我知道如何搞创作了”。而且他在47岁之后的作品, 确实比以前的作品更为出色。贝多芬和莎士比亚一样, 都是在晚年才达到自己艺术创作的顶峰的。

然而, 不管是贝多芬、莎士比亚还是其它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和社会科学家,都不是40岁以后才开始建功立业的。他们中的大多数,在30岁之前就已锋芒毕露, 显现出耀眼的才华。莎士比亚写作《亨利四世》时只有28岁,发表《仲夏夜之梦》和《哈姆雷特》时也才36-37岁。贝多芬在30岁之前就已创作出优秀的作品,31岁时完成著名的《第一交响曲》, 40岁出头完成8首交响曲和50多部其它作品。莫扎特是有名的神童。歌德25岁发表《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21岁完成剧本《强盗》, 24岁发表《阴谋与爱情》,雪莱21岁发表长诗《麦布女王》,狄更斯24岁完成《匹克威克外传》。泰戈尔15岁开始写剧本, 普希金30岁之前完成了他一生中主要的诗歌创作。马克思30岁、恩格斯28岁时发表《共产党宣言》, 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亚历山大30岁左右就横扫南欧、北非和西亚, 建立起横跨三洲的大帝国。诸葛亮27岁发表《隆中对》,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方针。打赢赤壁之战时, 周瑜34岁, 诸葛亮才28岁。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看到“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人应该有志气、有抱负,完全不应在权威面前有自卑心理。应该象牛顿那样, 努力站在巨人的肩上, 让青春发出光辉。

青春的光辉, 主要产生于勤奋而不是天才。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天才和勤奋之间, 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曾用下面的对联自勉自警: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清代诗人赵翼也在诗中写道: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轩中的这本《日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列举了大量科学发展的曲折经历,对增强读者的创新欲望,提高读者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而且在这方面,轩中本人就做出了榜样,他像射门意识极强的足球运动员,总想把球踢进球门一样,极想做一些创新工作。由于不断地拼搏努力,他在 26岁的时候就完成了《相对论通俗演义》一书。今年正当轩中的而立之年,他又呈现给读者这本优秀的作品。

我应轩中之邀,不揣冒昧给他的新书作序,好在他的书确实是本好书。

by 赵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有《黑洞的热性质与时空奇异性》、《黑洞与时间的性质》、《黑洞与弯曲的时空》、《广义相对论基础》、《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十六讲》、《相对论百问》;科普著作有《探求上帝的秘密》、《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其中《黑洞的热性质与时空奇异性》和《探求上帝的秘密》分获第11届和第12届中国图书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