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对冲基金经理回忆录(原书第2版)》读后感精选

《对冲基金经理回忆录(原书第2版)》读后感精选

《对冲基金经理回忆录(原书第2版)》是一本由(美)拉尔斯•克罗耶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冲基金经理回忆录(原书第2版)》读后感(一):精炼的文字良苦之用心

第一,行业生态,主动投资难赚钱

第二,永远不要加杠杆

第三,家庭与梦想比所谓的事业重要,不要迷失

第四,黑天鹅一定光顾的,留神了

第五,自由前提还是要有足够的钱

第六,下跌市相关性显著增加

《对冲基金经理回忆录(原书第2版)》读后感(二):诚恳的作者值得鼓励

这是一本为已经被市场妖魔化的对冲基金正名的书。

虽然是讲对冲基金的,但是即使是毫无基础的金融小白如我也能看得下去。作者不像其他晦涩的金融书籍作者一样重在描述自己有多么成功,而是一直保持着谦卑诚恳的态度写下的亲身经历。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为失败找借口,也没有隐瞒自己创业过程中的负面情绪。让读者感到非常亲切。

书中有一章叫寻常一天,特别有意思。讲了一个基金经理人从睁眼到晚上睡觉精确到每分钟具体做的事。这些人并不是像世人所想的动动手指头偶尔瞄瞄股市就有几百万的收入。他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及时局势对自己不利也一直保持乐观。太让人佩服。

真正的对冲基金经理人除了需要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每天几百万上下的收益浮动雷打不动。过人的预测能力,对市场走向有敏锐的嗅觉。还要坚持自己,不会人云亦云等等。

会继续关注金融方面的书籍,希望有更多类似的好书出现。

《对冲基金经理回忆录(原书第2版)》读后感(三):创业维艰

第三章 作者是从2017年《经济学人》MBA排名第三的哈弗商学院毕业的科班生,可谓天之骄子,又有良好的校友人脉,还善于从失败中学习,对金融业有着的真正兴趣又喜欢钻研,这样的人成功成立自己的对冲基金可谓水到渠成。 第四章到第七章 印象最深的有两点:创业开头难和创业者的心态。 创业开头难,难到什么程度呢?基金开张时融到的钱不如预计的十分之一!这时对心理的折磨可想而知。事业往往不是线性发展的,开始会很平缓,然后突然出现一个飞跃。有了这第一个飞跃之后,人的心理压力会小的多,才可以称的上是步入正轨了。而飞跃前的平缓期最容易放弃,就如作者所说:“如果我现在还处于前一段那个人生中最困难的阶段,我可能会毫不犹豫抓住这样一个机会”。但是飞跃之后,创业者的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但现在不一样了,我绝不会再更改事业的方向,基金也许不能获得极大的成功,但这是我自己的舞台,有它在我才是一名货真价实的创业者”,“我和朋友一起奋斗已经闯出了一份事业,而现在再回去为其他人打工,无论拿多高的工资绝对是一种退步”。

《对冲基金经理回忆录(原书第2版)》读后感(四):对冲基金相关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对冲基金从诞生到终结的过程,作者的性格谨小慎微,甚至有点吝啬。但是作品内容挺不错的,说了许多很实际的问题,谨慎仔细的人写这类传记最合适。

作者是一个典型的价值投资型投资者,使用的是商学院的一套以折现为核心的价值分析工具。交叉持股价值分析以及油轮、钻井平台公司价值分析那一块,可以看出作者对模型运用的熟练。作者最终的失败,也是典型的遭遇黑天鹅事件,这是价值投资者最容易遭遇的困境。

1.

如果你的投资头寸大幅扩大,如果你还投资于规模较小的非流动性的特别事件,那么你对特别事件的知识的价值实际上被稀释了;所以,你需要去寻找新的头寸以适应基金的成长。

也就是说,不同的流动性的事件,会对应不同的投资头寸。

2.关于对资产的估值一段

分析14家资产构成比较专一的油轮公司:

1. 油轮的使用寿命有限

2. 如果掌握了日租盘费率,那么可以判断一搜油轮的价值(用折现法)

3. 用这个模型可以解释,大型油轮股票价格大起大落的原因(因为日租费用率也在波动区间太大)

4. 日租费波动很大,成本则保持稳定(人工、保养,利用率等),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建立每个油轮的价值,也就估算出每个舰队的价值,也就得出油轮公司的价值

5.在修正了日租费率通过财务杠杆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后,再来考察这些公司的股价,发现在中期,这些价格会回归价值。

6.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做配对交易,也就是对冲交易,使配对的交易对日租费率、货币品种、市场变化保持中性

7.因为油轮航运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所以偏好跨国境交易,在美国的公司可能跟在希腊的公司非常相似,但是短期内却完全不同,两者价格最终会走在一起,是资本出击的最佳时机。

8.继续做了钻井平台的对冲交易,想法类似

《对冲基金经理回忆录(原书第2版)》读后感(五):对冲基金经理的自述。

#对冲基金经理回忆录# 在我们大部分眼中,对冲基金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它被描绘成掠夺者,比如在大而不倒这本书中,雷曼兄弟的倒台,富尔德将这一切都归因于对冲基金的做空,那么换一个角度,从对冲基金经理视角去看,他们该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在这本书里,拉尔斯讲述了他的个人经历。从瑞德的初级分析师到成立霍尔特基金,然后把一个一无所有的基金发展成为10亿美元规模,再到基金破产的过程,如同一部兴衰史,同时也是2002年到2008年整个对冲基金行业的缩影。在拉尔斯眼中的对冲基金行业里汇集着精英中的精英,他们都很聪明并且努力,对自己的工作投以万分热情并且不为世俗所约束。 拉尔斯曾经在瑞德担任过初级分析师,而后在HBK呆了两年半。他开始打算创建自己的对冲基金公司,于是和他的好友布莱恩商量,两人一拍即合。但是为了拿到HBK的奖金,拉尔斯一边在HBK工作,一边背地里和布莱恩为创建自己的公司做前期调研。他们公司采取的是市场中性策略的特殊事件基金,采用因子分析将复杂公司结构拆分成几个基本因子,运用金融工具对冲风险,对剩下的部分采用买入或者卖空的操作。拉尔斯从HBK辞职后,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建立一支基金上。建立对冲基金的整个流程就是:组建一支团队,找一家主券商,筹集资金,发起成立基金,管理资金。整一个流程看似简单,但个中辛酸苦辣应该只有当事人才能懂。 他们的公司就叫霍尔特基金,选择了摩根士丹利作为主券商。摩根士丹利为他们安排了一系列的路演来筹集资金。虽然他们的PPT演讲很好,但是他们是一只新成立的基金,没有历史业绩的支撑,得不到投资人的认可。即便他们认为自己的投资能力优秀,却无法证明自己。他们只有在筹集200W+才能成立基金,然而即便他们卖力地推销自己,却无济于事。上天还是眷顾着他们的,一个FOF基金以为巨型基金投资了霍尔特基金,它跟投了100W给霍尔特基金,而霍尔特自己有100W,刚好可以启动基金。 由于他们基金规模小,费用成本高,他们为了可以继续运行下去,在资产达到5000W之前,都由拉尔斯来负担基金费用。在努力维持运营5个月后,基金发展良好,也获得了好的收益,获得了史密斯公司25000W的投资,然后其他几个人也投资了,资产总计达到了4000W,他们就按比例放大投资规模。在一年时间内,霍尔特基金的规模超过了1亿美元。 公司的规模日渐扩大,名声也开始传播,他们也开始招兵买马,为公司的组建添砖加瓦。在这里拉尔斯有写出他基金经理一天的生活和他在瑞德公司的一天,一个是自己热爱的事业和一个谋生的事业。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期待着可以找到一份喜欢的事业,为它灌注所有的热情,自己也从其中成长,而不是找到一份工作,得过且过的活着。 拉尔斯也描绘了一幅他们基金经理的应酬场景,纸醉金迷的生活,却是由他们的主券商提供的。但是钱从哪儿来呢?对,从基金交易的手续费中来,最后负担这些的,终究就是那些投资人。 后来,布莱恩离开了,公司在阿科尔船厂出现状况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它成为霍尔特基金走向终结的开端。而后一连串的投资人撤资,兵败如山倒,一切就这样安静的结束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