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汇编语言(第3版)读后感锦集

汇编语言(第3版)读后感锦集

《汇编语言(第3版)》是一本由王爽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33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汇编语言(第3版)》读后感(一):极好的入门书籍,瑕不掩瑜

这学期开汇编,花了四个星期看完了这本书准备打个基础。 这本书对初学者非常友好,基本上是把知识手把手的教给你,不说晦涩难懂的专业性文字,所以入门是很好的选择。 但这本书对8086指令系统覆盖面过窄,许多很有用处的指令完全没有提及,而且对于基本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方法也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全书后半段全程在和显示器打交道,让人感到有些枯燥,b800h满天飞。 就这样,总之还是要感谢这本书,起码就领进门而言,是完全合格的,瑕不掩瑜。 mov ax,4c00h int 21h

《汇编语言(第3版)》读后感(二):这是条没什么卵用的书评

个人认为, 汇编最重要的就是理解CPU和内存之间的协作关系。

数据、指令或者栈空间保存在内存中, 由程序操作寄存器, 使得内存的数据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被处理。 要想将数据作为指令执行, 则将CS:IP指向该内存单元; 要想将数据作为单纯的数据处理, 则改变DS或BP段寄存器内容, 再使用bx、si、di、idata等寄存器数据或者立即数表示偏移量; 要想将一段内存作为栈使用, 则将SS:SP指向该内存单元。

内存中的数据代表什么不由内存自己决定, 而是由寄存器和指令决定。

《汇编语言(第3版)》读后感(三):第一章 学习总结

地址总线宽度 N位 代表 操作系统的位数

比如 32位的 2的32次byte = 4gb 代表cpu 寻址能力 或者 空间是4GB大小 也就是逻辑存储器最多4gb

一个存储单元 == 一个 byte = 8位

总线 包括 地址 数据 命令 3中总线

汇编命令 包含 汇编指令和数据指令

存储器中 数据和程序 以二进制形式存放

逻辑存储空间 可以分配 ram主存储器 显卡 网卡 接口内存空间 够不够140紫薯了啊 555

《汇编语言(第3版)》读后感(四):好书一生推

私以为国内所有的所谓官方教材都应该学习这种循序渐进、由感性至理性、屏蔽超前知识、留出思考空间又不会过于困难的编写方式。相比于一开始就抛给你一大堆猴年马月才能用得上的指令,这本书真正让我体会到循序渐进的学习、系统的学习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并且本书的知识结构安排得让我有一种像在读小说的畅快。最后还给了一些看起来很哲学很有意思的道理~不愧是哲学家写的书呵。

花了两周多时间断断续续读完敲完,我感觉作者做到了他前言所说——真的让我获得了底层编程体验、理解机器运行程序的机理。

缺点第一是指令没有给出英文全称,需自行百度(英语渣捂脸);第二是相比于国内某经典教材,指令或者说知识点或许显得少了些,不过胜在讲得通透;第三是年代比较老,很多现代的东西没提到吧。其实这或许算是我挑刺了,真的瑕不掩瑜。

顺带一提,前言十分精彩,不看本书的也该看看前言,总之让我对教材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简单摘一段:你也许会问:“我们不是一直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学习吗?有哪本书不是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又有哪门课不是从头讲到尾的呢?” 一本书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一门课从头到尾,这是一个时间先后的问题,这并不等于就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学习。我们是否常有这样的感受?想认真地学习一门较难的课程,可是却看不懂书上的内容;有时觉得懂了,可又总有一种不能通透的感觉,觉得书上的内容再反复看,也不能深入下去了。这些情况都说明,我们并没有真正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学习。

一本书好不好,先看看前言。

总而言之,读得真爽,谢谢您嘞。

《汇编语言(第3版)》读后感(五):不要放过一个检测点、实验以及课程设计

以本书第三版附注1 结尾的这段话开场:

全部的检测点、所有的实验、两个课程设计,都值得一做。有困难的可以检索,理解别人的答案、阅读别人的解析、调试自己的代码,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成长与进步。

我认为这些课后题:检测点、实验、课程设计是本书一大亮点甚至是核心所在,所谓的step-by-step不仅仅该是教你“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的解释说明,而是在你看书看得感觉自己懂的时候,就揪着真正需要你彻底理解的部分问上那么一问。你答得上来说明你真的懂了,你答不上来也晓得自己该从哪个节点开始重新学习。

如果感觉这本书啰嗦,大抵不是初学者,COOL先生值得挑战更高难度,萌新瑟瑟发抖;如果感觉这本书突然变难,会不会是跳了检测点、实验甚至课设,试一下从断掉的检测点或者实验处重新开始。

如果是在玩游戏,这些就是存档点,反复读档,搞懂再继续,学习到的新的知识都是建立在以往的知识是彻底理解的基础上的,自然就会感觉这本书从头到尾都亲切可爱。其实真的让学习过程变得可爱的是不懈努力的自己。认真地读书学习,认真地思考动手做题,认真地写代码实验。

8102年了,实验一至实验十六 以及 课程设计1,可以在 DOSBOX 下完成;实验十七 以及 课程设计2 涉及 软盘读写扇区,可以用 VMware 来完成;借助强大的工具,无论自己真机是 WIN7 或 WIN10 系统,都可以方便地进行实验。所谓配置开发环境仅仅是下载并且安装一些软件而已,不应该成为敷衍这些精心设计的题目的借口。

努力一定会有收获,相信自己,相信这本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