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审美阅读十五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审美阅读十五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审美阅读十五讲》是一本由孙绍振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审美阅读十五讲》读后感(一):笔记,好多笔记……

虽然这只是一本通识类书籍,很多在外演讲的稿子实录,但是作为本专业的学生读依然收获很大(应该汗颜),孙先生对文本纤毫必现的分析让人看的一步步走入文本的隐秘世界,而这种慢而仔细的分析在专业学习中无疑是欠缺的,现在看来句句珠玑。孙先生也有着很高的理论自信,符合国内作品的情况。如果说是抱着入门的心读,依然会打开新的视野。

《审美阅读十五讲》读后感(二):短评

提倡文本细读,比如在用柳树这个题材做例子,分析孟浩然,白居易,李白和孟郊等人,在呈现柳树的特征的时候,来体现,“美何以产生”,和T S Eliot提出的“traditional gift and personal gift”很有些相似,既而得出审美价值借由诗人的想象力达成,来自于真善美的“错位”:诗酒文饭的观点我是第一次听到,感觉很新颖,作者提出,必须对文学形式有相当的自觉,对于小说这一形式,反对苏联时期“要素”的观点,从情感的错位来分析,特别其中举了武松打虎和李逵杀四虎,正是由于其中的“超出常规”,从而突显出武松的人性从鲁迅的《aq正传》挑出毛病,显现出难得的勇气;诗歌方面,作者提出意脉的重要性,贾岛的“推敲”回归到全文去分析,并且借由古典诗歌中“绝句”对于表达感情的转折来批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不足之处;散文方面,作者溯源了内地散文理论落后于实践的历史原因,更梳理了西方散文理论滥觞,提出智性情感缺一不可(突然找到自己一直不喜欢周国平和李娟的原因了?)对余秋雨南帆非常推崇,其实还满期待作者会怎样评价简媜呢?

《审美阅读十五讲》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本书虽然是作者的讲义集合,但是结构还是很清晰的。首先讲了美学的基本原理和如何审美。再以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的文学形式,讲不同的文学规范和审美,进行了文笔分析,

第一讲是理论比较丰富的,其中涉及了很多美学知识以及一些美学的著作,这里比较晦涩,有一些西方文论,中国美学的知识会比较清楚。然后具体的解释,什么是美以及真善美三者的关系。强调审美是审真善美三种关系的错位,尤其强调了情感关系,情感价值的重要性,要超出实用价值才是审美。同时又讲了美丑与善恶的关系,不是一对一的。美的不一定就是善的,丑的也不一定就是恶的。在审美中,冷漠是丑的。 第2讲——第六讲,小说

主要谈小说的文学形式,最主要的就是错位的感受以及假定的想象的作用。强调小说情节的功能,就是要把人打出常规,把人的第2层心理暴露出来,同时把所有人处在同一情感打出错位的关系。这是小说情节的最主要功能。人们喜欢看小说,看的不是真人真事儿,而是有戏剧性的情节冲突,能让大家被吸引住了。作者还谈到现代小说与古典小说模式发生的变化就是不再是以前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局,而是变成了生活的横断面模式,也就是说你只把最精彩的部分写出来,开头结尾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抛弃这个人物的心灵,心灵的剖析结束之后,这个文章就可以结束了,不一定非得要有情节上的完整故事上的完整。 用了四讲的篇幅通过分析个别小说文本中的情节案例来巩固第2讲中错位的这个观念。比如说第3讲中,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同曹操的多疑,导致他由以前的一个热血青年变成血腥屠夫这一层心理转变。以及陈宫这一辅助的视角感受,他在小说中发生了与曹操不同的心理转变,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有了不同的感知,这就产生了错位,就更丰富了曹操以及成功和整个小说情节的戏剧性。第四讲举例了武松打虎以及李逵杀虎,这两个情节为什么一个特别流传,另一个就没有什么印象,主要就是武松打虎中通过铺垫把武松这个常规的一个神人,一个好汉变成一个接近凡人的一个心理,就有微妙的错位感,同时他行为是超出常规的让人们就有了一种,唉,这个人好像还挺我们跟我们接近的人性,他的性格一下就立体起来了,而且打虎的铺垫有4步,就是是从喝酒然后到玉虎之后,甚至是打完虎之后的下岗,这一路铺垫过来的,而李逵杀虎,他杀虎前与杀虎后,心理状态完全。完全没有变化,虽然看起来是杀了四只虎,应该是更勇猛,但是描写的战斗场景非常简短,而且最重要的就是杀前杀后都一个样,甚至他把他母亲死了这件事都忘了,他心里变化没有,所以大家就没有觉得任何冲击。 第5讲讲的就是祝福,鲁迅的祝福中关于祥林嫂为什么死,是从以主人公我的视角讲述了这个祥云嫂。在这个第5讲和第6讲中,作者极力就强调了,鲁迅小说对于现代小说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他把古典小说那种从人物描写多用对话动作来丰富人物形象,丰富情节的这个小说写作模式转变成了用错位的视角,把情节放在幕后,而用多人的眼光多人的感知错位,这种动态的结构来去描述整个事情,然后揭示了这些社会上的一些现状,就比如祥林嫂中祥林嫂死了,柳妈,四婶,四叔和卫婆子以及她婆婆等其他所有人的各种看法。 第6讲孔乙己,这个就更是把这种多人错位的感知运用到了极致,从店员我,掌柜的以及喝酒的人,还有就是孔乙己两次的露面,生动的再现了一个比较有自尊,但是穷困潦倒被旧社会的科举体制压垮的一个年轻人以及社会上那些麻木的人,他们其实都是没有什么坏人,但最后一个人死了,大家还居然不同情。 第7讲到第11讲讲的都是诗歌。 第七讲是古典诗歌,概括了一下诗歌中最重要的意象意脉以及意境,也就是场,然后描述了一下诗歌应该如何去分析,他的抒情。然后提了一下绝句这种体裁形式是最适合用来情景交融,以景写情,突出情绪的极大转折。直抒胸臆这种无理而妙的感情是适合古风歌行体裁的,也就是长篇的,在于把理一曲多折。 第8讲,用李白的下江陵写了一个如何分析绝句的结构,主要就是说绝句的最重要的第3句,可以作为转折铺垫情绪的变化,而李白呢?他的三四句,用了一种流水句的句式,把从一二句的景抽离出来,变成主观的抒情。这里还提了一下杜甫,为什么绝句的成就不如他的古风歌行和律诗那么好,一是他特别喜欢把律诗的对偶挪到绝句中,是不太好的,其次就是他没有那种情绪的转折,都是静态描写,画中画。 第九讲的就是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时分析了文学规范形式决定内容。前赤壁赋作为文章与赤壁怀古作为诗词,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风格以及不同的情感基调,赤壁赋体现了他内心的一种智者方面的宁静超脱,而赤壁怀古有内心他本人的建功立业的一种豪迈,这是就是因为两个体裁不同。赤壁赋更细节一点,有现实的方面,看到了赤壁山小,然后清风徐来,体验到了什么。而在他做完赤壁赋之后,内心其实还是有一种情感的变化,他就又想写了赤壁怀古,也就是主观情感。 第10讲,是20世纪初的诗,是以再别康桥徐志摩为例,讲浪漫主义,直接抒情。我们在分析诗的时候不能过于的用理论而脱离了文本去分析它的社会背景,去分析他的作品,去分析以往的审读经验,这样的话会变成机械的唯物主义或者狭隘的功利主义或者过度阐释。文本分析是找出这个文本与原先你的经验不同的地方与外部的矛盾的差异,然后从这个差异入手去分析它与表层等的不同,同时也讲了新诗与古诗就是的区别,主要就是第1个是抛弃了旧式的语言和旧时的情调,第2个就是摆脱了没有焦点的这一个拖累,如果要是没有焦点,絮絮叨叨全篇就像是一篇散文,而有了动作的焦点,提炼几个词,短短几行就能表达出你的情感,这种的才是新诗 第11讲呢,讲的是新诗中的象征主义。其实象征主义与浪漫主义是相对的。浪漫主义是抒情的,是审美的,是美化的,而象征主义是以丑为美,它是用客观事物来承载你内心的情感,所以是有客观对应物的。但是从丑到美是如何把用语言表达出来,从一个心情到另一个心情的转换,让人们感觉不尴尬。这就需要一个特别高超的语言能力,最好就是有一个词来作为过渡,这个词是把反向和同向的联想交织在一起,用双重联想正反交织的方式,就可以延伸出一个巨大的转折,很有张力的结构。举例闻一多的死水。然后他又提到了新诗的格律问题,可以不像古诗那样一定遵循字数相同以及平平仄仄这种,但是最好是要有相同的音顿,也就是3尺音或者四尺音,有节奏感的,有这样的东西才叫诗,它就是有音乐有这种韵律的变化,不然的话那就不是诗了。 第12讲到第15讲。全都是散文。第12讲为总论。13讲讲古典散文,14讲现当代的散文。十五点就是西方散文 主要就是提了散文的这个形式,是在中国特有的现象,在西方其实散文的发展是不是很重视的,它没有单独的散文文体,更多的是一种随笔性的或者是一种议论性的文章,而中国的散文呢,在经历了古代的抒情散文以及现当代对于审丑类散文的一个试探,就有一种亚审丑,也就是幽默散文的出现,还有现当代一些如余秋雨等人的审智散文的一种探索。 散文这种形式规范与小说诗歌的形式规范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形而下的,他就要非常描写细节,甚至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来有一种回归现实的感觉,而诗歌是形而上的,它体发的是作者的一种内心那种高傲的情感,他可以随意抒发,是很个人很自由的。在欣赏散文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直接归纳或者是同类比较的方法,就是你可以看看有没有同样过去,如何是写这个景象的,比如说春天比如说水,然后对比作者为什么会这么写,他和以前的那些原则有什么不同,那为什么有这种不同,有这个差异点,然后通过这个突破表层的意向去揭示中层一脉的起伏。或者是呢,你可以对比同样的一个作者,他在写诗歌写小说的时候,为什么和散文对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的描述方法,这样的话也能揭示出他散文想要表达的一种情感

《审美阅读十五讲》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本书的第一讲。是理论比较丰富的,其中运用了很多以前的美学知识以及一些美学的著作,然后具体的讲了一下,什么是美以及最重要的真善美三者的关系。强调审美审的是真善美,三种关系的错位,尤其强调了情感关系,情感价值的重要性,要超出实用价值才是审美,同时又讲了一下美丑与善恶的关系就是美的,不一定就是好的,丑的也不一定就是恶的。 第1讲内容比较深刻,嗯,如果我之前没有听过那个杨宁老师讲的那个美学原理以及西方中方文论的话,可能理解起来还挺有难度的,但是之前看过美学原理以及朱光潜老师的谈美这本书,所以理解起来还是比较通俗 之后第2讲讲的就是小说这个以文学形式,然后它主要就是把小说文学形式,最主要的就是错位的情节这一主题以及假定的想象的作用。强调小说情节的功能,就是要把人打出常规,把人的第2层心理暴露出来,同时把所有人处在同一情感打出错位的关系。这是小说情节的最主要功能。也是人们为什么喜欢看,人们要看的不是真人真事儿,而是有戏剧性的能让大家觉得,唉,吸引住了与以前不一样。同时他说了现代小说与古典小说模式发生的变化就是不再是以前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局,而是变成了生活的横断面模式,也就是说你只把最精彩的部分写出来,开头结尾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抛弃这个人物的心灵,心灵的剖析结束之后这个文章就可以结束了,不一定非得要有情节上的完整故事上的完整。 之后第三四五六这四讲全都是通过分析个体啊小说中的情节案例来巩固第2讲中错位的这个观念。比如说第3讲中讲,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同曹操的心理转变有多疑,由从以前的一个热血青年变成血腥屠夫这一层心理转变以及成功这一辅助结构,他在小说中发生了与曹操不同的心理转变,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有了不同的感知,这就产生了错位,就更丰富了曹操以及成功和整个小说情节的戏剧性。 第4点呢就举例了武松打虎以及李逵杀虎,这两个情节为什么一个特别流传,另一个就没有什么印象,主要就是武松打虎中通过铺垫把武松这个常规的一个神人又好看,力气又大一个好汉变成一个尽凡人的一个心理,这样的话他就有微妙的错位感,同时他的那个行为是超出常规的让人们就有了一种,唉,这个人好像还挺我们跟我们接近的人性,他的性格一下就立体起来了,而且他打他打虎的铺垫有4步,就是是从喝酒然后到玉虎之后,甚至是打完虎之后的下岗,这一路铺垫过来的,而李逵杀虎,他杀虎前与杀虎后,心理状态完全。完全没有变化,虽然看起来是杀了4个狐,应该是更勇猛,但是描写的战斗场景非常简短,而且最重要的就是杀完前杀了后都一个样,甚至他把他母亲死了这件事都忘了,他心里电话没有,所以大家就没有觉得任何冲击。 而第5讲讲的就是祝福,鲁迅的祝福中关于祥林嫂为什么死他呢,虽然说这篇是个短篇,但是从以主人公我的视角讲述了这个祥云嫂。在这个第5讲和第6讲中,作者极力就强调了,鲁迅小说对于现代小说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他把古典小说那种从人物描写多用对话动作来丰富人物形象,丰富情节的这个小说写作模式转变成了用错位的视角,把情节放在幕后,而用多人的眼光多人的感知错位,这种动态的结构来去描述整个事情,然后揭示了这些社会上的一些现状,就比如祥林嫂中祥林嫂死了,嗯有那个刘刘婶儿柳妈,以及四婶,四叔和一些其那个魏婆子以及她婆婆等其他所有人的各种看法。 之后第6讲孔乙己,这个就更是把这种多人错位的感知运用到了极致,从电源5以及掌柜的以及那些喝酒的人,还有就是孔乙己两次的露面,他们都可以,就是生动的再现了一个就是比较有自尊,但是穷困潦倒被旧社会的那种科举体制,官僚体制压垮的一个年轻人以及社会上那些麻木的人,他们其实都是没有什么坏人,但是最后而已就把一个人就一个人,死了之后大家还居然不同情。 讲完小说之后就开始讲诗歌,第7讲到第11讲讲的都是诗歌, 首先是从第7讲他讲的是古典诗歌,嗯概括了一下诗歌中最重要的意象意脉以及意境,也就是场,然后描述了一下诗歌应该如何去分析,如何有几个层次,他的抒情。然后提了一下觉句这种体裁形式是最适合用来情景交融,以景写情突出情绪的极大转折之后他又说了,嗯直抒胸臆的这种无理而妙的这种体裁方式是适合古风歌行的,也就是这种长篇的,它呢就是在于把理一曲多折。 然后就是第8讲,他就直接用李白的下江陵写了一个如何分析绝句的结构,主要就是说绝句的第1句,第2句以及最重要的第3句,可以作为转折铺垫情绪的变化,而李白呢?他用了三四句,用了一种流水句的句式,把从一二句的景抽离出来,变成主观的抒情。这里还提了一下杜甫,为什么绝句的成就不如他的古风歌行和律师那么好,一是他特别喜欢用队友把律师的队友挪到绝句中,是不太好的,其次就是他没有那种情绪的转折,都是静态描写。 之后第九讲的就是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时就分析了。什么叫文学规范形式决定内容?也就是说它的前赤壁赋作为文章与赤壁怀古,作为诗词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性格以及不同的情感基调,就是赤壁赋呢是比较体现了他内心的一种智者方面的宁静超脱,而赤壁怀虎就是他有内心他本人的建功立业的一种豪迈,这是就是因为两个体裁不同,那个赤壁怀古更细节一点,就是有现实的方面看到了赤壁,山是小一点,然后清风徐来,水国不幸他就体验到了什么,而在他做完赤壁赋之后,内心其实还是有一种情感的变化,他就又想写了赤壁怀古,也就是主观情感 之后就是第10讲,讲的就是新是20世纪初的心,是以再别康桥徐志摩为例,就是主要就是分析文本,我们在分析诗的时候不能过于的用理论而脱离了文本去分析它的社会背景,去分析他的作品,去分析以往的审读经验,这样的话会变成机械的唯物主义或者狭隘的功利主义或者叫度过度阐释,我们就是应该就文本分析找出这个文本与原先你的经验不同的地方与与外部的矛盾的差异,然后从这个差异入手去分析它与表层等的不同,同时也讲了新诗与古诗就是的区别,主要就是第1个是抛弃了旧式的语言和旧时的情调,第2个就是摆脱了。拜托了,没有交点的这一个拖累,如果要是没有交点的话,絮絮叨叨全篇就像是一篇散文而有了动作的焦点,提炼了几个词,用名句式的模式去写这样的话,短短几行就能表达出你的情感,这种的才是新诗 第11讲呢,讲的也是新诗,但是是新诗中的象征主义,其实象征主义是与浪漫主义相对的浪漫主义是抒情的,是审美的是美化的,而象征主义呢是以丑为美它是写丑的,它是用客观事物来承载你内心的情感,所以是有客观对应物的,但是从丑到美是如何把用语言表达出来,从一个心情到另一个心情的转换,让人们感觉不尴尬。嗯,这就需要一个特别高超的语言能力,最好就是有一个词来作为过渡,这个词是把反向和同向的联想交织在一起,用双重联想正反交织的方式,就可以延伸出一个巨大的转折,很有张力的结构。他就举了死水,闻一多写的。然后他又提到了新诗的格律问题,可以不像古诗那样一定遵循字数相同以及平平仄仄这种,但是最好是要有相同的音顿,也就是33尺音或者是40页,然后最好就是这样的话也是有节奏感的,有这样的东西才叫诗,它就是有音乐有这种韵律的变化,不然的话那就不是诗了。 第12讲到第15讲。全都是散文。以第12讲为总论。13讲讲古典散文,14讲现当代的散文。十五点就是西方散文 之后它主要就是提了散文的这个形式,其实是在中国特有的现象,在西方其实散文的发展是不是很重视的,它没有单独的散文文体,更多的是一种随笔性的或者是一种议论性的文章,而中国的散文呢,在经历了古代的抒情散文以及现当代对于审丑类散文的一个试探,但是发现没有成气候,最后就有一种原神愁,也就是幽默散文的出现,最后还有现当代一些余力如余秋雨等人的审智散文的一种我们探索。。 然后散文这种形式规范与小说诗歌的形式规范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形而下的,他就要非常描写细节,甚至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来有一种回归现实的感觉,而诗歌是形而上的,它体发的是作者的一种内心那种高傲的情感,他可以随意抒发,是很个人很自由的。在欣赏散文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直接归纳或者是同类比较的方法,就是你可以看看有没有同样过去,如何是写这个景象的,比如说春天比如说水,然后对比作者为什么会这么写,他和以前的那些原则有什么不同,那为什么有这种不同,有这个差异点,然后通过这个突破表层的意向去揭示中层一脉的起伏。或者是呢,你可以对比同样的一个作者,他在写诗歌写小说的时候,为什么和散文对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的描述方法,这样的话也能揭示出他散文想要表达的一种情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