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溶于雾中经典读后感有感

溶于雾中经典读后感有感

《溶于雾中》是一本由[日] 笹泽左保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溶于雾中》读后感(一):五美图

本来觉得这个书评标题可以叫“赘婿六年,之期归来”或者“世间自有真情在”,后来一想未免有点夸张了。本书十来年前(不知道有没有记错)在下就已经看过TXT,虽是六十年前的作品,但在今天仍然算的上是巧妙之极的杰作(与此一比,飞鸟高你的《细红线》不行啊)。不想这么多年,此书国内一直无出版社问津,作者的简体版只有九州出版社出了两本据说其烂无比的半S情作品(?),直到今年新星方出版此书。虽然平日对新星选材多有牢骚,但此事无疑是造福书友的大好事一件(去年的《大诱拐》也是如此)。 某公司组织举办白领选美大赛,其中五位丽人获奖呼声最高。不想决赛前夕,某女遭遇车祸,不得已住院治疗。随后,似乎是信号一般,三位美女相继被害,现场皆为密室(当然质量比较那啥),而唯一的幸存者由于种种原因背上了嫌疑。在她被警方怀疑的危机时刻,其隐藏的情人,某富家赘婿(断臂龙王?)勇敢的站了出来,为了给情人洗脱罪名而孤身奋战...... 小说的核心自然是五位美女围绕冠军宝座的勾心斗角,真可称为“五美图”(加上XX等三个人正可称为“八美图”,与某法国电影一模一样,虽然称那三个人为“美”吾人真的想吐就是了)。五位登场美女中,在下比较喜欢的是那位性格开朗爱喝酒的,虽然此人第一个被发现遇害就是了(囧)。现在想想,香港武侠作家黄鹰的某非系列作品核心案情与本书非常相似,莫非是这位又大胆的借鉴了?(此人的《鬼箫》直接抄袭《本阵杀人事件》,《粉骷髅》抄袭《地狱的滑稽大师》,虽然在下还挺喜欢沈胜衣系列的)

《溶于雾中》读后感(二):值得称为经典的本格推理小说

拿到试读本后,一直期待正式版的发行。

这次拿到正式书后又通读了一遍。

说真的,在没读小说或简介之前,我一直以为会是类似史蒂芬金《迷雾》这样的恐怖小说,但看完简介后就明白这是一本极其标准的本格小说。

“标准”到如果你想看一本日式本格小说,那么这本会是一个让你满意的答案。

故事比常见的暴风雪山庄模式——一群人说说笑笑去绝地要稍微复杂点,有个偏社会的起点。五名美女入围了选美大赛决赛,但在决赛之前,以各个美女为视角都发生了一些可怕的事件。

从中,读者能发现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欲望,她们每个人都有杀人的动机也有被害的缘由。

人人可能是被害者,人人可能是加害者,这种设定导致后续有极大的空间去布局案件,而最后也没有让人失望,一连串案件最后呈现的是某种当时很潮现在很经典的架构(以前和推理小说作者朋友交流的时候,有不少人都有意愿写出类似的架构,这点就能充分说明这个架构的经典)。

说到案件,三个案子都是密室,密室的解法在现在看来说不上惊艳,读多了推理小说的读者在看到几个关键线索后就能直接得出答案,但好在伏笔布置、悬念设置、破案过程……都相当扎实,阅读过程并不沉闷。

另外,最后的结局,也算的HE,男主角在最后为女主角洗脱了嫌疑,解决了三起不可能犯罪,选美比赛则因为这一系列案件而不了了之。

《溶于雾中》读后感(三):“东京女子图鉴”犯罪版(无泄底)

《溶于雾中》是笹泽左保在1960年出版的作品,开篇近30%的篇幅,围绕“日本上班族小姐选美大会”入围决赛前十,同时是夺冠热门的五位来自东京的都市丽人,描写他们各自在东京的故事,俨然一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京女子图鉴”,当然是犯罪版。

笹泽左保引入中文版的作品并不多,但其实著作颇丰,一生共出版三百多部作品。除了推理小说,还创作时代小说等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例如创作了时代小说《寒风纹次郎》系列,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红极一时,收获了超高收视率。

凭借与本书同年出版的另一部推理小说《噬人》,笹泽左保获第14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此后担任「江户川乱步奖」等多个推理奖项的评委,曾一度被认为是“本格”的新希望。有栖川有栖是笹泽左保的忠实粉丝。

在推理小说的创作理念中,笹泽左保主张坚持本格,反对推理小说边界的过度扩张。

开篇描写的第一位女性杉静子,是唯一一个在书中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角色,同时也倾注了作者不同于其他四人的情感特征。开篇就是一段错综复杂的婚外情,但因为情节的设定,却也不会引起读者的反感,相反还略带揪心。

五位丽人中,也只有杉静子的参赛目的不同于其他人,并非想要实现阶层跃迁,只想带自己和爱人脱离当下不伦恋情的窘境,无奈事与愿违。

本书是典型的“本格”推理,所有设定、情节、叙述等,都服务于诡计。

其中的“核心诡计”,在今天看来已不觉新鲜,但在出版当时,应该还是能引起不少共鸣的。

但从悬念效果来看,对“核心诡计”和真凶的铺垫与伪装有些不够到位——带有嫌疑的主要角色都已遇害、没有嫌疑的角色又太容易排除,又不像是叙诡……因此读到后面,对真凶与“核心诡计”都已有了“排除法”带来的猜测,震撼度打了不少折扣。

不过这也可能与当时的创作理念有关,坚持诡计,而不屑于叙述上的干扰。

与第一个案件相关的“密室”诡计,非常的“朴实无华”,但却通过作者的行文叙述,成功地利用了读者的盲点,因此“朴实无华”得非常精彩。即使比起现代的一些个“机械密室”,也要高明不少。这个“密室”诡计也不禁令人感叹,果然艺术来源于生活……

不过盲点的存在,也源于作者的线索和伏笔太具有时代特征,导致现代的读者不太容易抓住和理解。

与第二个案件相关的“不可能犯罪”诡计,起初不得要领,但警方重返案发现场时,就很自然地想到了。总体比较简单。

与“诡计”相比,推理方面的内容则比较少,个人觉得只有“密室”诡计的解答,对应的推理还比较精彩。

但悬念设置、伏笔安排都很扎实,部分悬念通过叙述一一得到了解答,另一部份则留到了诡计解答之后。

作者对全书故事性的把握和设计都很出色,可能这也是能写出卖座时代小说的原因。

考虑作品出版的时间,总体还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