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明的进程经典读后感有感

文明的进程经典读后感有感

《文明的进程》是一本由[德] 诺贝特·埃利亚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0.00,页数:6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的进程》读后感(一):有点啰嗦

《文明的进程》豆瓣9.0。这书算是在社会学上开了一个很高级的话题,并且试图通过论述把它解读的也很高级。但可惜,我觉得社会学的东西很难论述的高级,它很难建模量化,所以都是公婆各自有理的状态。埃利亚斯算是在这条路上走得很有意义的一个人了,但我觉得这本书有点啰嗦…… 很有意思的是,挨利亚斯也觉得文明是一种“约束”逐渐自上而下普及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很类似于时尚与流行的关系。一种好的品质就好比时尚,它在社会核心群体中被接纳展开,当非核心群体逐渐了解到这些“时尚”以后,它就会被模仿进而形成了“流行”。当流行普及全国,甚至普及到国家边界以外时,文明就诞生或更迭了。这其实和春秋战国时期,礼部对皇帝的约束如出一辙,在中国皇帝就是臣民的表率,所以皇帝必须严于律己,这样百姓才能尊重帝王。这种价值观的传导,就是文明的进程。 不过我觉得,这样解读文明的话就会忽略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即为什么核心群体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价值观念呢?西方与东方根本上的不同,是如何造成的?这就需要追溯到不同地区人群的哲学内核。西方哲学的发源地是海上与贸易占核心的希腊和罗马,因为要与更多陌生人打交道,所以西方要寻找一些不变的规则,以保证自己的安全。进而形成了所谓契约精神,民主自由的哲学内核。而东方自古地大物博,农耕和家庭式的生存结构,就塑造了我们关系大于规则的哲学内核。(这话不是贬义) 而倒到这里,又有疑问,哲学内核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就找到了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要素上,即自然资源赋予某片大路上的生存环境。我想这才是所谓文明进程的主线逻辑。

《文明的进程》读后感(二):文明发生的进程千头万绪,却如滚雪球一般滚滚向前

很棒的一本书,前后看了大概一周,妙趣横生。 整体来看,这个版本将原来的上下两卷合为一体,加入了作者的生平,读起来趣味盎然。 第一章论述了文化与文明概念的社会发生,作者探讨了德国和法国对于文明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评价差异。首先通过对礼貌这一概念的论述,简要说明人们对文明最初的笼统的看法,是一种与粗鄙,不合时宜,不符合礼貌规范一致的内容。之后按照历史梳理了中世纪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礼貌内容。整体的趋向是越来越严格。法国与德国的社会上升通道不同,在法国,由于对文化的认同,中层人可以通过学习知识培养礼仪等方式进入上层;与此相对的,德国的中层与上层则处在一种断裂的阶段。文明在法国改革运动时期逐渐演变成一种对政府权利的限制,反映出反对派和社会批评家的意见,并在不断发展的改革道路中变成野蛮的对立面,一个文明的社会,要使国家、法律、教育和广大民众文明化,从现存的野蛮和反理性的状况中摆脱出来,倡导道德改良与国家内部安居乐业。在西方国家实现文明化之后,文明开始作为向外侵略的借口。

第二章从比较微观的层面探讨了一些具体行为的产生与变化,从中说明文明对个人行为产生影响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羞耻感这种方式,使个人建立起较为强大的自我或超我,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第三章较为宏观,从历史角度分析了西方文明产生的社会发生。在作者看来,国王机制的产生是推动社会向文明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国王机制其实是一种中央力量的集中,使得中央在活动土地和财富集中的同时具有一种代表性,代表了一种更为进步的特殊阶级。这个阶级所具有的特征会被希望上升的阶级看做是更加文明的,故而模仿学习,使得所谓文明的行为得以推广。

在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文明这个进程的一些特点。包括社会强制导致自我强制,强制向长远扩展和自我强制扩展;反差缩小种类扩大;武士的宫廷化;本能的抑制 心理化和合理化;羞耻和难堪;上层连结更为紧密,下层更为壮大。在最后作者提出,文明不是自然而然的本来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变迁和个人的心理在社会环境下的转变而变化的。文明是随机的,不确定的向前的发展过程。

这本书在很多方面都给我启发。

包括将行为的演变置于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流动中,包括强调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依赖程度变高,为了减少生活中的暴力威胁而打到一个平衡状态,就需要人与人之间交往遵循更多的礼仪和规范。

本书细节丰富,论证清晰,大量史料的分析和讲心理机制引入历史分析的方法都值得借鉴和学习,未来会不断梳理细化。

《文明的进程》读后感(三):个体的文明化过程:埃利亚斯笔下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摘要:以往的社会学理论经常采用简单的二分法来划分个人和社会,认为两者是对立的。而埃利亚斯把个人与社会看成是社会统一体的两面,认为社会的压力造成了个体逐渐压抑本能,个体就是在这种压力下不断走向现代、理性化的过程。

关键词: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个人的文明化

诺伯特•埃利亚斯(Norbert•Elias)(1897-1990)是一位重要但经常受到忽视的社会学家,随着帕森斯理论帝国的倒塌,其学术成果日益受到重视。在其成名作《文明的进程》中,作者力图超越传统社会学的“个体-社会”之间的二元对立,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论证了个人怎样受社会的影响,从而变得“文明化”的过程,间接否定了帕森斯社会学理论中静止、理想的模型。埃利亚斯的研究为社会学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因此他被称为“20世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21世纪的社会学家”。【1]

一、文明的概念

埃利亚斯把文明认为是一种“西方国家的自我意识,或者也可以说把它说成是民族的自我意识”。【2】P001,从这个角度看,埃利亚斯继承了德国路径中经典的“文明”(Zivilisation; civilization)与“文化”(Kultur,culture)之间的对立的观点。在英、法语言中的“文明”指代范围广泛,集中体现了“这两个民族对于西方国家进步乃至人类进步所起作用的一种骄傲”,而在德国,“文明”仅仅指的是“那有有用的东西,次一等的价值”,人们用“文化”来指表现那种对自身特点及成就所感到的骄傲。

在这里,埃利亚斯指出,文明强调的是人类共同的东西。“有教养的”这个词汇与西方的文明概念非常接近,有教养的首先指的是“人的行为和举止,指人的社会状况,他们的起居、交际、语言、衣着等等。”在埃利亚斯看来,文明的行为特点在法国的古典主义悲剧中表现的最为明显:讲究礼仪;用理性来抑制人的情感;恰如其分的举止;杜绝所有平民式的表达方式等等。

法国古典悲剧的形式是清晰的、一目了然的、犹如礼仪和宫廷生活一样有条不紊。[3]p14正是在对文明的上述理解基础上,埃利亚斯认为文明并不像20世纪的人认为的那样,应该如此表现,而是历经一个漫长的岁月逐渐演变的结果,文明不仅表现在整个社会的理性化和情感的控制,也突出表现在个人的情感变化上面。正是个体和社会的相互影响,现代西方社会才形成了今天被称之为一个“文明”的社会。

《文明的进程》读后感(四):《文明的进程》读书笔记

一、文明的心理发生

西方社会“文明”的发生使社会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在:对自身行为和情感的控制和抑制更加严格,羞耻和难堪界限前移。中世纪时,人们对其情感和本能所施加的约束较少,因而此时人们情绪变化反复无常,起伏较大。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人际关系网络的复杂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加,再加上中央独占机制的形成,社会中的暴力手段被唯一的统治单位所垄断,因此在文明社会中,个体被纳入相互关联的行动链条,从而在行动中要谨慎控制自身的行为与情感,以免影响整个社会的运作。某种“恐惧”在个体心灵结构中生成,将外在的强制内化为自我强制,这种恐惧是在社会紧张状态中形成的。因而在当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不会再相互攻击、进行激烈的情感释放,暴力手段的垄断使社会处于免遭体力暴力威胁的安全状态,但达成这种状态的前提条件是:每个个体都要对自身的情感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监督,使其保持在稳定的水平线上。

这一条件原本是在宫廷社会中有意识地达成,是由于他人关系的限制而不得不去控制情感;在等级社会中,社会分层影响了行为和情感的控制模式,在宫廷圈子即上层集团里,这种控制机制相较于其他阶层要更为严格,因为他们要以此作为区分于其他阶层的标志来维护自身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存在,尤其在市民阶层向上攀升对其引起威胁时。然而在工业社会里,每个人都被纳入了工作的分工链条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更加紧密,这一条件也就逐渐在成人对儿童的教育中成为一种普遍的无意识的习惯,改变了人们的心灵结构(超我、自我与本能的关系),使其成为具有长远眼光、考虑行为后果、情绪稳定、对他人观察细致、敏感而又“理性”的人。

二、文明的社会发生

“文明”的心理发生交织于社会发生之中,二者相互联系发展至今日西方社会的水平。中世纪以后社会结构变迁的关键因素是:自然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转变。封建时期由于大领主只能以土地作为分封和奖赏的待遇,因此除非进行持续的对外战争使得领地内的其他封建主统一起来,并进一步对外扩张来进行再分封,否则和平时期境内其他封建主会因为对土地的需求而产生巨大的离心力量,导致王国的分裂。而随着人口增长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社会联系加大、社会分工细化,货币流通和交通运输手段也进一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发生了变化:相互之间依赖关系的增强。在货币商贸关系中占据优势的大领主获取了更多的地产和机会,使得更多小领主依附于他,此时自给自足的武士阶层变得穷困而不得不在大领主的宫廷中寻求效劳的机会,由此形成了宫廷交际圈,要求对举止行为和情感进行规范。

中央对暴力手段和税务独占机制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一为自由竞争阶段,二为独占机遇后依附者对机遇的支配进行竞争的阶段。中世纪各家族势力之间进行的对抗与扩张属于前者,而后者表现为专制主义王权下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紧张状态。在具有高度职能分工的社会中,人际关系由于利益的分裂而有着矛盾性,不同的利益集团由于在同一分工链条中也同时相互依赖,因此他们在力量相互均衡且处于紧张状态的时候就会仰赖于中央政权进行协调,而中央政权得以发展和稳固的基础就在于各方社会力量的紧张与平衡。从而,在专职王权和等级社会中,贵族阶层与市民阶层之间的争斗与较量使得王权得以巩固。国王一面扶植市民阶层的力量壮大,另一面继续维护贵族阶层的特权来加以区分和抵制市民阶层的力量过于壮大。市民阶层之所以无法直接推翻贵族阶层,是因为他们同样也享有某些特权,倘使推翻贵族,其自身赖以存在的特权也会消失,因此由于市民阶层的利益内嵌于整个社会结构之中,他们无法做到彻底消除阶层间的矛盾。而贵族阶层在宫廷之中被国王供养,作为一种保持社会力量均衡的工具而存在,且受到市民阶层的威胁,他们不得不更加严格自身的行为情感来竞争国王的恩宠和强调与市民阶层的社会区分。

《文明的进程》读后感(五):一点记录

从4-7世纪开始有了民族大迁徙,产生了多余的人口,有些农奴失去了到田地里耕种的机会,就聚集到大的庄园附近,成为手工业者。加强了分工,慢慢形成了城市和货币。

11世纪十字军东征开始进一步扩大土地占有。当时整个社会不管哪个阶层都对土地如饥似渴。

王室通过扩张战争获取土地(靠着贵族/武士阶层提供的军事服务),一开始将土地作为采邑分给贵族/武士。贵族/武士对土地有实际的权利,在这种自然经济的社会下,王室的职能只有在受到外来侵略时才比较突出,就无法避免离心力的加大。

随着人口变多,有了分工,一些地方货币经济逐步发展,取代了自然经济,地方货币流通量越大,物价上涨越烈,首先那些从其田产获取固定收益的封建主受到了损坏。但是那些由于新的赚钱机会获得收入提高的人却获益匪浅,市民阶级开始崛起。

社会分工加强,各方联系变强,11-12世纪对畜力使用范围也在扩大,出现马铁蹄。13世纪基本发明了骡马驮兽,为远距离陆路运载较大货物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出现了有轮的车辆,开始路面建设。

国王的中央政权财政机会增长,军事机会也相应增长,王室改变了过去的策略,开始通过制衡贵族阶级和市民阶级。不再将土地长久地分封出去,将贵族限制在宫廷,不允许他们去经商。贵族靠王室养活。同时随着市民阶级的壮大,给予一些市民阶级实际的官职。统治阶级的作用也不再只是对外战争才凸显作用。

王室先是扩大土地,继而是发挥扩大军事和经济权力,越来越需要专业的管理,慢慢又变成了公共独占。到了12世纪,出现了封建制度,13世纪得到了巩固

独占机制的形成区分为2个阶段

1. 自由竞争阶段,或者说是淘汰斗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机遇积聚在越来越少人的手中,最后一旦落入一人之手,就形成独占的阶段

2. 私人独占走向公共独占阶段:对业已集中化和独占化的机遇的支配权趋向于从个别人的手中逐渐过渡到越来越多的人手中,最后变成作为整体的互相联系的人际网络职能。

纠正过去的一些认知——

1.

社会分工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说,专人做专事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益的,所以按照这个方向发展是自然而然的,当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自然就会产生货币。看上去没有什么毛病,但是忽略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欧洲货币和分工的产生(中国的情况应该是不太一样的)——

在自然经济社会里,不管是哪个阶级都是依赖土地,国王通过征战,把土地分给贵族/武士阶层,贵族和武士阶层依靠分到的土地自给自足,普通的平民也是依赖土地,在当时,陆路运输和水路运输都特别昂贵,信息交流本来就很窄,交易也不大可能出现在很大范围的地方,在相邻的地方,每个家庭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资都是差不多的,存在需要交换的可能性真的不高。

4-7世纪,民族大迁徙,11世纪,人口过剩,但是可耕种的土地有限,就会有人没地可耕。没有人身自由的农奴离开了土地,成了正在形成的手工业者聚居区的资源,这些聚集区逐渐形成与位置优越的地主庄园的周围,因而也可以说是正在形成城市的资源。

有了分工后,随着交换链条变长,就是人口密度达到一定程度,货币就产生了。一旦货币使用增长,又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运动,人口的增长,社会的分化,城市的增加和扩大随着分工越来越细,交换力度加强。

2. 统治阶级的产生——

原来想,农耕时代有了财产累积,就需要有一个维稳的国家机器。通过收取税收,保障大家财产安全,这个也是商业能正常运转的必要机制。

但其实拿欧洲这个例子来看,自然经济社会,大家都想要土地,通过抢夺获得更多的土地的人有了更大的权利,没有土地的人被迫出卖劳动力,有的甚至成为奴隶。这个时候还没有形成国家观念,自由阶层(除了僧侣),大家都想通过不断扩大土地扩大自己的权利,国王和地方贵族不断抗争,地方总是想要脱离国王的统治,国王不断分封自己的土地也让自己慢慢变穷。后来货币经济的出现算是拯救了王室,贵族依靠土地获取收益减少,市民阶层崛起。商业需要政府来维稳,这个时候统治阶级开始改变了自己的职能,从终点对外征战,发展出了其他职能。税收也慢慢从不自然的事情变成常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