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上海书评选萃:似是故书来读后感锦集

上海书评选萃:似是故书来读后感锦集

《上海书评选萃:似是故书来》是一本由董桥 等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013-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海书评选萃:似是故书来》读后感(一):不同笔墨 相似书缘

《似是故书来》是《上海书评》推出的五年优秀书话精选,后者是《东方早报》周日文化副刊,经常邀请两岸三地名家聊些寻书、藏书、读书趣事,顺便指导读者选上三两好书,凭借这些颇为专业的“读后感”,《上海书评》成为业内最具影响力的书评媒体之一。 因着这些年买了太多董桥作品,当当自动推送此书给我。看到开篇就是董桥谈藏书,随后两三篇文章又由扬之水、韦力等藏书大家撰写,不禁心驰神往起来,也没细看,便收入囊中。细细读来,不禁生出几番遗憾之感。 命题作文不好写,当一群知名人士探讨同一话题,文章有趣与否暂且不评,文字水平倒是高下立见:董桥一文是访谈记录,口头表达自然没有书面文字精致细腻;恍惚记得董老对扬之水的文风书品赞誉有加,家中囤着一册《棔柿楼集》还未拆封,暂时无法断定之水老人是否真如孙机先生所说,有着“科学的清醒”。不过“诗意的摇曳”已窥知一二,果然跟董桥先生一样,文风清丽隽永得很;作者隽饴头一次听说,莎士比亚书店朝圣那篇颇似流水账,但因着相似的经历与情怀,反而不觉冗长;最怕触碰王强的书缘,本是一介书生,沉浮商海久了,挥之不去的世俗味。之前很想买他的《书蠹牛津消夏记》,据说是国内目前装帧最美的书。当看到不少读者评价此书空有其表,内涵配不上装帧,不免有些犹豫。读完《似是故书来》中收录的王强文章,无比庆幸没花大价钱购买《书蠹》。王先生似乎不遗余力向世人展示他对书的痴迷与疯狂。可惜的是,其中文水平远远不及英文水平。当然,提出此论点的主要原因是本人英文极烂,也只能看懂他写的中文。 我喜欢写书评,也喜欢看书评,这些年读着他人书评买了不少好书,也凭着自己的忽悠劲儿向周遭好友推荐了不少良莠不齐的杂书。我与书之间,藏着太多的回忆与情感。有些书,看着看着就笑了;有些书,读着读着便哭了。草木绿意难长久,人生难逃小别离。还好,情存书中伴我行。 推荐指数:三星半。

《上海书评选萃:似是故书来》读后感(二):书有书的命运 爱书人亦有

又读一书,说的是董桥、傅月庵等老先生与古书之缘。 傅月庵说自己十五六岁就开始逛旧书,对香港光华商场了如指掌。有人要找什么书,就跟他讲,你去光华商场下去以后,靠右边的摊子,往前数,第五家,往右转,右边那个书架第几层,书就在那里。 他道本以为人人都是这个样子,后来才晓得,他才是这个样子。 说道读书买书,这样许多年的人,总有那么一些相似的经历。 韦力先生道自己幼时家里不让买书,认为做学生就该好好学习,买古书是不务正业的表现。韦力先生买书的钱都是连蒙带骗攒下的,中午不回家吃饭,对家里说中午吃不饱,或者说学校又要交什么费,多要一点钱。 蒙骗学校要交什么费我是没干过的。假装几块钱吃不饱多要点凑个整这种事却也是时不时玩上一两招。偶尔遇上和妈妈一起散步,能往书摊走,就一定还要去乘机蹭两本。后来年纪大些,买书多些,倒是攒钱小手段也多。蒙骗是不需。但笑好是家人不阻挡我买书,不然那么些书真不知要从何而来。 看人说读书,特别是旧时读书总是别有一番趣味。查建英老师便说三十年前“阅读狂欢”着实有意思。当时人刚从十数年压抑中出来,北大图书馆还没开架,外国文学阅览室永远要排队。不能外借,大家就挤在木板凳上看那种大部头书,从开门看到关门。书店里面,只要一有新的古典文学、外国文学名著出来,马上就排起长队,立刻告罄。空白之后的那一种爆发,人们对书的欲望、激情,真是美丽又悲哀。 《猎书者说》道,周作人、钱钟书这类渊博学者的著作,是绝好的“猎书”地图和指南。周越然、叶灵凤、梁遇春等人的,也是绝佳参考。这应了上篇读《胡诗书话》之后我写的那句“人说要按自己喜欢的作家循着去读他喜欢的作家”。大概我还处在书海浩瀚环绕包围,随便一走都能遇上未读的好书之境。要循着什么地图再去找书,那是真真已经入了很深了。 不过往来读书也总离不开借书。波伏娃就曾说自己一段借书轶事。“我在书友之家登记当会员……那时贪读,一次借两本书的规定实在叫我不能满足。我偷偷在书包里塞进半打以上的书。难的是以后要把它们归还原处。我怕我也没有全部还清……”哈,好个混蛋! 看人读书多了,常说的去处也多是那么几处。光华商场、牯岭街、神保町、莎士比亚书店,道长也好、董先生也罢,多的是人说读书买书,这些地方也就在字里行间越传越远,往来读者络绎不绝。 但看人读书多了,也会遇到不爱的。比如这儿有人说爱书人喜欢挂在嘴边的拉丁谚语莫过于:Habent sua fata libelli。书有书的命运。 莫过于这词大,可是不可乱用。 你爱书吗? 如此看来,我是不爱的。 江 16.05.13

《上海书评选萃:似是故书来》读后感(三):书有书的命运 爱书人亦有

又读一书,说的是董桥、傅月庵等老先生与古书之缘。

傅月庵说自己十五六岁就开始逛旧书,对香港光华商场了如指掌。有人要找什么书,就跟他讲,你去光华商场下去以后,靠右边的摊子,往前数,第五家,往右转,右边那个书架第几层,书就在那里。

他道本以为人人都是这个样子,后来才晓得,他才是这个样子。

说道读书买书,这样许多年的人,总有那么一些相似的经历。

韦力先生道自己幼时家里不让买书,认为做学生就该好好学习,买古书是不务正业的表现。韦力先生买书的钱都是连蒙带骗攒下的,中午不回家吃饭,对家里说中午吃不饱,或者说学校又要交什么费,多要一点钱。

蒙骗学校要交什么费我是没干过的。假装几块钱吃不饱多要点凑个整这种事却也是时不时玩上一两招。偶尔遇上和妈妈一起散步,能往书摊走,就一定还要去乘机蹭两本。后来年纪大些,买书多些,倒是攒钱小手段也多。蒙骗是不需。但笑好是家人不阻挡我买书,不然那么些书真不知要从何而来。

看人说读书,特别是旧时读书总是别有一番趣味。查建英老师便说三十年前“阅读狂欢”着实有意思。当时人刚从十数年压抑中出来,北大图书馆还没开架,外国文学阅览室永远要排队。不能外借,大家就挤在木板凳上看那种大部头书,从开门看到关门。书店里面,只要一有新的古典文学、外国文学名著出来,马上就排起长队,立刻告罄。空白之后的那一种爆发,人们对书的欲望、激情,真是美丽又悲哀。

《猎书者说》道,周作人、钱钟书这类渊博学者的著作,是绝好的“猎书”地图和指南。周越然、叶灵凤、梁遇春等人的,也是绝佳参考。这应了上篇读《胡诗书话》之后我写的那句“人说要按自己喜欢的作家循着去读他喜欢的作家”。大概我还处在书海浩瀚环绕包围,随便一走都能遇上未读的好书之境。要循着什么地图再去找书,那是真真已经入了很深了。

不过往来读书也总离不开借书。波伏娃就曾说自己一段借书轶事。“我在书友之家登记当会员……那时贪读,一次借两本书的规定实在叫我不能满足。我偷偷在书包里塞进半打以上的书。难的是以后要把它们归还原处。我怕我也没有全部还清……”哈,好个混蛋!

看人读书多了,常说的去处也多是那么几处。光华商场、牯岭街、神保町、莎士比亚书店,道长也好、董先生也罢,多的是人说读书买书,这些地方也就在字里行间越传越远,往来读者络绎不绝。

但看人读书多了,也会遇到不爱的。比如这儿有人说爱书人喜欢挂在嘴边的拉丁谚语莫过于:Habent sua fata libelli。书有书的命运。

莫过于这词大,可是不可乱用。

你爱书吗?

如此看来,我是不爱的。

16.05.13

《上海书评选萃:似是故书来》读后感(四):读书笔记|似是故书来——上海书评选萃

有的人买书是为了读,有的人买书是为了藏,有的人买书只是单纯喜欢。喜欢一本书可能是因为书的作者、名字、装帧,有时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像是乍见之欢,又像故友重逢。

这本书里写的都是一些人与书的故事,奔波于各地的书店间,纪录着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有的人买书是为了读,有的人买书是为了藏,有的人买书只是单纯喜欢。喜欢一本书可能是因为书的作者、名字、装帧,有时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像是乍见之欢,又像故友重逢。

闲来无事翻上几页,书中的文字不一定记下了多少,只是喜欢书页在指尖划过的感觉。 我出门时包里总要带着本书,旅行时可能要带上三四本,如同与老友结伴同行。

“我所有生活上的东西,都是老派的。我不愿意去ATM机上取钱,我要到银行排队。写信我要去邮局寄信。排队感觉很舒服。全部电脑化,很多人生乐趣就没有了。这种人生是很奢侈的,我就是不节省时间,我有大把时间。”

地图导航普及之后,旅行少了很多的乐趣。打开手机,从一个景点直接到另一个景点,忙于奔波。到了景点随手拍几张照片,比在网上搜来的丑了不止十万八千里。景点的景色网上都有,路上的景色都在车上被睡了过去。

以前地图导航还没有这么发达,旅行总是有很多意外的惊喜。想去一个地方不知道该怎么去,东转西转到了另一个地方,发现其实这个地方也不错。我觉得旅行最大的乐趣便是“迷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一点一点地探索,遇见的全是惊喜。

我曾经去西安玩了三天,却没去看兵马俑。有人说我那一趟算是白去了,我觉得不对。兵马俑我想去看到了那就能看到,没空去西安还可以去网上,但是有些街道和店铺当时不去,再去就不一定还在了。

现在的科技虽然帮助我们减少了很多错误,但也减少了很多人生的乐趣,也夺去了我们很多的时间。从前生活节奏很慢,但是时间过得也慢。现在生活节奏很快,时间过得也快。很多时候什么都还没做,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时间确实是一件奢侈品,但时间不是省出来的,不论你怎么省一天都只有二十四个小时。

“我本来以为人人都是这个样子,后来才晓得,我才是这个样子。”

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父亲的教诲:“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 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夏蝉不可以语冰。

“我那时候就跟老板讲,你们这家旧书店,最大的功德,就是有一个干净的厕所。”

厕所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但并不是藏污纳垢的地方。但总有人觉得厕所当作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将人性中的丑恶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利弊,不管藏书还是做人,都得活在当下。”

人们怀念从前,因为只记住了过去的好,忘了过去的坏。

“这个‘乱’,倒也是一种自由和浪漫。”

读书不一定要有目的,也不一定非要读书。总要找些事情做,别让自己太闲。

“但有一点我深信,真正的好书永远能够动人心魄。”

一本坏书就像考前通宵背的知识点,还没等出考场就忘得差不多了。

“也许,理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种内心渴望要得到的满足。”

买了不读,后悔三天,当时不买,后悔一生。

“现在,这两本书都立在离我很近的书柜上。”

书是挚友,不论你富贵还是清贫,它都能陪你一辈子。

“但是此刻,我真切地意识到,时代变了。一些我曾经熟悉和喜爱地事物,正在消失,剩下的,是点滴回忆。”

书中不止一篇文章提到哈佛出版社书屋被一家餐馆取代了。

“书店是时代的创造者,也是继承者。”

去一个地方的书店,就能看出这个地方的文化传承。

记得去大理古城的新华书店,店面小得可怜,大部分都是初高中的辅导教材和习题册。进去时书店中也只有我一位客人。等了许久,又来了一个,却是进来躲雨的。当时觉得这座古城已经名存实亡了。

《上海书评选萃:似是故书来》读后感(五):我本无心书却有意

“他们一走进书店,心就怦怦乱跳,不管有多少琐事缠身,总忍不住进店转转;见到一本心仪的书,不弄到手就坐立难安,哪怕买了书就要挨饿,也觉得心满意足。他们最爱做的,是在午后时分沏一杯香茶,捧读一本墨香淡淡、诗意浓浓的好书;他们最难忍的,是眼见好书被人蹂躏却无可奈何,抑或爱书在眼皮底下被抢走借去;他们最渴望的,莫过于拥有一间窗明几净、翰墨芬芳的书房,坐拥书城、徜徉书海。这些人,便是所谓的爱书之人了。”这是《一派书心-缘何此生只爱书 》前言部分的句子,我认为用在介绍这一本书的开头最合适不过了。正是由于这样的感情,除去阅读本身,读书人也爱看爱听别人如何访书淘书,读书写书。

《似是故书来》是《上海书评》中以“藏书”为主题编选的文章“合集”,其中论书谈书的人,诸如董桥、王强、毛尖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听这些人谈藏书、读书别有一番趣味。

梁文道曾经介绍过傅月庵,他将逛书店、淘书的经验写成了《蠹鱼头的旧书店地图》,分门别类的介绍了台湾各地的旧书店,十分有趣。这样的书不仅是对书店的宣传和保护,对爱书人来说不啻为一个很好的指引。此次在《似是故书来》中,傅月庵依旧讲台湾旧书。他讲过去台湾的禁书,主要是“匪书”,如鲁迅、郑振铎和陈寅恪,这些人名是绝口不提的,书要印怎么办?掩耳盗铃啊,用上“本社编”或给作者换个名字。要是我们有幸淘到一本当时的书籍,因为作者名字对不上的问题认为它是一本盗版书那就有趣了。傅月庵还说到一个现象就是旧书要同环保、公益结合,因为利益和慈善行为,旧书加公益的模式良性循环下去,成了旧书业的惯例。现在我们能够在淘宝上的很多店铺看到关于公益的口号,消费者消费多少,店家捐其中的多少。但在旧书业上却很少看见。大多数的旧书店严格意义上来讲只是二手书店,利润很低,面对的更多是网络客户,下单、发单,服务行业应该具备的文化传播和社会意识变得无关紧要,公益也就不会走进这些店铺,令人遗憾。

《查建英谈三十年前的“阅读狂欢”》这一篇描写了当年读书的盛况,让人影响深刻。图书馆外国阅览室永远要排队,大家挤在一起看大部头书,从开门看到关门。书店只要有新的名著出来,立刻售罄。哲学书也能卖个十几万本,成为超级畅销书。那时候的人不会把自己锁定在很实用、很功利的目的上,不会只读专业有关、对将来有用的书,而是由求知欲所支配。阅读不光是知识分子的事,而是社会普遍风气。如今,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同时也出现了更多让我们分心的事物,电视剧、电影、网络······即使人们不断呼吁读书的好处,要多读书,现状也依旧让人无奈。如今销售最好的书籍是各类参考书和快餐书,真正优秀的名著却因为“晦涩难懂”被多数人束之高阁,甚至绕道走。阅读也变得沉重起来,在大庭广众下读书被人们说成是“装逼”,读书成了遮遮掩掩的事。

这一本书中最有意思的是在《“奥德翁尼亚”的两家书店》中,作者介绍了两位女性,一个是阿德里安娜·莫尼埃,一个是西尔维亚·比奇,她们开了两家书店,书友之家书店和莎士比亚书店。比起莎士比亚书店和西尔维亚,知道阿德里安娜和她的书友之家书店的人要少得多。她是在巴黎白手起家独立做书店的第一位女性;她鼓励读书,介绍好书,将书店的一部分奉献给了文人;她将有才能的人引进文学界;她在战争年代救出了多位犹太裔作家······最终,债务问题使阿德里安娜不得不卖掉书库,作家们纷纷赶来题词送她,甚至在拍卖会上将送给她的书买回来再送给她。

这本书中唯一让人感觉遗憾的是,一是有一部分文章是人物采访后刊发的,受限于提问者的提问或引导,使被采访者所思所想得到了限制,那种被别人牵引的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和跳跃性,并且多数都是并不喜欢的话题,例如《董桥谈写书、读书、藏书》。二是受知识所限,大量的引用书中的句子让文章的结构变得支离破碎,其中的一些术语读起来艰涩,导致文章索然无味,例如王强的两篇书评。

读书是简单的事情,拿出一本书,打开,然后看。希望更多的人回归到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上。我本无心书却有意,之后的一切,书自然会以它的方式来回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