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谁收藏了圆明园》读后感精选

《谁收藏了圆明园》读后感精选

《谁收藏了圆明园》是一本由刘阳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0,页数:3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收藏了圆明园》读后感(一):散落四方的珍宝

书是铜版纸彩印的精装书,可能也是为了照片的清晰程度,所以才用这么高档的印纸,因此有点小贵,随书附赠了,彩色高清版《圆明园盛时鸟瞰复原图》还有一个很漂亮的书签,从外观来说已经物超所值了。

全书一共收录了,700多件收藏在各地,各国,各种博物馆里的,大多数保存完整,但是也有被刻上外国姓氏,甚至被改变了形状(有个人把从圆明园拿出的银子,铸成了银碗。)

从散落范围上,书里收录了国内的有北京、台北、澳门、沈阳、湖南、上海、保定、天津、苏州。也有很多被带到异国他乡,书的作者远赴海外,带回了大量从法国、英国、美国、日本、挪威等地的博物馆珍藏的那些中国圆明园的珍贵文物。

从文物种类上,书里收录了瓷器、玉器、书画、珐琅器、铜器、石刻、钟表等,不光展示出了照片,还把这些文物的历史,制作方式,珍贵价值,如何流落异乡等都做了介绍,一些已经被刻上自己姓氏的文物,也从侧面说明了强盗为了占有这些东西,费了多大劲。

经过了200多年的历史,这本书不仅展示了野蛮入侵给这座艺术殿堂的洗劫,也侧面说明了,作为中国人我们对自己的文物的破坏和盗取。有些人把那些本该属于圆明园的文物,搬到自己家中,是据为己有,堂而皇之地纳为私人宅院中,而有些东西,也不是刻上名字,就真的属于你的。岁月总会在时光荏苒之后,给后人展示一个真实的历史。

《谁收藏了圆明园》读后感(二):《谁收藏了圆明园》揭秘圆明园文物现在在哪

6月28日,圆明园鼠首、兔首“入住”国博,给这桩曾引发轩然大波的焦点事件画上句号。尽管这是件好事,还是要看到,圆明园十二兽首还远未聚齐。而其他流失在国内外的文物数量更是数不胜数。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的新书《谁收藏了圆明园》,就系统介绍了这些流散文物。借此,或许可以令国人对圆明园文物有更加理性客观的认识。

在《谁收藏了圆明园》一书中,刘阳收录了国内、国外以及私人收藏和拍卖市场上的部分圆明园流散文物,“既有历史照片、最新照片,还详细说明了文物流散的过程”。

据刘阳介绍,国内流散的圆明园文物,仅在北京大学校内就有8件之多,其中圆明园安佑宫华表,就有一对矗立在北大西门办公楼前;另一对在国家图书馆分馆院内。台北、澳门、沈阳等地也有数量不一的圆明园文物。

刘阳前后用了八年时间搜集信息,“我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前往各地考察。情况很复杂。我去一个地方,人们常常如临大敌,要么不配合你,要么不承认东西是圆明园的。”他甚至还曾在北京一个胡同里找回了一件圆明园文物“大水法石鱼”。

-

有人提出,应该将这些文物追讨、搜集起来,集中在一个平台上展示。刘阳表示,“这不太现实。”他认为,圆明园文物流散在世界各地已经很多年,这些文物已经成为所在单位、机构的一景,甚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你要追讨,不太好操作。追回来之后,如何处置也是一个问题”。

刘阳表示,要全面搜集信息十分艰难。“圆明园的历史文化就像一张纸被撕成了碎片,朝天上一扔,随风飘,满地都是。你需要一点一点,把它拼接起来。做这个工作,很难,你可能一生也只能拼出一小块来。”

《谁收藏了圆明园》读后感(三):十二生肖

首先说这书真的很好,真的很大,真的很重,主要原因是用的纸很好,为了能让照片看的更清楚,尽可能的最大,所以书做的比杂志还有大,因为收录的内容非常多,各个地区,各个品种都有,内容多(据说这还不全),所以重。总之可以理解的,非常喜欢,拿回家跟着婆婆看了一遍,又跟着公公看了一遍,我爱人也非常喜欢。

剧透一下,书签是那块精美的怀表。

最关心的是十二生肖兽首,现存的兽首已经全部回归中国了,一个在澳门,其它都在大陆。

还有一个记录,是价格最高的记录,目前已知拍卖的圆明园文物中,最贵的是放山居旧藏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成交价高达2亿2千万元。2010年10月07日由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拍出,买家是张永珍女士。

开始我还很奇怪为什么这本书之收录了一部分,没全收录,我一看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确定是圆明园文物的只有几千件文物,不及当年的冰山一角。估计还有很多不知道是不是的。

雨果描述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像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这本书更像一本文物图鉴,从艺术和技术的角度向世人展示了圆明园文物的精致和绝美,虽然遭到了破坏,但从这些文物的细枝末节已经能看出工匠的巧夺天工。

石刻部分最让我意外,没想到那么重的石刻,北京的运,河北的运,苏州的运我都能理解,竟然还有人漂洋过海的运走,看来咱们的石刻不比维纳斯差。

希望能多看到这种类型的书,很长知识,而且文物后面的故事也都很引人入胜。比如说,用拿走的银子打的银碗,还有那些刻着英文姓氏的文物,不知道算不算人性的缩影。

喜欢看故事的可以看看,每一件流散在文物,都有一个故事。喜欢收藏的也可以看看,那些精美的瓷器,温润严肃的印章也都是一个时代,一个人物的缩影。

喜欢收藏的可以看看,书里精选的那些文物都是很有特点的,分析的也都很到位,可以当知识手册看。

《谁收藏了圆明园》读后感(四):我祖上曾经阔过

我很难描述自己在读《谁收藏了圆明园》这本书时的复杂心情,完全是提着一口气,一惊一乍,有赞赏,有叹息,有无奈,有痛恨……

呵,那些无与伦比的修饰词,诸如“巧夺天工”“精美绝伦”“举世无双”“美轮美奂”,在这些圆明园曾经的收藏品上得到了最最形象而真实的体现。

我们的祖上真的阔过啊。

倘若不曾翻阅过这样的文物书籍,便无法体味到中国历史上的光辉璀璨的文化,也无法想象老祖宗们的双手是怎样的灵巧。

只是,圆明园珍宝“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悲剧,从根本上来讲固然是因为异国入侵者造成,细细追究下去,有些是因为军阀混战,军阀将国家之宝据为己有所导致,有些是因为皇家的不肖子孙,为了一己私欲变卖国宝所造成,有些则是因为……总之,由于种种原因,昔日圆明园的珍宝们如今已经四海飘零,甚至流落异国他乡待价而沽。

圆明园的十几枚印章中有一方印章叫做“为君难”。为君难,呵呵,恐怕让先代皇帝最为难的烦恼之一便是如何让江山千秋万代下去,后世子孙如果不肖,江山落入异姓之手虽然愧对列祖列宗,但是倘若自己被后朝皇帝挖了坟掘了墓,又该如何?想必,英明的乾隆皇帝生前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的铠甲、宝剑、火枪、玉如意会流落到遥远的欧陆,成为巴黎荣军院中的一项展品。

这无疑是让人痛心疾首的。中华的瑰宝被异国入侵者以不光彩的手段掠夺而去,又公然陈列在人家的博物馆中,或者流转在拍卖的风尘里。

圆明园的收藏品在流落,有一些是因为清朝皇室后裔的“败家”之举,例如,现置于北京大学未名湖西侧近岸水中的谐奇趣翻尾石鱼,圆明园被焚毁后,仍在喷水池遗址中,后因为要倒卖而被溥仪的七叔载涛搬走扔在自家花园中。而有一些沦落民间或者异国他乡的珍品,则被爱国人士重金购买,送回祖国,例如,现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的海晏堂铜兽首中的猪首,以及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寒食帖》。

我觉得圆明园珍品的沦落与回归的这种沧海桑田的变迁之中,也折射了一种民主观念的成长。那些公然拿走圆明园珍品的清朝后裔,显然,他们认为圆明园是清朝的皇家园林,里面的东西无疑是姓“爱新觉罗”的,他们拿走不过是自己家的东西。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文物本质上复姓“华夏”,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所有儿女的共同财产。而爱国人士倾家荡产地将圆明园珍品拍下、送回祖国,正因为他们意识到这些珍品是炎黄子孙的传承与骄傲。

《谁收藏了圆明园》读后感(五):作者刘阳的一次访谈

近日,中国圆明园学会资料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这位用十年时间寻找圆明园文物的“收藏者”,把已找到的400多件流散文物集结成书。这本新书《谁收藏了圆明园》刚刚面世,记者就通过电话专访了作者刘阳。

多少圆明园文物流散国外?

圆明园是清朝规模最大的皇家林苑,拥有众多文物和典籍收藏。圆明园究竟收藏了多少件文物呢?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是近150多万件。但刘阳认为这个说法缺乏史料依据,“在中国,无论是故宫、颐和园还是其他文物建筑,都会有相关的陈设档案,专门记录建筑中所拥有的文物,唯独圆明园至今都缺乏陈设档案,圆明园曾经收藏了多少文物到现在还是个谜。因为圆明园收藏文物的总数并没有明确的记录,想要弄清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国外也变得很难。”

很多人认为,圆明园的文物都是在英法联军的洗劫中流失的,其实早在1860年火烧圆明园之前,这座备受瞩目的皇家园林就曾遭到民间抢劫,导致部分文物流散民间。此后的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在园内进行了长达三天的疯狂劫掠,使得大量文物被掠夺与烧毁。之后,周围百姓进入焚毁的圆明园,搬走了不少建筑构件。到了近代,农民又在遗址的土堆上种起了庄稼。多次劫难,使得圆明园流散文物的追溯变得异常艰难。

刘阳在《谁收藏了圆明园》一书中,对被英法联军抢劫的圆明园文物情况作了大概的讲述。大量圆明园文物在被英法联军洗劫后的第二年,便出现在英法的拍卖会上。据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海维亚统计,1861年至1866年间,伦敦进行了大约十五次拍卖。法国历史学家雷吉纳·蒂里埃统计,1861年至1863年间,杜鲁欧拍卖行就进行了二十多次圆明园文物的拍卖。不难想象,法国人和英国人从圆明园抢劫的金银财宝数目几乎不相上下。

“现在到底有多少文物流散在外,没有人说得清楚。寻找圆明园文物只能不断去摸索,也许耗尽一生也找不完。圆明园现在保存的文物数量与流失海外的那些奇珍异宝相比,几乎没有任何可比性。即便近年来陆续在圆明园考古出土部分文物,但没有一件是完整的。就算加上各界返还的石刻文物,圆明园现存文物也不过几百件而已。”刘阳表示。

流散的文物究竟在何处?

据刘阳介绍,圆明园现存的文物也仅有几百件,那么大量流失的文物现在到底身在何处?

自2004年进入圆明园管理处文史科工作,刘阳主要负责圆明园史料的收集与整理,随着部分文物回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圆明园流散文物。但目前还没有机构或者文献系统地梳理过圆明园流散在国内外的文物清单,大家对圆明园文物的知识了解也很模糊。

于是,他用了十年的时间来收集流失的圆明园文物信息,他前往各地考察,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流散的圆明园文物信息,并把圆明园流散文物分为几个部分:国内收藏、国外收藏、私人收藏和拍卖市场。刘阳介绍说,私人收藏文物的追溯与资料收集难度最大,刘阳便看准了把各大拍卖行拍卖的文物作为整理线索。

刘阳告诉记者:“虽然大家都反对圆明园文物的拍卖,但其实拍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可以从这些文物拍卖的线索中去拼凑圆明园曾经的旧藏文物。文物拍卖都会印制拍卖图录,上面印有被拍文物的数据和照片,这些资料为我们研究和探讨圆明园流散文物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据和参考资料。”

刘阳收录了国内、国外以及私人收藏和拍卖市场上的流散文物400多件,既有历史照片、最新照片,还详细说明了文物流散的过程。据刘阳介绍,国内流散的圆明园文物以北京最多,仅在北京大学校内就有8件,其中圆明园安佑宫华表,就有一对矗立在北大西门办公楼前;另一对在国家图书馆分馆院内。台北、澳门、沈阳等地也有数量不一的圆明园文物,此外,在中山公园、保定、天津的流散文物也颇多,而法国的枫丹白露宫、法国国家图书馆等也有大量的圆明园文物。

随着圆明园文物被社会关注,同时也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似乎比一般的文物更显神秘与珍贵,很多拍卖市场与个人开始把大量文物 “圆明园化”。在众多的文物中,如何判定哪些属于圆明园文物呢?它们有没有特殊的标记?记者刘阳那里了解到,在若干年中,大量的圆明园旧藏文物被拍卖、转手。很多文物因为年代久远且并没有被刻意去记载而无法考证。所以现在我们经常提到的圆明园流散文物大多是指有明确记载或有完整传承顺序的文物。

找到的文物能否回归?

很多市民在观看圆明园兽首展出的时候,都希望能够早日看到十二生肖重聚的盛景,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刘阳很肯定地说:“这个想法完全不可能实现,就连目前已被发现的猴首、牛首、虎首、猪首、鼠首、兔首以及马首七尊兽首重聚都非常困难,因为猴首、牛首、虎首、猪首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而鼠首、兔首收藏在国家博物馆,两家博物馆机制不同,很难在一起展出。而马首远在澳门,目前基本属于私人收藏,来大陆展出的可能性极小。”

记者问及此前一直被报道说在台湾保存完好的龙首时,刘阳对此说法也予以了否定,“目前能见到的这七尊兽首,从被劫后到真正面世,一直都是有线索可循的,以圆明园兽首的影响力,无论是私人收藏还是国家收藏,都一定会有信息流出。而唯有龙首、蛇首、鸡首、狗首以及羊首从来没有一点线索。它们很可能被毁于当年那场大火,几乎没有面世的可能了。”

刘阳在《谁收藏了圆明园》中收录了他找到了400多件流散文物,十二生肖重聚已不可能实现,那么其他文物是否有重新回归的可能呢?刘阳表示也不现实:“圆明园文物流散在世界各地已经很多年,这些文物已经成为所在单位、机构的一景,要追讨回来,不好操作。即便追回来,如何安置也是一个问题。比如中山公园的兰亭八柱,是圆明园的流散文物,但它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山公园内的一景。”

圆明园流散文物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屡屡出现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上的失散珍宝了,很多人反对圆明园文物被拍卖,甚至认为私自拍卖属于中国圆明园的文物不合法。刘阳对此也进行了分析解释,他认为,对于圆明园流散文物,应该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一些因为历史原因逐渐流失的文物,经过合法流转后被个人收藏,大家要有理性的认识。

1995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颁布的《关于被盗和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中,规定文物追索的要求“在任何情况下,自被盗时起50年以内提出。”也就是说圆明园文物因为时间久远,已经不受公约保护了。由此看来追讨圆明园文物已变得不现实,而据刘阳分析,目前可以让圆明园文物回归的方法只有个人或国家主动捐赠,或是像猴首、牛首、虎首、猪首从拍卖市场上拍卖回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