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利息理论读后感锦集

利息理论读后感锦集

《利息理论》是一本由[美]欧文·费雪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47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利息理论》读后感(一):伟大的书籍读的时候醍醐灌顶 读完以后怅然不明

发觉豆瓣上面读这本书的人不是很多,不知道是读了未评,还是没有读。昨天晚上跟一个做债券的同事说正在读这本书,言对利率的理解深入了许多,其人哂笑。

不过这书真的对我很有启发。一来费雪其人行文严丝合缝,从第一近似理论到第三近似理论的文字推演部分真是让人叹为观止。数学推导部分没读。目前正在读【进一步讨论】的部分。全书就分为这三个部分。收入川流是本书论述的精华,本人经济学没有进行系统学习,不知道是不是费雪其人第一次说的这么明白,对我来说理解现金流折现这书真是讲得很好。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伟大的书籍读完都是这样的感受:读的时候醍醐灌顶,读完以后怅然不明。似乎伟大的作品最终都无法拍拖对于宿命的探讨。经济金融说中,宿命=不确定性。费雪的第一到第三近似理论真是巧妙,然而最终还是无法摆脱风险在其中作祟。

《利息理论》读后感(二):费雪的经济学,对人的生活的全面关怀

开篇即达核心:利率,生产,借贷,凡此种种,都归结到人的收入,而人的收入又以精神享受来决定。

从不耐的角度讨论了财富的传承。

不耐者无法保存短期财富收获远期财富,从而变得越来越贫穷。反之则会变富。

然而富者在隔代传承时却又会增长对消费的不耐,从而存在损失财富的可能。

《利息理论》读后感(三):利息背后乃人性

看到张五常的推荐,读了费雪的《利息理论》,对于已经具备经济学基础的我来说,这本书并没有什么难度,看这本书更大的意义在于学习费雪严谨的理论研究方法,或许张五常也是这个意思吧。本书让人震撼的地方在于如同教科书般的严谨和逻辑,思维发散却没有天马行空,理论的文字说明和模型建设都很用心,书中用了很大部分数学和图形论证其理论,严格来讲都可以作为博士论文了,很难想象写一本书会如此严谨,其过程必定是相当耗费精力的。整本书围绕利率问题进行研究,采用经典的经济学研究方法,由面到点层层深入,逐步放松条件,从一个虚拟的社会逐步运用到实际的社会生活当中,逐步论证利率的决定问题。

书中另外一个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费雪理论的超前性,这本书成书于上世纪30年代,对于那个年代来说,贴现理论并没有广泛的运用到生活中,费雪却坚定地认为,资产的定价取决于未来现金流的贴现,而不是简单的由供求关系决定,似乎费雪是那个时代第一个系统的表达贴现理论的人,以后的金融资产定价模型逐步过渡到贴现理论。

利息的本质:

形而上学的经济学是哲学,如果从哲学再回到经济学的话,心理学又是经济学的基础。《利息理论》遵循边际革命的主观价值论,从心理学出发认为利息同价值判断一样,是一种主观感受,利息的根源产生于人性的不耐。费雪承认利息是客观存在的,但却不具有客观的物质基础,利息不依赖于投资所产生的资本增值,不依赖于资本数量的大小以及供求关系,利息仅仅是一种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差异构成了利息的差异。

在心理因素的基础上,一切与人的意识相关的都成为影响利息的关键。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意识也不尽相同,由此形成利率时间偏好上的差异。费雪认为远见、自制、习惯以及对他人的关爱等六个条件都是影响人性不耐的因素,有远见、自制的人更容易积累下财富,让未来的生活状况更好。但社会不总是都由有远见的人或没有远见的人构成,一个正常的社会两种人都会存在,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不耐程度低的人能够接受较低的利率,倾向于储蓄,不耐程度高的人能够接受较高的利率,倾向于消费,差异化造成了社会资金的流动,并在两者的协调中达到均衡。

储蓄和积累:

人们总是追求享乐,但在享乐的追求上,未来和现在是有矛盾的,利率就是调节的手段。因此,费雪认为投资是花钱于延迟享受,为获取未来更多的享受有时候人们会选择现在节制消费进行投资。如果一个人没有远见又贪图于眼前的享受,那就以未来的贫穷为代价,维持现在较好的生活。虽然费雪没有着重研究人一生的财富积累和配置的问题,对我来说却深有感触,人总向往财务自由的道路,但却受到现实的制约,时间是财富积累的朋友却要付出衰老的代价,聪明的投资会帮你更快的实现目标,但却需要一定的资本原始积累。因此,对年轻人来说节制并且储蓄是有益的,生活中总是能够看到许多年轻人频繁的透支着未来,这让人痛心。但似乎又不可避免,虽然经济学的出发点是理性分析,但到了实际生活中却处处行不通,人行为的选择似乎更依赖于习惯或性格,理性是教育的结果,而非人的本性,利息成了考验人性的试金石。

《利息理论》读后感(四):人性不耐会使投资者负多胜少

“人性不耐”一词出自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利息理论》,费雪在该著作中借鉴了庞巴维克的时间偏好理论,引入了人性不耐论。人性不耐论说明即使人们已经有了高度的时间观念以及对未来的估计,人们还是倾向于“过好”现在而不是同样地为未来着想。

一、人性不耐的经济学含义

人性不耐在经济学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消费水平能够使一时间的生理与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二是让自己的资产价值总量在某一时间达到某一水平,以满足对经济地位及社会地位等方面需要。

“过好”现在而看淡未来的倾向是人性不耐的最基本动因,它促使了人们对现在与未来经济生活的重新规划与调整。

“不耐”与“欲望”密切相关,但是两者的含义不同。

按费雪的说法“不耐”是指“现在财货更多一个单位的现在边际欲望大于将来财货更多一个单位的现在边际欲望的超过部分”。可见,“不耐”反应的是现在和未来相同数量财货满足人们欲望的差异,而不是欲望本身。费雪用了“欲望单位”来衡量一定数量财货所能满足个人的欲望。比如一个人想吃一块蛋糕,这块蛋糕可以对他而言值12个欲望单位,而1年之后的同样一块蛋糕现在值10个欲望单位,因此“不耐”表现为这2个欲望单位的差异。

二、投资不耐与消费不耐

人们在为获得广义收入时的不耐除了消费不耐以外,也包括了获取收入流中积累流部分的不耐。企业主借款建厂或维持企业运行,他们的主要目的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享受消费而是为了维持和扩大流向他们的货币流。如果企业因得不到贷款等理由而被迫停业,他们当中许多人仍然可以卖掉企业的资产,进而使他们的消费流达到他们合意的状态而享乐终生。同时,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去银行贷款投资的人的消费不耐一定高于去银行存款的人。因此,企业主对获取资金的不耐绝大部分不是消费的不耐。而获取收入流中除消费享用收入以外部分的不耐等同于增加个人持有的资产价值总量的不耐,可将其定义为投资不耐。

三、影响投资不耐的因素

与影响消费不耐的因素相仿,也存在以下几个决定投资不耐程度的因素。

首先,是以前的资产状况与现在资产状况的比较。

当现在的资产数量少于原来资产数量或现在资产数量的增加速度小于原来资产数量增加速度的时候,人们的投资不耐程度增加;反之,人们的投资不耐程度降低。

其次,是自己的资产状况与其他人的资产状况的比较。

人们一般会关注自己的资产数量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的变化,希望资产数量能够超过比他多的人而担心资产的数量和增加速度落后于自己的参照者。当原来在资产数量或资产增加速率方面与自己大致相同的参照者超过自己时,他的投资不耐程度会增加。反之,他的投资不耐程度减少。

再次,是扩大和转变投资经营范围的可能性。增加资产数量的途径除了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增加投资量以外还可以寻求回报率更高的投资机会。费雪的对边际收获超过成本率的描述时的例证,说明在同一块土地上每增加相同数量的劳动之后收获率递减。

而扩大投资经营范围,相比在同一投资机会上追加投资更有可能保证较高的回报率。

扩大和转变投资经营范围的可能性越大,人们的投资不耐程度就越高;

反之扩大和转变投资经营范围的可能性越小,人们的投资不耐程度就越低。

最后,是人们不安于近况的倾向,也可以说成是人们不满足于目前资产数量的倾向。

一般来讲,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安于近况的倾向越显著的人,投资不耐程度越高。

四、耐心是获利之本

股票市场的逻辑性极差,众多胆小怕事的股民随波逐流,他们在股价上升时买进,一旦股价下跌就象没脑子似的急于抛掉。训练有素的理性投资者既不会被别人的选择干扰,也不会被市场的波动左右,他将寻找卖价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然后等待市场发现并纠正它的错误。就像水到渠成,股价终究会上升。

证券市场是一个高效率的市场,每天的价格波动十分频繁,这给一些投资人造成一种幻觉,似乎只要迅速投入市场就可以让人获利,这正是在投资人中普遍存在的快速致富的心理陷阱。

这些投资人的眼中,证券市场好象是一个钞票满天飞的地方,他们只要伸手就可以大捞一把。由于这种快速致富的心态,投资人很难静下心来,仔细的考虑和计划被搁置一旁,而代之以没有耐心和冲动。

这种诱惑不可避免的导致这样的情形:使市场参与者还不会走就想飞。而且,在这种心态左右之下做出的投资决定,往往会与投资人原先的想法相反。

没有其他的商业冒险会像证券市场那样使大多数的参与者变得如此没有耐心,这或许是快速致富的思想成了许多投资人的推动力,对他们来说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同样是非常容易的。

时间将会冲淡一切,日复一日的失败也很难改变投资人中的这种幻觉,甚至会更加激起投资人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

很多投资人所犯的一个主要错误就是:他们试图抓住每一次市场机会,然而,这种策略却很少能获得成功。

在市场中,谨慎远比试图抓住每次市场机会的想法给我们带来更多成功的可能。值得永远记住的一点是:即使现在失掉一次机会,永远还有另外一次。耐心几乎等于金钱,而股市上的金钱如没有耐心相伴,就什麽都不是。

大多数人到证券市场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获利,但纯粹以获利为目标的投资人却很难在市场立足。因为这样的目标极易使投资人失掉理性。

金钱是这么奇怪的一种东西,人一旦为其所困,它就会变得十分感性。

耐心的一个首要原则就是:要有耐心不急于投入,耐心等待一个真正的底部出现。

具有耐心的投资人永远不会匆忙投入。有如一个极其优秀的猎手,在猎物没有出现之前,他决不会过早暴露自身,也不会滥放空枪。而一旦猎物出现,他就会立刻出击,绝不会有丝毫的犹豫。生活的哲理告诉我们,只有懂得休息的人,才能得到利润稳步增长的快乐。

投资人的耐心通常需要如下条件:

1、心态稳定,不患得患失;

2、独立判断,相信自己;

3、具有大局观,不为一时的波动所迷惑;

4、洞悉人性与股性。

投资人的耐心往往在股市的涨跌之中最能表现出来。

在市场下跌之时,如果已有一定幅度,许多投资人往往心痒难耐,唯恐失掉低点买进时机,于是伸手拦腰接住,结果下跌势头不止,不是割肉就是套牢。

大势下跌之中,炒股者尤其需要耐心,要冷静研究大势走向及个股特性,摈弃捕捉“黑马”的幻想,耐心等待时机,顺势而为。

在证券市场中,忍耐的功夫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本。

证券投资的收益,很大程度上正是忍耐等待的报酬。

学会等待,多数时侯都应该在场外观望。

因为,一年最多只有3-5次大的交易机会。明智的投资者应训练自己等待这类机会。

不论是持股待涨,还是打算在股价下跌后买进,投资者都必须经历一段忍耐、等待的时间。

对于长期投资人来说,要想取得预期的收益,那就更加需要忍耐的功夫。

怀着十分的耐心进行投资,根据市场的条件而不是情绪的变化做出决策——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唯其如此,投资成功的可能性才会大大提高。

投资人只要做好自己的家庭作业,其余的由市场去做。

时间就是金钱。让时间和金钱去工作吧,我们只要坐不来等待结果。

《利息理论》读后感(五):《利息理论》笔记

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一个经济概念可以挖掘的如此透彻。利率,这个可能每个人都以为理解的概念,其包含如此广阔而深刻的含义,对经济概念的分析包含了对社会和人性的分析。不读此书者难以想象,而且这本书竟写于九十年前。

很可惜,第三理论中的风险在当时没有进一步论证,这种将风险完全量化的期望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最近几十年的风险理论无疑是建立在这本书之上。读了这本书对金融市场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理解了其在借贷基础上调节收入川流的作用,也确认了借贷不可改变利率的局限性(没有收获超过成本率)。对于个人而言,保持节俭,勤劳的品质对于积累财富相当重要,当然,也要避免穷人高度不耐的心理特点。最有意思的是贯彻全书利率牵扯进来的矛盾性:消费和投资;现在和将来。后最后费雪的结论是,利率决定于极不稳定的一些力量,有许多是根源于社会的结构,而且涉及严格讲来不属于经济的理由。凡倾向于影响智慧、远见、自制、习惯、人寿长短、家庭情感与习俗的原因,都将对利率发生一定的影响。可见,学习经济,不要把自己陷入只有经济的思维。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要的要大,也会更精彩。

书读了大约三遍,感觉才可将重点内容总结下来。其中的第三篇数学论证一遍也没有读,留到以后。个人感觉重点在第一二篇。如果有时间,可以将书中内容与实际社会的利率走些研究。

关于费雪的其他要读的书是《资本和收入的性质》,传记和一本他写过关于健康的书《How to live》(信不信由你,费雪的这本书最畅销)。

以下是总结出来的书中重点内容:

第一篇 引论

哲学/最简:“享用(更好生活)— 痛苦”(净收入低于吃食我们所摘浆果的享受减去采摘浆果的痛苦或劳动)

以上公式也是1.12和1.13想要说明和提炼出的。

经济公式: 享用收入—实际收入—生活费用—货币收入

(根本目的) (事件) (尺度) (全部)

话题之外的问题:我们有没有反思我们喜欢享用什么呢?梦想的享受可以得到吗?痛苦值得吗?痛苦用什么衡量(工资)?

资本是收入的泉源。但资本的价值决定于将来收入,资本是将来收入的折现,或者说是将来收入的资本化。果园是苹果的泉源,但苹果价值却是果园价值的泉源。

收入和资本之间的桥梁就是利率。

以前自己理解的金融市场是连接需要资金和资金充足的人的市场;费雪书中写到,依据利率对现在货币和将来货币交换的市场叫金融市场。一个是从空间,另一个从时间解释。而时间的解释无疑更深刻。

只有将来成本才能进入财货的估价,过去的成本对价值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房租每月1000,房子价值20万(利率为5%);花1万维护房子,房子现在价值并不是21万。而是要看房租如果变为1200,则在5%利率下房子价值为24万了。所以说过去维护成本没有直接影响,但可间接影响未来收入进而影响资本价值。)

文中的收入是用来消费的,所以资本收益,如复利,不是收入,因为其用来再投资。用于投资的收入则转变为资本;而资本也可用于消费,从而转变为收入。

为什么说如果利率下降,资本价值上涨。大众解释是如果利率下降,人们则不愿将存款放在银行,这些钱追逐资本而抬高其价格。当利率升高,人们宁愿存入银行或买国债,所以股票价格只有降低的情况下才能吸取人。自己老觉得好像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用费雪在文中利率本质的含义来解释)?但金融危机时却好像不是这种情形。因为股票价格下跌,之后美联储也会降息。也许在这种特殊情况,更多明显的因素起到更大作用?

利率问题完全是消费与投资的问题。是构成收入的各种可能享受间的决定问题(收入川流的形态、大小)。消费冲动和投资冲动存在永久矛盾。

利率问题是把世界上各地市场上一个时间和另一个时间联系起来的一个价格。在经济学的每个分支,只要有时间因素的存在,便有利率问题的存在。所以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并不是互相排斥的部分,它们是同一个东西。如因为风险是主导因素,所以利润才没有成为利息。但在严谨的理论里,一切都可资本化,变为利息。

一些常见误解:

1. 区分货币总量和可贷货币,以区分通货膨胀和利率。当货币增多时,发生通货膨胀,但(真实)利率可以完全保持不变。

2. 但说利率决定于可贷资金供求,只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因为每一竞争的价格都决定于供求,真正的问题是分析决定利率的特定供求力量。第二篇可以看出,是收入(川流大小形态等)而非资本起主导作用。可贷资本只是另一件外衣掩盖下面的事实:重要的乃是可贷资本的决定(或资本所代表的收入川流/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川流)而不是资本的数量。比如利率上升的背后是借款需求的增加,但在借款需求背后是更基本的东西—上升的收入川流,一个日益繁荣、发明与进步或大量融通资金的时期。

3. 利息的剥削说:种树劳动价值是5元,25年后树值15元。工人为什么没有为他的劳动获得15元而只有5元?答复是:他可以获得15元,只要他等待25年。“工人应该获得他的产品之全部价值这个完全正确的定理,可以理解为工人现在应获得他的产品之全部现在价值,或是将来应获得他的产品之全部将来价值。”而社会主义解释是工人现在应该获得他的产品之全部将来价值。资本家在产品出售前预垫了工资。

4. 天真的生产力说:忽略了资本价值决定于收入折现。生产力是利息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全部。

第二篇 理论的文字说明

人性不耐。

利率决定于不耐;不耐决定于收入川流大小、时间形态、风险,以及个人因素:远见/自制/习惯/寿命预期/对他人生活关怀/习尚。

利息第一理论(通过借贷或买卖,利率调节不耐,借贷平衡):通过借贷或买卖来改变收入川流。

借贷是买卖的一种(即刻收入对遥远收入权利的交换买卖)。因为财产权的交易是将一条收入川流代以另一条同等现值而时间形态、构成或不确定性不同的收入川流。

因此利息不能根除,因为人们可以通过买卖实现。而禁律无非是阻碍了收入川流比较细致的调整,迫使借款人出卖提供遥远收获的财富而不去抵押它们。

个人而言,利率使人们不耐均等化;社会而言,各个人的不耐共同决定利率。利率等于不耐程度,整个社会在这个不耐程度上调和一致,使借贷市场恰好平衡。

利息第二理论(投资最大现值,通过借贷调节不耐,借贷平衡):资本的使用方法改变现值,这是与第一理论的第一个不同点。资本不同使用方法代表不同的川流。(1)人们总是选择川流现值最大的方案,(2)然后通过借贷改变川流形态使之符合自己需要(对不耐做最好的调节)。

投资机会原理(投资最大现值的另外一种说法):比较利益法—收获超过成本率(必须大于利率)

采伐森林的例证

BN—森林成长率;B’C’—在五年后B’点以利率r的贴现曲线;在T点,成长率(边际生产率)与利率相同。因此,生产力是利率的一个因素。但如果利率上涨,所用贴现曲线就要陡峭一些,切点T也就向左移动,意味着森林要提早采伐。

“收获超过成本率”以及它的特殊变种“边际收获超过成本率”是决定利率的一个因素。但我们不至于夸大这一要素重要性。它提供了这一分析的物质的或技术的或生产力的方面,而人性不耐边际时间偏好率则提供了精神方面。平衡利率使所有边际不耐率(精神)和边际收获率(生产)都与之相等。

利率是三套原理作用的结果:其中市场原理不讲自明;不耐原理是关于主观的事实;投资机会是关于客观的事实。内心的不耐促使我们加速将来收入的到来—把它移向现在。但外部的机会促使我们延迟现在收入—把它移向将来,因为它在转移过程中会扩大。

我们投资越多,欲望满足越迟,则投资机会率越低,不耐越高(从收入角度细节分析:或者说利率低时促进投资,低利率选择上升的收入川流,现在收入的减少,未来收入的增加,这种川流又有提高利率的反作用);如果我们消费越高,不耐就会降低,投资机会也就越高。因此这种内部调节机制,钟摆会停在一个平衡位置(利率波动的自动矫正)。(这种现象难道不很有意思吗?一个谦虚的学生取得进步后也许又会变得骄傲。我们奋斗的目标常常又成了我们失败的原因。)

第二近似理论的探讨:第二理论中追逐现值最大化和通过借贷改变川流形态的形象表述为:投资建设中的铁路和买铁路证券的不同。后一项交易中,我们是与人打交道—买卖。前一项交易中,我们觉得是与自然或技术环境打交道—开发。而收获超过成本率是随着开发的程度而改变的,最终边际收获超过成本率等于利率。这也是为什么设立实验室,用科学方法发明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创造新的投资机会。相反,从他人交易时,他会发现无论他怎样努力,约定条件中的利率是固定的,但不耐是随着交易进行的程度而改变的。

之后,作者用“硬面包”“无花果”和“绵羊”的假想事例来阐明利率可能为零,为负,为正的情况(虽然自己不是十分赞同“硬面包”利率为零的事例,考虑到人性的贪婪)。

利息的第三近似理论:引入了风险。生命的不确定性对含有时间因素的每一笔商业交易都投下了暗影。风险的影响是降低了安全借款的利率,虽然同时提高了不安全借款的利率。风险导致了借款的限制,进而导致改变收入川流的能力和某些发明投资机会不能实现。但通过合伙等方式可以均摊风险。由于风险,人们不得不发挥“预期”的本能,预期未来的收入川流和风险,预期凡是能预见到的,甚至将来的发明和其影响。最大的收获是这句话:风险是与知识成反比的。

由于风险,收到借贷市场的干扰,产生了一系列不等式。各种利率,不耐(时间偏好率),和收获超过成本率只是理想上相等而非实际相等。但“科学在于假定条件下的真理的阐述,而不在于历史事实的阐述。”

第三篇 理论的数学论证: 没有看,留到以后。

第四篇 进一步的讨论:首先分析了利率在经济学中的位置及其影响。我想最主要的则是引起了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比较可怕的是在利息和个人分配中,费雪指出资本工具的转移逐渐引起资本分配的不均,而资本分配不均一旦形成后,便有长此下去的倾向。当一个人积累了大量资本,他的偏好率就进一步降低,积累也就更加容易了。浪费造成贫穷,而贫穷造成了浪费(消耗所有生产品,没有储蓄增加生产)。而风险会进一步加进分化。当然,作者在这里又强调了“习惯”(朴素)对于财富积累的重要性。

之后作者说明了发明的重要性,解释了个人贷款(更多为了生存)和商业贷款(为了谋利)的一些区别,最后是一些其他常见现象对利率的影响。之后拿出大量篇幅解释了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才意识到这条简单的定律原来是费雪提出来的。。。而书中最后19.12将我在看书过程中最想问的一个问题算是比较明确的回答出来。费雪在书中快要结束前都在分析利率是怎样决定的,不耐也好,生产力也好。我们知道现代货币制度中,中央银行拥有调节利率的能力。但本书根本没有提到。让我产生对这些理论实际应用的怀疑。直到19.12这一两页,虽然篇幅很短,虽然当时是银行准备金率起主要调节作用(而非公开市场操作或现在的央行储备金利率),作者清晰的指出,银行提高利率,这好像利率的上涨只不过反映银行家的准备情况。但这准备情况后面是对借款的需求,但在借款需求背后是更基本的东西—上升的收入川流,一个日益繁荣、发明与进步或大量融通资金的时期。因此银行只是记录日益扩大的收入川流的影响。紧接着作者指出黄金本位的致命缺陷(无法支撑社会发展需要的货币和信用数量),竟然预测到未来货币制度(法币)可以(由央行)调节利率使之适应一国的收入情况。这样,银行就不仅是记录根本的经济影响,不单是促进这些影响,而且是一个强大的独立力量(现在人人都知美联储的power)。为了使物价和实际利息免于动荡(防止暴涨和暴跌),这些努力本身对收入情况的自然影响还是有轻微的干预,几乎是微末的干预。这轻微的干预是任何银行制度所固有的,因为它不仅能够防止通货膨胀和紧缩,而且也是银行存在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银行为了保证资金流动和防止破产,有时不得不使它的放款政策稍微脱离收入情况的理想要求。因为效果有积累的效应,作者认为利率只要相差0.5%就足够发生作用了。这是何等的神人,两句话就指出未来金融系统中央行的理论作用及实际操作指南。。。

太好的一本书,以至于最后一节“对一些反对意见的考虑”舍不得看了。就留到看下一遍的时候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