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投资大师肯·费雪说,投资中最重要的三个问题》读后感摘抄

《投资大师肯·费雪说,投资中最重要的三个问题》读后感摘抄

《投资大师肯·费雪说,投资中最重要的三个问题》是一本由[美]肯·费雪 / 劳拉·霍夫曼斯 / 珍妮弗·周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4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投资大师肯·费雪说,投资中最重要的三个问题》读后感(一):读书2022053——《投资大师肯·费雪说,投资中最重要的三个问题》

肯·费雪是著名投资大师菲利普·费雪的儿子,其著作成果颇丰。巴菲特说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雪,这里的费雪就是作者的父亲菲利普·费雪。

本书对于投资理念的阐述是比较深刻的,也重点分析了投资者在投资中易犯的错误和易存在的错误认知,最终提出了投资需要重视的四个重要规则,分别是:规则一:选择适宜的基准;规则二:分析基准的组成,判断预期的风险和回报;规则三:以不相关或负相关的证券降低获得预期收益的风险;规则四:始终铭记,你可能犯错,因此不要违背前三条规则。

从阅读的角度来说,略显晦涩,我感觉和译者的关系不大,可能主要是原作者的表述问题。这个问题,我在阅读原作者的另一本书《超级强势股》时也有同感。

总体而言,本书还是值得阅读的。

《投资大师肯·费雪说,投资中最重要的三个问题》读后感(二):摘抄

1. 你最后获得的收益,都不如长期持有来的更高。也就是说,择时并不能在长期给你带来更多的回报。2. 所以股市不是经济的晴雨表,也不是政策的晴雨表,而是预期的晴雨表,如果你想不明白某些问题的时候,你就多想想投资者预期的变化就会豁然开朗,当大家都担心一件事,而这件事落地之后,反而会成为一个利好。3. 全球收益率曲线的变化,会带来明显的市场风格变换, 当利差扩大之后,未来一段时间都是价值股处于领先位置,但当利差缩小之后,成长股就会表现更优秀3. 千万不要用你的买入价格当锚定价格,你的买入价格其实毫无意义。4. 我们之所以愿意相信这些东西,是因为他们比较好理解,也更容易应用。所以才给大脑欺骗我们的机会。市场是人的行为构成的行情,所以我们唯一可靠的抓手就是一致性预期,大多数人看好的东西,一定是错的, 大多数人都不看好的东西,再差他也是便宜了。5. 2021年,美债几乎到了1%的水平,而黄金在1800美元的位置,未来他再往上涨的空间,和美债继续下降的空间,是一样的,都很有限了。返回头,我们要投资黄金,要在一个利率相对高点,正当他快速下行的时候,比如2020年疫情开始的时候,老齐喊大家去投资黄金。但到了2020年10月,利率已经降无可降之后,我们就主张止盈退出了。

《投资大师肯·费雪说,投资中最重要的三个问题》读后感(三):如何用投资中最重要的三个问题指导股市决策

我们总是希望能在投资中寻找到击败市场的最优方法,就像武侠世界各大帮派认为得到武林秘籍就可以称霸武林一样。

但投资不仅是门可以传承的手艺,更多的是一门科学。因为投资股市是投资未来,而未来不可预知。

虽然投资大师们在过去验证过的成功理论和方法,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在不断演变、删减、调整,但一些影响投资决策的本质性问题可能几百年都不会变。

问题一:我深信不疑的哪些理念实际上是错误的?

我们总是盲目的相信自己未经历史和数据检验的方法,特别是当大众观点和我们一致,事实又碰巧与自己的判断相符时,就更加盲目自信了。

更有甚者,某些专家、财经大V为了增强自己观点的可信度,更愿意展示支持自己观点的数据,而故意规避与自己观点不相符的内容。

其实投资中最大的谬误就是相信一些自以为的因果联系,以为X发生会导致Y,实际上Y和X没有必然联系。

例如:

1.大家曾经以为高市盈率股市比低市盈率股市风险大。 实际上通过相关性证实,市盈率的高低和第二年市场走势没有关系。

因为市盈率=价格/盈利,当经济上行时收益增长更快,但经济下行时,收益反而消失了。

所以我们考虑市盈率高估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下业绩是否高估,业绩的高估比市盈率高估更可怕,因为高估的业绩是不可持续的。

2.大家曾经以为巨额政府财政赤字是坏事。 实际当出现巨额财政赤字后,股票收益率一般都远高于均值。

反而巨额盈余后,却会出现糟糕的股市业绩。

因为当国家资产收益率高于借贷成本时,肯定是借的越多挣得越多。

这就和前几年买房一样,房价上涨超过了借贷成本,我们肯定更愿意多贷款,直到借款成本与投资收益相等,即为最优债务股本比。

3.大家曾经以为美元疲软对股市不利。

实际上经过相关性测算,美元和股市强弱关系不大,只和供给和需求相关。

4.大家曾经以为利率上涨对股市不利,利率下降对股市有利。

实际上短期利率的变化与股市上涨和下跌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因为股市本身就是投资者预期的反映,当大家都认为利率要下降,尽管当时利率还在上升,但股市就会率先上涨,当大家都认为利率要提高了,股市就会下跌。

5.大家曾经以为油价上涨对股市和经济不利。

实际上油价跟股市没有关系,只和供给和需求相关,经济的衰退和市场的低迷主要是由于政府治理的问题,高油价只是这些问题的结果。

7.大家曾经以为经济状况良好时,股市也表现良好。

其实人们对经济的感觉总是后知后觉的,当我们认为经济很好,很可能经济已经衰退,当我们觉得经济仍在衰退,其实经济已经开始向上,所以人们的共识才是决定股市好坏的关键。

投资者的预期才是股市涨跌的根本,这点非常重要。

2022年年中,科创板逐渐具备了投资的价值,但网上有一种担忧是科创板大比例的解禁潮即将来临,极有可能造成科创板的下跌,但我却认为解禁潮不会导致科创板暴跌,因为这种预期已经反应在前期的跌幅里了,因为这是人人都可以看到的事。

8.大家曾经以为黄金能在股市下跌时起到保护作用。

实际上有数据显示有些时候股市下跌,黄金也一样下跌,股市上涨,黄金也跟着上涨,黄金属于一种商品。

当通货膨胀时,黄金自然会随着其他商品一起上涨,但恶性通货膨胀会间接导致股市下跌,所以黄金只会在恶性通货膨胀时期与股市呈负相关。

当面对别人提出的结论,特别是没有数据和其他信息支持的结论,我们要敢于提出质疑,这是建立独立思考和掌握独家信息的关键。

而且证明两组数据的相关性其实很简单,百度一下就可以学会。

但我们还要注意,光发现二者具备相关性还不够,还要通过逻辑解释二者的因果关系,不存在因果关系的相关性是无效的。

二、我能理解哪些其他人无法理解之事?

我们都热衷打探股市的内幕消息,认为这就是打败市场的秘诀,殊不知自己已经深陷问题一的泥潭之中。

如果不是沉醉在过度自信中的话,或许我们会发现其中的问题。

那些所谓的独家信息不知经过多少人添油加醋才传到我们的耳朵里,这导致大多数消息早已反应在价格之上。

只要现实没有独家信息说的那般美好,我们就会被股市教育,而且还是被蒙头打的那种。

2021年我的一个朋友发现科沃斯的产品很热销,就向我推荐了它的股票,并表示据内部员工透露中报会有很高的增长,建议我在中报发布前买入。

经过几次的劝说,眼看股票一直在上涨,按捺不住内心的欲望(这是后续要提出的问题三),按下了买入键,中报也如期而至,同比增长543.25%,确实很亮眼,各大卖方纷纷出台研报,看多科沃斯。

但随之而来却是暴跌17%。以现在的认知来看,就是大家已经知道了中报的高增长,甚至过于乐观,一旦中报没有预期的那么好,股票反而会下跌。

其实人的本能反应就是会全神贯注关注噪声,但要想获得独家信息,我们必须训练自己不去关注噪声。

当然,不关注噪声不是让我们不去关注新闻媒体,反而我们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知道大多数都在关注哪些事,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应该忽略哪些事,又或者哪些事已经反应在股价之中。

而且如果我们能接受广为认可的观念有可能是错误的这个事实,我们就可以反着下注,这样胜算会更大。

特别是当我们通过问题一证实了a的发生不会导致b,那不妨通过反向逻辑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但要注意的是逆向投资其实一点也不好做,正确的概率只有三分之一,因为股市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可能是东西,也可能是南北。

所以你必须掌握一些独家信息—也就是发现两个不相关变量的某种相关性,而且还要具备因果关系。

但100%的相关性是不可能的,如果两个变量能达到70%-80%以上的相关性,就有操作的空间。

例如:

1.收益率曲线和经济衰退的关系。

我们开始通过问题一证实了短期利率的变化与熊市或牛市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我们如果看收益率曲线(长期利率-短期利率),会发现一些惊喜。

当曲线为负,即为曲线倒挂。银行会收缩流动性,不愿意放贷,这是预测经济衰退的可靠指标。

但都关注收益率曲线倒挂后,往往大家都在担心的熊市反而不会发生,这就是预期的作用。

真正的危机往往是没有征兆突然发生的,如果大家没有关注到倒挂的情况,反而看好股市,熊市就会出现。

当然,在关注本国收益率曲线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全球收益率,当全球收益率为正,某国收益率为负的时候,可以减持该国股票,购买其他国家的股票。

但我还要说一句,由于A股还不是有效市场,所以这个指标对于我们还不太适用,但对于美股还是可以的,随着未来A股逐渐有效,这个指标也会越来越有效。

2.我们通过问题一已经证实市盈率的高低和第二年股市的收益没有相关性。

但如果我们把市盈率倒过来,指标就变成股票收益率,当股票收益率大于市场利率的时候,股票就具备吸引力。

股票收益率也可以理解为该公司募集资金的税后成本,当收益率高于贷款成本,公司更愿意借贷募集资金,当收益率小于贷款成本,公司更愿意增发股票募集资金。

所以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A股平均收益率低于债券收益率,显然投资债券更合适,如果债券收益持续走低,大家就更愿意把钱放到股市,股市的估值就会提升。

3.长期利率是反映未来通胀风险的一个出色指标。

10年期国债利率就是衡量国家长期借贷成本的一个指标,短期利率受央行的控制,但长期利率是完全市场化的指标。

当通货膨胀时,借贷者希望以更高的利息抵御通胀加速上升产生的不利影响,所以通货膨胀率上升,那么全球长期利率也会上升;如果通货膨胀率下降,全球长期利率也会下降。

5.现金收购盈利公司,股价会上升。

纯股票收购,股价会下跌,因为这样相当于公司股票变多。现金和股票混合收购,如果现金更多,股价会上升但没有纯现金多,反之亦然。

6.影响股价波动的因素就是供给和需求,而非其他。

而股票的供给主要由增发新股、销毁股票和IPO上市所影响,但二者花费时间长,等真正发出,预期已经被市场所消化,所以供给在短期固定。而需求是影响股票涨跌的关键。

需求主要由三个方面影响:经济、政策和情绪。

经济因素包括GDP增长率、企业盈利、技术创新、财政赤字、货币条件等。

政策因素包括国家层面对某一行业的政策发生了改变。

情绪因素就比较复杂了,投资者情绪每天都在不断变化,就像钟摆一样,当新闻普天盖地渲染熊市的时候,其实这时已经是最暗时刻,而当身边朋友都认为牛市已经到来了,反而就要拴好保险绳。

三、我的大脑究竟是如何误导我的?

虽然现代科技推动着世界不断向前,但我们的行为仍然受旧石器时代祖先的影响,一切都为了生存。也因为生存,我们学会了“积累骄傲感”和“避免懊悔感”。

两个狩猎者,一个打到了一只羊,他吹嘘自己是多么厉害,一击必中,而另一个猎人则空手而归,对于大家的冷落,他肯定会不断的辩解,以表示自己不是能力不行,并把原因归结于外界环境。这就是成功时积累骄傲,失败时避免懊悔。

投资者每个人都心存偏见,且都过于自信,他们几乎从来不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证明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必要进行核验和证实。

为此,他们会本能地寻找支持自己观念的证据,拒绝或忽视相矛盾的证据。

如果发现了与自己的逻辑相矛盾的证据,他们也会说这个方法是大概率成功的方法,凡事不是百分百的绝对。就这样骄傲感进一步得到积累,懊悔感进一步得到了避免。

投资者总是后知后觉的,对进入和离开股市时机的选择都偏滞后,所以往往在牛市中后期,大家才确认牛市来了,觉得怎么也得牛个一两年,然后满仓迎接暴跌,并把原因归结到国家冲突、国家政策、突发事件上,就是不反思自己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习惯性的避免骄傲感,积累懊悔感,你的投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当你持有的一只股票暴涨时,不要认为自己是天才,要认为这只是你运气好的结果。当我们的股票暴跌时,不要逃避懊悔感。每一次受损时我们都要反思,要承认损失,不逃避,不找借口。

所以每次做决策我们都应该提出问题三:我的大脑究竟如何误导我的?

第一,是否在积累骄傲感。是否存在总是用过去的情况判断未来,比如现在某个行业很热门,认为未来还会继续上涨,就加大对该行业的投资力度。

殊不知投资总是后知后觉,当所有人都打算买入,这可能就是支撑股市上涨最后的资金。

当所有人都买完,后续资金无以为继,只要有一家抛出,留存的资金就会形成踩踏疯狂卖出。

所以我们要树立底线思维,时刻保留后手,做好最坏的打算。多问自己一下,如果做错了该怎么办。

第二,是否避免懊悔感。是否存在短视的损失厌恶,因为股票下跌,而在不恰当的时间卖出。

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我们需要审视的是该股票所在的行业是不是也在调整,如果行业也在下跌,那就是正常的调整。

如果行业上涨而股票在下跌,我们就要看是基本面还是情绪面的问题了。决定你卖出的唯一理由就是基本面变坏。

总之,利用问题三能防止你做出许多疯狂的非理性行为,而且为了尽量减少大脑对你投资的误导,你需要建立一个可以对比的全行业基准。

在你不掌握独家信息的情况下,就和基准保持一致就好。

基准的确定分为两种。

买个股的基准:把个人购买的股票按照行业归类,然后算好各个行业股票占总资产的比例,再找出相对应的行业指数乘以资产比例,就可以算出资产总基准。

比如我购买了100股格力电器,买入价25,100股美的集团,买入价50,100股比亚迪,买入价300。总价格就是37500。其中格力和美的属于家电板块,基准就是家电指数。比亚迪属于新能源板块,基准就是新能源指数。家电基准占资产20%,新能源基准占资产80%。二者相加就是你的总基准。

购买基金的基准:这个就相对简单些,每个基金产品资料概况都有自己的业绩比较基准,先算出每个基金所占总资产的比例,最后就可以得出总体资产基准。

比如我购买了2000元兴全合润和2000元南方宝元,兴全和润和南方各占总资产50%,而兴全合润业绩比较基准为80%沪深300+20%中证国债,南方宝元为业绩比较基准为75%国债指数+25%(上证A股指数+深证A股指数),二者基准相加便是总基准。

有了基准就相当于你开车有了导航,但基准最好涉及各个行业,因为没有一种股票可以跑赢全场,往往是你做初一我做十五,所以均配会有效降低波动风险,也是为了防止你避免懊悔感。

组合下跌时,你比基准跌的少就是击败市场。组合上涨时,组合比基准上涨的多就算是击败市场。

比如很多人吐槽银行,但在2022年初整体下跌阶段,银行相对沪深300基准跑赢了20%,所以超额收益是相对的,可能比市场基准涨的多,也可能比市场基准跌的少。

这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什么都没记住,但对比基准的思维一定要掌握,它可以最大限度帮你排除噪声的干扰,防止低卖高买的错误投资行为。

现在很多人股票一跌、基金一跌就开始骂骂咧咧,股市一涨又觉得自己的股票和基金长的慢,其实还是因为没有基准思维,当你只和自己制定的基准相比较,心态就会好很多,也更容易赚到钱。

四、通过三个问题指导建立动态投资框架 投资决策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主要就是两件事—买入和卖出。

当你决策时先通过问题一问自己,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吗?是否有数据作为决策的依据?

在通过问题二,我能从公开信息发现哪些独家信息,可能会发生什么,概率有多大?

最后通过问题三,我是否在积累骄傲感,避免懊悔感,他们是否在影响我?为什么我要买入或卖出这只股票、这个板块、这只基金,如果决策错误了我该怎么办。

例如:

1.日常买入和卖出。 如果我们看好某个板块,该板块占你基准的10%,可以调整到13%或15%,如果利用三个问题掌握独家信息,可以调整到20%。

如果不看好某个板块,该板块占我们基准的10%,可以降低到5%、7%、8%。这样无论判断正确还是错误都不会偏离基准太多。

当然调高某个看好板块的占比,就意味着要相对调低某个不看好的板块,这个板块通常与看好板块呈负相关。

从卖出来看,一定是为了脱离或减持某个板块,或者这个股票无法在投资组合发挥你需要的效力。

如果基本条件没发生变化,你可以继续持有,如果是熊市下跌,要比照基准,如果基准没问题,下跌就不是你卖出的理由。

2.牛顶和熊底的卖出和买入。

股市有四种结果大幅上涨、小幅上涨、小幅下跌、大幅下跌。

而只有大跌才需要卖出股票或者采取防守措施,虽然判断大熊市是很难的,但钟摆理论始终有效,牛市不出现极度疯狂,就不会有大熊市。换句话说只要需求端不疯狂,就没有卖出的必要。

而且大熊市的预判需要你注意到其他人并没有注意到的事。

例如全球收益率曲线已经倒挂,债券收益率已经高于股市,IPO经历了热潮,热门行业的市值占比股市达到30%,股票供给严重大于需求。每个行业市净率是指数(沪深300)的两倍,但媒体机构和身边的投资者都坚定看涨。

这时我们可以卖出股票买入债券,进一步降低风险。其实如果资金长期不用,可以从股8债2—股6债4中切换。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知道熊市要来,为什么不全卖了离开股市。

这是因为总会有一些惊喜和惊吓在未来的某一天出现,而且判断的准确率是很低的,你以为是大熊,实际是伪装成熊市的牛市,所以只需要严格执行保守策略就好,即使判断失败你也不会偏离基准太多。

作者统计,熊市一般都在1年到18个月之间。对于中国股市。去除2009年—2013年的大熊市,熊市持续时间在8.5个月—14个月之间。

而重新进入股市指标。第一个,就是熊市18个月的规律。第二个,大家普遍看跌股市。第三个,为熊市投资的产品激增,看跌文章很受欢迎。第四个,负面消息大家都知道了,甚至引起恐慌。第五,流动性在提升,收益率曲线在提升,大家却没有关注。第六,估值百分位明显偏低。第七,政策上开始呵护市场。

作者建议在熊市底部,股价可能走出V形或W型,在V型左侧和右侧买入并没有什么分别,而且永远不要低估情绪的作用,所以一般选择在右侧买入会好一些,特别是交易量下来,基金发行遇冷,一个月不创新低后,就可以分三个月加仓了,当然长期定投除外。

五、如何建立资产配置。

长期来讲,70%的收益来源于大类资产配置比例,20%来源于你选取的行业,只有10%收益来源于个股选择的差异,所以资产配置的建立永远是最重要的,共有四个维度。

第一,选择合适的基准。

1.确定我们的投资期限。

如果期限超过20年,就可以全股票了。注意投资期限超过20年的意思是,投入到股市的钱20年不能动,因为全股指数回撤大概在40%左右,所以必须保证钱长期留在股市才能避免亏损。

根据数据统计,在20年的投资周期里,全股票资产的平均收益率接近9倍,而同一时期,债券的回报只有2.5倍。

2.我们需要多少现金流以及何时需要。

为了保证每年有充足的现金流,可以提前留出2年的现金,我就是如此,一年的钱就放在余额宝里,随用随取,两年的钱可以买个债8股2的偏债券基金,放2年以上肯定不会赔钱,这样也不用因为缺钱而着急卖股票了。当然也可以卖出超出基准比例的股票和不看好的股票用以补充现金流。

3.我们的收益预期。

如果以财富自由为目标,力争获得永续现金流,作者建议每年取出资产的4%比较合适。假如我们每月需要一万的现金流,按照每年10%收益率算,那我们就需要300万的股市资产,我的目标是在38岁前实现它。

4.我们的特定需求。

某些人就是不喜欢某些行业,比如我就是不喜欢农业和畜牧业板块,那就没必要投,要投就投自己最信任的,怎么跌都不怕的。

第二,分析基准的组成,判断预期的风险和回报。

基准的事之前已经说过了,而风险和回报总是相对的,想要高收益,就要承担高风险,《共同基金常识》作者经过数据分析发现,股6债4的比例是性价比最高的资产配置组合,最大回撤可以控制在20%,收益相比全股票差距也不大,当然如果你是没有期限的投资资金,全部股票肯定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风险最大的敌人就是时间,时间越长,风险越低,收益反而越高。

第三,以不相关或负相关的证券降低获得预期收益的风险

对于小白投资者来说,多元化是个规避风险的好办法,股票投资者每支股票比例不超过5%。而且可以去找到负相关的基金或股票,虽然配置里总有表现不好的,但可以保证你免于遭受重大损失。

比如作者提到科技和医药板块就是负相关,而二者又是具备长期增长逻辑的行业,所以我们就可以将二者等比例买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第四,始终铭记,你可能犯错,因此不要违背前三条规则

无论你有多自信,你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是错误的。所以基准思维是我们一定要明白的,一旦你接受了这一事实,你就不大可能做严重偏离基准的事了。

作者也推荐了一个选股排除法,虽然我们不知道选哪只股票是对的,但我们可以排除错误的,先通过政策、经济、情绪确定你的股票,债券,商品,现金的比例,再通过选定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市值、不同风格的股票,确定基准,最后寻找行业内的股票。

在具体选股上,首先,找到最能代表板块特点的股票;其次,找到板块内你认为最有可能表现优秀的股票。

比如白酒,到底未来是五粮液还是茅台,没必要费那个脑筋,只要确定不是二锅头就排除了一个错误答案。那么我们在沪深300指数里,排除掉那些什么石油石化,还有一些衰退行业的公司,其实长期看,就可以有明显跑赢指数的机会。

这本书开始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但越看越能理解作者的想法,区别于一些方法书,干货书,这本书更多的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告诉我投资中最重要的事。

都说选择大于努力,思维方式决定了你做成事,做好事的概率。有人问股市难吗,说简单也简单,只需要在股票软件上点击买入和卖出就行。说难也难,在决定买入和卖出之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学习、研究、分析、统计直到得出自己认为相对靠谱的答案,最好能和大家的想法不同。

但选择权都在我们手中,市场永远都是公平的,它会毫不犹豫的惩罚那些认为股市简单的人,褒奖那些为研究股市而努力付出的人。

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学习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