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流放七月》读后感精选

《流放七月》读后感精选

《流放七月》是一本由冬筱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放七月》读后感(一):真实、虚构与梦幻,如何区分?有何必去区分?

真实、虚构与梦幻,如何区分?有何必去区分?这位年轻的作者,笔力却不稚嫩,其中的厚重感,独特的叙述模式,引起了我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于是,我将2013年的最后一个夜晚的所有时间给了这本书。尽管原先买来,是最为催眠用的。我实在不想在睡前读枯燥的学术书了。

这一个微小的视角,折射的不仅仅是这个家族,不仅仅是七月诗派,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甚至包涵了那个时代留给后人的无限的惋惜、沉痛与思索。

另,提两个问题:①P276的“翡冷翠”似不妥。②叙述佩蒙要去见里欧那一节,交待了佩蒙过世,似乎,再说莱易问护士佩蒙倒底是否去见过里欧已是多余。以莱易的少年老成,答案当早在心中,不必言道。

《流放七月》读后感(二):白色的花

读完百感交集,想要写点文字不知从何说起。先写了一首小诗作为对小说的回应。希望豆瓣能通过这特别的书评。

我们还年轻,就已衰老

我们刚刚出生,就面临死亡

如果不能

收拢散落风中的尘埃

召回雨水打去的流年

那么,谁来见证

那些未曾活出的岁月

明天会好吗?

我大声呼喊

却被滚滚洪流淹没

熙熙攘攘的大街上

人们面色凝重,步履匆忙

没人回头看一眼

我这不合时宜的疯子

我颓然坐地

痛哭,任泪水滚落

我哭啊哭啊

惟愿泪水滋养

脚下这焦裂的土地

开出一朵——

白色的花

《流放七月》读后感(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这本书是从重庆远道而来的。内容较沉重,我看得也缓慢,差不多又是一个月。作者是九零后,文学世家。

两个家庭,三代人,关乎那些陈旧的历史,七月诗派。从莱易和文森两个年轻人勾勒出老一辈,追溯错综复杂的人物,以及那些沉重的历史。当然这毕竟是小说而不是纪实文学,小说的最后很具戏剧性。佩蒙没来得及见里欧就走了,虽然他早就打算要了断自己。文森也像海子一样走向铁轨,莱易也踏上漂泊。里欧在临终前写下的那句话深深地震撼到了我。“一息尚存,仍要歌唱”。

读完这本书后,我特意去了解了一些关于,胡风案,七月诗派。那段建国后的错案。那些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因为这,长达二三十年的蹂躏。里欧被间隔了整整二十五年,二十五年,隔着四分之一个世纪,隔着颠倒的岁月,一个人美好的时段就被残酷的砍去,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变为阶下囚,成为人人喊打的“反革命”。疯狂历史留下的创伤,无法抹平。

最终还是那个核心问题,对于历史,应该遗忘还是回顾。七月诗派终将终结于历史,七月诗人大概现在也所剩无几。而我们在青春逝去后,我们也终将终结于历史。历史的价值并非供于案上。而像作者说的,“当年轻人尝试着去弥补历史的裂隙,成为缝合者时,一些希望也就依稀而至了。”

厚重感的东西我始终没法写出过多的言语。

《流放七月》读后感(四):年轻的七月

我是在北青报每周五的青阅读上看到这本书的,当时只是看到了书评(后来知道就是这本书的序),也没有注意到是作家张抗抗写的序,也不太在意“‘青春文学’里难得的好作品”的噱头,甚至还有对郭敬明及其集团莫名的抵触,对于小说的核心“七月诗派”和“胡风案”我也不了解,也不关心。我在意可能只是想看看作者如何把对历史的反思和“青春文学”结合在一起。但不论如何,我买了这本书,也读完了它。

这本书和七月又太多渊源,故事起始于2005年的七月,又终止于2006年的七月,而故事也可以追溯到七十年前的七月,还有七月诗派和那些七月诗人们。我的这本书是2013年7月第1版,2013年7月第1次印刷,七月份购买,七月份开始阅读,七月份读完它。

我向来不会写读书笔记或是读书报告之类的,但是我还是想留下一些文字。

两个时代,两代人

我开始不知道作者的祖辈就是七月诗人,也不知道张抗抗是作者的姨妈。但是我知道,作者真的对七月诗派了解很多,只因他付出了很多。他想留下这段历史,他的确做到了,我们记住了这段历史。当然,作为新一代人的作者和我们很难再将这段历史传给下一代。但是,就像作者希望表达的那样,那一代人,和他们的历史,由我们来背负。

莱易和文森

最开始看莱易、文森和里欧三个名字总觉像外国人括弧笑,莱易、文森就像两条线一样,把里欧、佩蒙,上一代和这一代,理想和现实,交缠在一起。

读小说时,常把自己代入那段时代,但这次却没有带入自己,可能是我从没有体会过类似他们的孤独,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爱情,以及他们的背负。或许这就是他们的青春,然而,我的青春,却还难说正式的开始。

可以猜到里欧和佩蒙的结局,但文森的离去或许真的给我一个惊但没有喜,猜不到结局,也没有结局。

读到潇潇在上海时,突然就闪过了她和文森的关系,但没想到还有塞缪。作者的世界太小了,莱易、文森、珍妮/衾嬿、枫莎、E他们有着太多的渊源,的确,《流放七月》的世界是为他们而塑造的,但这过多的“巧合”的确有点略显矫情。虽然作者也说“这些事情本来乏味”,但我觉得他最后的保留无疑是失败的。

西湖以及她的城市

作为一个资深的北方人,我只到过一次上海,其他时候就一直在北方。对于西湖,虽然可能看过她的照片,但我所熟悉的西湖只是一元人民币背面的图案。对于她的城市,我更是不了解。在这个七月,我能用文字了解那个城市,的确是有所收获。然而,这样的城市,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再难保持往日的澄澈。

作者的三十万言书

我不看电影,不听音乐,也不在意绘画。或许作者在文中融入这些,对我来说,只是无关痛痒,但不知道这三十万言书中的文艺气息,文青们又能从中感受多少,吸收多少。

终结于历史

七月诗派终将终结于历史,而在我们的青春逝去后,我们也终将终结于历史。我们能记住历史,但历史不一定会记住我们。

所以趁着年轻,让我们多行走在这七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