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000字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000字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本由[美] F.S.菲茨杰拉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8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一):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的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这本小说我早有耳闻,但一直没有去看。《了不起的盖茨比》,我总是觉得这名字对应的是一部励志的小说,主人公盖茨比白手起家,通过努力奋斗走上人生巅峰。但今日读完,才发现我只猜对了一半,而当我现在敲这些字时,我才意识到,也许连一半都没有,通篇讲的都是盖茨比追梦和梦碎的故事。

穷小子盖茨比爱上了富家女黛西,本来不抱希望的他却得到了黛西的垂青,他们暗定终身,却因为战争的爆发使得二人错过彼此。多年以后,成为富翁的盖茨比偶遇早已嫁与他人黛西,从此他在黛西家对岸买了房子,每天遥望着河对岸的小小绿灯。当他再次走入黛西的生活想要重温旧梦时,却发现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现在的黛西只是一个纯粹追求金钱和物质的女人。盖茨比预感到梦要破碎了,但他还是不顾一切的追逐往昔,可是这些往昔却无法再拼出他的梦。最终现实的铁锤只是那么轻轻一击,他的幻梦和生命就一起破碎。

盖茨比的悲剧源于他的自卑与自傲,这些让他取得了成功,但也让他付出了生命。他不停的追寻旧日的梦,可是他不明白过去的不再回来,回来的也不再完美,梦中的女神不再是黛西,只是他对于美好憧憬的幻象集合而已,梦中的他也不再是他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变成无法抓住的往昔。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二):菲茨杰拉德的腔调

作者:彭飞

这本书在美国现代文库评选出的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中排名第二,被艾略特誉为“美国小说自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海明威在回忆他的好友菲茨杰拉德时也说:“既然他能够写出一本像《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好的书,我相信他一定能够写出更好的书。”而村上春树堪称《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超级粉丝,他不仅在《挪威的森林》中赋予这本书“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还亲自翻译了其日文版本。相信很多人都是因为村上春树的“引荐”才得以“结识”了菲茨杰拉德。

那么,《了不起的盖茨比》到底好在哪儿?是像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或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那么繁复深沉,充满艺术性,还是如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或海勒的《第22条军规》那样荒诞讽刺,展露思想的锋芒?很显然都不是。单论其故事,充其量就是一个痴情郎偏逢负心女的花边新闻,而如果不是“爵士时代”天然赋予的社会性,那么盖茨比这个人物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也会大打折扣。

菲茨杰拉德的才华在于,恰到好处地游走于纯文学和流行小说之间,使两者彼此滋养,趋于平衡的是他那独特的叙述方式。正如村上春树所说,“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文章具有独特的美感和韵律,会让人联想起优秀的音乐作品……真正是个天才的文字家。因此,我十分重视行文的节奏。我认为这是菲茨杰拉德作品的本质所在。”一种迷人的腔调由此诞生。由于建立在对世事人心的洞察之上,华丽空洞的流弊得以避免,但又绝不看破,而是奋不顾身地投入,激情四射,才华横溢,饱含美国式的天真。

有谁像老人一样历经沧桑依然兴致勃勃,又有谁如少年一般简单冲动却又清醒坚定?当菲茨杰拉德那独特的腔调响起时,这个人便栩栩如生地向你走来。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三):《了不起的盖茨比》——理想主义者的殇歌

第一次听到《Young and Beauful》是在英语课上,那时,我就有一种壮丽而又虚无缥缈的感觉,空灵的声音听上去像极了盖茨比隔着辽阔的海面凝视那盏绿灯时的意境,很难形容那种辽阔的缥缈,它伤感到了极点。(不过为什么这首歌是一个女的唱给男的?)

小说在一开始并没有马上进入主题,而是以“我”的视角,以一种舒适的节奏缓缓道出盖茨比这个人物,通过一切人物来对盖茨比进行侧写,让人无限遐想。盖茨比这个人物,就如同他的梦想一样的神秘。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本书最大的矛盾无非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但从整个社会的层面出发,实质上是阶级之间的冲突。一战后的美国恰好是经济腾飞的时代,主流意识形态鼓吹人们寻求欢歌和放纵,鼓吹着人人机会平等,一手塑造了所谓的美国梦——努力便可成功。而我们的盖茨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作者菲茨杰拉德本人)出生在社会底层,从小被这样的社会氛围所裹挟,便自然地沉浸在他的理想中。小说是夸张的艺术,它将底层人民的理想追求放大到了极点,而体现在盖茨比身上便是他梦中的黛西。

盖茨比的悲剧伴随着他的理想而开始,几乎从他第一次见到黛西时就注定了。黛西,无论是在事实上还是在盖茨比的幻梦中,都是所谓上流社会的代言人,而盖茨比所要追求的,也正是这个“标签”,这个上流社会的入场券。对盖茨比来说,她早已不在是一个单纯的人了,而是被升华成了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而将物质主义上升为精神需求,这恰恰是盖茨比的悲剧所在。黛西爱过盖茨比吗?她的确在与汤姆结婚时犹豫过,但,如同一切资产阶级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样,黛西和汤姆往往从“”自我“”的角度出发,这几乎是他们的阶级特性所决定的。黛西毁了盖茨比,汤姆毁了茉特尔,他们肆意地摧毁了一切,而后退回来,蜷缩进他们用金钱编造的壳当中去。

正如那句歌词“Hot summer nights mid July/When you and I were forever wild”盖茨比的悲剧注定如同夏日的焰火一般转瞬即逝。而彼时彼刻恰如此刻此刻,看似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上升通道被资本垄断,于是有了“内卷”。当资本穷尽一切将包装成糖果的消费主义和娱乐至上呈给人们,同时又告诉我们“成功就是自律,成功就是努力”时,中产阶级很难不安于现状,甘于做守门人,而盖茨比式的理想主义者很难不沉沦到那盏绿灯般的幻境中去。

最后说回盖茨比,这个我最欣赏的理想主义者,这个悲剧的理想主义者。正如文中的尼克所说的那样:

是的,如果可以,我愿做盖茨比式的理想主义者,藏起那“永不腐蚀的梦”,那里,有着一切的美好。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四):了不起的梦醒

了不起的梦醒

——评《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菲茨杰拉德 著;巫宁坤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5月版)

这是一部微观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的书。初读书名会觉得,这也许是个叫盖茨比的人励志的个人奋斗史,可读完会发现内容与初印象相去甚远,不禁思考这个人到底了不起在哪。处在喧嚣年代的美国,空气里弥漫着欢歌与纵饮的气息。

在“伟大的美国梦”鼓吹追求财富的风气渲染下,盖茨比遇到了黛西,他所谓的爱情。为此他构建起了一个宏伟的美梦。他自知虚假,却也自欺欺人,沉湎美梦,最终落得一个悲凉的结局。

全书以“我”,即尼克·卡罗威的视角展开,在他的口里讲述着盖茨比的故事。他在旁观也参与着盖茨比的生活,即使这种参与对盖茨比个人命运的走向毫无影响。此前他听闻的都只是别人口中五花八门的传言,此后盖茨比在他心中不再只是穷侈极奢的表象,他的形象变得鲜活,是一个有灵魂、有情感、有苦痛的人。但即使是这样,“我”却也无力改变盖茨比注定悲剧的人生结局。

盖茨比是一个坚持不懈、做事有序、自律且雄心勃勃的年轻人。遇见黛西后,他开始追求黛西所代表的那种美梦的化身,财富与名望,并赋之以爱情的寄托。为了使财富的梦想成真,他甘愿忍受痛苦甚至铤而走险。成为暴发户后,他挥金如土、夜夜笙歌地举办宴会,希望能被上流社会接受。殊不知他所认为的上流社会皆为利攘,毫无人情冷暖,这里面也包括他的至爱黛西。带有无法被接纳的“卑微背景”,这种追求毫无疑问注定了他的悲剧。

作者将盖茨比的所作所为附之于爱情的名号——为了黛西回来,读到结局才觉其讽刺。将对爱的表达全部附着寄托在物质上,这必不是爱情的真谛。其实盖茨比也明了,他说“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他知道他追求的“黛西”已经变了。

听说的好像是别人的故事,感受到的却是自己的人生。盖茨比里的故事情节其实是作者菲茨杰拉德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在文中以尼克“我”的视角对这种美梦下的生活清楚地旁观着,“我现在才明白这个故事到头来是一个西部的故事——汤姆和盖茨比、黛西、乔丹和我,我们都是西部人,也许我们具有什么共同的缺陷使我们无形中不能适应东部的生活。”这种“适应”俨然已代入了作者自己的生平。

被称作“乡下”的西部富有人情味,而是繁华都市的东部却人情冷漠。来到东部的西部人沉湎于酒食征逐的生活,挥金如土,变得自私自利,希望遇到的都是“小心的人”,却无法对这种状态这种风气这种道德接受得理所当然。

菲茨杰拉德在文里借由“我”已表明了他对东部的态度,“盖茨比死后,东部在我心目中就是这样鬼影憧憧,面目全非到超出了我眼睛矫正的能力。因此等到烧枯叶的蓝烟弥漫空中,寒风把晾在绳上的湿衣服吹得邦邦硬的时候,我就决定回家来了。” 但在现实中他却没做到。在追求纸醉金迷的日子里,他的生活变得穷困潦倒,最后遗憾地早逝。

菲茨杰拉德最终梦醒,却还差了走出来的那两步。在书里,他打造了这个瑰丽又绚烂的梦,最后无情地将梦打碎。这其实就是一个关于美国梦及其崩溃的故事。这种破碎和遗憾往往给人最震撼人心的悲剧美,现实已然如此,面对梦醒需要勇气。读完觉得盖茨比辛苦这一生最终悲惨收尾到底了不起在哪?在他憧憬梦想过、奋斗追求过,即使是一场虚无和灾难,最终千金散去,亲手将这个梦打碎回到了现实。他梦醒了,无数人还沉浸在拜金虚荣虚假繁荣的美国梦里。

如菲茨杰拉德最后留在封皮上的话,“《了不起的盖茨比》建立在幻象的破灭上,正因这样的幻想世界才如此鲜艳。你无需理会真假,但求沾染那份魔术般的光彩就是了。”

沾染过这份光彩,仍见它散去后的苍凉,这是一场了不起的梦醒。给你以梦醒的勇气,敬了不起的盖茨比,敬了不起的菲茨杰拉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