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道德经》智慧100讲》读后感摘抄

《《道德经》智慧100讲》读后感摘抄

《《道德经》智慧100讲》是一本由刘笑敢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8,页数:4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德经》智慧100讲》读后感(一):《<道德经>智慧100讲》:踏入“道”的门槛

大家都知道《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全书分为道篇与德篇、共八十一篇,主要讲“有无”“无为”等道家思想。除了这些内容,您对《道德经》还了解多少呢?知道《道德经》的版本有帛书甲乙本、通行本、竹简本等吗?知道各版本之间的差别吗?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有多少种不同解读吗?知道《道德经》与道教是什么关系吗?

一本仅仅五千余字的《道德经》能产生不计其数的问题,想要完全弄懂这五千余字真是难上加难,很多专家学者终其一生专门研究《道德经》。您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道德经》这么难学,我又不是专家学者研究做学问,我只是想读一读,走进《道德经》,不知抱着这目的蕞少得弄懂多少个问题才算基本了解?”答案是“一百个”。 《<道德经>智慧100讲》通过讲解一百个有关《道德经》的问题,让您了解我国的这部巨著、走进这部经典。《<道德经>智慧100讲》的作者刘笑敢教授是老子研究专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道家与中国思想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刘笑敢教授经过数十年的思考精髓积累,通过这本《<道德经>智慧100讲》深入浅出地讲授了《道德经》独特的生命智慧。

这本《<道德经>智慧100讲》同样也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传道篇,主要是刘笑敢教授针对68个问题讲授自己多年来研究《道德经》的成果,比如“读《道德经》都有哪些误区?”、“什么是道?”、“惟恍惟惚:道到底有哪些特性?”等等。下编为解惑篇,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解答。我觉得这部分更贴近读者,因为上编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是老师单向输出、学生单向输入的过程。而下编而是师生间的双向互动,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样是你我这样的读者在学习《道德经》过程中同样产生的问题。 我读完《<道德经>智慧100讲》,对《道德经》、对道有了朦朦胧胧的感觉,明白又不明白,说又说不清楚,心中好像有股力量推着我要再去接近他、了解他,这可能就是“道”的力量吧,也可能是“道不远人”的亲密感吧。

《《道德经》智慧100讲》读后感(二):剖析《道德经》中的深刻思想

我对古代哲学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不管是西方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思想,还是中国的孔孟之道,老庄哲学,都让我收获颇多。

最近我读了《<道德经>智慧100讲》这本书,《道德经》全文一共只有5000余字,但它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也因为它的言语比较言简意赅,我们在理解上也会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很多问题都是见仁见智。

在刘笑敢老师的这本书中,他对于关于《道德经》的一些重要问题做出了非常细致的阐述,发表了很多独到的见解。

由于历史久远等诸多的因素,后人往往会结合多种资料,试图更加准确的把握《道德经》的主旨内涵。

道家清净无为的原则,有时候也会使人觉得《道德经》是一种统治术或者治国术。 一些皇帝特别重视《道德经》并亲自注解,班固说道家是“君人南面之术”,《道德经》中确实有一些关于治国的内容......

然而《道德经》的哲学思想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治国这件事情上。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讲,都可以从中学到很多。

当我们去了解道德经的时候,一方面我们需要去领悟何为“道”,另一方面就是要去理解什么是“无为”。

道的概念非常的抽象,甚至让我觉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像是一种人们还完全没有了解清楚的底层规律一样,这条规律包纳了一切。

而关于“无为”,人们的一个共识是所谓的无为,并不是让人们什么都不去做。

《道德经》中说,道本来没有固定的名称,它虽然是质料细微的,但天下没有人可以将它当属下之臣。侯王如果能恪守道的原则,万物就会自动宾服。天地阴阳,协调祥和,普降甘露,百姓无需命令就可以自己达到均平。

无为重点针对的是上位的人,是有权力的人。有权力的人需要谨慎,因为有权力的人他过度有为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而且妨碍下位的人的积极有为。

所以作者强调老子的无为是上位者的无为,对一般人来说也适用,但是没有那么重要。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讲,肯定不能是什么事情都不做,哪怕仅仅是为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我们也需要付出劳动。无为的理念带给我的启发就是不要去追求过高的目标,不要去做毫无意义的事情。

有目标是一件好事情,但过高的目标往往只会让我们感到焦虑。而且很多时候,即便我们真的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东西,我们也可能突然发现自己并不是真的需要它们。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讲到了孔子与老子的关系,讲到了二人思想上的异同。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哲学,是中国哲学,便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天人合一。

儒家也主张天人合一,道家也主张天人合一,但它们两者有差别,儒家的重点在人,道家的重点在天。道家认为,人类生活的幸福都来自天,人类生活的苦恼都来自人自己。

在我看来,这两种中国哲学是可以相互调和的,都可以指导我们日常的生活,完善我们的思想认知。

《道德经》中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倘若我们愿意停下来感受一下其中清净无为的思想,或许我们能够感受到更多更纯粹的愉悦与美好。

《《道德经》智慧100讲》读后感(三):五千字的《道德经》,到底在讲些什么?

刘笑敢先生在《道德经智慧100讲》中提及,《道德经》的外文译本数量仅次于《圣经》,是世界上被译为外文第二多的书籍。

似乎在现代社会,不单单我们国人开始重新发现《道德经》的价值,就连许多海外学者和读者也试图从中汲取营养。

那到底五千字的《道德经》究竟讲了些什么?它的魅力又在哪里?《道德经智慧100讲》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本书作者刘笑敢教授深入研究《道德经》30余年,这本书则是他研究成果和体会的一个集中反映。

《道德经智慧100讲》虽然没有按照常见的道德经原文来逐字逐句进行注释讲解,但刘笑敢先生在解读的过程中,也都结合原文进行了详细的翻译注解,因此这本书很适合用来入门《道德经》。

而且比起常见的《道德经》注释翻译读物,《道德经智慧100讲》的优势在于肃清了很多关于老子本人以及《道德经》原文的误解,刘笑敢先生在书中强调解读《道德经》的途径有许多种,而他则试图采用最接近老子原本思想的方法。

对于老子的曲解,可能从《史记》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老子定义为“隐君子”;而后来的魏晋清谈则又给老庄哲学覆上了一层消极的色彩,后世对于老子及其哲学的态度就此沿袭了下来。

但刘笑敢先生在书中强调,我们必须注意辨别老子本人的思想和后来老子注解者的思想。

本书梳理了《道德经》在后世的演变过程,在老子之后,庄子、河上公、王弼、郭象等众多思想家都曾对老子思想进行过重新阐释。他们的思想也都有独到之处和贡献。

但是如果看他们对老子思想的观照和改造,实际上是越走越远了。因此书中说“不要轻易地把后来的某种自然的意思当做老子本人的思想。”

另一位注解《道德经》的学者戴建业老师也曾辨析过后世对于老子思想的误读和误解,他反对将老子视为“隐君子”,并通过对《史记》和《论语》原文的考察认为老子和孔子对于仕途的价值取向基本相同。

刘笑敢先生大概也会赞同戴建业上述观点,因为在《道德经智慧100讲》中,他也谈及了儒家和道家的异同。书中说,“简单地强调儒家与道家的对立是对历史事实的过度简化”。

当然,上述观点并没有否认孔子和老子在思想上的差异。差异必然有,而且还很不小,这也正是《道德经》的独特和魅力所在。

在本书中,刘笑敢先生先是从四个方面剖析了老子的主要概念与理论,分别是道、自然、无为和正反观。

其中“道”、“自然”和“无为”都来自《道德经》原文,并且是《道德经》一书的核心所在,理解老子思想的关键就在于正确理解上述概念。

但难点也恰恰在此,或者说我们当下对于老子的误解,很大程度上正是对上述关键词的误读所导致的。

最鲜明的例子是对“自然”的误读。我们当下谈及自然一词,会联想到自然界,这层含义与英文中的“nature”相关,但却并非是老子所说的自然。

刘笑敢先生在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辨析这一点,并提出,我们讲到中国古代思想时,要注意不能轻易地将自然界的概念简单套用到古代的术语和思想上,特别是不能有意无意地将道家的“自然”二字简单地与自然界联系起来。

但遗憾的是,看完整本书,我们会发现刘笑敢先生也并没有针对上述关键词下一个言之凿凿的准确定义。

这其实就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准确地说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差异所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似乎都无意在定义上多做纠缠,老子写《道德经》,但却从未指明道究竟是什么;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中也没给关键词“仁”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追求语言的准确性是现代西方哲学才兴起的思潮。但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时,并不适合完全照搬西方哲学的套路。

刘笑敢先生在书中这样阐述,“老子之自然有某种似乎可以意会,但又难以言传的性质,要真正领会自然之意涵和意义,明确的解说或定义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够的。现代的清晰的描述是我们认识真谛的方便法门,却不能完全或充分反映真谛本身。”

因此与其纠结词语本身的含义,刘笑敢先生给出的更好的方法是将词语放回“具体的环境和经验”之中。

《道德经智慧100讲》虽然缺乏清晰明确的定义,但对于《道德经》关键词的解读却是非常充分的。理解老子思想的一个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自然”与“无为”。本书针对这两个词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的阐释。

现代读者往往因为老子的“无为”一词而将老子思想视为一种消极哲学。刘笑敢先生认为这种解读完全与老子思想背道而驰,因为老子的无为虽然是一个否定式的概念,却希望达到正面的积极的效果,对此《道德经》中有直白的表述:“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而且想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我们不能撇开另一个关键词“自然”,因为老子思想的核心在于“自然”,无为只是实现自然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对于老子所说的自然,刘笑敢先生在书中将其理解为“人文自然”,并且尝试着给它下了一个定义:人类文明社会中的自然而然的秩序。

这一定义中的每个词都有具体含义,“人类”强调老子的自然主要关注的是人类自身的境遇,而不同于现代的自然界;“文明”强调老子的自然不是原始社会的自然;“社会”强调老子的自然关注的是人类群体生活,而不是个人的生物本性;“自然而然”呼应自然一词的字面意思;“秩序”强调老子的自然不是无序的混沌或混乱,而是一种理想的非强制的有序状态。

通过对“自然”一词的深刻剖析,刘笑敢先生阐明了《道德经》的核心所在:天下的自然而然的秩序才是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和根本理想,而无为则是实现这一理想和价值的方法。

《道德经智慧一百讲》虽然是对老子思想的探析,但在书中,作者也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证老子思想在现代的可能性。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思想,在现代过时了吗?

显然没有,正如开头所说,在现代,《道德经》被翻译成各种语言进行传播,显然世界各地的读者们都试图从中得到指引。

刘笑敢先生认为,老子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向我们传递一种整体观。老子将世界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而现代社会则是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分门别类的现代知识体系割裂的世界的同一性。老子则提醒着我们,要看到世界的统一性,不要把世界看成无数支离破碎的孤岛。

除了对《道德经》原文的阐释以及对其当代应用的探索,《道德经智慧100讲》最后还有一部分内容是针对读者的答疑。这部分看起来琐碎,但却包含很多“干货”。

比如在回答一位读者对《道德经》原文的理解时,刘笑敢先生给出了他研究《道德经》的两个原则:首先是质朴性原则,直接去读文本,根据文字、根据常见的语法规律进行解读;其次是必要性原则,如果质朴性原则解释不通,那就有必要重新理解。

按照上述原则,刘笑敢先生将“道可道”中第二个道直接理解为“言说”,相较于其他解读,这一理解似乎通顺得多。

另外,在为另一位读者答疑时,刘笑敢先生还提及了老子的局限性:道家的局限性之一就在于它言简意赅,被误解的空间极大,同时也缺乏详细地推理和论证。

现代读者对于《道德经》的误解证明了上述局限性。但反过来想,或许也正是由于《道德经》的言简意赅,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对《道德经》的阐释当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