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天文学简史读后感摘抄

天文学简史读后感摘抄

《天文学简史》是一本由[英国]迈克尔•霍斯金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文学简史》读后感(一):通史不通,简史太简

不太通识,仅为作者个人见解。

不过,正如作者所说,比起普通人,就像现在的知识付费栏目一样,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去了解整个天文学史,有老师把这些整合归纳简化给我们,应该感谢,不能因为老师教案没写好就否认这本书的价值,但还是希望有更优秀的科普书出现吧

文中还是对整个天文学史进行了简单的流水账式的叙述的,也可能是我没读得更细致,马马虎虎翻阅,导致感觉也就这样。

感觉这种通史更适合视频化。

现在发现越来越多的科普书籍不适合做死板的文字描述,要描述也描述得专业一点。

要么就通俗低大众都看得懂,要么就专业一点。一会专业化不明觉厉,一会又像讲故事一样的少儿教学。

总之,感觉标题扣得有点大,内容又有点偏,说专业也不太专业,说通俗也不太通俗。

不过,目前也没发现其他更合适的天文学简史,就这样吧。

《天文学简史》读后感(二):《天文学简史》:头上的星空,心中的敬畏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著名的话:有两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觉得震撼与敬畏,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我们已经领略了康德的道德准则,这些准则如今成了美德伦理学的核心要素,至于头上的星空,康德谈论的其实不多。然而,这并非代表星空无甚特殊之处,相反,也许正是它的遥不可及使我们人类总体倾向于沉默,但必须知道的是,总有些人在执着地仰望星空。

《天文学简史》就是一本记录这些人的事迹的著作,尽管篇幅短小,可作者迈克尔·霍斯金还是竭力为我们勾勒出了天文学的发展史,从史前时代的可能沉思到古代天文学的独树一帜,再到中世纪时期的缓慢发展,直至近代的飞跃,我们跟随作者穿越时间的长河,来到思想者彼此诘难、互相质疑、建构理论的现场,我们分享了他们因解决难题而获得的智识上的愉悦,也目睹了围绕科学发现的优先权(比如英国人亚当斯和法国人勒威耶谁先发现了行星海王星)的激烈斗争。

在霍斯金笔下,天文学史不止关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托勒密、第谷·布拉赫、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一系列如雷贯耳的人物,相反,它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尽管不可否认,这些著名人物的的确确在形塑我们的思想方面发挥了无远弗届的影响。如果放在漫长的时期刻度上,这种影响会更清晰:曾几何时太阳、月亮是如此遥远,如此神秘,我们只能膜拜之,猜测之,但是,它们最终也成了我们的研究对象(尽管这个过程无比复杂),而我们研究的广度早就越出了太阳系。

在天文学的历史中,还不能忽视技术的发展进步这一大要素。在某种程度上,天文学的历史就是一部技术进步的历史。在古代,先贤如柏拉图主要依赖自己发达的抽象理性思维,但是,到了近代乃至当代,随着天文学从理论转向观测,经验主义成了天文学的支柱,发明、改进更优的观测仪器——从伽利略粗糙的望远镜到天文望远镜,再到射电望远镜——为理解神秘而深邃的星空创造了条件。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谁也无法百分之百地保证我们明天会对这个宇宙得出怎样的结论,抑或是否很快将其推翻。

因为“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丛书的篇幅有限,所以霍斯金避免长篇大论,转而用问题导向的方式点出了天文学思想、结论的演变过程,尽管也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推进,但他有意忽略了天文学与社会、历史、政治的交集,而这正好是我们发散思维的起点:现代化进程中各地对平均时间的抵制(拥护当地时间)与最终的接受,目击新月与伊斯兰世界的斋月确定难题,生活方式与时间管理,诸如此类。

还值得探究的是天文学的学科史。史前时代,人类仅仅存在可疑的天文观测(或者说占星)行为与实践。古代时期,占星与王国、帝国的命运相连,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同时也由于技术手段有限而充斥着不确定性。随着近代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天文学逐渐摆脱了先前的依附地位,获得了独立性(但并不排斥来自官方的资助),尽管不久又成为物理学的分支,被命名为天体物理学;尽管霍金斯没有触及大爆炸理论,但是它显然奠定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宇宙观。智慧如康德,在论证道德律之余,恐怕也会沉思星空何以在我们面前呈现出这样的形态。

《天文学简史》读后感(三):江晓原:历史永远是言人人殊的

序言

江晓原

天文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着与其他学科非常不同的特点。例如,它的历史是如此悠久,以至于它完全可以被视为现今自然科学诸学科中的大哥(至少就年龄而言是如此)。又如,它又是在古代世界中唯一能够体现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学科。再如,它一直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所以经常能够成为业余爱好者的最爱和首选;而其他许多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化学、地质等等——就缺乏类似的观赏性。

由于天文学的上述特点,天文学的历史也就比其他学科的历史具有更多的趣味性,所以相比别的学科,许多天文学书籍中会有更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例如,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弗拉马利翁的名著《大众天文学》里面充满了天文学史上的遗闻轶事——事实上,此书几乎可以当做天文学史的替代读物。

西人撰写的世界天文学通史性质的著作,被译介到中国来的相当少,据我所知此前只有三部。这三部中最重要的那部恰恰与本书大有渊源——那就是由本书作者霍斯金主编、被西方学者誉为“天文学史唯一权威的插图指南”的《剑桥插图天文学史》(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Astronomy)。

霍斯金(Michael Hoskin)是剑桥丘吉尔学院的研究员。退休前曾在剑桥为研究生讲授天文学史30年。在此期间他还曾担任科学史系系主任。1970年他创办了后来成为权威刊物的《天文学史》杂志(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并任主编。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和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的共同赞助下,他还担任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多卷本《天文学通史》(General History of Astronomy)的总主编。而这本《天文学简史》则可以视为上述多卷本《天文学通史》的一个纲要。

天文学的历史非常丰富,但是在传统观念支配下撰写的天文学史,则总是倾向于“过滤”掉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和观念,“过滤”掉人们探索的过程,“过滤”掉人们在探索过程中所走的弯路,“过滤”掉失败,“过滤”掉科学家之间的钩心斗角……最终只留下一张“成就清单”。通常越是篇幅较小的通史著作,这种“过滤”就越严重,留下的“成就清单”也越简要。本书正是这样一部典型作品。

这种作品的好处是,读者阅读其书可以比较省力地获得天文学历史发展的大体脉络,知道那些在传统观念中最重要的成就、人物、著作、仪器、方法等等。这类图书简明扼要,读后立竿见影,很快有所收获。

这种作品的缺点是,读者阅读其书所获得的历史图景必然有很大缺失——归根结底一切历史图景都是人为建构的,故历史哲学家有“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样的名言。人为建构的历史图景,永远与“真实的历史”——我们可以假定它确实存在过——有着无法消除的距离。

历史图景之所以只能是人为建构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史料信息的缺失。而历史的撰写者,无论他撰写的史书是如何卷帙浩繁、巨细靡遗,都不可能完全避免上面谈到的“过滤”,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史料信息的缺失。况且每一个撰写者的过滤又必然不同,结果是每一次不同的过滤都会指向一幅不同的历史图景。

所以,历史永远是言人人殊的。

2010年3月25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