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南渡北归·南渡》经典读后感有感

《南渡北归·南渡》经典读后感有感

《南渡北归·南渡》是一本由岳南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6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渡北归·南渡》读后感(一):知识分子流亡记

这本书很好的描述了七七事变之后,北方高校,南迁的整个过程,从到长沙,昆明,蒙自,一直到入川,中央研究院入李庄。通过作者的描述,一场知识分子流亡记得以在我们的脑海中重现。呜呼哀哉,感慨于那些知识分子的满腔爱国热忱,和做学问的决心。书中也略微介绍了知识分子之间的相互倾轧。更好的还原了当时的历史。

中国的高校在战乱中仍然坚持办学的宗旨,另生于现代的我,自觉愧疚。无论何时,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富强,都需要知识分子,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用知识去武装自己。虽不能成为王国维,梁启超等国学大师级别的人物,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是要有的。

《南渡北归·南渡》读后感(二):思考现在的大师

作者从特定时间范围内大师的风范展开,磅礴叙述了几位名满天下的文史类大师的工作和生活,给我们回放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瞬间,让我们得以想象自己也是那段历史得见证者。

我没有太感觉到大师有多么艰难,因为与同时期的国人来比,生活上,他们算是好的;但是诸多大师们的人生关注点却始终不变,在战乱年代依然做出了那么多成果,教育出来那么多人才,彰显了人格的力量。

总有人说,民国以后再无大师,是苛刻了点儿,但是让你举例子,说某某院士是大师,好像总还差点儿意思。硕士、博士管自己导师叫老板,民国的时候,师生关系又是什么样?从书中我们找到了答案。时代进步、经济发展,有些东西还是要回归本真才好。

《南渡北归·南渡》读后感(三):看完此书还要再看一遍电影

【1】内容很充实,通过引证各类素材还原了大量历史细节。

【2】许多细节读来,鸡皮疙瘩泛起,颇有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之感。读到陈寅恪的两箱手稿都在抗战中遗失了,多年的日记也都在wen'ge中被毁于一旦,实在是感叹啊!

【3】看过《无问西东》之后再来看此书,有一些场景还原得高度一致,例如西南联大在昆明暂居时,茅屋搭起校舍,因为缺钱只好用铁皮暂做屋顶,下雨时吧嗒吧嗒根本无法上课,教授便停下授课,叫大家闭目听雨。

【4】就素材而言,本书囊括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既有中央研究院、清华、北大、西南联大等机构的成长经历,有傅斯年、陈寅恪、梁氏兄弟、胡适、林徽因、吴宓等众人的情谊和纠葛,唯一不足之处在于,因为覆盖的人物、机构组织太多,全书逻辑架构略显混乱。似乎是要以抗战经过的时间轴(北平→长沙→昆明→李庄)为线索,似乎又是以各个人物依次为轴。导致全书颠来倒去,跳跃感十足,实在让人困惑。

《南渡北归·南渡》读后感(四):乱世读书人

这套书是一次组会的时候导师建议读,当时说:”我应该把我读过的那本拿给你们,但可惜不知道是不是被我爱人偷偷扔了。“

她当时讲的是学生们跑警报的时候,有其中几个人偏偏不跑,一个趁着这时候洗头发想怎么洗就怎么洗,一个趁着这时候温豆子想怎么温就怎么温。即所谓艰难环境里别有趣味的怪人。

生在和平年代大概是幸运,但是也被赋予了强说愁的机会。我大概也会在警报拉响的时候逆着人流感到不在乎,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设身处地,有几分是心境招来的必然不可知。

这幅群像是带着评价被画出来的,当然作者会对其中人物存有评判,所以难免会有读者觉得反感。毕竟其实能被记下的多半都在某些方面有了过人之处,也必然会有拥趸,无非是声音上会有大小之分。

虽然是苦难时光,但是也颇有一些百家争鸣的感觉,思想上的碰撞交流确实是迷人的。世俗气也兼而有之,但是这群知识分子最吸引人的大概还是脱离了世俗气的那一部分。或许是因为时代的特殊性,有些在今天或许要被批古怪的行为,放在当初都是可以接受甚至津津乐道的。

自勉罢了。

《南渡北归·南渡》读后感(五):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在上海封控期间形成的邻里互助群,看到友邻推荐这套书。封控近三个月,在某种程度上经历了困厄、见证了历史之后,就很想从先贤身上汲取一些力量,看看战乱期间的民国知识分子们是如何面对家国苦难的。

我对西南联大相关的历史一直有兴趣,第一次看到如此系统的整理,让我这样浮躁的读者得以走马观花,对诸多大师的学问与精神有些了解。作者的文笔确实不算好,某些段落甚至轻薄油滑到需要捏着鼻子读,暗骂作者糟蹋了大好的写作题材。而每当看到书中恰到好处地附上了详尽注释或资料摘录,就还是很感谢作者毕竟花心思做了钩沉史料的工作。

用一周的闲暇时间读完第一部,不忍接着读第二、第三部了(如果有第四部,那更是不忍)。如我最敬仰的陈寅恪先生,只在清华园有过几年安心做学问的时光,而后就是漫长的颠沛流离;遗失了凝结数十年心血的手稿,右眼失明左眼又染疾,这些已足够让人痛心,而这些不过是这位大师一生遭受折磨的开端而已。

记性很差的我,读完大部头之后就不太记得其中具体的人和事了。然而清晰记得阅读过程中的感受:揪心、感动、震撼;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如愿从这些离今天很近的先贤身上汲取了力量,毕竟我遇到过的困难相比之下太小太小了。

遗留的困惑是,我该如何以大师们为榜样?他们年轻时有明确的学习路径,大多是先留洋再归国;归国后面对的问题也很明确 —— 救亡图存。他们离今天很近,而世界完全变了,他们的学问与精神也散失殆尽;那我究竟该如何学习、如何作为,才可能让世界变好一点点?今天的我,甚至无法笃定地说出“好一点点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