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如夏花》经典读后感有感

《生如夏花》经典读后感有感

《生如夏花》是一本由泰戈尔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04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013-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如夏花》读后感(一):我想遇见你最好的时光

泰戈尔的诗里有孩子的天真、夜月的沉静、智者的感悟、波涛的激情、海纳百川的博爱,美感与才华最接近泰戈尔的当属郑振铎翻译的《新月集》《飞鸟集》(见《生如夏花1》),郑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翻译家,极为传神的翻译出了泰戈尔孩子气般的纯净天真、优美可爱,仿佛心灵在干涸的沙漠中寻找的一块绿洲,享受难得的平静。

冰心翻译的《吉檀迦利》《园丁集》(见《生如夏花2》)比较拘谨,总感觉没有把泰戈尔笔下青春萌动、炽热浪漫的爱情描绘出来,情感上理性又克制,但冰心毕竟是一代文豪,在人生哲理的一面比郑振铎见长,把历经世事后的平静从容演绎得入木三分,歌颂生命的欢乐与枯荣。 此次在《生如夏花3》又见到了石真的译文,还是她最经典的《采果集》《爱者之贻》,仿佛跟一个多年未见的老朋友重逢,几多欣喜,几多感动。

这三部诗集写自泰戈尔人生中最好的时候,说是他最美的作品绝对不为过:披着纱丽眼含星露的美丽姑娘、月下吟诗的英俊少年、阳光中飞舞的蝴蝶、喧闹着成熟的果实,人生最美的时光不正是这样吗? 泰戈尔的诗歌有很多译本,但收藏的角度来说,生如夏花这个系列是最适合的,无论是译本、装帧都精良无比。郑振铎、冰心、石真无一不是绝无仅有的优秀译本,不是因为他们是名家,而是因为他们诠释出了最好的泰戈尔。

书不一定要选最贵的,或者冲着便宜去买,合心意最重要。当我觉得疲惫的时候、当终日在忙碌的城市忘了静下来和自己聊一聊的时候,阅读这样一本小小的书可以让心灵温柔地跟少年时光聊聊天,洗去偏执、固执、浮躁、愤怒,多一点美好。

《生如夏花》读后感(二):生如夏花,如你一般灿烂

路过书架的时候,看到《生如夏花》这本书,被它的名字吸引住了,正如被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一样。可能是之前朴树的歌曲循环N遍的结果吧,2003年朴树的一张专辑《生如夏花》就收录了这两首歌曲《生如夏花》、《且听风吟》。

朴树《生如夏花》

也不知在黑暗中究竟沉睡了多久

也不知要有多难才能睁开双眼

我从远方赶来 恰巧你们也在

痴迷流连人间 我为她而狂野

我是这耀眼的瞬间

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

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

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我在这里啊

就在这里啊

惊鸿一般短暂

像夏花一样绚烂

这是一个多美丽又遗憾的世界

我们就这样抱着笑着还流着泪

我从远方赶来 赴你一面之约

痴迷流连人间 我为她而狂野

我是这耀眼的瞬间

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

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

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中有一句话,英文原文为:“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郑振铎将之译为“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生如夏花”的原文出处。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还有最后一句:死如秋叶。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生如夏花》系列共有三部曲,这次看的是泰戈尔经典诗选三,其中收录了《采果集》、《爱者之贻》、《渡口》和《诗选》,由石真和冰心翻译的,中英文对应阅读。在读英文版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汉字的意境是那么美的,读英文只是生硬地理解表达得意思,但是完全没有中国古诗词那种韵味,所以,看了一部分英文诗集后,直接跳过英文版。

泰戈尔的诗集,需要一句一句来读,满满地读,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韵味和乐趣,可以让人完全地静下来。

以下摘取一些诗句跟大家分享:

《采果集》2

年轻时,我生命有如一朵花——当春天的轻风来到她的门前乞求时,从她的丰盛中飘落一两花瓣,她从未感到这是损失。

现在,韶华已逝,我的生命有如一个果子,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分让,只等待着将她和她丰满甜美的全部负担一起奉献出去。

《采果集》44

当你在天上举起你的灯,它将光明洒在我的脸上,它的阴影却笼罩了你。

当我在心里举起爱之灯,它的光明落在你身上,我却被遗忘在阴影背后。

《爱者之贻》4

如果我占有了天空和满天的繁星,如果我占有了世界和它无量的财富,我仍有更多的要求。

但是,只要我有了她,即时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一块立锥之地,我也会心满意足。

《诗选》4

我曾珍惜幻想

但我现在把它们抛弃了

遵循那错望的道路

我踩到荆棘

才晓得他们不是花朵

这些诗句,需要一遍遍,一次次,一词词地来读,细细品味,每一次都是不一样的味道!

2018年1月10日/天空

《生如夏花》读后感(三):诗圣泰戈尔的哲学思想

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1941年)主要以诗歌名世,而其诗歌又以宗教抒情诗的影响至为深远。1913年,泰戈尔以宗教抒情诗集《吉檀迦利》(Gitanjaei,意即“献诗”)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亚洲作家。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中华读书报》在中国读书界进行调查并披露结果:广大读者认为,《吉檀迦利》是二十世纪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外国诗集。在人们的印象中,泰戈尔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他是一个作品浩繁的文学艺术大师与学识渊博的哲人,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于印度之外的读者来说,宗教抒情诗是泰戈尔最难解读的文学作品。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据印度人说:他的诗较英文写的尤为美丽的是他是我们圣人中的第一人。印度人民尊崇他、热爱他,称他为诗圣和印度的灵魂。

泰戈尔在许多场合说过,自己的宗教是“一个诗人的宗教”或“一个艺术家的宗教”,“既不是一个正统的虔诚的人的宗教,也不是一个神学家的宗教”。泰戈尔最初的宗教思想来源于自己的直接经验,他的宗教思想,是独对自然时产生的,并且一直沿着“神秘的发展路线前进”。他处于亢奋的状态达四天之久,仿佛获得了天启。其实,许多宗教的产生,都是先知们在思索人生的奥秘,探讨人与宇宙的关系之时产生的。他曾多次谈到自己在十八岁时的第一次突如其来的宗教体验。他在一个瑰丽的早晨突然对自然,对宇宙,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觉。“我的意识在人类的超个人的世界中猝然扩张。”泰戈尔说,“在我回首那些岁月时,我似乎觉得,我曾经无意识地沿着自己的吠陀时代的远祖的道路前行,并得到使人联想到至为遥远的‘彼岸’的热带天空的启示。正在聚积的乌云低垂着,满含着即将倾泻的雨水,风暴突然扫过,椰子树行猛烈晃动着,阳光眩目的夏日正午强烈的寂寞之感,秋晨带露的面纱后面静默的日出,所有这些奇观,一直使我的心灵,对一种无所不在的同伴之谊充满亲切之感。”所谓“同伴之谊”,指的就是诗人对神的存在感觉。宗教需要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宇宙和人类自身的起源问题。如同所有的宗教一样,泰戈尔认为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主宰着宇宙与人类社会。他对于这一神秘力量有种种不同的称呼。他在宗教讲演中称之为“永恒的原人”、“至高无上的人”、“永生的人”、“伟大的人”、“最高实在”、“无限人格”、“无限”、“神人”,在许多场合他直接用英文中的God来指称这一超自然的力量。

泰戈尔的宗教思想,受印度古代奥义书的影响至大至深。可以说,泰戈尔的宗教思想是以奥义书为本的。他在少年时代就已熟悉奥义书。他在自己的宗教著述中多次引用奥义书中的诗行。他最常引用的奥义书是《伊莎奥义》。例如,他十分喜欢《伊莎奥义》中关于梵的特点的几句话:“它动。它不动。它在远方。它在近处。它在万有之内。它在万有之外”。奥义书的核心思想“梵我一如”,成为泰戈尔认识人与宇宙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他世界观最基本最核心部分。奥义书的核心思想认为,万有同源,皆出于梵。它又认为,万有一如,皆归于梵。换言之,梵是宇宙的最高本质和最高实在。宇宙万物皆派生于梵,存在于梵,统一于梵。自然、社会和人都不过是这一宇宙精神的显现,是其存在的不同形式。在《缤纷集》中,他第一次提出“生命之神”观念。泰戈尔理解的梵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其发表于美国的著名讲演《什么是艺术》中说:“西方可能相信人的灵魂,然而它并不真正相信宇宙有一个灵魂。这是东方的信仰,而东方对人类的全部精神贡献都充满了这一理念。”他还说,“我们相信这一宇宙灵魂”。通俗地讲,按照诗人的解释,梵就是宇宙灵魂,就是宇宙精神,就是“无限”,就是God,也就是神。在他的诗歌中,梵不是抽象的形式,而是以有形的形式出现的。他在《吉檀迦利》中写道:“梵就是树木、种子和幼芽,梵就是花朵、果实和树荫,梵就是太阳、光明和被光明照亮的东西。梵无所不在,世界上的男女都是梵的形相。”在泰戈尔看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梵的显现,或者说,是梵的表现形式;梵潜居于万事万物之中。同时,泰戈尔对神的虔诚是和对生活、国家与人民的爱融合在一起的。

泰戈尔的宗教思想还受到吠陀和吠檀多哲学的影响。这从他在自己作品中的引文就可以看出。此外,孟加拉地区的印度教、伊斯兰教苏非派、大圣那纳克、诗圣迦比尔等,也都对他的宗教思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他在《人生论•自序》中说:“对于我来说,奥义书中的诗歌和佛陀的教诲,向来都是精神方面的东西,因而具有无限的生命力量……”泰戈尔对于佛陀慈悲为怀的教诲是衷心赞同的。此外,琐罗亚斯德教教义对于泰戈尔的宗教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人的宗教》一书中将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始人琐罗亚斯德称为伟大的先知,高度评价这位波斯哲人在人类宗教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他认为,“琐罗亚斯德导致的宗教改革,是伊朗历史上所有引人注目的史实中最重要的一件。几乎毋庸置疑,他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个明确赋予宗教以道德性质和方向的人,同时也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个弘扬一神教义,从而给善这一关乎‘完美’的理想提供了一个永恒的实在基础的人。所有原始类型的宗教,均试图使人们受到外在仪式诸多规则的约束。琐罗亚斯德是所有早期给人类指明了自由之路的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位。这里所谓的自由,是指道德选择的自由,不盲从没有意义的命令的自由,免于重复建立许多神殿从而使我们不能专心致志虔诚拜神的自由。”泰戈尔十分心仪琐罗亚斯德。他们的宗教理念是相通的。中国古代哲人老子也对泰戈尔的宗教思想有所影响。老子的思想在印度有很大影响,也引起了泰戈尔的共鸣。诗人在1924年访华讲演时就引证过老子的《道德经》。在《人的宗教》中,他称老子为中国的伟大哲人,在五处引用了《道德经》:1.“死而不亡者寿。”2.“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3.“不知常,妄作──凶。”4.“有德司契,无德司彻。”5.“益生曰祥。”老子的哲学思想与印度的哲学思想也有相通之处。例如,老子玄之又玄的“道”就与印度的“正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泰戈尔赞赏老子的“死而不亡者寿”,意在指出,人的精神生命长于物质生命,重于物质生命,因而也就更为重要,更有价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