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王国维家事》读后感锦集

《王国维家事》读后感锦集

《王国维家事》是一本由王东明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国维家事》读后感(一):走近

任何一个被推上神坛的人都或多或少都难免有些失真,想要真正了解他们,首先需要还原他们。王国维的学识不容置疑,但走近他的生活,无疑更有助于了解他的学识。

本书写的很平实,只是出彩的地方倒是有限,作为了解王国维的资料,还需要加上更多其它资料。

《王国维家事》读后感(二):王东明《王国维家事》:唯有颠沛最唏嘘

从小就喜欢看杂志上那些样板间的设计,无论是家居用品的选择、配色的基调还是风格的多样,都是我所喜欢的。经常会想,什么时候自己能有一间这样的房子啊。即使高贵的房价也没有让我们低头,我依旧奋斗在买房的路上。租房也不是不可以,但一想到自己不会久待,也不完全属于自己,就总是不想花太多心思装扮。

好像有点跑题了......回归正题,中国人自古便安土重迁,喜欢在一个地方稳定到老。即使是像我这样正在奋斗中的年轻人,心里想的也是先奋斗几年,然后择一城而终老。那些喜欢四处漂泊、这几年那几年的人,相信TA也一定会有个固定住处,毕竟孩子的教育和父母的羁绊经不起颠沛流离。

阅读《王国维家事》,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随着王国维长女王东明的娓娓道来而一一浮现。王国维共有两任妻子,育有六子二女,并且随着子女的成家,整个家族更为庞大。但就是因为战争形势、因为生计困扰,因为工作分配,他们不得不四处离散,甚至在同一个地方居住五年以上的都很少。整个大家族,时刻都在不完全的相聚和突如其来的离散。因为长子的去世和一家之主王国维的自杀,整个家庭在乱世中更显动荡,读之令人唏嘘不已。

很佩服那时人“说走就走”的勇气,仅凭口信或者一丝消息就卷起铺盖走四方。那时的人,想必真的是心怀天下吧,将整个中国都视为他们的土地。海宁、北京、上海、郑州、西安、成都、台湾、石家庄......如果你人生中最美好的几十年在与亲人四处离散中度过,你的心里会不会百孔千疮?

《王国维家事》读后感(三):王国维家事

大部分人认识王国维,最初都是因为《人间词话》,还有他的自沉昆明湖之谜。我对王国维的认识也是始于此,他的人生三境界说从读书时就背的烂熟,觉得他说的就好像定理一样周密熨妥。之后是陈寅恪的《海宁王静安先生墓志铭》中提到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王国维高大而模糊的形象逐渐树立起来。翻看先生的年谱,其涉及的范围从经学到校勘,古文字,音韵学这样的小学,再到甲骨文,敦煌经卷如此之广,只能让我喟然感叹。及至大学里学到王国维的诗词,看了王国维诗词丛稿,认识的又是另一面的王国维。从年轻时的作品开始,他的诗词中就充满着一种人间苦的沉郁之情,加之青年时接触到康德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后,更加的悲观。诗词中的王国维形象,就是这样一位寡言语的书生。

读王东明的《王国维家事》,从一位长女的角度来写王国维。她口中的先父,又是另一番的形象。作为家中的长女,父亲很喜欢东明,常常抱在膝头,这件事在书中几次提及,让人不免猜想一下当时的情态。还详细记叙了大哥的去世以及和亲家罗振玉的过节,王国维自沉前后经历。有关这两件事历来传的纷纷扬扬,然而读此书中的的记叙,隔着几十年的经历,缓缓道来,只是觉得哀婉沉痛,将人想要不礼貌的一探究竟的心全部打消了。课上有同学慷慨激昂的分析王国维之死的深层原因,认为是不忍看文化的消亡堕落等等种种,这是从文化和学者的角度,然而从家人的角度,只是十五岁那一年的巨变。

书的后面一大部分,都是王东明女士的身世自叙。王国维在生前曾告诫子女要“勤俭谨慎”,为了让子女能够自立,都鼓励他们进入海关,邮政等行业。这恐怕也是半身为学的痛定思痛,从外人看来固然可惜,在当时的乱世却也包含了父母的深思。

整本书看起来很快,权当做是从另一个角度了解王国维吧。

《王国维家事》读后感(四):题目还可以,内容差强人意!

我是读王国维评《红楼梦》才注意到这位大学者,进而想了解一下他的人生,为的是对照一下他的哲学思想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了解到他自沉于颐和园的昆明湖之后,更让我觉得理论容易而生活更艰。说实话,这本书不能解开我的迷惑,失望。对王国维的私写太少,基本上都是些其他研究人员出版物上已知的东西。 究其原因也许部分是因为作者六岁至十三岁期间没有和王国维生活在一起,读起来总觉得父女之间的描写不那么亲密,甚至不如作者回忆朱自清一段的描写那样生动甚至更有爱。 王国维之死因也没有比较清楚的交代,文中引王国维致罗振玉的书信里提到“即令不满于舅姑,当无不满于其所夫之理”。查了一下,“舅姑”即公婆。可见举行丧事期间的确发生过矛盾,导致罗振玉携女大归,并两度拒绝王国维的钱财,第三次才收下,王国维亦多次寄信恳请对方收下。信中称前大儿媳为“令嫒”,可见矛盾不小。而之前在作者文中可见罗振玉与王国维关系曾极为密切,是先师后友再结儿女亲家的关系。从此,两人三十年的友情,说是家庭琐事也好,说是政治走向也好,最终分道扬镳,不再有任何交流。并且作者竟没有提到罗振玉事后写给王国维的绝交信。在这份绝交信中,罗振玉以崇尚博爱的墨子来比喻自己,指出自己在三十年交往中一直无私援助王国维,从来没有怨言,而却把王国维比作主张“重己”的先秦哲学家杨朱,认为王国维很自私,知恩不报。这就把双方的矛盾从家庭琐事上升到王国维一直很引以为重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上,我觉得王国维之死有这方面的原因。而王国维死后,其妻欲自杀,并留遗书,作者见过遗书,她也没有片言只语提及王国维死因,作者后来只写道:“东明当时年幼,不敢过问大人们的事,其间隐情,实难了解”。偏又用不少篇幅为母亲正名,说母亲纯善,待儿媳们都非常不错,且关系融洽。

此评论后半段罗振玉给王国维绝交信是我百度得来,亦不知道真假。再说原书吧,倒不如直接写《王国维长女王东明百年追忆》 来的更妥。如想了解王国维子女后来的人生倒是可略知一二,主要还是王东明的人生传记。

《王国维家事》读后感(五):与王国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提到王国维,我能想到的只是他的《人间词话》,而其对于词的三种境界指界定,更是烂熟于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的著名学者,他学无专师,自辟户牖,生平治经史、古文字、兼及 文学批评,均有深诣创获,诗词文亦无不精工。只是其英年早逝,让人扼腕叹息。对于其自杀原因一直众说纷纭,今日终有其长女王东明先生在百岁高龄成《王国维家事》一书,让我们读者得以近距离地与国学大师“接触”。

王东明先生为王国维长女,其在《王国维家事》中以其长女的身份回忆了自己的家庭,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妹诸事。因为王国维自杀时,王东明还小,所以很多事情也不是特别清楚,只是她在书中数次提到希望人们能够将精力放在研究其父亲的著述上,而不要总是试图在其私人问题上做文章。我想,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国学大师家人的态度,文学界不应该学习影视界,做学问应该静得下心,坐的下来,而不应该把那些浮夸和八卦学个尽然,对好东西却弃之如敝屣。

王东明先生在《王国维家事》中多次说自己文笔无趣,怕会贻笑大方,其中有一次她是这样写的——“以我目前的表达能力来看,尚在摇摇学步时期,遣词用字,运用生涩,纵然思绪万端,无法表达十之一二,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诚不欺也。”而就我阅读的真实感受来说,东明先生实在是过谦,单就其《掌厨记》和《病房掠影》来看,就可以发现这位老太实在是一位幽默而睿智的老人。

王东明先生已经一百多岁,虽然也做过乳癌手术,但至今身体依然硬朗,她自己也讲说主要是因为自己心态好,虽然经历过这么多的波折与痛苦,她仍然可以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这在其《王国维家事》中就可以看个真切。无论以前有多艰难,王东明先生也只是娓娓道来,平静从容。或许这是经历过百年看透世态后的沉静,更有可能是其在家庭中的浸染所致。而我们要学的,大概也就是老人的这份从容与淡定,并借此一窥王国维先生的曾经。

要“拼爹”,谁能拼得过王东明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