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人法学》读后感锦集

《文人法学》读后感锦集

《文人法学》是一本由林来梵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3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人法学》读后感(一):文人法学与法治启蒙

《文人法学》一书,创造性的展现了“文人”与“法学”之间一种微妙的融合关系。为我们拓展了一个新的视野和空间,将法与理、承袭与交锋、愤怒与哑然、决战与妥协、重负与亢奋、困惑与释然寓于深入浅出、沉博朴实之文,又做到不以词害意,不以辞害志。客观周正的诠释了“文人法学”的深意。至于全书所致力的另一要义“法治启蒙”,则是教授对中国法治命运的关怀与追求。相信读者都能在文中找到至少一处,或触动心灵,或引发深思,所以大力推荐!

【转自当当网评论】

《文人法学》读后感(二):要把人作为人对待

忘记带笔记本了,刚好在微博上看到有人提到林来梵老师的《文人法学》,就找来大概花了五个小时看了看。跟专著论文相比,这种随笔散文最见个人风格和脾性,矫情一点来说就是有温度。言语间透露着一种知识分子文人的江湖气,甚为有趣。说来惭愧,这本书算是完成了对施密特和凯尔森的扫盲。林来梵老师作为规范宪法学的代表人物,在书里记与陈端洪老师的论辩,不经意间完成了扫盲。另外,作者的很多比喻也非常幽默,有关劝酒文化的描写真的是场景真实还原,非常有画面感——“正因为当今国人失去了真诚的本色,又得不到法治的庇护,所以才要付出自由的代价。”另外,虽是随笔,却也可以管窥林来梵老师的学术观点,让我这样已经念了六年法学院的学生,反思自己对基础的概念例如法治与人治、司法独立与舆论、宪法的根本规范等认识得还不够。之前一直对宪法不太感冒,许是因为看着就头大,相看两厌就更不想了解更别说感兴趣了。不过林老师的书读来,觉得宪法也甚是有趣。另外,先生在日本的导师,也是颇为传奇的一个人了。林老师书里的最后一句话:“如果只把宪法的精神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要把人作为人来对待。”虽平常,但很受触动。

《文人法学》读后感(三):好在还有文人:读林来梵教授随笔集《文人法学》有感

购得林来梵老师的第二本随笔集《文人法学》,挑灯一口气读完,觉得很有意蕴,这种意蕴表现在:第一,围绕规范法学的严肃学术思考点展开却语言灵动,每每在诙谐处让人不禁莞然,在灵感处让人击节。虽然是学术随笔集,却有很多学术的含量,可深读也可悦读,此为难得之一。第二,体系性的布局和结构,也颇显林老师的用心良苦。时下的法学界尤其是宪法学界,有着某种泛化的、政治化的流风,以十八大为节点,学界内外言必称宪法,但是对宪法、宪政却缺乏较为规范的认知、研讨和争鸣,有许多观点更是以讹传讹、言不及义,是故,一个宪法学者秉持着学术的严谨,用艺术气息浓厚的语言、娓娓道来,这必然对刻下的学术界乃至广大关心宪法的人、关心法律的人,关系中国问题的人有所助益。第三,低调且一贯的学术型公共知识分子情怀。学界目前充斥着某种浮躁且粗俗的风气,许多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专家在学术品格的独立性上未必能让人信服,尤其是很多学者为了所谓功利的目的,写了很多未经推敲的文字、传布不少未尽深入思考和论证的观点,这是危险的。真正的学者做学术、写文章,对待大千世界的各种问题和现象的态度,应该是以“慢学术”的姿态为之,而负责任的公共知识分子必须坚守某种独立学术的观点、品格和味道。从林老师的这本随笔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法学问题的独特思考和独立见解,也可以看到他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的独立的思考和有创见且值得反复思考的论述,比如,对待学者的学术目的问题;腐败的问题、劝酒的文化,诸如此类,很多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单看随笔集中文章的题目,都很吸引人,比如宪政的风水、秋菊女儿的困惑、法律与私奔、学术幼稚病的N种表现,诸如此类。我想,只有好好读这本书,才能体味到内中的曲折韵味。 (转载)

《文人法学》读后感(四):品《文人法学》

在中国,搞学问是较为尴尬的事情,很多皇皇正论因了众所周知的原因,未必能见诸于世。于是,学术随笔开始大行其道。考其缘起,大抵古时文人为之更甚。古人为文,多属于业余爱好,为官才是本行。所以,除了奏章、策论之类算是所谓的经民济世之学术正论外,余皆可归入广义的“学术随笔”之范畴,如诗词歌赋、散文小品、尺牍小说之类,概莫能外。由是观之,我中央帝国对待那后世流传千古的经典,却也抱着“玩玩”的态度。而目下的中国学术界,这种“玩玩”的现象可谓大行其道。当然,这也许是迫于在我们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度,学术可不是那么随便的,每每胸有想说而又无法直接说的,就借这“随笔”之轻快明丽的样子曲笔而出了。所以,且不可小看了“学术随笔”,它往往起到微言大义之功效。近世法学界,尤其是宪法学界,此类言说更是沛然而生,可以想见的缘由无非是法学研究对象的政治性导致了研究的敏感性,不仅学术成果敏感而难以发表,且学者本身也变成所谓敏感人物,设若言及某某系宪法学人,则每每有人即会投来异样与同情之眼神,让吾辈自觉,搞宪法学研究似乎有某种原罪一样。无可奈何之间,以学术随笔委婉涉笔论世,也算是“曲线救国”了。然而,近三五年的法学界,颇有些许低落,尤其是宪法学界,除了所谓的政治宪法学“逆风而行”掀起了些许并非“如其所料”的涟漪之外,几近死水一潭。但是,有学术担当的宪法学人并未彻底沉寂,往往借重于辛亥革命百年和八二宪法三十年的契机,尤其是对十八大所谓新领导的政治期许,也的确制造了一些动静。这些动静涉及到的学者如张千帆、韩大元、童之伟和季卫东诸君,林来梵教授也置身其中,终也在2013年的新春之际推出了近年雕琢而玩味的“覆瓿之作”

【转载自当当网评论】

《文人法学》读后感(五):作为元秩序的法治

在我国,宪法还未实现实现司法化甚至国人还未形成普遍的内心信仰的现状下,宪法学者并非一个幸福的职业,研究宪法似乎总是戴着镣铐跳舞,姿势再规范也划不出优美的舞步。林来梵老师就是研究宪法学的一名“舞者”,其人既具有浓厚的法治精神与认真的治学态度,又具有深沉的文人情怀与远大的学者理想。

法治是一种元秩序,对于宪法学来说尤其如此。《文人法学》这本书由林来梵老师的若干篇随笔组成,无论是对宪法及法律现象的分析与探讨,抑或是其所代表的规范宪法学与以陈端洪教授所代表的政治宪法学的激辩,还是充满私人性质的回忆与感想,都可以读出林老师作为一名宪法学者对宪政的憧憬、对法治的期待以及“深情款款”的个人情怀。

记得陈端洪老师在我们上宪法课时,很形象地为我们解释了宪法是干什么的——宪法就是给国家算命。但这毕竟是政治宪法学的立场,也是林来梵所主张的规范宪法学的“论敌”。于我而言,显然是更为认同规范宪法学说。全书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如果只把宪法的精神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要把人作为人来对待。”这不正契合了康德的观点,即把人作为目的本身应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所谓的“绝对命令”。宪法是人权的保证书,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让这份保证书具备执行力与强制力,实现宪法之治。

尽管只是随笔集,并无系统的理论探讨与学说阐释,但我还是从中获益匪浅,如要学会区分规范判断与价值判断;秉持权力性恶论,要对权力保持警惕;有感于韦伯的“世界的祛魅” 与尼采的“上帝死了”,要保持进步,远离盲从。

当然,本书还是有掉书袋的瑕疵,比如与文章风格不太合拍的古文、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误用等。此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无论在学术界内外都较为常见,就是试图用一句看似精辟、实则虚垮的话去垄断一件事情的定论,这总归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会误导他人,比如作者比较有名的一句论断“太穷了就不宜学法学,因为你容易偏激;太富了也不宜学法学,因为你可能缺少对人类苦难的理解”,其实就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在我看来,对于很多所谓的“名人名言”,不是因为有道理所以才显得精辟,而是因为精辟所以才显得有道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