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自然的艺术》读后感1000字

《大自然的艺术》读后感1000字

《大自然的艺术》是一本由[英]朱迪丝•马吉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自然的艺术》读后感(一):又是封面比内容好的一本书

书的主标题和内容几乎没有关系,副标题才是关键——世界博物学三百年。整本书讲述的是博物学家的故事,但是书太薄,每个人的故事都点到而止,没头没尾,让没有相关学识背景的我看得很是头疼。书里插图的质量非常好,但是插图和文字基本没关联……而且插图的排版非常混乱,处女座甚阅此书。

《大自然的艺术》读后感(二):图片很美

这本书讲的是博物馆人的发现史,每个时代标志性的探险家和科学家的发现之旅。更多讲的是政府与这些人的关系。总之:中心是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而看题目还以为是植物学家发现植物过程的小故事,是人与植物发生的故事。

这本书价值很高,但是对于单从书名去理解次数的内容,我感觉会失望,至少我挺失望的。

至于图片,确实是很难得很美的,也真正展示了大自然的艺术。

既然如此,为何不考虑出成以文字为辅的图册? 当然也许价格会更高~

《大自然的艺术》读后感(三):最不晕船的会画画的生物学家

一直觉得,涂涂抹抹的画作比照片来的生动而且富有创作性,特别是看到这书里那些活灵活现的动物啊植物啊,好像马上就要从书里跳出来跃然纸上,不得不感慨那时候的植物学家真是全才选手,不仅要坐船出海扛得住风浪颠簸,还要钻进密林忍受蚊虫叮咬,更要有深厚的绘画功底用颜料和笔触把对象勾勒出来,然而最关键的,还得是祈求老天爷赐予十足的运气,让他找得到那些奇珍花草和珍禽猛兽,不能远赴重洋坐船路上吐的一塌糊涂,到头来却扑了个空。如此看来,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轻松的工作。所以作为后辈读者的我们,还是抱着敬畏之心好好端详这百年前的人与自然共同完成的艺术创作吧!

《大自然的艺术》读后感(四):博物学——美开启人对世界的好奇心

在巴黎读书的时候,众多各具建筑风格特色的博物馆对于我这个建筑系学生而言充满了吸引力。再加之,巴黎的博物馆通常是免费对26岁以下的学生开放的。于是,每到周末便常常去逛博物馆。 一开始主要是被博物馆的建筑魅力所吸引,渐渐地在看展的过程中,对展览陈列的内容也变得感兴趣。位于5区塞纳河畔的巴黎植物园(Jardin des Plantes)是我最常去溜达的地方之一。在这个大花园中坐落着博物馆群,不仅有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还有植物温室、植物陈列馆、矿石地质博物馆等。不得不说儿时的记忆中博物馆都是一股尘埃味道又阴冷乏味的地方,而这里盛开的各色鲜花和精致的标本却让我如沐春风。

《大自然的艺术》读后感(五):万物有灵且美

1.植物王国——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

虽然自己万分愚笨,不能绘出精美的植物手绘图。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植物,喜欢手绘的植物画。

书中那些美丽的插图均被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着。众所周知,英国是植物的王国,园艺非常著名。前不久,观看《植物王国》,影片通过3D技术来展示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植物的生命,不由得惊异于英国自然科学的发达,植物种类的丰富多样。

看《大自然的艺术》发现,邱园,这个皇家植物园,很强大。它不仅会雇一些植物学家收集植物与种子,还会雇一些植物学画家创作画作。像弗朗兹•鲍尔(1758—1840)、沃尔特•胡德•菲奇(1817—1892)都是受雇于邱园的植物学画家。

2.博物学natural history

本书文字流畅,读完对博物学有了初步认识。

库克船长、邱园园长胡克、达尔文、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威廉•巴特拉姆、亚历山大•威尔逊、奥杜邦、洪堡、华莱士、古尔德、鲍尔兄弟、班克斯、里夫斯、埃雷特、雷杜德……这些人类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造就了17 ~ 20 世纪三百年间博物学的繁荣。

一直以来,脑海中只有“自然”这个词,没有博物。也是近年来才接触到跟博物学相关的一些知识。原来,“natural history”不是自然历史,而是指专有名词“博物学”。

犹记得小学时开设的自然课,由于是不用考试的科目,老师讲得随心所欲,会让大家收集各种树叶,天气好的时候让大家搬着凳子在教室外面对着一棵老树画画(通过阅读《笔记大自然》得知,原来这是在做自然笔记),做各种有趣的自然实验……

小时候,虽然生长的环境很自然,总是在跟大自然做着各种各样的亲密接触,但却很少受到有关的自然教育,更别提做个小小的博物学家了。哈哈~

初中以后陆续设了植物、动物的课程,好像还有生物,但什么都不记得了,只记得考前拿着老师划得重点背诵的情景。

其实,中国在明代时出现了一部伟大的博物学著作,就是著名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这本书最有价值之处恐怕要数书中所附的一千多幅药物形态图。这成为后人研究植物的宝库。但我们貌似没有形成自己的博物学知识体系。

3.中国缺乏博物学画家

书中在商业与帝国之中国篇中写道:“尽管技艺娴熟、能力非凡的画家比比皆是,但中国特色的画法在合乎科学的准确度方面一向不是强项,里夫斯就为这些画师提供植物学和动物学插图方面细节的规范培训,指导画师们工作。”

中国古代绘画在世界上所取的成就很高,但这些绘画,尤其是描绘有关自然的画,通常重在表现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不讲求科学性和准确性。画法多为写意,或兼工带写,带有文人画的特点。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善画墨竹。他笔下的竹,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虽然中国古代一些花鸟画表现动植物形象生动逼真,但远达不到进行学术研究的地步。

读到书的封底上,野生动物摄影师、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所长徐健发出的呼吁:“中国是全世界生物多样性名列前茅的国家,居北半球第一位!但中国的独特自然世界却是被研究、记录和描绘得最少的。愿这本描绘博物学的权威著作,可以呼唤出一批中国极端匮乏的、年轻有为的博物学画家。”我不禁也在心中喊道:“中国,加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