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博物馆行星》读后感精选

《博物馆行星》读后感精选

《博物馆行星》是一本由[日] 菅浩江著作,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博物馆行星》读后感(一):古怪的博物馆

略啰嗦,和小说绘里的那种文章差不多,没觉得咋科幻了,就是起承转合略带转折的系列文章,充斥一堆专业名词和实现原理。

第一篇讲可以通感的画,视觉效果会变成听觉效果

第二篇,寻找一个人偶的名字,名字很重要,更遑论一位流浪儿,以及以他为原型做出的人偶的名字

《博物馆行星》读后感(二):理性博物馆

独特的角度,用理性的思维去描述感性的美。科技蕴含美,对称的,非对称的,有序的,杂乱的,科技就是一种理性的美感。

完美的博物馆,海量馆藏,专业管理,人脑智能数据搜索。

喜欢书中的理念:科技发展并不会取代艺术,而是相铺相成。

作为一个博物馆控,如果有这样一个博物馆,虽然在太空,砸锅卖铁也要去看看。

《博物馆行星》读后感(三):科幻+侦探+漫画感

有一种理论,创造一个故事,就必然要有矛盾,矛盾越是激烈,就越能吸引读者。

在科幻小说几乎已经变成了科技发展反省小说的时代,能够出现这么一本小说,认为科技的发展是可以让人类社会变得更加温馨而不是更加恐怖,认为科技并不会取代艺术而是赞颂艺术,真是难能可贵。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里,没有出现什么大坏蛋,也没有出现什么尖锐的矛盾,而是引导着读者去思考"美"的含义,并不会流于肤浅,可见思考哲学,并不一定要以生死离别或者是星球爆炸作为背景。

三女神和阿波罗的设定有点漫画感过强,微妙的中二感,对于人物刻画方面薄弱,千人一面的都是温柔的好人,不过这还是一本瑕不掩瑜的好书。

《博物馆行星》读后感(四):一点记录

基本设定:

宇宙中最大的博物馆在一颗行星上。

学艺员大脑与数据库直接连接,进行检索。

通篇观点:放下理论和理性,用感性感受美。

章节:

天籁的知音——能让精神病患者听到天籁的遗世画作,分析了通感。

这孩子是谁?——寻找人偶名字的老夫妇,对物品应拥有感情。

夏衣之雪——最喜欢的一篇,描写美,极具日本气息。横笛演奏的家族,关于嫉妒、误会、牵挂与信任。

祈候天赐的手型——想跟随自然起舞,不想取悦观众的没落舞者,“不在乎”与“抗拒”的区别。

拥抱——作为试验品的初代学艺员,想追随被美包裹的感受。初次分析了技术版本升级对人的影响,有怀旧情绪,暗藏对被抛弃的担忧。

永恒的森林——俗套的爱情故事,误会与等待。麻烦的马修。

说谎的人鱼——最讨厌的一篇,讲人类给予美的力量。

闪亮的星星——数学与艺术,传达黄金率的未知生命。

情歌——雌雄结合的动力促成最美的钢琴曲,男主重新爱上妻子。

《博物馆行星》读后感(五):典型的日式小短篇

最近引进的一些日系科幻短篇集或多或少都有一点黄金时代的感觉,不知道是日系科幻共同的特征还是只是这样主题的书容易被编辑看中引进。

博物馆行星塑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场景,一个位于小行星带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大概可以满足博物馆迷的一切梦想:包括工艺、艺术和自然三大部门,拥有海量的馆藏,专业的管理团队,极高的自主性,甚至还有个可以通过脑机接口直接访问的超级计算机AI和数据库,从硬件的角度看来堪称完美。

然而就像大多数黄金时代的科幻一样,这些短篇的内容描述的就是理想国中的不理想。部门间的冲突、麻烦的委托人、奇怪的藏品,故事围绕着这些并不严重然而令人头疼的事件展开。像所有作为主角的小职员一样,男主总被上司强行指派各种麻烦的任务。就在解决事件的过程中,我们得以一瞥这个小行星博物馆日常生活的一角。此时包括博物馆和AI在内的技术细节都成为了背景,作者专注于讲人与人的故事。

总体来说如果是因为同一系列的《看海的人》而关注这本书的读者可能会失望。按照过时的软硬划分这本书相当软,不过还算是挺可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