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摩西五经》读后感摘抄

《摩西五经》读后感摘抄

《摩西五经》是一本由冯象 (译注)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9.00,页数:4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摩西五经》读后感(一):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刚出版就预订,等了一个星期,前天终于到了。

这样的书要做译注,难度很高。

冯象不仅重新翻译了经文,还做了注释,纠正了过去译文的错误,很是难得。

不过有个别页眉的编号有点问题,大概是自动生成的错误。

放在手头作为随时翻阅的参考书,我手头的《圣经》版本已经有多个了。

《摩西五经》读后感(二):无心插柳 - 非宗教徒的译经视角

作为一名穆斯林,通读“旧约”是欠了许久的功修。根据“古兰经”,“旧约”(Torah,译作讨拉特)和新约(Injil,译作引支勒),是传承于那个Greater Good、比Koran更久远的经书,是伊斯兰教义系统的一部分。当然,伊斯兰教认为后来流传的旧约与新约并非真实的完整描述,夹带了各种“私货”,被后世不断篡改。尽管如此,旧约与新约的骨干结构,仍是伊斯兰所承认的教义。 之所以一直没能通读旧约,是因为不喜欢从基督教会得到的那个版本。中文十分拗口,而且太浓的宗教意味,冲淡了旧约的朴素的叙事色彩。所以后来买到冯象的三联译本,他作为一名非基督徒,将旧约以其文学叙事为底色的翻译风格,十分符合我的喜好。 我不是翻译家,也没有看过诸多旧约版本,对其翻译水平无从置评。但就语言风格,我欣赏冯象以简朴、类似五四之前那种半白话半文言精炼的汉语进行的翻译尝试。

《摩西五经》读后感(三):评分放不下,就写书评了

如此罕见的书,光敢翻译就足以给五星。我很想给四星九,属于白壁微瑕的那种。很明显,作为一个翻译家,需要同时拥有学者和文人的精神。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学术著作,作者肯定对此下了大功夫,深有研究。几乎可以说是把几十年的心血变成几十块钱给我,让我有一些荣幸的感觉。但作为文学作品,就有一些缺陷。比如说明明前面还是流畅的散体语言,忽然间就夹段文言文,真的不流畅,很膈应。明明可以直译,却非要自己更改原意,并把原意当成注释写在后面。个人认为,这么做不但麻烦,还颇有些吃力不讨好。直接把原文写上去就好,只需要在晦涩处注释。就像作者说的,不要小看小孩子。而且,华夏和希伯来,风俗习惯等等本身就不同,正视这些不同也是非常有必要,非要汉化反而不美。当然,也有可能这些事都是因为我才疏学浅,能力不足。因为我确实只坚持到了出埃及记,没看完。然后我决定看一下附录,看是看完了,但我更觉得我是才疏学浅。总之以后再说吧!仔细想想,我买圣经也是因为海子。

摩西五经

9.1

冯象 译注 / 2013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摩西五经》读后感(四):作为历史的《摩西五经》

《创世纪》谈世界与人类起源以及以色列人的形成。《出埃及记》记述以色列人在埃及的受难、摩西和亚伦与法老的斗争。《利未记》论述犹太律历法典及其摩西教团的正式创立。《民数记》载摩西带领百姓走旷野道路及两次数点百姓。《申命记》讲以色列的子孙的前景、他们在约旦河的对岸会遭遇的困难和摩西向百姓提出最后训示。以上,作为《摩西五经》大概。

人说《摩西五经》为摩西所作,但据我阅读,认为并非如此。这五经应非一人之作,大概为摩西及其教团集体创作而成。摩西,实乃犹太教创始人,也许在摩西之前以色列人已有散碎不成体系的上帝信仰,但在摩西时代,是摩西把之规范化,使之做为一个有系统性的教派而正式生成。

刨除上帝及神话部分,五经可做以色列人历史。很大程度上我也是把之做史书来读的。

至于上帝,总给人以中二少年观感,大约类似当今一些玄幻小说里的少年主角,靠吸取以色列人的信仰之力修炼,两者关系如牧人与羊群,这在经书里早有暗示(笑一个)。不过,这也恰恰揭示了编写这神话的摩西教团在成立过程中的血腥。血腥,需要理论或权威的解释,中二少年上帝的被解释被二次创造,迎奉了这一点。当然,在另一个层面上,上帝的形象也来自自然伟力对人类冷酷与恩赐的形象描摹。

经书里的乱伦问题之多,以现今看来有时让人骇然。亚当夏娃之后,开头一段时间内人类的繁衍之路,必然伴随的乱伦问题,经中并无明确指出。只经中模糊谈到的该隐在被放逐时娶到的女人,从何而来,值得玩味。这是暗示。而此后,直至亚伯拉罕的出现,经书才明确点出,亚伯拉罕与其妻子是兄妹乱伦。此后,罗得与他两个女儿在山洞乱伦生子,写得更是“楚楚动人”。而犹大父子数人与儿媳的乱伦生子,尤见曲折精彩。这状况直至摩西正式创立犹太教,摩西登西奈山借上帝之名,立下律历法典,严禁亲属乱伦,才有所缓解。这显然说明,远古时期乱伦的普遍现状,而摩西,据经中记载,正是作为把以色列带入文明的引路人而存在的。自此以后,以色列正式跨入文明时代,而这跨入文明时代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摩西教团的创立。

摩西显然是一个伟大人物。尽管出埃及记开初摩西的形象有些暗弱,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他的手段和能力开始逐步显现。这点在与法老的斗争后期,摩西自亚伦手中夺过法杖,亲自施为,至他在西奈旷野亲自击杀三千制造并膜拜金牛犊偶像者,再至据载为“上帝”亲自击杀的不知其数的贪食肉食者,最后至和他的兄姊间权利的斗争,他的铁血手段尽显。文教与铁血的结合,权威一步步确立。

《摩西五经》作为一部历史密码的存在,自然有很多可待破解之处,这形成了我对阅读这部经典的兴趣所在。而作为《旧约》《新约》的一部分,也更使我增加了继续阅读下去的动力。

《摩西五经》读后感(五):对亚伯拉罕献子的解释

一直感觉旧约里经常出现homo特有的意义不明的场景,比如这种突然的强制:亚伯拉罕老来得子后的某天,God突然发布命令,让他把独生子以撒带到摩利亚,并在God指示的地方献为燔祭。这个要求是如此莫名其妙,甚至与God之前关于让亚伯拉罕后裔繁盛的应许相矛盾,也因此被质疑为可能有错误的记载。[1]由于行文的粗略性和有意的省略,要解释这件事就更加困难了。 经典解释 对于这一事件,基督教的经典解释是从文本细节入手,将亚伯拉罕上高地前对仆人说的“我和孩子会敬拜God,然后便回来”(创世纪 22:5)、在高地上对以撒说的“God自己会预备献燔祭的羔羊”(创世纪22:8)解释成亚伯拉罕对以撒必定复活的坚信。亚伯拉罕对仆人说自己会和以撒一起回来既不是欺骗,也不是犹豫:他确实要把以撒献祭,为此带了柴来;但他也会和以撒一起回来,因为他坚信“God能使他从死里复活“。[2]虔信的亚伯拉罕也由此成了”信仰之父“。 另一方面,基督教解经者也运用“预表”的解释方法将这件事和新约的内容联系起来,如亚历山大的克雷芒认为背着烧自己的柴的以撒正如背着木头十字架的Jesus一样,以撒的被献祭预表着Jesus在十字架上的牺牲。通过“预表”的解释,这件事也对信徒具有了深刻的教诲意义:亚伯拉罕在这里献祭以撒正如同圣父牺牲圣子一样,但亚伯拉罕是把注定有死的以撒献给上帝,以撒后来也没有被杀死,圣父则是为人类舍了不死的圣子,让他去赴死。通过这里对亚伯拉罕献子的记载,信徒就能够理解到圣父在圣子牺牲时承担的痛苦要远超亚伯拉罕,进而体会到God对人类的慈爱。 “事奉巴力”的命令? 经典解释似乎是有一定说服力的,毕竟这段内容并没有记载亚伯拉罕的心理活动,他的确有可能凭着坚信完成这一行动。但回过头来读文本,还是会感到这一献子命令的违和之处:让信徒献祭小孩不像是God会发出的命令,倒像是巴力神可能发出的命令。巴力是迦南人崇拜的神祇,其献祭仪式中经常用孩童进行活祭,在旧约中,“事奉巴力”常常是背离God的代名词。从旧约的内容中能看出来,反对崇拜异教神和偶像应该是写作者的重要目的之一,在这里记载God发出了一条像是异教的巴力神会发出的命令,难道不会让人心生疑惑:亚伯拉罕在听到命令时就不会怀疑这是巴力或者是其他异教神的声音吗?就算真是God的命令,那么同样是献祭孩童的行为,凭什么对于God就可以坚信,对于巴力却要拒斥?如果用敬拜巴力的方式去表达对God的敬拜,这究竟要被理解成敬拜巴力还是敬拜God? 事实上,不应该低估早期希伯来人和多神崇拜之间的暧昧关系。在希伯来人的传统中,天体中的月亮、牲畜中的牛都曾被崇拜。直到摩西时代,一神崇拜的犹太教才正式形成,但有了律法之后,希伯来人还是不止一次地背离God而崇拜其他的神。既然律法形成之后都是如此,那么在古早的亚伯拉罕时代,希伯来人对多神崇拜、偶像崇拜的接受度恐怕只会更高,不会更低。《创世纪》的作者几乎没有怎么提到关于族长时代希伯来人异教崇拜的内容,但通过《出埃及记》中金牛犊事件(在这一事件中,由于摩西迟迟不下西奈山,希伯来人很轻易地就要求亚伦为他们铸造金牛犊进行崇拜)的轻易发生,我们也可以推测这种偶像崇拜必定是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基础的,那么在亚伯拉罕献子事件中这条类似”事奉巴力”的命令的突然出现和被执行或许就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了。

参考:

[1]康德认为这种超自然启示违背了“切勿冒不义的风险做任何事”的道德基本原理,旧约中的记载“有可能在这里出现了某种失误”。[德]康德著,李秋零译:《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94页。

[2]《希伯来书》和奥利金等古代教父都持这种解释。[美]马克·谢雷登编,石敏敏译:《古代经注:卷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47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