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读后感锦集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读后感锦集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是一本由余华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1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读后感(一):音乐的叙述-以勃拉姆斯为线索

卡尔萨斯音乐节

普拉德小镇广场

1939年,巴勃罗卡萨尔斯为抗议佛朗哥政府,离开了西班牙,来到了法国的普拉德小镇居住,这位“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又是最高尚的人道主义者”开始了他隐居的生活。卡萨尔斯选择了紧邻西班牙国境的普拉德小镇,使他离开了西班牙以后,仍然可以眺望西班牙。巴勃罗・卡萨尔斯的存在,使普拉德小镇成为了召唤,召唤着游荡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在每一年的某一天,这些素未谋面或者阔别已久的音乐家就会来到安静的普拉德,来到卡萨尔斯音乐节。于是普拉德小镇的广场成为了人类音乐的广场,这些不同肤色、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音乐家坐到了一起,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下,人们听到了巴赫和亨德尔的声音,听到了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声音,听到了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声音,听到了巴托克和梅西安的声音……只要他们乐意,他们可以演奏音乐里所有形式的叙述,可是他们谁也无法演奏音乐史上的纷争。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读后感(二):逃避与面对

得先说明,此标题与书的内容毫无关系,可谓是有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虚假之意。此书由三个中短篇故事所构成:《我胆小如鼠》,《夏季台风》,《四月三日事件》 《我胆小如鼠》,以“我”的视角,一个老实人的身份,看待身边人,这个社会环境是如何对待老实人的 我对这篇感触极为深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实”从一个褒义的词,开始演变成为一个中性词,甚至可谓是是一个贬义词。说一个人“老实”,其实就是说他是愚蠢的,怯弱的。此书也是将“老实”与“怯弱”相挂钩,任何一个人,甚至是动物都可欺负老实人,就连老实人说:“我要杀人了”,大家也只是当作一个笑话看待,甚至去推波助澜。出现这种事情的原因,不过是在于大家对老实人的一种刻板印象。最后,老实人的父亲(也是老实人)用其死来证明老实人说有血性的,但是老实人最后是否会劈下去呢?不知道。这种社会风气已经演变成老实就是怯弱,不要命就是勇敢想,老实人不受重视,兢兢业业不受嘉奖,不要脸则受重视,偷懒不怕犯罪则受奖赏,这是时代的悲哀。 《夏季台风》,该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一个有关地震的谣言对小镇生活中的影响,书中用了许多的景物描写,似乎想要用景物来象征什么,没看懂作者的暗示,但却从文章中,察觉到了一种谣言的可怕性,和人们对生活的无常的害怕 《四月三日事件》,该篇以第三人称(“他”)的视角来叙述,“他”生活的周遭人都在监视他,清楚的了解“他”的一举一动,“他”为了摆脱监视,在四月三日之前逃离了小镇。 此篇类似于《楚门的世界》,个人感悟:小镇就像我的生活的舒适圈,而逃离小镇,就是在逃离自己的舒适圈,走上一条谁都不知道方向的道路,希望自己能有“逃离”的勇气! 离开了生活的舒适区,去向了一个“无”的地方,这一种勇气,我有吗?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读后感(三):余华影响了我对音乐的理解

余华在散文集《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中的第一篇同名散文中解释到自己并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而且乐理知识也不多。然而,这并没有阻碍他成为一位古典音乐爱好者。而且,身为作家——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家——的他不但分享了聆听古典音乐作品对他写作的影响,也在他的散文中通过文字的表达方式生动地解释了各个作曲家的生活和他们音乐中的微妙之处。同样喜欢古典音乐的我,在读完这几篇散文后不但体会了音乐和文学作品在表达和叙述上的相似之处,而且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些作曲家生活和理念对他们作曲方式的影响,而且也提高了我对音乐的认识和欣赏。

作为一位作家,余华对音乐的欣赏和热爱也必定和对文学的理解有密切的关系。余华的音乐散文中对音乐的鉴赏和分析让我更好的体会了许多不同的音乐作品,而且他对音乐和文学作品之间进行的比较也增加了我对它们的理解。比如,我过去虽然能够感受《列宁格勒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反复变奏的震撼人心之处,但是并不知道这段音乐是如何反映如此深刻的感受。我对音乐的理解似乎解释不了那种感觉,但当余华在《高潮》中将《列宁格勒交响曲》与霍桑的小说《红字》进行“文学”对比时我却感觉自己更能够了解作曲家用的手法了。余华使我把交响曲当作小说来品读:肖斯塔科维奇对那单一的曲调所进行的反复无穷的变奏,就如故事中“对同一个情绪主题的不断变奏”一样。而那种震撼的危机感就是随着每一个变奏从渺茫的开端渐强到激烈的高潮。而处于高潮之后的那个“轻”的音乐段落所起到的作用、所创造的感受也变得更清楚了。这并不只是我原先想像的对比作用,描绘的也不一定是悲伤和空虚,而是形成了一种“仿佛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之际,一道纤丝的阳光瓦解灾难的”空旷的感觉,沉重的高潮之后突然出现的“尖锐的抒情段落”也就形成了一个“高潮之上的高潮”。

余华也描写了各个作曲家的生平经历、艺术理念、思想感情在作品中是如何呈现的。通过他散文中生动的文字和和鲜明的审美分析,我更能够体会柏辽兹、勃拉姆斯、肖斯塔科维奇、柴可夫斯基、马勒、斯特劳斯、拉科曼尼诺夫等著名作曲家的作曲风格是如何形成的。比如,在散文《否定》中,作者通过对柏辽兹的生活和《回忆录》中表达的理念进行了分析和讲解。当作者分析了柏辽兹对格鲁克歌剧的热爱和对莫扎特歌剧“冷淡”的评价时,我发现自己对柏辽兹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和理念有了更好的理解。柏辽兹认为莫扎特在一首歌剧中没有很好地处理“乐曲和歌词关系”,因此便不大欣赏他的歌剧作品。莫扎特却认为歌词只能够为音乐提供点缀,而柏辽兹和他所欣赏的格鲁克都认为歌剧中的音乐应该为歌词服务。虽然我并不对歌剧并不是特别喜欢,但是余华的这篇散文还是让我领会到我在聆听柏辽兹的《梦幻交响曲》时所注意到但又无法描述的特点:那怕是在没有歌词的交响曲中,柏辽兹的音乐创作仍然带有浓厚的诗意和抒情,配乐和音色也都如歌剧一般。而且,正如余华所说,这也是一首典型的“表达故事的音乐”。所以,《否定》使我了解了柏辽兹诗人般的创作方式,以及他对抒情和讲故事的重视。同时,我想余华也有着同样的对诗意和“讲故事”的追求。

余华对作曲家和他们作品的讲解也消除了我的一些成见,让我更多地注意到我过去在一些作品中所忽略的微妙的细节。在《爱乐》杂志采访记录《重读柴可夫斯基》中,余华对音乐品读的讲解的确使我“重读”了自己对柴可夫斯基的认识和欣赏音乐的方式。余华提到很多人都认为柴可夫斯基写的是“轻音乐”——似乎缺少肖斯塔科维奇、布鲁克纳、马勒的浓厚感情,也没有巴赫般的复杂性——而他自己以前也是那样想的。但是他后来发现柴可夫斯基的悲剧性是非常含蓄地反映在相对优雅的音乐中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和谐或激烈的段落中,而不是像其他作曲家一样直接呈现一个明显不和谐的曲子。余华认为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呈现的民族精神其实是十分深刻、浓厚的,甚至胜于鲍罗丁等“民族主义”作曲家的作品,但这不是直接呈现在旋律或结构中,而与他的个人感觉一样被隐蔽在音乐中。虽然我对柴可夫斯基的态度并不“冷淡”,但余华的讲解还是彻底改变了我对他的音乐的认识。在过去,我虽了解他一生的悲剧性、欣赏他的作品,但并没有注意到他是如何巧妙地将自己的个人感受呈现在作品中,而是被优雅的表面所迷惑。柴可夫斯基在作品中体现的个人悲剧,就如朱自清、郁达夫等散文家在美好的景色描写中所流露出的忧虑和伤感一般。我以前对莫扎特、海顿等古典时期作曲家也存在成见,但这种负面印象在我聆听了他们更多的曲子后很快就转变成欣赏了。反之,我对柴可夫斯基的成见并不是评价而只是一个风格上的误解,而似乎由于这个原因我只是在读完余华的讲解后才发现自己对音乐中的细节还是不够注重。也许是因为余华对文学作品中的抒情等表达手法有深刻的理解,所以他才更能够体会和表达音乐中的隐藏的感情。

不管是欣赏音乐、散文还是绘画,我们都不能忘记各个艺术之间密切的联系。余华虽然缺乏对音乐本身的系统性理解,但是他对写作的深刻理解却使他更能够体会音乐的意境,并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分享给读者。音乐影响了余华的写作,而他的写作也影响了我对音乐的理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