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源赖朝经典读后感有感

源赖朝经典读后感有感

《源赖朝》是一本由(日)吉川英治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源赖朝》读后感(一):与其说是源赖朝的自传不如说是源家两兄弟关系的小说

虽是源赖朝的自传,但实际上是一本关于源赖朝与源义经兄弟间关系的小说。

小说充分展现了吉川英治中擅长景物及人物心理、场面描写的特点,历史事件的叙述收放自如,通过源义经的悲剧再次阐释了人性的复杂,引人深思。

《源赖朝》读后感(二):如何侧面描写一个人

书中描述源赖朝本人的篇幅还没有写平清盛和源义经的多,而且对源赖朝的描写也多不清晰,完全不明白写的是什么。反倒是一些配角的人格描写相当的立体,难道不该把书名改成源氏兄弟吗?

对于历史的描写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这点还能接受。但是关于很多战役的描述应该还可更具体更精彩的吧?全书感觉源赖朝都没打过仗,不,没打过胜仗,就因为打了一次败仗,在镰仓集合,什么也不干就成了将军?这侧面描写,太意识流,完全不能理解啊!

相反,非常多的写了义经,但是,关于他的很多战役为什么会赢写的不明确,镰仓战神会赢是一定的,但是至少该描写多一点他的武略吧,只写他的勇武是不够的,谋略的运用也很必要的!

好吧,也许这就是侧面描写一个人的方式~~

《源赖朝》读后感(三):历史的悲情,令人默然无语,令人唏嘘不已。

对于源赖朝本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这里只讲谈谈源义经。 先跑个题。 遥想三国时期的263年,有一名曹魏将军站在山顶遥望着蜀汉大地,此乃一代名将邓艾。 当时,姜维与钟会代表蜀汉和曹魏的两股势力正在剑阁僵持不下,蜀汉一国谁都没想到会被邓艾抄了后路。 于是,站在山顶的邓艾一马当先,他用毛毡裹住自己,翻滚着下山,三国志云: 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于是,才有了蜀汉后主刘禅开城降魏。 扯远了。谈及此事是因为,源义经也有极其相似的经历。在一之谷之战中,源义经仅带领几十骑从敌人背后的山顶直冲而下,犹如天神下凡。从此,源平势力开始向源家倾斜。 而在本书中没有提及的坛之浦决战中,源义经更是几乎以一己之力彻底摧毁了平家,为源家的一统天下和开创镰仓幕府制造了先决条件。 虽然战绩斐然,源义经却并不是一个鲁莽的武夫。相反,他是当时日本屈指可数的战术大师。例如坛之浦决战中,他下令狙杀平家的水手及舵手从而逆转战况;以及一之谷之战中,通过山顶奇袭击溃对手,此种战术素养和大局观在当时的日本无人能出其右。 然而,源义经不懂政治,于是最终成就了源赖朝。因为源赖朝知道,征夷大将军只能有一个。因为源赖朝知道,他自己不能相信任何人,即使是自己的兄弟。 所以,源义经在完成他的历史使命后,只能像流星一般的迅速陨落,成为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英雄。 悲情岂止源义经? 战国时代的秦国,名将白起战功累累,仅长平一战就斩杀赵兵四十余万人,诸国皆惊。 然而他为人耿直,与秦相范雎不合,终被其害。白起遭放逐后又被赐死,秦国阵容中最亮的一颗将星就此陨落。史记有云: 武安君(即白起)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历史的悲情,令人默然无语,令人唏嘘不已。

《源赖朝》读后感(四):简评及摘录

从维基上看,《源赖朝》不算吉川英治的代表作。印象里这是我第一次看他的小说吧,个人认为要在不足40万字的篇幅里简明扼要的铺陈平安时代末期动荡的政治背景,平氏与源氏两家族的恩怨情仇,在众多线索交织,英雄人物轮番登场的舞台上展现这位日本幕府制度创立者,镰仓幕府政权建立者的个性和经历,吉川编导得也算紧凑。书分两卷,前有浴火卷讲述源氏落难和蛰伏,后飞天卷主要描写六年的源平合战。大概是源赖朝对其同父异母的弟弟,同为时代英雄人物,且民间人气十足的源义经的通缉追杀对镰仓幕府源氏三代无后,北条氏掌权者格局影响甚远,作者选择将“同根相克”作为结章吧。

摘录几段有意思的:

1、赖朝自己也时时刻刻警觉到,自己的生命已不能平安无事地藏在草丛里,危机来了。同时又感谢这份危险迫使自己抱定了成败在此一举的勇气和决断,而这些在安逸无事的生活中是很难激发出来的。

2、所谓危险,生命内部潜藏的远比生命外部的事态来得更危险。

3、之所以会认为不合理,是因为他们完全无法接受,只要事情超出他们的基本概念,他们就会拒绝肯定它。这种习性缘于他们自认为是最优秀的阶级,拥有最值得夸耀的知识。

4、木曾大人马上要取代平家进入京都,加入木曾大人没有办法建立好的证券,镰仓大人又会过来取而代之——然后镰仓大人又不知什么时候被其他势力取代,这种不断的交替是没有办法的事,接下来的非评价之世,仍然是照此方向进行。你们对好人就称赞他好,对不好的政权就老实地批评,和这里的土地一起生存即可。因为不管发生什么事,起了什么变革,京都的土地是永不会变的。【吉次】

5、到底相见是幸,抑或不见是幸?

6、要改革恶世为善世,必先使源氏再兴。在建立新世界的同时,一定会和旧势力及既得利益者作战,打破现状的先知先觉,他是站在时代最前端的人。这种先知是天赐使者,打破后再创造,毁坏后再重建,绝不会瞻前顾后。。。但这样的先知乃聪明者所不为。因为如此一来,必遭旧势力及既得利益者的憎恶和嫉妒,英雄的末路通常是相当悲惨的。但是唯有这种肯牺牲小我的人,才能建设大我。

《源赖朝》读后感(五):本不会拔刀的赖朝

虽然本书的主人公是赖朝,但我更想先说说他那个声名远播的弟弟义经。——显然比起赖朝,人们更喜欢他那个弟弟义经。义经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常盘御前忍辱负重,让他得以流放鞍马逃过一死;少年时夜遇天狗,习得兵法武艺;青年巧遇吉次,辗转奥州;待到领兵上阵,更是奇功无数。一谷的奇袭,屋岛的强攻,件件都是他义经的功劳。乃至最后不慎卷入了皇宫内乱功高震主被赖朝消灭,义经的命运也是凄美的。

拜他所赐,他身边的人也都升了天。先是武藏坊弁庆,劝进帐立往生,古来的人臣里,怕是少有这般人物;再是静御前,说他跳舞能感天动地,六月飞雪;然后是那须与一佐藤太郎之辈,也都成了万里挑一的勇士。义经上洛哪里是西征,分明是西游。

但惟独赖朝却因为义经招致了恶评。赖朝成了心胸狭窄、不辨是非之人,只会捧着娘家北条不放,三代后断送了源氏的前程。但赖朝却并不只是刘备那般应时而起的土豪,而是能开辟新天地的英雄。

源赖朝开创了日本的幕府政治,从此日本成为一个军事封建国家,跟中国开始渐行渐远——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可以没有须佐,可以没有天皇,但唯独是不能没有源赖朝的。即使是德川家康,也对这位开创新纪元的武士崇拜有加。

司马辽太郎说过:“源赖朝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但是没有人缘;源义经是个无聊的人物,但却大受欢迎。”又及:“像丰臣秀吉胡作非为,可是大家都喜欢他。而德川家康建立了江户体制,虽然他的功过见仁见智,但总之完成了政治家最重要的任务。可是日本人却对他敬而远之。”与其说日本人喜欢女性特质,不如说是那种奇情任侠更引人注目吧。

所以在擅写奇情任侠的吉川英治手里,源赖朝表现得很糟糕。

就先从书的结尾——兄弟反目说起。赖朝义经的反目在这里被处理成因为赖朝多疑和梶原景时的诬赖,兄弟相煎何太急。但事实上,赖朝处理掉义经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义经的功高震主——如果说义经真的深入人心,他的集团战术应该传于后世。但他并没有成为源家第二个八幡太郎,这从蒙古袭来时北条军被区区几百奴隶军打的体无完肤就可以看出来。真正问题在于,义经不明不白地卷入了天皇和法皇的宫院之争。另外,义经还跟奥州藤原家过于亲密,而藤原家则是赖朝早就想要处理掉的烫山芋。

那么赖朝应该是什么人——这在司马辽太郎的《源义经》里反而写的恰到好处。司马擅写政治。他认为,政治是一条尸横遍野的不归路,必须要由男人这种不知世间炎凉人情冷暖的理性动物走下去。但在那个时代,要成就万民的幸福,非政治不可。那么世上的英雄就只有一种,就是能舍弃自己所有立于万人之上的人。这一点吉川英治倒是写到了——他说世人觉得万事都在按平清盛的意愿进行,只有他自己发现没有一件事按自己的想法来。

赖朝正是这样的男人。源氏的号召力远远没有吉川英治所写的这么大——十几人变七十五人,七十五人变三百人,三百人变两万人,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源氏的武名和赖朝革新的意志——这太弱智了。司马写赖朝在伊豆二十年如一日,念诵着法华经。那他怎么勾搭上了望族北条氏的千金,起事时又能迅速壮大力量?但司马没有写这些——只有一个不动声色的赖朝,虔诚的皈依我佛,但又突然判出佛门拿起屠刀。正是这二十年似乎无变的生活,才显出赖朝这个男人的阴险和冷静。

吉川英治恰好搞错了这一点。尽管赖朝也会有七情六欲,但他却是一个可以拿刀,而绝对不会拔刀的人。赖朝是源氏一门第一个政治家。源氏一门向来是以武名和人情来笼络人心,而他则是靠土地和黄金。打天下的手足是御家人,给予世袭的土地和财富。四百年后德川家康效仿发明了谱代制,保住了德川家三百年的太平。

吉川的赖朝更像是个剑客。放浪任侠,快意恩仇。而到了军机大事,这个赖朝又摇身一变成了皇帝,赏罚并重,恩威并施。世上不少有文武双全的将才,但登到万人之上的,却是一个都没有。赖朝也不例外。

相比之下,司马的赖朝就更像一个政治家。司马总是会在作品中写一些不动声色心有城府的人,比如主人公是源义经,却绕不过念经的赖朝;说了丰臣家族六个臣子,却处处弥漫着秀吉的气息;写新选组一干剑士,却四伏土方危险的杀机。司马对赖朝不置可否,因为赖朝最终是胜者,可以交由后人评论,他本人早已是生前身后了无挂念。而对义经,虽然有赞许,但更多的是批判:怪他没有政治敏感,缺乏立场,卷入一场又一场缺少筹码的政治斗争。而在这本小说里,吉川英治就正好相反:他几乎只看到赖朝的多疑,却忽略了义经确实已经不灭不可的事实。司马的《德川家康》虽然把整个关原的历史都砍了,但从之前的铺设中,家康几十年如一的性格来看,东军在关原的胜利也是必然的吧。

所以这个赖朝虽然决议出世,抛了经文拾了刀,但始终不是个彻头彻尾的武士。跟坂东的热血男儿不同,这把刀他虽说拾起来,却是断然不会拔出来的。现在他拔刀出鞘,虽说英气逼人,但总是少了那份万人之上的坚实。吉川英治的小说很精彩,但他写错人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