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黑衣女人读后感精选

黑衣女人读后感精选

《黑衣女人》是一本由(英)苏珊·希尔 / Susan Hill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衣女人》读后感(一):封面还敢再吓人点不

这是第一本看完之后忍不住吐糟的书,正如某位仁兄评论的那样,这本书唯一恐怖的就是封面,老实说刚拆开真的被封面吓到了,赶紧扯下来扔掉,算是这次阅读体验里仅有一次的惊悚……书的质量还好,翻译得也不错,问题是内容啊内容,根本一点都不恐怖好不好!俗套的故事,故弄玄虚的氛围,搞不懂主角究竟在害怕什么,大概是东西方的思维差异吧,老外的恐怖点有够低……还有就是篇幅太短,顶多算是长一点的中篇,为了弥补字数太少的问题特意把字体和行距弄得挺大,读着不费眼就是了,文字是如同宣传的那样挺优美的,但也没到惊艳的地步,中规中距,此类小说推荐安妮·赖斯的《夜访吸血鬼》,那才是真正华丽唯美的文字!闲来无事的下午看这个打发时间还是可以的,至于吓人么……我只能说我真的很努力的想捧场了。

《黑衣女人》读后感(二):意境美

小时候看过丹尼尔雷德克里夫演的电影。似乎并没有多大触动,后来偶然在学校图书馆发现了这本书,从那以后久久不能忘怀。重温电影,果然看懂了。

文化这种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化就是女人,女人就是文化。

小说里形销骨立的德拉布洛太太事实上更加接近于老版本电影里所塑造的形象,更加接近人,又有一点舞台剧的喜感。

《黑衣女人》读后感(三):英国式聊斋

《黑衣女人》是英国小说家苏珊•希尔四十多岁时出版的一部鬼故事,故事讲述维多利亚时代上流社会一位二十多岁的小姐未婚先孕,诞下一名男童,为了这位小姐的名誉,只能将男童送人。小孩长到六岁的时候,饱受分离、失亲折磨的亲娘决心带他出走,却目睹亲儿和保姆一同被淹死在沼泽中。十二年后,亲娘化为厉鬼,但凡有人看见她,必有小孩惨死。

故事很像我们的《聊斋》。鬼这种东西,孔子说要“敬而远之”,不说其闲话(这里小心翼翼地用“其”,因为实在为难到底该用他、她还是它,男人?女人?动物?统统不敢得罪)。日本人在冬至这天撒豆子,中国人在清明祭祀,英国人则以圣诞前夜最为安宁,《黑衣女人》首章引用《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一景的诗句:“传说在圣诞前夜,雄鸡夜不停鸣,众鬼神均勿敢出游,因此夜晚清明,天无邪星,精灵不闹,女巫乏咒。此诚光华圣洁之辰也。”

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哈姆雷特》第一幕,鬼登场。先王显灵,要伸冤,王子复仇至死。莎士比亚描述鬼的样子,是很模糊的,借他人的讲述,使王子觉得那很像是他的父亲。苏珊•希尔描述鬼的样子,却很清晰,受害者真的见到了其他人都“看不见”的女鬼:“她脸上是有表情的。”“言语似乎难以描述这种表情,我只能说它包含着绝望和恶意。”“她调动自己所有的力量来憎恨那个拿走她东西的人,对那人施以恶意。”“她苍白的脸因为这种不可抑制的激情而发红,深陷的眼珠亮得吓人。”……诸如此类活灵活现的描述。

对于那些敢于正面描述鬼长什么样子的作家,我总是佩服。那是需要勇气、智慧和想象力的。好莱坞电影《夜访吸血鬼》的原著作者曾经以自己死去女儿的形象创造了儿童吸血鬼,因为她失去爱女,悲痛欲绝,于是想象她的女儿不曾真的死去,而是换了一个生命,且永远不会死去,永远保持小女孩的样貌,不长大,不老去,不离开。以此寄托她的哀思。

一旦拥有真挚悲痛的底色,鬼故事就焕发出另一种光采,一种属于人间的、活生生的、血肉丰满、令人忍不住喉头哽咽眼眶发酸、甚至能够抚慰心灵的、亲切的光彩。

雷以迪

新民晚报 2013.5.12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