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圣女贞德》读后感1000字

《圣女贞德》读后感1000字

《圣女贞德》是一本由(英)萧伯纳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女贞德》读后感(一):萧伯纳“怪老头”

192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萧伯纳表示:“干嘛要在一个老头子的脖子上系上一只金铃铛?”随后,他又表示:“我想我之所以获奖是由于今年我没有写出半个字。”

他说, 我见过的人越多,就越喜欢狗。家境贫寒,到处打工,还信仰过共产主义。

迅哥儿喜欢萧伯纳,是因为“他往往撕掉绅士们的假面”。想来两人风格,确实投契。

《圣女贞德》读后感(二):奥尔良的少女

“她认为是下命令的时候了,猛地拿出一把明晃晃的长剑。‘想维护上帝及他的使者就与我一同向奥尔良进军。’” ——这是她的开始。 奥尔良的少女从此挥动旗帜,带领祖国的士兵走向胜利。 是,没错,她一直都在赢。但是——法兰西的人民,她拯救的人们——说她是妖女。“圣女贞德”不再是曾经带他们打败英军的圣女,而是罪恶的魔女,戏弄上帝之人。虽然她从来坚信上帝。 “她说想要一个十字架,一个兵递给她两根长杆。” “她的心脏怎么也烧不化,不货我已经把这些都投到河里去了。” ——这是她的结果。

圣女贞德死了,奥尔良的少女死了,处死她的人良心里产生了愧疚。她不该死的,她是圣女。但是——法兰西为了屈辱的和平,不得不处死她——处死自大狂妄的功臣。她必须死去,因为在那时,她就是异端。 少女贞德,至死都执拗地坚持自己是上帝的使者。她有机会虚与委蛇的活下来,但是少女说,“不”。她从未背叛自己的上帝,上帝没有救她活下去。倔强的女孩,疯狂的使者,自大的信徒。 她的冤情,用了400年来澄清。 人们祈求她的原谅,也祈求她不要复活。奥尔良的少女,勇敢无双的上帝使者,还是死在政治家的肮脏手腕——也是无可奈何。

《圣女贞德》读后感(三):《圣女贞德》评论-16分

新星出版社的这个系列叫做“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效果很不错,经济实惠,装帧精致,去掉外层的封皮,里面是深红色的封面,内页纸质较厚,稍有粗粝感,读书当中的触感很重要,非常喜欢。因为是诺贝尔系列的缘由,出版的细节把持得当,值得收集。

因为工作需要,我需要恶补一下关于百年战争和贞德的知识,所以才买来它。

萧伯纳是192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书中收录了他的两个经典戏剧《圣女贞德》和《华伦夫人的职业》。

对于二十世纪早期的文学经典来说,现如今吸收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萧伯纳是世界著名的以幽默和讽刺为手法的语言大师,然而由于时代和环境的不同,我没有感受到幽默,一点也没有,讽刺可能有一点,但也不是感受十分充足。而且依然也存留着阅读外国著作的老问题,就是一旦涉及到宗教的环节,读起来就比较迷糊了,书中各自人物的追求和想法,我只能做到大概了解,而无法完全的理解。

关于圣女贞德的故事,大概知晓了,这也是读这本书的最大目的,出自英国作家之手来歌颂法国的民族英雄,本身就是对百年战争最好的一种诠释。贞德从奥尔良之围显露头角,接连取胜,帮助查理七世在兰斯大教堂加冕,之后在明知实力不济的情况下,依然勇敢与对方短兵相接,于贡比涅被勃艮第党人擒获,勃艮第党人将其卖给英国人,囚禁半年,最终于1431年以火刑处死,贞德年仅19岁。书中写到:贞德的死是一种政治需要。这句话高度的概括了五百多年前,在那次百年战争中真实境况。在今时今日也完全可以同理可证,既然是“政治需要”,那么,便无需更加复杂的理由了。

华伦夫人的故事,萧伯纳创作了5年,于1894年首演。阅读的带动性很强,催促你一直去寻找最终的答案。文字的数量并不大,但故事讲述的极其清晰。在描摹当时社会面貌的同时,对于亲情,对于教育制度,都有作者主观性的阐释。他列举出来的事例和观点,在今天也是值得受用和思考的。

这套系列书籍不错,还会继续关注。

《圣女贞德》读后感(四):法国著名民族英雄圣女贞德(Jeanne d'Arc)传奇

圣女贞德(Jeanne d Arc,1412-1431),被称为“奥尔良的少女”,法国的民族英雄、军事家,天主教会的圣女。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时她带领法***队对抗英军的入侵,为法国胜利做出贡献。最终北俘,被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 贞德在1425年她十六岁时的一日,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米迦勒,听到“声音”,而得到“神的启示”,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格兰人占领的法国,并带领王储至兰斯进行加冕典礼。“她持续领导着军队进行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胜利,扭转了整场战争的局面。”

贞德17岁时便成为了闻名法国的女英雄,在3年后的20岁遭处死。20年后英国人被彻底逐出法国时,贞德年老的母亲说服教宗重新审判贞德的案子,最终于1456年为她平反。之后并于1920年由教皇封圣。 贞德有着卓越的才智。贞德审判纪录中最著名的一段质问是:“你是否觉得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而贞德回答:“如果没有的话,希望上帝能赐与我;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给予我。”这个问题是一个陷阱。当时教会的教条是没有人可以肯定他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如果她做出肯定答覆,那她就证明了自己是异端邪说。而如果她的答复是否定的,那她就承认了自己是有罪的。“那些质问她的人全都目瞪口呆”,并且只得暂停了那天的审问。这一段质问后来非常知名,在现代成为了许多领域的题材。后来证实很大一部分的手抄纪录都被篡改了,许多神职人员,包括审问官都是被强迫参加的。

圣女贞德在接下来四百年成为了半传说的角色。贞德来自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而且只是个不识字的17岁农村女孩,但却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了传奇人物。有人描述了她对后代的影响力:“在她死后5个世纪的人们,对她做了一切纪念:(她是)狂热的信徒、宗教神秘***者、天真纯洁,却又可悲地成为一枚被当权者摆弄的棋子,同时又是现代民族***的创始者和象征,被崇拜的女英雄和圣女。她即使面临酷刑的威胁和火刑的***时,仍然坚持著她所听到的来自上帝的声音。无论那个声音是真是假,她的事迹让所有听到她故事的人都会震撼不已。” 贞德的形象一直有着非一般的魅力,有非常多的作家和作曲家歌颂她,包括莎士比亚、柴科夫斯基等等都创作了有关她的作品,大量以她为题材的电影、戏剧和音乐也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圣女贞德》读后感(五):《圣女贞德》法国版的“花木兰”

近日来,称得上是书痴的我着迷在了一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的汪洋之中。因为爱书,所以我很喜欢翻阅那些纸张版的书籍作品;因为爱书,所以我更着迷于将那些绝对经典的名著收藏。不为别的,就为了自己可以随时随地地在空闲之余可以翻翻,看看这些曾经的书作精品。虽然在这个早已经崇尚速食文化的社会,读那些个网络或者电子版的作品远远没有书本的作品给人那样深刻的感触。闻着那些沁入心扉的文字纸香;想着那些文字背后的深层寓意,颇是一段人生的美妙享受过程。

在这么多的系列作品中,我今天刚刚读完了出自于英国萧伯纳撰写的《圣女贞德》。对于这部由举世闻名的幽默大师,戏剧界的革新家,被誉为“20世纪的莫里哀”萧伯纳之手的著名作品《圣女贞德》,带领着我寻访和认识了一位法国版的“花木兰”。身为一名女子,却敢于在国家遭遇为难之时勇于挺身而出。传奇的故事,不凡的勇气,感人的事迹,圣人的传奇人物,著名的女英雄----圣女贞德的形象在透过文字的表层,深入人心地带领着我们踏上了思想上的历史之旅。尽管我们未曾经历过当年战事的凶险和国家政权的阴暗,但是一个生动饱满形象的贞德在此处为我们尽情地叙述着曾经的人生经历。在这部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中,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到很多以往作品不曾有的特色。在书作之中,萧伯纳以每个人物的对话展开着类似于文字形式的故事展现。书写一个人,却是通过与她所接触,交往,发生关联的人物对话来直接或者间接地表现一个富有棱角的圣女形象。在萧伯纳的文笔勾勒下,我们书外的读者直击着曾经的悲剧。曾经的光辉,曾经的荣耀,曾经的努力,曾经的拼搏,曾经的隐忍。这才是一个富含人物个性的生动展现。虽然文字是死的,虽然人物早已经不存在,但是于此时此刻,我们却能够不知不觉地走入故事的深处,走入人物的内心。看识相百态,想人间悲剧,法国版的“花木兰”形象是如此栩栩如生。

著名的作家萧伯纳以手写人物,以心感社会,透过他对法国历史上这位著名女英雄的展现,带领着我们共同深入感知着曾经的历史和社会。而书外的读者很是可以在这部作品中感受由这位伟大作家的作品精髓,那种剧本形式的内容故事讲述,那种生活化的人物描绘。法国版的“花木兰”跃入你我眼帘的同时,读者其实更是在分享着来自于萧伯纳作家的精彩文字展现。原来书作可以有如此的表现形式;原来大家的作品是这样的富含深意;原来好的作品可以在嬉笑怒骂间尽显世态炎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