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要塞读后感100字

要塞读后感100字

《要塞》是一本由(法)圣埃克苏佩里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要塞》读后感(一):人生即哲学

当我阅读时,不是在看书,而是看到了苏佩里的一生。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一个人对自己和世界的思考。

你不是这个婴儿,这个小学生,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一个行将就木的临死之人。

你只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完善的人。

因为你就像一棵树,不能从部分去看,那样得到的是树枝。你不断的向着天空伸展自己,你是一棵永远向着天空伸展的树。

圣埃克.苏佩里关于人生的思考是深刻而哲学的,同时不乏文学性的生动和形象。

类似的这种比喻和隐喻在书中比比皆是,遗珠待拾。

《要塞》读后感(二):小王子未说完的话

《小王子》法文版在纽约出版后两周,圣埃克苏佩里带了一部书搭上美国战船,前往北非参加抵抗运动。在阿尔及尔,执行最后一次任务前不久,他将须臾不离的一个猪皮包托付给加瓦勒上尉保管,里面放的是985页的录音打字稿,书名已经取好了——《要塞》。《要塞》全书共219章,从1936年开始写起,断断续续写了近十年,主要部分在美国完成,到了北非等待战斗的间歇时期集中精力审阅润饰。遗稿中只有开头与结尾几章基本完成,其余有的是没头没尾的片段。本书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是随感录、沉思集似的作品,其中有故事,有自白,有议论。作者借托沙漠中一位柏柏尔酋长,对王子的教育,从中表达了对文明、人生、社会、制度、价值的议论,全书可谓代表了圣埃克苏佩里在战乱中的精神状态。《要塞》一书是作者未完结的作品,就像人生,像宇宙,看不到底,可以看做《小王子》的升华篇,继续着“小王子未说完的话”。

在十字架上,耶稣成为了救世主;在菩提树下,释迦摩尼成为了佛祖;在天空和沙漠之间,在黑夜和要塞的起落之中,他创造了《小王子》,他成为了“小王子”。他是,圣埃克苏佩里,一个飞行员,一个作家,一个战士,一个哲人。在逆风飞扬的人生中,他寻找真理、书写寻找。在这部《要塞》中,他试图在凌乱中建立秩序,又试图在秩序中成长自由。他在大地上行走,又在天空中思考,这些经历纯净的思想,穿透时间的尘埃,依然能赢得现代人的共鸣,从中更能看到圣埃克苏佩里从一个作家,走向一个哲人的历程。

《要塞》读后感(三):小王子的沉思录

1944年7月31日,圣埃克苏佩里像他笔下的“小王子”一样,在空中消失,留下的只有几件旧衣服和一只箱子,箱子里面装了900多页的打印稿——这就是《要塞》的原型。严格意义上讲,《要塞》并不能算一部完成了的著作,后来出版的《要塞》是他人根据遗稿,加上作者的录音带、笔记、补充稿整理而成的。

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随感录、沉思集式的作品。沙漠中有一个柏柏尔部落,已经去世的老酋长曾经给予王子很多英明的教诲。本书便是借王子之口,叙说了圣埃克苏佩里对人生、文明、制度、国家等领域的思考。诚如标题所示,沙漠和要塞是书中的两个主要意象。沙漠无边荒凉,游牧民族在沙漠中建筑要塞,在要塞的围墙之内展开了自己的生活。在宇宙的沙漠中,我们人类不正是这样一个游牧部落?为了生活,我们必须建筑要塞。而要塞的生活之外,就是无止境的沙漠。人正是通过像要塞那样不断地限制自己,才能寻找生活的意义。

《要塞》自1948年出版以来,引起了众多的讨论。褒者认为此书可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纪德的《人间粮食》并列为三部重要的哲学小说;贬者(如萨特)称“谈到抽象与基本的事,这家伙在胡说八道。”

本书的译者为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马振骋。相比于其它圣埃克苏佩里的译本,马老的译文更富有文学性,例如,同一句话,曹丹红的译本中为“积多少劳累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啊!”,而马老翻译为“积劳成疾”,言简意赅又意蕴深长,使中国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著。另外,马老在法国文学翻译领域享有很高的声望,获首届“傅雷翻译奖”。

不管是精心杰作,还是临终梦呓,《要塞》代表了圣埃克苏佩里在战乱中的精神状态,书中有些章节读来有史诗般的气魄、《圣经》时代的遗风,被周国平誉为“圣埃克苏佩里版的《圣经》”。

《要塞》读后感(四):脉石之书

第一次阅读《要塞》是出于怎样的机缘?

那大概是学校出门拐弯一溜旧书店中的一家,在成堆的成功学秘籍和三分钟食谱中,竟然藏着这样一本缓慢又凝滞的书,乍见简直让人有种跌入平行时空的感觉。全场书籍八块一本,二十五块一斤,可惜《要塞》只孤零零一本,最后还是归了朋友。

好吧,当时谁能预见到这本书竟然会重版呢?可惜,如今世纪文睿出的这版“成为小王子之路”系列(其中甚至包括了让我们相约学起法语的《人的大地》《南方邮航》),而当时一起趴在地上,侧耳细听盒子里小羊呼吸声音的朋友却早已远在异乡。

带着《要塞》走四方的朋友好几年后还觉得愧疚,在里昂的小王子雕像前拍下张张失焦的照片,连同祷告山上失魂落魄的玫瑰花香一齐打包寄给我,留言写的却是“今天早晨,我修剪了我的玫瑰树”——这事儿做得简直和《要塞》中描述的那个老园丁一样拙劣。

不过也确实如此,如果《小王子》留下的是一段关于时空的感伤记忆,《夜航》带给读者的是穿梭于风流云变中的苦心和热望,那么近似于语章体的《要塞》里,能分辨出的可能只是零碎一地的断章残篇。按照圣埃克苏佩里的写作习惯,完美的成稿“在于无物可减”,而他这部写作时间跨越了十年却依然处在素材累积阶段的遗稿显然是略有些粗糙的,从全文来看,行文的风格不甚统一,各段落之间的关系疏零散漫,甚而许多观点的提出也显得没头没脑,这些无可回避的硬伤都难免让读者觉得遗憾。

海棠无香,鲥鱼多刺,杰作总在未完成时戛然而止。然而,也许正如罗伯特·康特斯所评论的,《要塞》“是圣埃克苏佩里最差的作品,其中也有他最佳的篇章。”与其将其作为完整的,已成体系作品来苛求,毋宁将其看做是一本随感集,一如马可·奥勒留之《沉思录》,萧沆之《解体概要》。尽管尚未经过严密的打磨,仅就这些时时闪现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如井水、如铃铛、如星星的笑声一般的句子本身,就已如窥见过神迹般,会在每一个风吹麦浪的时刻,透露作者未及细述的风景。这些思想和文字的碎片,被圣艾克苏佩里自称为“脉石”,通过它们,读者可以遥想起圣埃克苏佩里漂泊的十年里的生活点滴,更可以与其它各本著作成为互文相互观照,事实上,无论是关于玫瑰,关于沙漠,关于泉水的歌声,在《要塞》中都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有趣解读。

当然,不管怎样,对于每一个仍在等待小王子归来的读者而言,阅读任何关于圣埃克苏佩里只言片语都是不需要理由的。早在最开始的第一秒,他们就已心甘情愿地成为了被小王子驯服的狐狸,在每一个下午四点,翘首盼望。在每一个日出日落之间,听风过麦浪的声音,回忆起了他们一起做梦的童年。

《要塞》读后感(五):要塞,我要把你建造在人的心坎里

这是作者的一部遗稿,且还是一部未完成的遗稿。

如果不是因为飞行意外,作者的原计划是先花十年来写它,再花十年来修改它,可惜这样的计划照现在看来完全是奢望。

黄沙漫漫埋忠骨,蓝天渺渺葬英魂。

于是充满遗憾的,这部作者最看重的作品,就以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姿态登场了。

而我看到的这个版本,是译者借鉴其他各语种版本,更凭其主观选择,剔除了其中重复,冗长部分,摘译出其的四分之一篇幅,意在窥一斑而知全豹,对原著的面貌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很幸运,我与大多数读者一样,对作者的认知是源于他的《小王子》。倘若不是如此,想必我一定不可能读完这部四分之一的《要塞》。

正如在《小王子》中叙述的一般,在本书中,作者依旧使用了“我”,这个第一个人称、但“我”已不再是当初的那位飞行员,而是一位沙漠部落中的王子。全书依旧全篇使用了寓意象征的手法,那么书名《要塞》的寓意究竟是什么呢?这是我初读此书时第一个想要解开的谜。

在书中,有两段比较明显的叙述:

“要塞,我要把你建造在人的心坎里。

要塞啊,我的家园,我要救你免于陷入沙的阴谋,我要在你的四周布满岗哨,对着野蛮人吹响号角

要塞像时间海洋中浮沉的船只

要塞!我建造你就像建造船只,我把你钉上钉子,配置缆绳,然后放入时间海洋中乘风破浪。”

这个作者希望建造在人心的要塞,这个将要在日后人生的时间海洋里同舟共济的要塞,究竟象征什么?

刹那间,我觉得追寻这个答案变的毫无意义了。

好比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你希望成为被溺爱的玫瑰,而我只想做等待驯养的狐狸。

有什么好计较的呢?

为什么非要如此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去追究一个原本就不存在可似乎又无处不在的象征?

它可以是一种不能攻破和颠覆的精神信仰,可以是一腔不容置疑和背叛的爱国之心,更可以是生存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正如书中的一个段落的标题所言:时间不是消耗我们 是完成我们

“回忆好似潮水涨落,带走了随后又带回了所有积蓄的形象,所有往事的贝壳,所有曾经听到过的声音的海螺,它们把心里的海藻冲上岸来,重新漂洗一番,千情万意再一次涌动。但是昼夜平分时,最后一次退潮,心空了,潮水与积蓄又回归了上帝。”

在时光的长河中,我们和作者一样,通过一片又一片属于自己的记忆碎片,拼凑起属于自己心间的那垒要塞。它不偏不倚,应该就在你我心的地图上,坚守它,捍卫它,在迷茫时以它寻得方向,在受到冲击和颓丧时,更受庇护于它,通过它获得永恒慰藉和力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