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世界之战》读后感精选

《世界之战》读后感精选

《世界之战》是一本由(英)伦纳德·蒙洛迪诺 / (美)迪帕克·乔普拉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12-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之战》读后感(一):感性VS理性

读科普太费时间。这次趁着长假,在巴厘岛ayana足不出户待了好几天才看完了这本《世界之战》。 毋庸置疑,这场战斗的赢家是leonard,一旦进入真刀真枪的环节,基本上leonard就在满场追着Deepak跑,而后者只能避重就轻扯一些信仰、奋斗、爱和自由意志等可心词汇的大帽子来应付,至少我读下来是这么个感觉。 这也不奇怪,虽然Deepak也属于辩才无碍的主,但是要想把一件虚实说圆满,还是挺难的。反之leonard只需要老老实实的把科学目前能干的和不能干的都给码清楚,就已经差不离了。 摘几句我觉得比较明显的双方观点,供以后批评用: L(leonard) 局限性: 科学不能诠释人生的意义,目前也无法解释意识。科学也永远解释不了宇宙为什么有其自然法则。 我们的数学思维受到可怜的记忆和注意广度的限制,也受制于人类对可视化的特殊依赖。 神话: 神话的魅力不在于它们提供了客观真理,而在于把“我们为何以及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的问题解决的另人欣慰;不幸的是,人类好像天生满足于明确而有证据不足的解释。 意识: 科学最后要攻克的要塞。然而并没有理由认为意识将无法解释,也没有必要急着下结论,相信意识是什么非物质的解释。 D(Deepak) 灵性: 宗教最大的失败之一就是声称自己是通往神的唯一途径; 信仰是唯一需要的东西; 意识: 如果没有钢琴,你就无法演奏,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是钢琴自己演奏了这首歌,这是毫无意义的。 设想把脑细胞分解到原子,然后分解到最微小的层次,但没有人能指着某个具体的物理过程,说“啊哈,这就是思维开始的地方” 生命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会受到我们所做的好的或坏觉得的影响。 虽说全书下来基本都是对立观点,但是也一些除客气话之外的共同点,虽然不多:-)。例如双方都认可对大脑-思维体系的决定可以改变大脑活动本身,但也存在不同解读,D觉着是由于意识存在大脑以外而L则认为靠大脑自己就能做到。 最后,leonard唯一没有正面回应的问题就是哥德尔。

《世界之战》读后感(二):文化的进化

《世界之战》是科学与灵性学在宇宙、生命、大脑、思维、神等方面的论战。

我觉得笼统的分为科学和灵性学有一点模糊,下面是重新分类,伦纳德代表自然科学,迪帕克代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把物质世界作为研究对象。人文科学,把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沉淀的精神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社会科学,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

他们有很多分歧,但是对于进化这一点都是持赞同态度的(在《科技想要什么》里说“进化的目的就是进化本身”)。进化包括生存和发展。在进化方面人比其他生物占了很大的优势,因为人不仅仅依靠缓慢的生物进化,更重要的人依靠快速的文化进化(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我个人觉得《世界之战》的主题就变成了,到底是自然科学在文化进化中占主要地位,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占主要地位,意义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我个人觉得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者更像是整体衍生(在《失控》里称之为涌现)的关系(物质世界作为一个容器整体衍生出了个体精神,人类社会又作为一个容器衍生出了社会精神),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共同推动着文化进化。

前段时间看《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时从政治参与的角度比较了家长制和民主制(民主制能提供和平协商各方的利益诉求的机制,避免了因为被统治方利益诉求被长期压制导致的暴力推翻现有统治,从而使长期和平成为可能,避免了“王朝轮回”这种无谓的消耗),现在从进化的角度来谈谈家长制和民主制:

1.家长制限制(如果不是压制)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进而制约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而制约了文化的进化。

2.家长制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大家长统治一些小家长,这些小家长又统治了全部的子民,民主制社会里所有公民通过法律规则有序地共同参与国家管理,显得前者相对后者在结构上更为简单。而复杂系统比简单系统更有生命力(整体衍生能力)。

在1840年的时候,民主制与家长制第一次正面交锋,家长制就败下阵来,为什么中国那时候没有灭亡,因为当时的世界文化已经进化到了殖民主义,它只需要被殖民方供养殖民方,而不必再像帝国主义那样消灭对方(当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世界各国作为一个容器整体衍生出了世界精神)。但是不管是帝国主义还是殖民主义都是世界版的家长制,肯定会进化成世界版的民主制,那就是世界各国通过法律规则有序地共同参与世界的管理,向着进化的方向进化。

《世界之战》读后感(三):我们既需要探寻世界,也需要安顿内心

《世界之战》是我很少涉及的科普类读物,可能因为本身是学文的,对于自然科学知之甚少。真正打动我的是封面上的简介“比《时间简史》更有温度的科普读物”,不过读完之后觉得有点言过其实。

书中主要涉及的是科学与灵性的论战,伦纳德和迪帕克二者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二人的论战更有一种华山论剑的感觉。二人剑指对方软肋,毫不留情面,也许这就是做学问的态度,专注于一种思想,并且为之战斗。在这场论战当中,我更倾向于伦纳德的观点。这是也许由很多原因导致的,我生在中国,从小受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很难想象出一个有灵性的世界是怎样的。可能迪帕克的思想在西方更为受用,西方人普遍有自己的信仰,而中国人大部分并没有信宗教,所以更难理解那个难以触摸的世界。二者交锋的关键在于科学和灵性谁更能推进世界的发展,迪帕克更多的时候是抨击科学所带来的副作用,而并没有深刻阐释灵性所真正起到的作用,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伦纳德是针对迪帕克的观点进行一一辩驳,最后也是伦纳德的说法更让人信服。

诚然,科学和灵性是两个相对立的领域,尽管我赞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很多问题科学也能够解答,这是否就意味着迪帕克的观点不值一提呢?答案是否定的。也许在我看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对于二者有了一个倾向。我形成的十多年的教育习惯让我能够做出这种选择,而迪帕克的观点也给我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就像我认同物种起源,进化论,宇宙大爆炸等理论,我也认同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东西科学是难以解决的。就像神灵,虽然灵性学不能将它证实,而科学也不能将它证伪。它的存在就为世人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多了一个思考的角度。我身边也有一些信宗教的人,曾经我很不能理解,我觉得人应该是相信科学的。但是后来渐渐明白了,科学来自于对外界的好奇,信仰来自于对自身的好奇。这二者本质上是同源的,只不过涉及的是不同领域而已。科学和灵性也都存在两面性。就像科学可以探寻宇宙,也可能引发核污染。灵性可以安顿内心,也有可能引发圣战。也许真的只有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利于世界的发展。科学可以探寻外面的一切,但是很难探寻我们的内心,也许我们心中真的有一个博大的世界,可以用灵性学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科学和灵性的斗争,没有输赢。我们既需要探寻世界,也需要安顿内心。

2013.9.26

《世界之战》读后感(四):世界上不只是有这2种观点 奇妙的宇宙 哦 也许是更广袤的东西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严谨的科学家与虔诚的灵性学家,对于宇宙/大脑/思维/创世/神灵等的起源、生死、活动做了各自领域争锋相对的辩论。

从小受到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整本书看下来,按照这20年+的学习,我能想明白Mlodinow所描述的科学家眼中的宇宙的起源以及大脑控制人体所发出的命令。而Chopra说,世间万物都是有思维的某个更高层次的物体依据他的见解而创造的,而同时,这些物体也是有思维,有想法的。

整本书中的这2个理论不是1个零和辩论,因为根本没有正确答案,甚至每个读到他们观点的人也许都有不同的见解。

作为一个非无神论者,我深信,由于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在我们周围有许多肉眼无法观测到的物体存在,甚至灵魂。细胞我们裸眼看不到,天气再好,我们也不可能一抬头就看清月球上有几座环形山。但是我们发明了显微镜和望远镜,那么谁能肯定地说,我们不会再发明一些其他的什么。。。镜呢?

但同时,我绝对承认同时也运用目前人类所掌握的科学,比如宇宙的诞生是大爆炸,比如达尔文《物种起源》中关于生物的进化史。但对于他坚称的,万物的产生都是随即事件,宇宙也许本来不会爆炸的,偏偏他通过科学家们研究出来的这种形式炸了;三叶虫本来能好好地在海底呆着的;DNA基因分子就是这么自然地形成的。。。

科学家们其实也是有着他们的“宗教”:坚信世间万物存在必是合理,必定会有证据去证明。他们坚信人类自己所看到的,摸到的,生活中可以被验证的事物。

我一直觉得,我们的双眼能看到前/左/右3个方向,不转过身,哪怕扭着脖子,你都无法看到你的后背,那么,就像整个空间,我们能看到3维都极其不易,难道它不能是4维甚至N维的么?而在大于三的那“层”中,生活着更加高级,更智能的活体,比如我们所称之为“灵魂”。他们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给予指引。

也许宇宙的确是由于大爆炸而诞生的,也有可能宇宙之上还有个更高级的层指引着他,创造了他。至少,我不能否认,也许宇宙出现之后,的确像Chopra所说的,它是带有思想的,它创造了恒星,然后又添了些不会发光的行星,看着它们太寂寞,就创造了生命,也许三叶虫/水母/鱼/龟/恐龙/鸟/猿都是它一个一个创造出来的,然后发现了这些生物神志上的缺陷,无法满足自身长久稳定的生存,或者宇宙觉得这些生物太低级了,不够有趣,于是它一件一件的升级加工,最终有了人类,然后又创造了更为高级的灵魂(或者是一种转换)。我们的生活中,会控制着小狗小猫的习惯,定点遛它们方便,规定只能吃宠物粮食,避免涉入过高的盐分,还会给他们买玩具。那么换个角度,猫狗又是谁给你的玩具呢?爸妈?你自己?那为什么呢?你怎么会有想要猫狗的想法?为什么不是蜥蜴?不是老鼠?你脑子凭什么这么想?老师告诉你的猫狗可以养,老鼠带细菌,有依据么?谁能肯定地说,给老鼠定期消毒洗澡吃灭虫药,它依旧不可以称为宠物。我们坚信的科学理念,有多少是日常生活中强加给我们的?

我们的大脑可以控制躯体,但为什么就不可能是思维放任大脑这么干的呢?而思维也许并不是我们自己的,可能是某个“层”中的他的。因为人类的高能,可以自我补给,创造条件,所以那个他也许觉得看人类出生/成长/奋斗/年老/死亡,这个过程也挺好玩的,就好像小时候父母看孩子们玩过家家。

作为人类这个物种,能力是有限的,科学能证明的也许只是凤毛麟角,皮毛上的汗毛,想想,为什么科学能够证明这些,也许,能有更大胆的猜测(因为人类永远没有这个能力去证明这些猜测)。

科学和灵性学,2者绝不是铁定的对或者错,也许多年后,被进一步升级进化后,我们就能正真看清人类的世界,但那个时候的自身,又是需要更高一层才能清晰的。

《世界之战》读后感(五):如果说伯努利方程造不出来飞机,那么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也造不出来原子弹

迪帕克在论战中有这样的观点:有了伯努利方程,并不会自动产生飞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除了依靠伯努利方程的帮助之外,一定还有其他什么东西在指引着他们。这种东西即这“灵性学家”正在“研究”的“灵性”。

假设迪帕克是对的,按他的逻辑,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了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并不会自动产生原子弹。曼哈顿计划除了依靠质能方程的帮助之外,一定还有其他什么东西在指引着他们。

但书中迪帕克却不同意这个结论。他说,看吧,我们现在把这个世界交给了科学家,这个世界有变成了什么样?没有“灵性”的指引,科学就会疯狂地掠夺自然资源,并且制造出了原子弹之类的足以毁灭全人类的武器。

与伯努利方程造不出飞机相似的例子迪帕克举了一次又一次,比如你无法指望单纯的随机过程能够在137亿年的时间里制造出一部钟表。所以钟表一定是具有意识的宇宙有目的地设计出来的,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但我们也一样可以说,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无时无地不在发生,任由它们随机地改变,过再长的时间,他们也不会变成原子弹。所以原子弹也是有意识的宇宙设计出来的,它的目的是屠杀有罪的和无辜的人类。但迪帕克肯定不会同意这一点。

于是,迪帕克的观点可以总结如下:科学带给人类的好处都是受到了“灵性”的指引,而人类制造的灾难,呵呵,请科学去背锅吧。

但事实是,在那个科学还停留在西方炼金、东方炼丹的年月里,人类的灾难也从未停止过。制造一场又一场连绵不绝的战争与饥荒的不是科学,而是宗教、政治或者正在指引着人类的“灵性”。

看到不少人在评论中把迪帕克称为“XX学家”、“大师”,但在我看来他就是个神棍,比那些在大街上劝你有个信仰的基督教徒高明不到哪里去。虽然他在本书的一开头就急着跟宗教划清界限,但他只不过是试图开创一个全新的宗教而已。

伦纳德代表的科学的一方总是老老实实地说“这个现象尚无确切科学解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没有准确结论”“量子力学无法教你打台球”……而迪帕克却咬牙切齿地下结论“一切的根本就是意识”“宇宙是有目的的”“科学必被灵性学干翻”,这跟宣扬上帝万能神棍有毛区别?

迪帕克在这本书的结尾部分写了这么一段:

「或许连最杰出的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爵士在试图解释这种分歧时,也备感困惑。他曾说过,“虽然2 500年来,尤其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我们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但我并不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通往现实的正确道路’,我们还需要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见解。”

就我而言,这些见解已经不陌生。根本现实就是纯粹意识,它无所不包。这就是真相,但想要接受这些见解,科学就不能再幻想意识之外还有什么物质世界,并且死死坚守。」

而关于科学与灵性的论战结果,他认为是这样的:

「墨守成规的科学即将摇摇欲坠,意识即将取而代之登上舞台。不要期望倒下的物理学家们尸横遍野。其实结果不是灵性学战胜了科学,而是灵性学使科学得以延伸。」

迪帕克好像意识不到他自己有多么狂妄、自负,却总是在控诉科学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教训宗教。但事实是,科学从未像政治口号一样宣称“科学就是纯粹意识,它无所不包。这就是真相。”科学吊打宗教,每一鞭子都是硬邦邦的逻辑链条,如果灵性学也能用相同的方式吊打科学,我想科学的信徒没人会不服。但迪帕克在整本书中都没有做到,这也是这本书我只给了3星的原因。我觉得我的高中生物老师和初中化学老师都能跟迪帕克聊十块钱的,还用得着找个科学家来跟他辩论吗?如果“灵性学大师”就是这种水平,那么恐怕所谓的“灵性学”只不过是一种全新的宗教而已。

当然,迪帕克和迪帕克的信徒们会说,灵性学与科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科学依靠逻辑和实验,但灵性学依靠个人精神层面的体验。比如,他们会告诉你可以通过绝食、静坐、冥想等方式进行所谓的“灵修”,以获得那些体验。但我认为有一种更简单方法可以获得那些体验:去中国山东临沂找杨教授电一电。

当然还有更有意思的方法。电影《第九道门》("The Ninth Gate")和丹·布朗的小说里都曾提到过一些狂热的宗教信徒会定期秘密举行群P大会,独乐(yuè)乐(lè)不如众乐(yuè)乐(lè),他们认为在乐(lè)翻了的那短短几秒钟里体验到上帝的亲切关怀。

另外迪帕克认为几千年前的印度先贤早已看穿了一切。而我是迪帕克嗤之以鼻的那种“怀疑论者”,我总是怀疑那些古代人——无论是印度的谁谁谁、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还是认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中国的孔子的学生孟子,都究竟是个什么水平?他们看穿一切?通过圈量子引力理论还是大数据分析?通过OLED显示屏还是3D投影?他们获取信息和掌握知识的效率恐怕还不如今天一个中学生。

当然,对于反对权威,伦纳德采用的表达方式更谦虚、严谨:

「而在科学领域,情况恰恰相反,我们一直在不断地修正完善我们的想法,也乐意抛弃先贤们的传统思想,不管是牛顿的、爱因斯坦的,还是玻尔的,只要有证据能推倒他们的观点,我们就毫不犹豫。科学正是因为接受质疑而得以蓬勃发展。」

「我通常不喜欢大篇幅地引用物理学家的话,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物理学不同于宗教,不是特别重视某个科学家的权威性。」

其实我很喜欢引用别人说过的话,多数时候是因为那些话正好是我要表达的。我就不用苦逼兮兮地组织语言再说一遍了,说得还不如人家好听。

但相比之下,我或许算不上爱引用“名言”的,毕竟朋友圈里充满了“马云说”“乐嘉说”“金星说”……这里我也崇拜权威一回,我目测以上这三位高考分数加起来还没我高中同桌高呢,所以本文的最后我想引用一句我同桌说过的“名言”:

「白岩松就是个傻bī,我最gèyìng那货,皱个眉头用中指推眼镜,装个jība深沉?装个jība阿根廷球迷?」

为啥引用这句呢?因为年代久远我只记得这一句话,而且也恰好符合我的观点。

跑题了?反正又不是命题作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