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斯波克父母经》读后感锦集

《斯波克父母经》读后感锦集

《斯波克父母经》是一本由38.80元著作,308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2-7,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斯波克父母经》读后感(一):聆听“育儿之父”的声音

这本书的作者是曾出版了享誉全球的《斯波克育儿经》的美国儿科权威——斯波克博士,他是20世纪最可信和最受爱戴的“育儿之父”。读着这本《斯波克父母经》,感觉自己仿佛身处于一场育儿演讲,博士在台上滔滔不绝地侃侃而谈,而我则在台下专心致志地静静聆听。 我即将在这个月升级成为一个孩子的母亲,从此,我将对另一个人的生命和安全负起难以抗拒的责任,我要从一个关爱的接受者变成一个关爱的付出者,我要改变原有的生活模式和习惯,我要放弃部分自由……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紧张,期待之情与忐忑之心并存。 斯波克博士在书中教给我们的各种方法都是经过他长期的观察、理解、分析之后总结出来的,他深厚的专业知识让他的许多结论都具备了生理医学和心理医学的双重支撑。博士的育儿观念受到了美国大多数父母的信任和推崇,所以他在表达和总结的措辞上总是小心谨慎,多方顾及,但他在对某些孩子的行为解读上仍持有自己的一套观点,也许并不能被一部分父母所认同,但他也决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因为他相信人人都可以做很好的父母。对于自己曾经的错误判断或言论,他也能勇于承认并诚恳纠正。 本书的主要内容来自于博士于十年间刊登在某杂志中的文章,经过一系列的修订和整理后集结成书,假如你发现在几个不同的主题章节里多次出现了类似的甚至相同的理论,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书籍内容的重复,这其实是博士想要反复强调的重点。 博士对孩子的各种行为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有效对策,给我们带来了启示,也鼓励了我们自己去思考。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父母是领导者,是榜样,我们应该要有自己坚守的原则。当我们遭遇孩子制造的各类状况和麻烦之时,拥有了足够的信心和底气就不至于过分慌乱了。所以请“相信自己,相信孩子,相信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 作为一本翻译作品,翻译者的能力也是可以决定书籍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本书的译者刘莹完成得可谓十分出色。她拥有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资质,又多年从事亲子教育的相关研究,从文章中语言的流畅和精致程度便可见她对原著的充分理解以及自身文字功底的扎实。 书籍封面上介绍说本书“适合有0-16岁孩子的家庭阅读使用”,我个人读下来,觉得就书中列举和探讨的实际对象而言,更多的是针对于0-6岁的孩子,所以各位年轻的父母可以酌情选择。

《斯波克父母经》读后感(二):细致全面的教子经

虽然从前没有听说过斯波克这个人,但是在读过他的这本书后,我不得不说,他的育儿亲子书的确值得一读。他是20世纪美国最可信和最受爱戴的“育儿之父”,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相信自己,相信孩子”,《斯波克父母经》时间跨度较长,如果你准备要孩子,那么不妨提前准备上这本书,书里对于未做父母的人们内心的焦虑开始阐述,一直到孩子童年里几乎所有值得注意的心理问题都有详尽的分析,对于我们提前理解孩子教育孩子非常有好处。 未做父母的人对于要不要去做父母也会有压力,时代不同了,人们开始变得焦虑不安。女人要不要出去工作,是早些要孩子好还是晚些要比较好,做了父母后你能够培养一个足够优秀的孩子吗?孩子那么脆弱,我们能否让他安全地长大。看到这些话你可能会觉得这些问题有些可笑,但事实上,我们很多人的确是带着这样的焦虑来迎接孩子的,我们越来越不确定自己对于孩子的方向究竟是什么,越来越多的专家出现,反而让我们更加迷茫。那么来看看这位“育儿之父”给你的解答,他本身有着长期的教育分析,自己也是几个孩子的父亲,这两重身份让他有足够的发言权。 本书中所涉问题颇多,如何做父亲,离婚对于孩子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父亲投身于工作而忽略了对于孩子的教育,许多年轻人贪图自己的安逸放弃了家庭,如何让这一切变得更好?斯波克说不要以为孩子会突然接受你的管教,亲子关系要从一出生即建立。 做了新手父母,孩子的睡眠吃饭断奶等平常事中,其实都有教育的大学问,我们应该学会从幼儿心理方面加以分析,对于早期的亲子联结,孩子在两岁时容易产生的分离焦虑,如何管教孩子,要宽松还是严格,有过经验的父母都知道,在幼儿时期,孩子看似天真可爱,但实际上却会制造无数的战争给我们,他们常常挑战我们的权威以及我们对于道德与教育的标准,但也正是在这些无穷无尽的过招中,孩子在观察大人,大人也在反思自己,如果你不能正确的分析孩子,那么有可能就要走上弯路,孩子的性格行为等等都要按照你标好的方向前进。 此书为我们解答了孩子要应对的小小人际关系问题,邻居医生老师,虽然窄小,但却有大学问。同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行为问题,例如说粗放偷窃说谎抱怨入园焦虑,那么在每个年龄段你是如何探究孩子行为的呢? 所有的一切教育都与人格塑造和人生态度有关,孩子长大了,要从我们最亲近的人身上学到太多关于未来的道理,想象力创造力社交能力,爱情婚姻观,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在宠物中平衡,等等,都是我们值得思索的。 而对于孩子的健康与营养,作者也有涉猎。这是一本非常细致全面的育儿书,深入浅出,道理一解就明,虽然我曾看过许多育儿书,但是里面仍然发现了一些困扰着我的育儿问题,在这里又学到了许多。这本书最重要的地方是不枯燥,有些育儿书大道理太多,让人难以吸收,这本书是针对一本所有父母来读的书,而不是某一个层面的父母。应该说,这是一本既理解父母又理解孩子的书。

《斯波克父母经》读后感(三):概括了孩子在成长中所遇到各类问题,也解答了父母希望解决的全部困惑

育儿书读了不少,却还是对很多现实问题挺茫然。难怪有人说别以为父母是最容易做的职业,非但不易而且还很难。读过《斯波克父母经》不禁对这位被称之为20世纪最可信和最受爱戴的“育儿之父”充满钦佩,他的作品几乎涵盖了孩子成长经历中父母所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不是专门针对某个年龄段的育儿书,读过之后便会了解为什么名为父母经,因为它概括了孩子在成长中所遇到各类问题,也解答了父母希望解决的全部困惑。

很少见到这样的书,大都是专门针对某个时期的家庭教育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问题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一开始看到目录中收录着如此丰富的内容还担心会不会因涉及的问题过多而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但细细品读之后才发现我又自以为是了,作者不但非常的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传授了我们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读过之后心里会亮堂了许多。

三百多页的书在育儿书籍中算是很厚了,作者实在有太多的知识需要传递给读者,而作为母亲我也告诫自己要有足够的耐心来认真学习。从做父母所需要的品质,到新手父母如何与新生宝贝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作者谈到了很多现实问题,每个年龄段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孩子凸显的心理问题,孩子的睡眠和营养问题,孩子突出的行为问题,以及我们在管教中所遇到非常棘手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育儿观念和时代非常的贴近,很多时候一针见血的指出当今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比如第一章作者在入手就提出我们生活中的焦虑,虽然存在东西方不同文化差异,但同样的焦虑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过度的竞争和物质上的攀比以及精神上的缺失同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在家庭教育中有多少家庭在努力培养着“超级儿童”,而另一个极端是又有多少父母因为自己追求成功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极端,如果没能认识到这一点,结局是很可怕的。第二章,作者把今天我们如何做父亲单一拿出来讲,让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和训导中的重要意义,指出父亲和孩子建立的亲情关系是从孩子的一出生便开始的,父亲和母亲应该一起成为育儿的专家,给所有的父亲敲响警钟。而对离婚及其后果的谈及,让我们不得不对斯波克的细腻大加赞赏,如今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也是家庭教育中问题最多的,作者给出了实用的教育方法,值得参考。

书中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全面,都要现实生活中我们最想知道的非常尖锐的问题,作者不愧是“育儿之父”,对孩子各阶段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把握非常的精准,对现实的家庭教育的研究也非常的深入,这是一本值得父母们拿来仔细研读的书,对比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书中一定会在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给予你最想知道的答案。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本书,概括了孩子在成长中所遇到各类问题,也解答了父母希望解决的全部困惑

《斯波克父母经》读后感(四):《斯波克父母经》 拆书笔记

R

饮食习惯是从童年开始形成的,并往往会持续终生。大多数孩子形成的不良饮食习惯都是我们纵容出来的。他们一开始吃的玉米麦片所含的蛋白质营养价值不如小麦和燕麦,之后他们吃了许多精制的人类食品,这类食品中大部分的胚牙,蛋白质,粗纤维和维生素都已在加工一过程中丢失,其中有些食品还被裹上了各种糖衣,或者与果汁软糖及其他糖类混合在一起,这就更不可取了。

I

儿子步入1岁的门槛,已不是那个只需要关注他吃饱睡好就可以的时段。按照去年听过的早教专家的观点,1岁以上的孩子,需要父母开始理解他的一些行为习惯,并且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固化他的行为习惯。习惯对一个人是很重要的体系,一开始是我们有意识地养成习惯,最后会是良好的习惯塑造了我们的人生。

饮食习惯是其中一个,关乎健康,特别重要,然而,却是让我比较纠结的一点。

我的一惯观点是,日常饮食清淡能饱腹即可,不过多追求添加剂,味精是不必的,对于外面的深加工食品,尽量不让孩子在这么小的年纪里接触。因为这些东西日积月累在体内,指不定哪一天就来算账,虽然当下是吃得很开心。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身体比成人要脆弱,这些深加工的食品对他们的伤害更大,身体的底子没打好,其影响可能会波及后面的韶华年岁。

然而,想要让孩子清淡饮食,远离深加工食品,其操作难度是不小的。

一是家人要有共识。

对于饮食的观点,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即使作为母亲,你认为饮食要清淡要少加工这个观点很正确,但是当这个电视台提倡这一点,那个电视又会说到另外一点(而且观点还是相左的),家里的其他人都容易认为,既然观点都没统一,那就吃吧,因为当下的“爽”一把总比未来更容易把握。另外,有的还会认为,孩子就是得吃一点这些东西,这样身体才能适应,有抵搞力。

教育孩子最麻烦的一点,就是家长方内部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这个说,没事多吃点,那个说,唉呀,这东西不能吃,孩子傻眼了,就不知道听哪个大人的好。

二是环境必须配合。

首先是大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各种能够满足口欲的小零食越来越多。当电视台一直在广告各种诸如蛋黄派,饼干,火腿肠等深加工食品时,孩子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脑里,一出门可能就指着超市的货柜嚷着要买这个。因为他的大脑已经根植了这些品牌,m记总是用玩具诱惑小朋友来消费,就是在他们在记忆力很棒的小小年纪就记住有这么一个品牌,于是终生难忘。

其次是小环境。不想让孩子吃的垃圾食品,家里肯定不能存有这些东西。这就要求家长自制,本身不去碰这些垃圾食品,才能做好榜样,如果这边阻止孩子吃,那边转头就把垃圾食品往嘴里塞,要孩子怎么信服你。另一个小环境是孩子的小朋友们,有时候周围的小朋友掏出一个什么“好吃的”给他,他可能就欣然接受了,而且还会认为,其他小朋友都在吃,为什么我不可以吃呢。

三是孩子要能自制。

成人自制尚且存在困难,要让孩子面对形形色色添加剂食品的诱惑,真不是一天两天能办成的。在孩子眼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关注我现在能不能快乐,我现在这么做能不能开心,很少会考虑到更长远的事情,所以眼中有“棒棒糖”,肯定想马上含到嘴里去,很难做到推迟满足感。

A

1.自己做好榜样,言传身教,远离垃圾食品,倡导极简饮食生活模式,管住嘴迈开腿

2.和家人做好沟通,家里尽量不要存放容易被发现的深加工零食,避免孩子小时候就养成这种习惯

3.正确引导孩子认识深加工食品的危害,让他自觉少吃。

《斯波克父母经》读后感(五):【文紫看书】管理好孩子的前提是管理好自己

一、综合思考

《斯波克父母经》是通过微信读书完成阅读的,全书阅读时间是6小时,这是一本总体不错的书,值得新手麻麻和新手爸爸阅读。

全书共十一章,内容包括我们生活中的焦虑、我们如何做父亲、离婚及其后果、新生宝贝和新手父母、睡眠问题背后的亲子心理、对孩子的约束与管教、童年时代的成长和进步、人际关系中的困境、几种行为问题、塑造人格与人生态度、健康与营养。书的内容丰富、详实,可以看出作者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作为一个准妈妈和一个曾经陪伴侄女成长至2岁半的姑姑,书中的许多内容让我觉得亲切,也让我觉得收获良多。

不过此书的优点或许恰恰也是它的缺点,在作者详实描述的背后出现了反复啰嗦的情况; 因为丰富的实践在其写作过程带入大量故事和案例,而出现零碎、不系统的阅读体验,让读者觉得前后章节连贯性较弱。

我觉得此书的优点在于它不是简单的教你该怎么做,而是希望你能理解孩子、拥有正确的思想,从观念上让自己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我感谢自己过去5年里对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深入了解,让我看见一个有许多优缺点的自己;伴随即将到来的孩子,我开始阅读各类育儿书籍,希望有足够多的心理和理论准备去面对那即将到来的手无足措的日子。

根据现阶段对书籍内容的吸收,将摘录的内容整理为自己可吸收的内容,包括:父母对家的呵护、父母对孩子的教导(父母应该教给孩子的是什么、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做家务)、父母对孩子的陪伴(父母如何陪伴孩子进行阅读、父母陪伴孩子应该是高质量的)、父母与孩子的分离、老师对孩子的意义、孩子自身的成长。

(一)父母对家的呵护

在针对早生孩子还是晚生孩子的问题上,作者认为“30多岁处于成年期的父母内心更加安定,他们不会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能够理解婴儿的天性并感受到他们的需要。 ”的确,作为一个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准妈妈,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这个说法。不排除每个人的成长阶段不同、认知阶段不同,可必须承认年轻时候的我们总是更加的任性。

我直到27~28岁左右才开始真正意识到:原来我不是一个小孩了,原来我对家是有责任的,原来我在追求自我独立的时候也是需要关注家人的需要的。只有当付出意识真正启动之后,才不会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而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我们常常是无意识的。

在我一点点缓慢向前行进的时候,我一点点的意识到自己需要去付出、去耕耘、去让家变得更好。在过往的20几年里我一直享受着父母的付出而不自觉,家是需要家人相互用心维护的,作者说“婚姻就像一个花园,需要经常耕耘才能保持生机,更不要说希望它变得更好了。”

婚姻是家庭成立的最初,当我们彼此进入婚姻,组建我们的新家庭时,我们都带着自己强烈的成长印记,我们希望拥有幸福,而幸福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它是生活里的点滴琐碎细节。

(二)父母对孩子的教导

1.父母应该教给孩子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潜移默化的进行的,孩子在父母有意识、无意识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个人性格。每个家庭、每对父母都是有自己的价值观的,作为孩子便是在家庭里、在父母教育里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如此重要,以致于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轨迹。

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包含了一生的希望,从出生到他长大成人拥有自己的家庭,孩子幸福是父母最大的希望,而幸福来自不同角色的感知,作者认为“父母希望孩子们成长为富有责任感的员工、受人尊敬的友邻、忠诚的婚姻伴侣和称职的父母”。

作为父母总是尽力的希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与此同时作者也说“父母的教导不应只包括责任、礼貌、安全和健康方面的具体细节,还应该包括对待他人和对待自己的态度,”这要求父母从宏观上教导孩子,赋予其良好的人生观,让其成长里实现人生目的、呈现人生态度、进而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这看似虚无缥缈的价值观、人生观背后还有更加宏大的世界观,父母怎么看待世界便会引导孩子形成怎样的世界观,故而作者说“管理孩子的主要方法包括正向的指导、实事求是的批评及快速解决问题,不遗留负面情绪”。作者在点滴之间呈现的是: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2.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也许是我一生的命题,这些年我的情绪管理日渐完善。我努力想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可情绪波动却从未停止,值得庆幸的是作为一个乐观的人,我大部分时间的情绪都是愉快的。可谁知道当孩子出现之后,当措手不及的孩子问题向我袭来时,我又会以怎样的情绪状态面对孩子呢?

作者告诉我们“在你制止孩子和转移孩子注意力时要做到情绪愉快,至少要做到心平气和。如果你急躁易怒或是带有敌对情绪,就会激起孩子的敌对反应,可能就会让你无法达到目的。”我们都知道情绪是相互的,只是我们常常会忘记孩子哪怕再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是会识别你的情绪的。据了解,孩子在2岁左右就能够清晰的判断你的情绪状况,识别你所说的是真是假。

作为父母所要修炼的便是如何更好的达成所要的教养目的,作者告诉我们在教养孩子时要采用“严肃而平静的说话态度和方式”,“这是在强调当父母只会对孩子吼叫、责骂或给孩子一巴掌时,他们就放弃了成熟的道德引导者身份,把自己降低到了一个怒气冲冲的孩子的水平,接下来的问题只不过看谁的吼叫声音越来越大而已。”相信很多人都在大庭广众之下见识过有些父母是如何对孩子大吼大叫地打骂,由此基本可以相信熊孩子是怎样炼成的,孩子是父母的延生从来都是如此的真实。

我家3岁半的小侄女元宵节那天因为幼儿园还没开学,上午伴随我上了半天班。在这半天里,她一直是很乖的状态,告诉她别人在上班不能打扰别人,不能吵闹,她便可以自己安静的自娱自乐,包括自己看会书、自己安静的在纸上乱涂乱画、以及低声的说话和提出要求。她能够做到这样的背后是家长对她长期的教育结果,她在家里可是超级捣蛋、说话超大声、说个不停的娃,一个上午她也偶尔会出现忘记而大声说话的时候,这时我会向她重申必须遵守的规则。

父母是孩子规则的制定者,孩子需要我们有效的引导,对于我家小侄女之所以能够一个上午很乖巧是因为在要带她共同上班之前,家长就已经反复向她强调该如何做,哪些规则是她应该遵守的,如此一来她心中早已知道该怎么做,正如作者说“父母十分自信并始终坚持自己制定的规则,能够迅速而愉快地否决不合理要求,孩子感觉到父母处理问题的坚定、自信,他们就不会吵闹不休”。

3.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做家务

情感上我认为自己并不爱做家务,可实际上我在做家务时是专注的、是无压力的、是完成清洁后的舒畅感。这种现实的矛盾,一方面来自我有一对极其勤劳和超级爱干净的父母,在他们眼里我对家务的付出是不够的,另一方面则是对比别人我每天都在进行家务劳动,家务活于我而言是融于日常的本能习惯。

在我的记忆里,父母是在我8/9岁左右开始引导我做家务的。作者认为父母们早点要求孩子帮忙做家务会比较好,只要孩子能帮得上忙,比如布置餐桌、打扫房间等,在孩子忘记帮忙时要适时的礼貌提醒。在遥远的记忆里,父亲似乎也曾认为太晚引导我协助家里进行家务帮忙了。

我本能的认为父母亲引导我做家务的方式是不对的,他们是通过反复批评去达成希望的目的;可与此同时,又不得不说,他们的引导是成功的,至少对于我而言,我做起家务整理清洁是非常顺手的(煮饭我是不行滴)。我不希望自己以后对孩子的引导是重复父母的教育方式,作者认为“我们要克制自己的冲动不要批评他们,你可以礼貌地提醒孩子,你是多么需要他们的帮助,就像提醒你的好朋友一样”,但愿我以后能够做到这一点。

(三)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书中作者讲述了多种孩子陪伴的方式,我选取阅读这部分,是因为阅读是我日常最重要的消遣,希望我以后的孩子也能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从现在开始每天为准宝宝读一个故事,尽管伴侣笑我,你现在这么积极的给她读故事,以后你会不会懒得读呢?应该不会吧,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啊。作者认为“不管多大年龄、哪种类型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 。 朗读能给双方带来简单的快乐。”

不过作者也认为利用阅读与孩子相处时“要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决定阅读的速度,让他提问题,如果他需要的话,可以把某一页故事再听一遍,或者把整个故事再讲一遍,这个方法可以让他从故事中得到他想了解的东西,也能让你与他相处融洽。”陪伴是需要耐心的,我们谁都不知道自己的耐心在哪时哪刻会到达极限。

当我们疲惫时,当我们到达极限时,我们总是很容易发脾气,很容易急躁,可我们又知道那是自己的孩子,孩子他还小,他还不懂事,我们试图压抑自己,尽最大可能的陪伴他。可实际上,这种自我压抑的陪伴是劣质的,你的情绪能量孩子是能够感受到的,作者认为当我们真的疲惫时,要坚定的拒绝。高质量的陪伴才是根本,而不是在消磨时间。

(四)父母与孩子的分离

父母之爱,从诞生之日起便注定要走向分离,孩子在长大,父母在老去,彼此的轨迹在慢慢的分离。即便不情愿,可谁也难以避免。在孩子刚刚到来的那两年,我们觉得时刻都是煎熬,可转眼孩子三岁时,她开始要进入幼儿园,分离就此启动了。

我自己第一次有深刻印象的讨厌分离是,离开家去别的城市上大学,每一次离家对我而言都是无限的煎熬。我最近一次感受到强烈的分离焦虑是结婚前,婚前恐惧不是因为将去到一个新的家庭,而是我与爸妈共处的时间将变得很少。我第一次意识到与孩子的分离从幼儿园开始,是我家小侄女去上幼儿园,我发现不仅孩子需要适应分离焦虑,大人也同样需要适应,最初小侄女去上幼儿园的日子,母亲总是恨不得早早的去接孩子回来。

作为大人,我们面对分离尽管也会焦虑,可毕竟我们已经懂得如何进行情绪控制,已经懂得如何进行自我调适,而对于幼小的孩子却并非易事。从事情未发生之前开始铺垫,记得我家小侄女还有一年上幼儿园,她父母就开始给她物色幼儿园,也慢慢开始给她灌输去上幼儿园的概念,之后在即将上幼儿园的最后几个月开始反复的向她强调上幼儿园的好处。大约是前期做了较为良好的铺垫,我家小侄女对幼儿园的总体适应情况都是良好的。

(五)老师对孩子的意义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生的影响,可学校教育、老师的力量同样是巨大的,能否遇到好老师同样关系孩子的幸福。作者认为“好学校里的老师都是有意识地鼓励孩子们的自发性、独立思考、自我学习、自我约束、合作精神、欣赏他人,这些都是与读写算同样重要的品质和能力”,这些影响一生的品质和能力不是通过简单的课本知识和考试能够获得的,它们需要老师与家长在日常点滴的事件里,一点点的引导。

我们如今的教育或多或少是有些问题的,所有学校教育就是为了好好考试,考个好中学、考个好大学,却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作者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来自于动手操作、思考、感受、体验、主动承担责任、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过程之中 ,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帮助人成为一个劳动者、公民和家庭成员,教师负责提供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和引导学生关注到底发生了什么,其余的事就让学生自己来做了。”我一直都很感谢自己的大学生活,感谢自己大学遇见了传播学,是大学那几年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也是那几年让我拥有了日渐独立的自己。

(六)孩子自身的成长

一个家庭,作为孩子我们的言行举止几乎是父母的延生,作为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作者认为“从长远来看,父母们永远无法预料到,自己赋予孩子的哪些生活态度将被证明是最有价值的”。

每个家庭都有其自身的价值观,可我实际上我并不知道父母达到教给了我那些价值观,我只知道自己身上有着浓厚的父母的影子,而这些影子势必影响我以后对孩子的教育。我知道自己有各种优点也有各种缺点,我只希望自己能够保持成长,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陪伴孩子成长。

二、原文摘录

(一)父母对家的呵护

1.30多岁处于成年期的父母内心更加安定,他们不会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能够理解婴儿的天性并感受到他们的需要。

2.婚姻就像一个花园,需要经常耕耘才能保持生机,更不要说希望它变得更好了。

(二)父母对孩子的教导

1.父母应该教给孩子的是什么?

1)父母希望孩子们成长为富有责任感的员工、受人尊敬的友邻、忠诚的婚姻伴侣和称职的父母。

2)管理孩子的主要方法包括正向的指导、实事求是的批评及快速解决问题,不遗留负面情绪。

3)父母的教导不应只包括责任、礼貌、安全和健康方面的具体细节,还应该包括对待他人和对待自己的态度。

2.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

1)在你制止孩子和转移孩子注意力时要做到情绪愉快,至少要做到心平气和。如果你急躁易怒或是带有敌对情绪,就会激起孩子的敌对反应,可能就会让你无法达到目的。

2)严肃而平静的说话态度和方式,这是在强调当父母只会对孩子吼叫、责骂或给孩子一巴掌时,他们就放弃了成熟的道德引导者身份,把自己降低到了一个怒气冲冲的孩子的水平,接下来的问题只不过看谁的吼叫声音越来越大而已。

3)孩子们怨恨最少的是那种父母——他们十分自信并始终坚持自己制定的规则,能够迅速而愉快地否决不合理要求,孩子感觉到父母处理问题的坚定、自信,他们就不会吵闹不休。

3.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做家务

1)家里有许多父母必须要做的事情,而孩子们应该帮得上忙,比如购买食物、准备饭菜和布置餐桌、清晰和晾干碗碟、打扫房间、收拾院子、洗车和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

2)父母们早一点要求孩子帮忙做家务会比较好,即使孩子们可以独立完成这些家务工作时,也继续和他们一起做。工作中的伙伴关系在我看来比单纯的陪伴更愉快,如果亲自之间一时找不到话题,不妨一起安静地干一会儿活,当心里有了想法时他们就又会打开话匣子。

3)当孩子忘记帮忙做家务时,我们要克制自己的冲动不要批评他们,你可以礼貌地提醒孩子,你是多么需要他们的帮助,就像提醒你的好朋友一样。

(三)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1.父母如何陪伴孩子进行阅读

1)别忘了朗读给你们双方带来的简单的快乐,不管多大年龄、哪种类型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 。图书馆里有大量的儿童书籍,你们要做的只是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原因之一,这是一种理想的与孩子快乐相处的方式,这个时候你暂时放下其他的责任,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决定阅读的速度,让他提问题,如果他需要的话,可以把某一页故事再听一遍,或者把整个故事再讲一遍,这个方法可以让他从故事中得到他想了解的东西,也能让你与他相处融洽。

2)如果你的孩子要求给他多读或者讲一个故事时,你觉得自己已经讲了半天有些疲倦了,那就欣然而坚定地对孩子说:“我现在累了,我想去读我自己的书了,你可以自己看图画书。”毕竟是你掌握着局面的控制权,如果你对自己的权利确信无疑,那么你的孩子很快就会认识到乞求是徒劳的。

2.父母陪伴孩子应该是高质量的

1)短程旅行应该对父子双方来说都是一份快乐。

2)对父母来说,最好做让自己和孩子同样开心的事情,而不是在消磨时间。

(四)父母与孩子的分离

1)至少要用两个星期或更长时间为亲子分离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宝宝逐步熟悉保姆或其他替代妈妈的照料者。

2)宝宝和妈妈一起短时间地参观几次日托场所,直到宝宝在那里感觉像在家里一样轻松自在,然后妈妈可以离开他半小时并逐渐延长她离开的时间。

3)为了保护幼小的孩子免遭拐骗,我要事实求是地对她说:除了父母的车之外,不要上任何人的汽车,不要和任何人去他住处。如果有人邀请你,你就告诉他:不,我不想去,然后跑开。

(五)老师对孩子的意义

1)有意义的学习来自于动手操作、思考、感受、体验、主动承担责任、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过程之中,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帮助人成为一个劳动者、公民和家庭成员,教师负责提供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和引导学生关注到底发生了什么,其余的事就让学生自己来做了。

2)好学校里的老师都是有意识地鼓励孩子们的自发性、独立思考、自我学习、自我约束、合作精神、欣赏他人,这些都是与读写算同样重要的品质和能力。

(六)孩子自身的成长

1)问题并不在于孩子应该在课外花多少时间或拥有多少爱好,而是在于哪些活动能让孩子用心去参与并坚持到底。

2)从长远来看,父母们永远无法预料到,自己赋予孩子的哪些生活态度将被证明是最有价值的。

·END·

原文链接:【文紫看书】管理好孩子的前提是管理好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