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摘抄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摘抄

《中国人的精神》是一本由辜鸿铭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198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01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一):好玩死了的老头子

读这本书源自于跟同学争论学贯中西这个词。

宝越是有这本书的。不知道她看过没。这本书很好看。

我来简单的回忆一下他的一些很有意思的观点。

没有什么逻辑,想到啥说啥。

他大力推崇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他提到中国人的最好的品德为一个“温顺”。

前些时看了点国史大纲。钱穆也说,中国历史的发展,是缓慢滞后但是平和的,不像西方的发展,离不开激烈的战争。中国的改朝换代,很难有自下而上的激烈反抗所造成。中国文化决定了它的发展,就是以和平的方式为主的。就好比中国人喜欢用毛笔,初用难以驾驭,但是用好了就不是一般硬笔可以比拟的微妙。这很好的映射出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柔和但是成熟的文化,在高层次上如果能实现这种精髓,将能臻于完美境地。所以中国最好的文字是诗,西方最好的是戏剧。。。。

再想想,记得梁漱溟的书里也是提到过,中国的文化有一种早熟的特质。

===================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二):一个可敬的学者的可贵发声

昨晚读完了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

本书挺出名的,作者更是出名。前年的《觉醒年代》让这个桀骜孤高又才华横溢的小老头着实又火了一把。

作者号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住在北洋”,精通9国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超级天才,在那个群英辈出的年代,也是顶尖的一份。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中国人(主要是知识分子)面对西洋全方位冲击下产生的逆反心理——部分或者全盘否定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外国人”为了坚持中华文化奔走呼号大声疾呼,为迷茫的中国人(再次强调,主要是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盏明灯。其实《中国人的精神》这篇文章先是英语写就的,受众其实是非中华文化人群。老头子出生南洋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更早更全面接受西方文化冲击的南洋华人群体,其接受的西式教育让这些人天然的具有懂得如何运用西式思维逻辑去思考问题看待世界。也就是跳出了其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母体文化——中华文化的思维逻辑,从他者角度观察理解和反思,也为中华传统文化受众提供了另外一个角度。这是一个”中体西用“的典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辜鸿铭先生这片文章的历史意义显得更加珍贵,其翻译成中文出版之后,给中国人的精神冲击不低于国门被大炮轰开时的冲击。在《觉醒年代》辜鸿铭的一场演讲记忆尤其深刻,在片中说中国人的精神是温良的,完完全全过着一种精神的生活,在看电视时,看B站的片段时,都会被深深感染。感觉电视剧中这里用的温良比本书中用的温顺更好。

本书还集合了辜鸿铭的一些其他文章,相比之下没有那么出名,却依然值得一读,也符合本书中国人的精神这一个主题的。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三):谁为谁的知音?

先来介绍一下这个作者吧~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他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精通九国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没读这本书之前,只听过此人名字,不知道他干了点什么,不知道他写了点什么,不知道他有点什么。读过以后,我不禁要惊叹,简直是知音啊!因为我的很多想法、言论与此书中的文字不谋而合,但是由于辜先生已经仙逝,他又有文于前,再说起我的言论,别人也会觉得我是在抄袭前人,所以只能说我是他的知音了。相信也有其他很多人会是他的知音。如果他们是真正的热爱中国文化传统以及经史典籍的话。

记得那是我第一次去衡山路的国际礼拜堂, 在礼拜做好以后,朋友和我讲述基督的教义,大概也是带着一点试图说服我的意思。我当时回答的时候,我说的是,大概是中国传统的古籍读多了(其实我根本没有读全过很多书 ),觉得基督教里的很多教义和孔子所说的仁爱之类的,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东西是相通的。既然是相通的,那又何必执着于相信什么宗教。(大致是这个意思吧。)终于在这本书里,看到了辜先生和我相同的理论,“中国人没有感到需要宗教的原因,是他们拥有儒家学说这一哲学和道德规范的体系,一个能够取代宗教位置的人类社会和文明的综合体。”我真是想大呼,恨不得早生他几十年,能见一见近代史上这些大师啊!

辜先生提出,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孩童般的精神和成熟头脑的人。这又和我所追求的“思想成熟、内心单纯”不谋而合。只是我不好意思直说自己想成为这样的人罢了,因为一旦刻意追求,反倒功利,失其原味。

在《中国的女性》一文中,辜先生写到“婚姻是一种公民的婚姻,是一种不在这个男人和女人之间,而在这个女人同丈夫的家族之间的契约——在这一契约中,她不仅要对丈夫承担义务,还对他的家族负有责任,通过家庭,再对社会尽责——对社会或公民的秩序尽责;事实上,就是对国家尽责。”

即使过去了那么多,貌似这样的言论也能适用在当今社会,只是因为社会人员到处流动的关系,家族在城市中显得不那么容易维系,大约在某些内陆地区保持着传统的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估计还能如同书中所写的情况,其他的,也只能类比,现代人觉得,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的事情。原来不是现在才有那么复杂的社会问题,从古至今就是如此。只是从前的女人处于家庭的从属地位,完全的牺牲精神,在家听从父亲的,出嫁听从丈夫的,丈夫死了听从儿子的。传统中,不鼓励女性通过自我的工作和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或许他们认为在家庭中辅助男人就是她的价值。她所有的价值就是从辅助家里的男人实现他们的价值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么一想,曾经的歌词,军功章中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就是赞扬了女性优秀的家庭辅助工作。

书里写到“在中国人的女性理想中最重要的品质,那种卓越地区别于无论古今的其他所有民族和国家的女性理想的品质。在中国妇女身上这种品质是真实的,是每一个主张文明的民族的国家的女性理想所共有的,但是我想在此强调,这种品质,它在中国的女性理想中发展到了这样完美的程度,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我所讲的这一品质,用两个汉字来形容,就是‘幽闲’……”

文章断到这里,我的意思就是,曾经的曾经,记得是初中或者是高中的时候,那时灵光乍现,觉得一个女性最高的形容该是四个字“幽”“闲”“贞”“静”。具体说不出每个字的含义以及每个字所能举得例子。但是就是那么觉得这四个字能代表最高的女性品质。现在由此书中,看到前面这么有名又厉害的一位人物也曾想到用这两个字来形容女性,现在想想,我是不是那时候就注定要走这么一条道? 学历史,学古文献,学历史传统,但是又脱不了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终至如今之境地!

我现在有点庆幸,这个老先生没有生在当今社会,他纳小妾就是重婚,就是养二奶,就是金屋藏娇,他穿着长衫、留着长辫,现代的中年人会认为他食古不化,冥顽不灵,现代的年轻人会认为他另类。如果他看到现在社会逼出来那么多女汉子,会不会痛心疾首,哀呼纯正中国女人的消失,乃国之不幸?如果他看到现在的国人崇洋媚外,会不会绝望,觉得中国没有救了?如果他看到现在的国人为了私欲,为了金钱,不择手段,更要哀叹真正中国人温良品性之不存,他估计也会气得去自杀!所以辜先生,还好你不生活在现代,否则你是万万承受不起现代的种种黑暗的!也承受不了现代女性的围攻的!

以前总听说喜欢一个人,就会喜欢他的全部。喜欢是可以,但是认识他的全部,就是要连他不好的地方都要知道清楚。接受不接受是另外一码事了。本书最后附录文章《乌合之众崇拜教或战争及其出路》。看完文章,有点不解,似乎他对民主共和有着极度的厌恶及反感。有点觉得奇怪,按说他是生在马来西亚,先学西方文化再转到东方文化的一个人,怎么对西方共和之类的民主社会如此的厌恶?也许是我没有仔细看明白。不过他于中国文化传承一块倒是真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只是文化并不是什么都是的,有些还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