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的读后感大全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的读后感大全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一):“道”是洪流中的定心锚

中国历史精神的本质是“道”,道则在于人的传承。道是内倾的,是内心的一种追求,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道是什么?不朽论和向善论是重要的道德观念和理论。向善是根源,即立德,而外化是立功与立言。二者结合是有可能成为完人。完人或圣贤人,不受职位高低、身材体质等限制,在其位、谋其职,本着向善的原则,尽己所能地去行为。有成功,有失败,但人人皆可成尧舜。在不得志时要慎独,在得志时要去帮助他人,无论哪种境遇下都应当秉持“道”。当下,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带来了便捷,也让生活节奏变快,物欲扩大,浮躁、焦虑成了基调。身处信息爆炸、内卷的洪流中,“道”是让内心平静的锚,有助于甄别轻重缓急,饥来吃饭倦来眠。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二):倘若历史是演戏,地理就是舞台,人物就是角色

正式转为地理老师不到一周,好歹显摆一下浅薄的学科知识。

夏至了,听说北京最热的时候还没到,受温带季风影响夏季高温不闷热,我相对喜欢一点。

很久没翻书了,周末刷完钱穆老师的书,担心忘性很快,记一下感想。

/一点启发/

1、回应:开篇对很多历史的著名争论进行回应,其中包括从《明朝那些事儿》出发作者传递给我,且由我上升的历史虚无主义,简单来说就是把历史放在特殊条件分析,强调其特殊性进而否认复用性或可借鉴性。历史有两个作用:一是知道我们从何而来,二是知道我们向何而去,把过去、现在与未来三点联结。

2、分析:之前同事讲的教学观点有一些道理,中学历史只讲历史结论,而且可以说是采用更容易理解更非黑即白的方式叙述,书中的态度是更理解更深究时代的,比如宋朝积贫积弱局面。

3、定位: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差异性在哪,沉淀在哪,从历史的维度能给我一些新认识,比如“士”的精神,不应该一味向往某种文化而否定自身,于个人也同。

4、问题:现在的时代相较于以前出现了什么危机?如何解决?

/一点个人见解/

有一点历史中心主义(虽然但是,每个专业基本都有,只不过是孰轻孰重的问题,可以理解)

有一点文化中心主义(对传统文化的崇尚有点避重就轻或者避好就坏,当然也有对当代的观察及反思)

有一点保守主义(回复国学回复传统文化,营造整个社会“士”精神的氛围,时常让我觉得害怕,担心我就是即将被塑造文化丧失个人意志的工具,恰好我的个人意志快要溢满)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三):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钱穆先生是学界通认的一代“国学大师”,先生学识博达,一生著述八十多部,熟习中国传统文献典籍,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

在历史研究中,钱穆先生重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悠久的传统,在通史、文化史、思想史、史学理论与方法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闻名海内外。先生重视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精华,并给予其以高度评价,他认为“我民族国家之前途,仍将于我先民文化所贻自身内部获其生机。”在《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中,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个观点。

本书分别讲述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等七大块内容,从各个方面让我了解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精神之所在,从而认清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所背负的历史使命和应当努力的方向。

中国历史精神就是中国的道德精神,是中国人内心追求的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也是中国人向前积极争取达到的一种人格。这种道德精神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并以此种精神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历史。

在每一部分的讲演中,钱老都能引经据典,用事实说话,分别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西方各国的历史发展两个维度来说明,通过横向比较中西方的异同之处来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历史。

与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中学到的历史不一样,这本书让我打开了学习历史的新视野。钱老很多历史观点让人振聋发聩,关于历史的真相,我们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多维度、客观的去看待。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是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深植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中,基于对本民族、国家的历史充分的了解。

站在新时代,我们应当“从现代中找问题”,在“历史中找答案”。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四):第一部分读后感——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研究历史?

民族,文化,历史是同一个实质。

没有民族就不可能有文化,不可能有历史,同时,没有文化,没有历史,也不可能有民族。个人的自然生命是有限的,而民族,文化,历史的生命则可以无限的持久。

历史是人生全部经验的总记录和总检讨。

历史是一种经验,是一个生命,而生命是延续的,他一定会从过去透过现在直达到未来。正如我们今日之生命源于往日生命的积累,而我们的生命也必将走向未来。学习研究历史就如同把握我们生命的学问,是认识我们生命的学问。

然而要灭亡一个国家,定要先灭亡它的历史。要改造一个民族,也一定要先改造他们的历史。正如要消灭一个人的生命,必先消灭他的记忆一样。

满洲人入主中国,第一步就是打击中国的史学精神,逼得中国人对研究历史没有任何兴趣,经清朝统治二百六十年,中国史学逐渐消亡。没有了历史的知识,就等于没有了生命。一个民族的没有了历史,这个民族的生命也就会逐渐走向消亡。

历史和生命是一样的,都不是直线发展,这中间充满了曲折,有昂进的时候,也有堕落的时候。 近代以来,中国先学德日,后来学英法美,再后来又学德意,学苏俄,把西方都学遍了却是处处碰壁。近代中国人最大的痛苦和迷茫,就是对自己五千年来的深厚文化,历史,政治,社会的传统,充满着急切改变的想法,同时想打倒却又打不倒。

中国人要解决自己民族的问题,还是要先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认识认识自己。若要认识自己,则该用沉静的理智来看看自己以往的历史。

中国人要真民主,所追求的民主也应该是中国人自己的民主,而不是西方的民主,所以我们必须回头认真学学中国自己的老百姓。想要了解今天中国的老百姓,便该要了解五千年来的中国史。

中国历史知识的复活,才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复活,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复活,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地独立长久的存活下去。

PS.《中国历史精神》这本书作为一本历史评论著作,有一些局限性,但我个人觉得里面一些演讲稿对于教育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倒是很有用的。

2012年老版下面很多人都在骂钱老,说他把儒家思想夸出花来。

2019年新版一水的夸,短短七年之间,世界风云巨变,这与西方虚伪面具被撕破,中国国力日渐强大,中华历史文化自信复兴有很大关系。

或许历史文化恢复自信是需要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但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延续下去,学历史,研究历史的进程绝对不可以中断。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五):钱穆先生的一次“中国历史公开课”

民国时期出生的文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于国家、于历史、于文化而言都是功不可没的。另外想说,西南联大真是一个民国才子的聚集地,西南联大的优良校风也是成就这些才子的另一种存在。所以,当我翻开《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这本书,就像是在西南联大上了一堂钱穆先生主讲的“中国历史公开课”。

“中国历史精神”是一个很大的文化命题,任何学者在研究和传播这个文化命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众口难调的情况。于钱穆先生而言,他却以接地气的方式结合社会常见的文化现象,抨击病态的文化问题,至少这本书能够成为一碗“求同存异口味的营养粥”。

纵观中国的历史,用鲁迅先生的话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吃人史。从三皇五帝的开天辟地,到九五之尊的朝代更迭,中国历史的精神其实非常两极分化。一部分是君子守正,一部分是奸臣篡权。总之,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于是,中国历史的文化和精神,都是镶嵌在钗头凤上的那颗夜明珠,真正闪亮的时刻都显现在那些至暗时刻。

在看《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这本书时,我发现很多口语化的内容,而有些可以算是钱穆先生的讲稿内容了。在这些口语化的内容里,能看到一个对历史、文化有着深沉思维的人,将自己国家的文化与历史放在手术台上,拿着锋利的手术刀审时度势的剖析“病灶”。钱穆先生像是一个面对处于生死攸关病人的外科医生,但是因为病人的病灶牵扯着致命的血管,以至于病症的原因让大家都看明白了,可是我们该怎么做,还有待商榷,至少清楚的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还是个历史问题。

不知道为什么,写到这里又想起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许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中国历史精神,也适用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吧!

历史是个很深的课题,我认识的一位专门研读历史的年轻作者,常常在深夜思考历史的意义。看他的朋友圈,就像是浏览一本历史的试读本,你总是能在那里发现历史或光芒万丈、或暗夜成殇的身影。

我想,这本题为《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的书,也相当于钱穆先生的朋友圈吧!他将中国历史的文化与精神的厚重,一点一点以他的钢牙磨开,露出里面的软芯,让我们细细品尝其中的美味。

钱穆先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