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间食粮读后感100字

人间食粮读后感100字

《人间食粮》是一本由(法)纪德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食粮》读后感(一):这套丛书要再版了 真好

时隔30年, “诺奖作家丛书”经典再现

来自:长江日报

时隔30年, “诺奖作家丛书”经典再现

本报讯(记者欧阳春艳)昨日记者从漓江出版社获悉,借莫言在国内掀起的诺贝尔文学奖热潮,该社将在时隔30年后再版“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

上世纪80年代,漓江出版社首度将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大规模引入国内,一时间在国内掀起了外国文学阅读的热潮。1983年,该社“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首出《爱的荒漠》、《蒂博一家》、《特莱庇姑娘》、《饥饿的石头》四个品种,甫一上市,即被求知若渴的青年抢购一空,一时洛阳纸贵。至2002年,该丛书已陆续推出82个品种,占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近80%。然而此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载入新中国出版史册的漓江版“诺奖作家丛书”一度延缓。

据了解,漓江出版社30年后重启“诺奖作家丛书”,除了原有品种外,将相继出版柏格森、纪德、福克纳等卷,计划到2015年,“诺奖丛书”出到110卷左右,大致跟上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进度。

同时,该社还将推出酝酿已久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研究与评论丛书”。丛书中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和获奖演说》、《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传略》、《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论》系列,涵括1901年到2012年的获奖作家,资料全面,将成为研究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征程、研究获奖作家、了解世界文学潮流的重要资料。

《人间食粮》读后感(二):《人间食粮》谈

这本书是一面镜子。

纪德貌似老实,其实很奸诈。他貌似大胆说出了一些人不敢说的话,但我们很容易就被他迷住了。其实他说的话究竟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只有他自己知道。一句话,这是所谓的“艺术加工”后的样态。

究竟哪些话是真的,哪些话是假的,人们尽可以对号入座。

对上号的反应:一是诅咒,因为它揭露,它批判,它赞扬。二是颂扬,因为它描绘,它写真,它讴歌;

对不上号的反应:一是赞叹,因为它满足了好奇心。二是抱怨,因为它太陌生了。

读它的人,在它面前可以看出自己的身影。

这本书是一面镜子,它还映出了欧洲文学界的面貌。什么样的东西是它认可的,什么样的东西是不认可的,什么东西是可以容忍的,各自的尺度、界限是什么,都展露无遗。

我们与他们不同。你很难说,纪德经历的我们也会同样地经历。但是,你同样很难说,纪德经历的我们都不会经历。因此,把它当做一面镜子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否获得诺奖或者它糟糕的没有整体感的封面,或许已不那么重要了。

《人间食粮》读后感(三):记录具体的感受

将每次读完后的感受整理在这儿。

1.《人间食粮》:感受遇见的一切

「从这天起,我的生命每一瞬间都有新鲜感,都是一种难以描摹的馈赠。就这样,我处于几乎持续不断的感奋惊愕中。很快我就陶醉了,昏头昏脑地尽情行走。

自不待言,我见到含笑的嘴唇就想亲吻,见到脸上的血、眼中的泪就想吸吮,见到枝头伸过来的果实就想啃上一口。每到一家客栈,饥饿就向我招手;每到一眼水泉,干渴总等着我。」

今天在图书馆书架上看到了纪德的《人间食粮》,加缪也经常提到纪德,于是去了解了一下他。他如同一个矛盾体,里面装着欲望和道德,他认为人要在生活中寻找快乐,应该去满足自己的欲望,于是摒弃了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寻找生活的食粮。这种自由让我想到萨冈,她一生从未停止对自由和欲望的追求,喜欢飙车,总是一次又一次地陷入热烈而短暂的爱情,不顾后果地去追寻欲望,让自己陷入外界看来堕落的局面,想要的无非“自由自在”。提到他们,很多人首先会说他们在道德上是不合格的,我却觉得他们能抛弃世俗的眼光去生活是很需要勇气的,我是站在欣赏的角度看他们的,因为我知道我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2.精神食粮

「……“生存”,对我来说,变得乐趣无穷。我真想普遍尝试各种生存方式,尝试鱼类和植物的生存方式。在感官的各种愉悦之中,我最想尝到的是触摸的快感。」

早上去图书馆读了一篇《人间食粮》,我刚把题目打成《精神食粮》了,改回来之后又想,似乎也没什么大问题,于我来说,确实是精神食粮。

世间不止万物,生存方式不止万种,人类只占其一。我想尝试植物的生存方式。我想成为一颗森林里的山毛榉,树形高大,枝条开展,能抵挡日光暴晒,也能为地上的小花遮风挡雨,叶子跟随四季的轮换变换色彩。做一只鸟我想也不错,找一片树林,每天栖息在不同的树上,每天都有新的体验,只要这世界还有一颗树,鸟儿就不会孤单。

3.《窄门》:死亡也是一种拉近

「我并没有经过挑选才爱她。我从来就没考虑过有什么理由……」

读之前就知道讲的是什么故事,我一开始似乎带了一点猎奇的心态,这一点是我现在回想才意识到的。明明写的是杰罗姆与表姐阿莉莎背德的爱情,可是读完之后会让人觉得很可惜,阿莉莎不能接受在一起之后再分开,她想保留爱的纯洁,于是因深爱而远离。可是,这样热忱的超乎上帝的近乎圣洁的爱却在一方的死亡中被终止,或许其实不是终止,而是另一种延续。阿莉莎此前在信里写:死亡可能也是也是一种拉近,它能拉近生前分离的人。从这个角度看,阿莉莎以一种悲壮的方式,拥有了她心目中完满的永恒的爱情。

4.《背德者》:被吞没的自我

道德标准为社会所界定,但每个人心里的道德标准是不一样的。小说是米歇尔的自述,他叙述了经营起幸福以及毁掉幸福的情况。全文印象最深的是与梅纳克尔的对话,我们总是热衷于模仿他人,怕自己被孤立,于是疯狂寻找与他人的共同点,努力隐藏不同于常人之处,生怕变得“不正常”,可这样,自我在哪里?还能找到自我吗?

“可是,大多数人却认为对他们自己只有强制,否则不会有任何出息。他们醉心于模份。人人都要尽量不像自己,人人都挑个楷模来仿效,甚至并不选择,而是按受现成的楷模。然而我认为,人的身上还另有可观之处。他们却不敢,不敢翻过页面。模仿法则,我称作畏惧法则。怕自己孤立,根本找不到自我。我十分憎恶这种精神上的广场恐惧症,这是最大的怯懦。殊不知人总是独自进行发明创造的。不过,这里谁又立志发明呢?自身感到的不同于常人之处,恰恰是稀罕的,使其具有价值的东西。然而,人们却要千方百计地取消,就这样还口口声声地说热爱生活。”

5.《田园交响曲》:绝对的自由

纯洁而又天真的盲女,治好了眼睛以后,看到了一双被自己伤害的女人的眼睛,她觉得自己犯了滔天大罪,于是试图自杀。爱本身没有错。只要不伤害别人的幸福和自己的幸福,也没有错。当她意识到自己的爱会伤害到别人时,她奔溃了,不知该当如何,于是想放弃生命。该遵从内心的欲望与自由呢?还是该追随社会要求的道德呢?矛盾。当我们追求自由的时候,我们当然希望能多一点自由的善,可我们不能否认,绝对的自由还包括自由的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