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普鲁斯特与乌贼》读后感锦集

《普鲁斯特与乌贼》读后感锦集

《普鲁斯特与乌贼》是一本由[美] 玛丽安娜•沃尔夫(Maryanne Wolf)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9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普鲁斯特与乌贼》读后感(一):这仍是一个不断翻新的前沿领域

这是一个非常前沿的领域。现在回头看,80,90年代的大陆的很多书都是过时和幼稚的。

感谢沃尔夫女士。即便是现在,脑神经系统的最大发现仍然没有到来。我们也许正处在一个像地理大发现一样的前夜。但显然,很多人已经相信从欧洲往西可以到达印度了。

这本书的贡献还在于对阅读障碍的详细讲解和分类。这一点难能可贵,这一症状一直以来令我费解,因为费解和不解又导致了青少年期的不安。回头想一想,我的青少年期由于科学水平的不发达和被灌输认识的偏差,还真的对我脆弱的神经系统造成很大的摧残。

《普鲁斯特与乌贼》读后感(二):何为普鲁斯特&乌贼?

当时选择这本书时,是被其书名和目录所吸引而至,并且另外一本关于阅读的书中也有提到过这本书。所以读了一遍,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作者谦卑的仅仅称自己为老师),作者在书中站在很专业的角度探讨了阅读脑的进化、发展以及补偿机制,运用了文学、语言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来架构了这本书籍。在我个人看来,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大脑是如何阅读的,并且针对性的叙述了存在于全美30%儿童中的阅读障碍的问题,还是离不开教育的范畴(当然以作者是儿童心理学的专家)。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告诫我们:作为父母,要从儿童的2岁起开始关注其阅读的问题,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当然,若是出现了阅读障碍也没什么大碍,总会有一个方面是优秀的,要善于挖掘与引导。(这本书虽然内容偏专业书籍,但是与儿童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在国外受到热捧,这足以说明国外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

《普鲁斯特与乌贼》读后感(三):《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对于儿童

1、推荐所有关心儿童、儿童阅读、儿童学习的人阅读本书,因为这本书除了可以让我们尊重阅读这件事之外,还可以让我们尊重儿童。对于各方面趋于固化的成人来说,如果不了解阅读,不了解儿童,那么很有可能会妨碍到儿童的良性发展。

2、这本书的可读性其实很强,作者是基于科研成果而发愿写的科普读物。因此,尽管书中提到了一些专业的实验,但实验体现的是科学的精神(即,用于求证假设),而没有炫技科学的技术(那会给读者造成阅读壁垒)。

3、需要尊重作者的愿心。作者的行文和立意一直持着平等民主的本意。科学家做的事情也没有必要那么拔高,大家无非处在不同的平台上,探索人类的未来而已。从这个角度上,不管是提供一豆一米的劳动人民,还是填充人类知识库的高知人士,都是大家平等的选择——况且,“知识“这种东西充满着虚伪感,需要谦卑以待。

4、对于儿童的发展亦如是。儿童的发展丰富多样,这代表了我们未来的丰富多样。如是观之,对于阅读障碍,乃至于更多的发展障碍,我们并没有必要如临大敌、畏若蛇蝎,徒然乱了自己的方寸——当然,这很难,需要我们不断的阅读和学习。the end...

《普鲁斯特与乌贼》读后感(四):从“我即我所读”走向“菩提只向心觅”

《苏东坡新传》里面记录了苏轼在晚年第二次到杭州做官时,好几天“不观一书”,只是在他要用典故的时候,才会让人去翻阅下书籍,力求不出错。

这本书的作者李一冰在此处做了解释,他说:人之为学,本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在第一个阶段里,须广泛吸收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思想,应自勤读中求取;到得成熟阶段,必须把自己从别人的知见中解放出来,用自己的头脑,作独立的思考,然后才能建立自有的创意,发挥自有的感情。这第二个“不观一书”的阶段,正是运用想象力的创造时代。

“我即我所读”如果从字面上理解,那就是苏轼求学的第一阶段。这个时候的“我”已经从“本我”阶段跨越到了“自我”阶段。我们很多人都在“自我”阶段止步不前,因为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就像《聊斋》里“书痴”的故事,就开始思考“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的,从古至今,虽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但也不得不承认“百无一用是书生”。有“书痴”的存在,我们就开始怀疑读书的价值了吗?这可太冤枉无辜的图书了。这和书没有关系,关键在于人。

这里我又想到六祖慧能法师的故事。据说慧能法师不识字,他靠听别人诵经参透了禅宗大义,有著名的《菩提谒》传世。《菩提谒》中说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用慧能法师的说法,“我本无我,读即不读”。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普鲁斯特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们应能由衷体会,读者的智慧始于作者写作之终了。换言之,阅读的目的在于超越作者的想法,产生自主的升华的思想,最终完全脱离文本。

普鲁斯特的“读者的智慧始于作者写作之终”、苏轼的“不观一书”和慧能法师的“菩提只向心觅”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学的第二个阶段。如果我们阅读能够到达第二阶段,“自我”将会走向“超我”。不要轻易去质疑阅读的价值,多找找自身的原因。如果阅读没能让我们走向“超我”,只能说明我们学得还不够,思考得还不够。

从“我即我所读”到“菩提只向心觅”,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初级阅读者会受到作者思想的影响,专家级阅读者则会和作者对话,直至完善作者的思想。比如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传承人,他继承了“仁”的思想精髓,又提出了“仁政”的理念,把“仁”的运用到治国理政上,使得“仁”的思想发挥更大的用途。

“我即我所读”不是一个静态过程,而是一个流动的动态过程。最终我们要超越作者的想法,脱离文本,向自己内心寻求真理。

《普鲁斯特与乌贼》读后感(五):我即我所读

这是一本基于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专业性书籍,除开概括性的第一章以外,全文的专业度较高,不建议非专业人员强行阅读。本书的主要论点是建立在英语学习的基础上,用了日语、汉语、苏美尔语的学习进行了旁证,所以不要指望对日常生活学习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帮助。作为一本2007年的书,其前瞻性和预见性已经无法在现在得到体现,但其观点仍不失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本书关于大脑与阅读的主要观点,分为以下三种:

1 大脑可塑性:

大脑是一个开放架构,是可以不断改变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从阅读行为的一开始,就在有所突破;

大脑的重新塑造主要是以下三步:

- 在旧神经结构中建立新的连接

- 高度专门化的区域,辨别信息中的不同模式

- 从无意中自动搜集信息

2 阅读大脑:

我们阅读的一切信息,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大脑,也就是说:我即我读;

我们会将所有储存的知识运用到所读的文本上;文字产生的直接信息与读者产生的间接且不可预期的思绪叠加,大大丰富了阅读活动

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的网络社会强调的是快速转移注意力,反射性的响应刺激;那么是不是说资料索引和速读能力某种意义上不利于深入阅读能力的培养?

本雅明在单向道中多次强调,现代性的重要特征就是人类在反对自己的天性,也就是现在被说烂的“颠覆”。这一点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和发展出了一个三岔路口

3 深入阅读:

阅读的目的在于超越作者的想法,产生自主的升华思想,最终完全脱离文本

可以说深入阅读能力就是深度思考能力,是很多思考者梦寐以求的倚天屠龙

以下我摘录了本书中我觉得有趣的部分,如果你也觉得有趣,那么一定要找来书看一看

关于婴幼儿阅读学习:

5岁以下听故事的能力决定了儿童的阅读能力

年幼的孩子通过反复书写来学习汉字

只要婴儿可以坐在抚养者腿上,就能将读书和被宠爱的感觉联系起来

聆听文字与感受被爱之间的联系,为以后的长远的学习历程奠定了最佳基础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就有了10000的词汇量

认知图式:故事越有条理,孩子越容易记住,对孩子的认知图式形成帮助也越大;认知图式越多,越能读出其他故事的条理,积累的知识就越多,越有助于未来的阅读

简单的讲话、朗读和聆听就是早期语言发展的重点

早期就开始接触双语环境的孩子,处理语言的区域大幅重叠,跟单语者使用的区域一样

阅读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孩子出生后的2000天内,没有一个词语、概念或是社交习惯被浪费,这一切都为这个年轻的大脑做准备。

阅读臻至成熟的发育转变始于婴儿期,而不是学校

关于阅读脑:

人类和其他灵长动物大脑的最大区别在于联合区占整个大脑区域的比重(基础视觉和语言及概念处理系统,同时连接到视觉、听觉的专门化系统)

不同的书写体系造就不同的大脑。汉字涉及右脑,更好地提供阅读表意文字所需的空间分析和整体处理能力

文字中符号的减少带来效率的增加,即认知效率优势

语言决定了经验,有多少种语言就有多少种分析世界的方法,不同的语言塑造了不同的大脑和心智

苏格拉底不反对文字,而是反对丧失检视语言的能力,以及没有使用我们所有的智慧去使用语言

学习任何技能都需要动用大量的认知和运动过程,熟能生巧后,神经通路就会变的更直接和有效。这是脑部向专门化和自动化的方向缓慢的发展

阅读的核心:它所释放给大脑的时间,让大脑的思考一次比一次深入。阅读脑最大的成就是这份神奇的、看不见的礼物:超越时间去思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