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绿野黑天鹅》读后感摘抄

《绿野黑天鹅》读后感摘抄

《绿野黑天鹅》是一本由[英]大卫·米切尔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野黑天鹅》读后感(一):精致豪华版成长日记

“如果你只知道在卢瓦尔河谷保留下来的几千英亩自然景色中奔跑的话,是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些的。” 当泰勒战战兢兢地终于向父亲吐露出他将爷爷留给他的唯一的纪念物并且贵重的一只手表摔坏时,他的父亲如是说并告诉他一些工匠或许有本事将其他海马手表上的零部件嫁接到爷爷的手表上。

在此之前,这只坏掉的手表一直做为一个十三岁的少年的难以启齿的秘密,曾想过怎样去找到一个一样的手表,找到后购买的大笔费用怎么办等等办法去掩盖掉这个事情。但十三岁少年的烦恼不只这些,还有越来越严重的结巴症状,村中恶少的羞辱挑衅,父母之间的裂痕,马儿维纳斯群岛战争以及如何与性格各异的女孩儿相处等。。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在绿野黑天鹅的十三个月的成长道路将一个英国偏远小村还原的淋漓尽致,你知道乡野里的野草怎样长驮道怎样绕,知道独居小镇的诡谲凄凄的老人家却还有怎样一副坏脾气,知道八十时代小村里最流行的诗是什么最喜爱的诗人是哪位。

而如果你只是一味奔跑,一味疯长的话,或许来不及体验成长路上遇到的壑沟坎曲所带给成长的不一样的养分和味道。

说这是一本青春的成长日记一点也不为过,但却是更丰盛更豪华并且无比细腻的文学佳作。它能准确告诉你一个好好少年变成叛逆少年第一次抽烟的心理动态,让你好似设身处地的去感受那份纠结无奈。还可以把一堂有趣的课生动还原,好像你真的参与其中和这个老师互动,并被她的思路俘虏。因为各种细节太多,人物很丰满,显得就很真诚,看不出来这是编的,这是确实发生的,这样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以及那样的村落是真实存在的。

但成长日记就是日记,有点琐碎,虽然已在部分情节上衔接了前后,但仍有些地方不明不白,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只有小主人公泰勒才知道吧,毕竟他才是亲历者,这是他的日记。

《绿野黑天鹅》读后感(二):有没人讨论。。。这书读起来太难受了

看完《幽灵代笔》还兴高采烈地说,我要当大卫·米切尔的脑残粉!。结果这书拿到手快一个月了才读到十多页。。。真心读不下去-_- “一不做二不休。”罗克莫顿小姐在亿万年前就已经教会了我们。 是莫伦,他和往常一样笑盈盈的。不过我注意到他脸上的小绒毛变厚了一点。“你一定猜不到吧!” 我并没有试着挣扎让他放手,而是更加牢牢地抓住了他的手腕然后把他直接往昂特·利特尔和达伦·克鲁姆那里扔。 “如果被绿色的眼镜蛇咬了。”吉尔伯特·斯温雅德推测道,“这是世界上最毒的蛇。你的器官会破裂,尿液和血液会混合在一起,非常痛苦。” 加里·德雷克叫道:“嗨,泰勒!把你的JB来回晃上一晃,学着和它玩玩吧!” 但十八岁如诗,那才是我想去的地方。没有规定的睡觉时间,足足有现在两倍多的零用钱,并且对于十八岁的茱莉亚而言,她可以和许多朋友一起去伍斯特的塔尼亚夜总会玩,那里有着欧洲仅有的氙气迪斯科和镭射灯光!简直太棒了! 。。。需要这么多惊心动魄的加粗吗!!!!! 是我太敏感了还是怎样,全部精力都在盯着那些字完全看不进剧情啊!!!!!! (默默而忧桑地趴在地板上。) (哪天读完了再改评分。(还。。。)

《绿野黑天鹅》读后感(三):没有出口的青春书

《绿野黑天鹅》 大卫•米切尔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年8月第一版

没有出口的青春书

相信有不少读者,同我一样,受到米切尔的其他作品影响而选择读这本书。在《幽灵代笔》与《云图》中,米切尔铺陈出一个处处都精巧联系的时(云图)空(幽灵代笔)观。

而这本带有自传色彩《绿野黑天鹅》不同以往,返璞归真地将时空缩小到13个月和一个小镇,以一个有些许自闭的少年视角,体会家庭、朋友、世界的变化。虽然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分别叫作“一月谜案”和“谜底揭晓”,但到结尾,恐怕让抱有看到幽灵代笔和云图那样近乎荒芜的宏大结局的读者们略感失望。实际上,将这本书就看作一本简单的“青春书”更为合适。

然而,这是一本没有出口的青春书。虽然同一(群)人物,同一个地方,很短的时间(13个月),但实际上13个章节关系不大,每一段几乎是一个全新的独立事件,而又莫名地消失遗忘(比如“太阳台”这章,凭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彩蛋然后刹那消失)。这就像每一个13岁的孩子一样,也经历爱恨情仇,但隔一个月就烟消云散。整篇小说并没有什么目的性,跌宕起伏过目难忘的情节也不多,还好行文流畅,否则简直要接近《青年艺术家画像》。

对于小说的主人公杰森泰勒或者每个人,青春像是一条一直连接着现在的通道,在这条通道的两旁有许多不同的出口,有的梦幻,有的残酷,我们大多推看门探望了一眼,又踏上了这条没有尽头的通道(或者出口也是一个通道,一旦走进去,还是在通道里),成为现在的自己,继续走下去。

同样,《绿野黑天鹅》这部书也可以有很多出口。虽然笔者对于“青春书”认识浅薄,但阅读时很容易不老实地浮想着这本书可能的“出口”。比如,“吊死鬼”这章可以是一个少年走向自闭的故事,“驮道”可以是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或者可以是某少年的历险记,自以为是的爱情可以是少年维特的烦恼,“岩石”开头可以是战争控诉,“纪念品”可以是家庭分裂对青春的伤痕,“磨刀匠”的一刹那残忍的念头甚至可以是莉莉周的影子……面对这么多“可以是”的出口,这本书选择了走向了那个“都不是”的尽头。滑向既定的出口,是轻易的,而保持谨慎,是难能可贵的。何况,当我们试图以一个词概括青春本身时,不仅无情地剔除了许多旁逸斜出的莫名分支,更是给青春洒了一泡凛冽的狗血。

然而——假使到了上一段笔者都没有太过分的过度阐释——可惜的是(或许也翻译过程难免遗失,或许与人物相隔太远),整部小说的精彩程度不足以支撑这种刻意的独立。也就是说,不够精彩的“留白”难免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空洞”嫌疑。

因为笔者并没读过原文,所以评价翻译略有不合情理之处,但还是想在最后说一下翻译的问题。本文中出现了很多新鲜的词汇,比如“基佬”“屌丝”“菊花堵漏工”等。笔者本人挺喜欢这些存在感较强的翻译(比如《幽灵代笔》中“圣山”一章),说实在的,这种译法虽然可能曲解原文,但却能给读者一种别样的共鸣。至于翻译是否真的和大家口味,还要众多读者评判。

2013 1 10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