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云深处》读后感100字

《云深处》读后感100字

《云深处》是一本由玻璃洋葱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云深处》读后感(一):吹风而来 乘海而去

实体书送到的那天 我生病请假在家吃药 同事特意打来电话说:书印得好好啊 。我说是吗,是吗,然后体温计就从胳膊里掉了出来。

有印出 潇洒与漂泊。

真为她开心啊。因为我把她第一本做丑了的心结一直藏在心里。

和洋葱认识蛮久了 她是我的好朋友也是好“老师” 第一次见面 和我印象中差不多的样子,或者说我还不好意思,她比较主动地说着话。然后我们有的没的聊了些。我好像说想去不夜城那买胶卷顺便看看照相机,她对相机满有研究的样子,不知为何来着她后来借了我一部相机 ,我带它去了一些地方,拍了一点照片,后来又用在了一些书上。 再然后她去拍一些栏目影像时也会叫上我,我每次看镜头的时候就会想到出她教我的那些胶片摄影小技巧。

而她去哪里我都不惊讶 台湾厦门土耳其印度泰国...

“黃昏時分來到十分車站,許多遊客正在施放天燈。抬頭上望,見全星般的天燈佈滿紅橙色的天空,洋溢著希望與幸福”——2010 (台湾的明信片背后)

“等我回来请我吃冰”——2011 (泰国的明信片背后)

“不知怎么,很想吃泡饭,油条和榨菜”——2012 (印度的明信片背后)

但愿她走累了休息一下 走啊走啊 不要累着 乘爱人回来

“山高云深不知处 只有梦里去寻它”

《云深处》读后感(二):为寻找更好的自己找一个更好的背景——旅行

玻璃洋葱的图文随笔显然比他的第一本小说要好很多。亲身经历过之后,抛下一些紧凑压力,生活苦闷,用心去看周围体会这样子的世界。让我更懂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的含义。为之感叹能写出这样棒的作品,果然还是没有让我失望。与他极其热爱旅行有着莫大的联系。

我很喜欢书中极具感情色彩的景色描写,比喻很是恰当形象,夸张恰到好处,并不特意营造意境,不过分却很新奇,让人眼前一亮。文字描写更加精致,倒也不难懂。除文之外,还有拍的照片,可能这些不太光亮的照片,会使人觉得无关紧要,不痛不痒。也正是这样的照片,恰恰反映着作者独特的视角,是这样的世界,近在眼前,最最普通的景最最普通的人所结合起来。书中行记之间穿插作者过时记忆加以深入,颇有高度,令人回味。

可惜的的是,我,自己。如今我没有读到万卷书,更没有行过如此多的路。少了他的那份勇气与执着。很是愚钝,难以自然地融入作者丰富的想象之中。如果可以,也要摆脱现实,潇洒放弃一些,勇敢找寻自我。

《云深处》读后感(三):幸福深处

他们好傻的啦,等过个十年二十年,肯定要后悔。提起玻璃洋葱时,说不定也有人会这么想,“居然那么好的工作也不要了,辞职后去远行”——我猜得到,即使我不够聪明。

何况这些我业已在毛姆的笔下一遍遍温习过,所以在编校《云深处》时,我读到的,是依旧陌生,却似乎又有点儿熟悉的一个玻璃洋葱。

她有自己的理想,有不自知的天赋,或许本身跟大多人看上去并无太多不同,需要一些勇气才挣脱世俗的束缚,但或许这于她而言,又根本早已存在。所以当时间走到事情必然发生的那一刻时,她辞职,收拾简单的行囊,开始出发,即使她一开始对于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也并不了然于心。

不过没关系,在一次又一次出发的旅途中,这个广袤的世界渐渐开始给了她需要的和渴求的。她的好奇,她平实又清新的文字,和她那些美丽的充满异域风情的“在路上”的图片,将她所见所闻美好地展现在《云深处》里。

这是她的世界,她眼中和心中的世界,好像永远也不会结束的夏天的天空,无际的白云和蔚蓝。我是这样隐隐猜测的。

但对于她和她这样的人,我仿佛永远无法靠近,只能远远观望。而他们投身去做的事情,是我这辈子注定不大可能去做或者做得到的了。所以我静静地羡慕着,偶尔也忍不住悄悄地忌妒忌妒。我是那个沉浸在自己庸俗的幸福里而不得知的施特略夫,而玻璃洋葱,则是那个一遍又一遍重复着“我必须画画儿”的斯特里克兰德。

毛姆笔下,《月亮与六便士》里的那个斯特里克兰德说,“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在玻璃洋葱身上,我好象也“感觉到一种猛烈的力量正在他身体里面奋力挣扎;我觉得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压倒一切,仿佛违拗着他自己的意志,并把他紧紧抓在手中。”

所以即使到不了她的那个世界里,我依然可以做个旁观者,欣赏欣赏就好。这也是一种幸福。

《云深处》读后感(四):不劲劲儿的好

就像我不喜欢巩俐、章子怡的演技 “咔”之前调集汗毛、细胞、眼神为表演做准备。尤其情绪高亢的戏 会全身一抖、胳膊腿起范儿、啪啪啪甩台词。特别劲劲儿的。这本书就是特别不劲劲儿的。

换句话说是不着痕迹 不着痕迹的好。

游记难抓人心 想象力稍微差点就走神。作者每个小故事用心的掺了逻辑和情节 于是好读。况且还有颇深邃意味的照片。据我对洋葱的理解 她文字极擅平实中调侃 这次显然她放弃了活泼的部分。整个语境呈现深厚、力量、朴拙。出游的理由 不是阔绰的艺术家追求人生真谛 是深陷琐碎与压力的职员 拿出出逃勇气。这个起点能让人顺利带入 给了许多观望旅途的人一个念想。虽然合上这本书 这些人可能仍继续观望。

作者遇见美景、吃着苦头、赶着夜车 脑子重复的是原本生活的东西。初衷是想要暂时出离 却反而被这些回忆一再摁压。 她以“请走开”的姿态面对陌生人 懒得给自己添麻烦 不多说话 若有人提议同行她想尽办法谢绝。

不论走多远 她不爱陌生人。

这个没有好坏 是不同个性的人 不同的旅途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旅途细节中对人生、人性、未来、孤独的思考。

直击人心的句子不剧透 你们自己去看。

是作者和设计师两个人的作品。一般一本书很难感受设计师的存在 这本书处处都是。被剪出来的摩托车、小猫、棒球帽、鸟 不知名状的黑色涂鸦 日记标题下的下划线 均悄悄引导读者的情绪流向。yeile是擅用留白的大师 大环境下少有人如此懂得这种干脆美的运用。不会过于大片让你觉得花钱买扯淡 也不会挤在一坨替出版社节约成本。他智慧的留白控制了书的节奏。恰到好处

“恰到好处” 是两位创作者共同的致命优点。

粗粗翻一下页面的评论 大多出自编辑、作者朋友。读者朋友你们是还没买到吗!多的是烂大街的流水线故事和快餐文化 好东西却没能被更多人品尝。你们在想什么。这本书好好看!你们不要以为它只有业界同行的口碑!不过如果你对目前生活满意 对远方缺乏兴趣和想象力 大可不必翻开此书。

还有一点挺奇妙。它撕开包装纸却不像一本新书。

像去朋友家做客 朋友在厨房噼噼啪啪炒菜 你从他书柜上翻出的旧书。被赋予了时间感 妥帖温柔。真厉害。幸运的是这两位均是我结交甚久的朋友。

老朋友是旧时光 改日一同远游。

《云深处》读后感(五):Go somewhere, go anywhere

Go somewhere, go anywhere

——显然这不是书评,只是我在自言自语

我不认识这个作者。

可是我看到这本书的宣传,目光还是被好看的装帧所捕获。而且我对这样的游记没有抵抗力,从落落的《须臾》开始。虽然,我也没有买过太多,我甚至把《万象》送给了同学,因为印刷质量太差。

最世的这个系列太狡猾。我们终日在闭塞的校园里生活,狭小的书桌,作不完的试卷考不完的试,背负着某场考试不要命地在黑暗中往前跑。所以,远方的确太远。而一本关于旅行的书便成了救命稻草。

我离开他们的语境已经很多年。面对他们我不赞颂也不诋毁,最多羡慕某些人惊人的商业头脑和不可复制的际遇。我从局内人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旁观者,可是我一直找不到一个告别的契机。

我偶尔还是会回去,在网站上的辅导书订单中夹杂些什么。或者在校门口买时政杂志是带一本文艺风赏。可是每月一本的载满小说的杂志买了也没时间看,最多只是翻一翻看看图或者装帧,看一看那个熟悉又陌生的摄影师,然后堆在家里积攒灰尘。

不知到这样的局面什么时候能真正打破。

这个所有高中生都盼望的暑假我哪里都没有去。

我被困在这个生活了十多年的城市。每天两包的中药,来不及办的放假证明,公安局办证大厅的拥挤,隔壁城市的大学的表格和入境手续,父母工作的变动,外婆时隔两年的拜访,英语课,一抢而空的出境游。我被这些东西困住了。

所以在即将出发去陌生城市读书的此时,我想起了这本书,然后买了下来。我想我大概是想去哪里想得发疯了,可是又哪里都去不了,才迫切地希望能通过别人的纸笔,过一把远行的瘾。

书里写的四个目的地是好地方。

我对国境线外的热带亚热带向往又畏惧,所以不知到什么时候才能踏上那些想要去的地方。这些畏缩的心情,就像这本书开头的那些讨论一样。“又或者问题从来不是问题,只有弱者才会忧心忡忡地考虑个没完。”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我的太脆弱。这个假期哪里都没去,只能借助书本自我安慰,这到底是我的错。我没有勇气启程,我怕麻烦,并且在不停地找借口。

这个假期也如任何美好的时间一样,从指缝里迅速溜走了。

我突然生出了巨大的迷茫。我放走了这个不可复制的假期,那么以后我还会不会有机会。我会不会被那个有着陌生语言和社会体系的城市击倒,我会不会被繁重的学业搞得没有胃口出行,我会不会因为一张临时的身份而得到更多的便利?问题太多,没人能回答。

但是道理是一样的。

美国西海岸的地中海气候,在地理课本上写的定义,是雨热反期,夏干燥炎热,冬温和多雨。但其实,只有我在夏天真正踏上了星条旗飘扬的土地,才知道所谓的炎热干燥,是足以晒痛头皮和引发森林火灾的艳阳天。

再多的问题也会有答案,只要我敢出发去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