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随记光阴读后感100字

随记光阴读后感100字

《随记光阴》是一本由乔海燕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78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2-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随记光阴》读后感(一):感叹

我只能用三颗星来打分,说句老实话。我是被深深打动了的,对农村的许多细节描写真的很不错很底道。不过,有些不同看法,一是作者请了两位所谓的名人来写序,写得又不好,反倒是坏了那么精致的封面;二是作者对农村生活写得实在是过于美好了,主要是那个岁月的纯美,而关于艰辛写得实在太少,一个初中生下乡其实是很苦的事情,有知青偷鸡等知青与乡民的冲突等等,农村生活是很清苦的,这方面反映得不够实际,如果是小说抬头我也不好说什么,但是是随记,我觉得失望。笔者在描述故事与人物的时候过于用文学化语言,象是在看小说,此点不满,本来想把它当成回忆录来看的。

《随记光阴》读后感(二):那是我们头脑中的年代

80后或85后的人,对于上山下乡或是知青情怀,所有的记忆或者来源父母的讲述,或者来源影视文学作品。那是离我们不远不近的时代,但缺难以理解也不想靠近。

初读乔海燕老师的文字,就是在华尔街日报网站上。专栏名字其实并不太新颖,随记光阴,但还有想打开的冲动。囫囵看了一篇,从第二篇起便开始细细品味和咀嚼。追了几期,在行文中莫名找到了读路遥《平凡的世界》时的感受,尤其是那篇让我至今难忘的《春妮儿》。

春妮儿是个太好的姑娘,她身上有传统女德的全部体现,她美丽倒也落落大方,她操持家务但一身洁净,她是投胎农村的富家小姐,有着现代的头脑,却活在阴差阳错的空间。春妮儿有个相好,但她像其他农村姑娘一样,拗不过命运,她要为呆傻的弟弟换亲,看着如花似玉的自己换来一个更呆傻的弟妹时,她撕心裂肺地一声大喊,她受不了自己的使命被这般侮辱,她更受不了这就是她的命运,她连回嘴都无力的命运,她恨死了,这个时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在新社会,既然没有尊卑地位之分,那春妮儿是败给了谁呢?

全书还没看过,很是很是期待。这不是一本小说,这是真事儿,我期待看见一个真实的世界,无论体制与否,压力与否,能看见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好的。

以此为记,阅后再议。

《随记光阴》读后感(三):星星之火逢冬雪

叔本华曾经说过:未曾彻夜长哭者,不配谈论人生。回望大乱周期的六十年,甚至更久远的时光,有一项能让全民彻夜长哭的运动,那就只有,以及随之兴起的上山下乡运动,这一运动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使得上海社科院出版的三卷本《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都显然有挂一漏万的嫌疑。乔海燕先生的《随记光阴》只以一个普通青年的身份去追述那个年代的荒谬与温情,带领我们回忆那个伤痛大于其他的年代的点滴。

王小波在自己的杂文说过,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青年是正确的,知识却不知道在哪里。这当然是他的自谦之词,但如果将当时的青年聚拢在一起详查,王小波的这句只是不知道在哪里就不显得突兀了。乔先生的这本回忆录中,给我以最深刻印象的,并非那些描写最为生动的篇章,他笔下的老砖头以及树桩子,那些个能人把式们。还有变幻莫测的政治形势,争勇斗狠的生活气氛。看了几遍之后,我始终还记得的是那篇《被湮没的思想者》中的田同学,白同学的优雅睿智或许是乔老师想要表达的,照乔老师看来,白同学后来在四十多岁的“高龄”毅然奔赴大西洋彼岸正是为了自己当年胸中的点点理想之火,她是值得尊重的。而曾经同样在众人皆醉时,不肯轻易向众人妥协的田同学却已然被岁月磨蚀,被社会湮没。乔老师做出这个判定是因为田同学“一副不着边际的样子”说了自己要前来游说社科院允许自己申报的社科项目。我不敢质疑乔老师的论定是否正确,未曾在当时亲眼所见,轻易质疑是十分可笑的,我在心中叹息,在那样的年代里都能不苟且,如今却卖身求荣的“知识青年”并不算少了,但时至今日,当看到乔老师的描述时仍然忍不住要哀伤,曾经被奉为明灯与导师的那些人,那些曾经高贵的灵魂,如今已经成了被踩在脚下都觉得会脏了鞋的渣滓,前几天,我还看见《耻辱者手记》的摩罗在新浪上发表长微博吠叫着为当街殴打八旬老人的叫兽造势,虽然我在读那本手记的时候就并不觉得有什么好,然而这位高级研究员为执政者歌功颂德的丑态仍然犹如一个重重的耳光,扇在了所有人的脸上。

上大学的时候,我曾经笃信总书记的话,只有有着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后盾的和平才是有脊梁的。几年后我才发现,一个只有国防力量而国民没有独立人格的国家是永远都不会站起来的,星星之火曾可以燎原,北方吹来的十月风最终却化成刺骨的冬雪,湮没了希望。

《随记光阴》读后感(四):知青往事,岁月悲歌

在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有一大批知识青年,因为国家自身的原因,他们不得不从城市迁徙到贫困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也就是所谓的“上山下乡”运动。虽然这些早已经成了往事,然而所产生的影响和曾经的记忆却很难磨灭在那一代人的心间,个中的滋味,无论是辛酸或是艰苦,无论是悲悯或是荒诞,想来也只有亲历过的人才最有体会和发言权。作者便是那个时代被下放到农村的知青,如今通过一系列的深深回忆,把记忆中的点点滴滴串成一大卷故事集,也许在现代读者看来这些乃是生动、带劲、好玩、前所未闻的故事,然而这些背后却又包含了多少不堪回首的血泪,不管这是激情的年代还是悲惨的人生,是无悔的青春还是岁月的蹉跎,终将成为一段永难忘怀的特殊篇章。

当人身处逆境的时候,一方面会想方设法求得自我的生存,另一方面也会苦中作乐来获取一些精神上的安慰,所以有了书中那些看似荒诞的行为,其实那都是很真实的人性。比如为了“扒车”省去一笔路费而智斗列车员,为了给苦闷的生活添色彩那些普通百姓编制的荤素的段子,为了吃免费的公社饭而去卖力气的大场景,为了一本难得的书或者一首好听的歌可以痴迷的程度,为了苦难中的恋情甘愿奉献一切真人真事等等;自然还有很多悲惨的景象,像被迫去换亲,劳作中的意外死亡,惨不忍睹的“扒车”身亡,还有很多艰难困苦中的难言辛酸,总之,这里所有的故事里面都刻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作者用了当下最流行的语言去包装了那些故事,也更好地阐释了那时的状态,其实在这些看似有趣的背后也包含了多少的无奈!

历经过艰难的人有承受生活的能力,也懂得在逆境中求存的法则,自然其中有一些人的确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中锻炼了坚毅的品性,从而为今后的辉煌人生夯实了基础,为丰富的人生阅历添了宝贵财富,但那毕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他们中大多数人的青春、梦想,甚至生命永远都奉献给了那遥不可及的希望、也许还有被欺骗的信念!书中有一全篇引用的中国特稿社的报道《最后的知青》,让人读后有无限同情,无限感慨,也无限敬佩,主人公张芬说那样的人生不后悔,因为后悔也没有用!是啊,时代铸就的错误不幸被加在了他们那一代的身上,你如果无法反抗就只能承受了。从中也让我们看到了广大普通百姓、不起眼的小人物和下放知青的坚毅、忍耐、淳朴、可爱的品格,那是留在岁月和记忆深处的一首歌,只希望不那么悲凉、凄惨、让人心痛!

《随记光阴》读后感(五):《随记光阴》那一代的人,那一代的事

生于80年代的我其实并没有经历过那一年代的是奇怪。但是我却感觉自己还是身不由己地对知青这个话题颇为敏感和关注。不为别的,只是因为自己身边的父辈们曾经经历过;不为别的,只是因为自己从小就听闻他们当年那些令人费解的人生经历。时至今日,早已经学成毕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依然关注着这些曾经发生在自己父辈们身上的故事。

一部亲生经历的记录,一段永不叙完的故事,尽情地在手上这本出自于知青过来人的《随记光阴》书中展露无遗。随笔性的记录却是那曾经过去点点滴滴的回忆;家长里短的描绘却是再好不过的逝去历史印痕轨迹。事实上,看似随性的讲述却是字里行间透露着你我都会由文字而得的有感而发。那一代的人,那一代的事,那一代的知识青年------

作为一本追忆曾经的岁月,本书以一个个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故事编辑汇总而成。透过故事,我们读到了那个时代人们所特殊的背景故事。一如本书封面所推荐的哲理是一个人的回忆道出一代人的命运,浓缩千百万知青的生死悲欢,集体印记。几多的感叹,几多的回味,几多的心酸,尽在不言中。经历过这个年代的人们会从书中找寻到自己当年曾有的足迹;听闻过这个年代的人们会从书中读到太多特殊年月的特殊人和事。在这里,虽然此书书名为《随记光阴》却更是在看似随意的记录之间展现出那心随念走,万般感叹信手拈来的情难自禁!虽然里面的每个篇章都是那么地简短,却是那么地精准,自然地情感流露。书中描述的人物是那么地个性鲜明,令人揣摩。生产队长“老砖头”独有的农村气息,春妮儿一个为了弟弟而牺牲自己幸福婚姻的不幸农村姑娘。“扒车”风波下摔死的女知青,代营厨子丁师傅的伤残故事等等。这些事情是那样真实般地一一在书中向我们娓娓道来。道不尽的心酸苦短,诉不尽的人情冷暖,解不完的知青情结。配合着文字的记录,书中还时刻在文章之外穿插入那个时代的老照片。瞬间我们仿佛经历着时空的穿梭,来到了那个颇有别样意味的知青年代。

个人以为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记录那段历史岁月的书册。透过本书,我们可以透过一个个发生在作者身边的故事进一步了解那一年代的知青历史。尽管我没有经历过,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的不了解和不关注。相反地,读着这部曾经知青乔海燕真人,真事,真记录的点滴记载,书外的读者很是可以由此引发发自内心的灵魂触动。感叹于书中人物的酸甜苦辣,感知身为知青的人们心声。,正可谓是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