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摘抄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摘抄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本由本书编写组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一):食物承载情感

<舌尖上的中国>一档节目走红后,各种冠以“舌尖上”上的话题纷至沓来。咱也不多说什么,就说说这本书《舌尖上的中国: 传世美味炮制完全攻略》吧。

依据央视热播节目而诞生的书籍,即便是没有看过电视节目的人看来,都觉得太多美食。食谱书那是肯定的,这就是食谱书。除了谱,i当然还有如何炮制的详细介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图的设计编排,各款美食摄影都让人大赞。编排用色布局等大气而漂亮,美食摄影高清而诱人。真真让人爱不释手又口水长流。

翻看书中的各种菜式,食材并不复杂,易找寻,也易制作,无论是菜名还是卖相,都有种家常菜的亲切,让人怀念爸爸妈妈的手艺。虽然书是以电视节目为蓝本,但是成书也并非完全按电视节目编排,倒是以情字入菜,分为五大章,涉及海味、花样主食、豆制品、腌腊味以及各种调和小口味等等。

具体美食什么的不多说了,打动我的其实还有编者的用意“食物超越美味之外的情感意义----以最朴实的方式传递着我们深藏心底的感激、信任、激励、关心、欣赏等种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愫,最简单,最复杂,从舌尖回味到心头,久久不散”。于是,于美食之中,品味出生活的酸甜苦辣,品味出人情百味,品味出感恩与欢喜。如此,便已很好。

至于这本书的续集《舌尖上的中国: 传世美味炮制完全攻略2》则是全国各地朋友们的海选诞生的“延伸菜谱”,依然是最热门的、最人气的,提名最多的当选。从食物承载情感上,与上一本是一脉相承。

多的不说了,只是抽空表达一下自己对这本高质量的美食书的热爱。爱美图,爱低调大气的编排设计,爱简单易行的菜式操作,更爱成品菜式中的浓浓情感。

喜欢。

有气质的菜谱书莫过于此。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评《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人在幅员辽阔的华夏大地繁衍生息,食物成为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因而饮食确实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中国人的吃,要满足胃、嘴,甚至还要满足视觉、嗅觉。所以中国菜的真谛,就是“色、香、味、型”俱全,还包括营养学方面的要求,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也可以解释《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节目为什么会这么轰动,而节目中的各色美食散发出来的色香形味、勾引着人们的味蕾,燃烧着食客们的渴望,口舌期待着与那些千滋百味的亲密邂逅。于是“舌尖上的中国”编写组将节目出现过的食材和菜谱一网打尽,配以详细的图文步骤,编织出来解馋的梦幻菜单——《舌尖上的中国:传世美味炮制完全攻略》,让我们看菜谱,学做菜,让美食徜徉在舌尖上!

这本书虽然是央视热播节目的衍生品,却丝毫不比前者逊色,毕竟美食当前,看在眼里总不如吃在嘴里,而想要吃就要会做,想会做就要有菜谱,《舌尖上的中国:传世美味炮制完全攻略》便是如假包换的纯菜谱,该书图片丰富,文字精炼,除了对这种美食简要介绍和对要特色加以说明之外,便是主料、辅料和做法了,尤其是其中的做法,体现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文化精髓,即对肉、菜加工、烹饪方法的严格要求。要知道烹饪方法和技术,直接影响着它们的营养和口味。因此,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实践的积累,创造出了像少浸快切、急火快炒、使用铁锅、盖住锅盖、适量加醋等科学的加工、烹饪方法,对肉食和蔬菜营养成分的保护和获得鲜美的口感起到了有效的作用,这些在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同时该书还展示出中国饮食文化的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是烹饪选料的庞杂,几乎囊括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这种在原料选用上毫无禁忌的饮食习俗,使得中国烹饪的原料出现令人叹为观止的罕见景象,成为人类饮食文化史上的奇迹;再有是烹饪方法的广泛、多样,几乎难以穷尽,比如两本书中鱼的做法、面的吃法都是各式各样,这一点是西方人的饮食所无法比拟的;最后是原料利用上物尽其用,即将有限的原料制作出尽可能多和尽可能美味的吃食。无论原料是动物的还是植物的,在中国厨师看来,几乎均有所有。禽畜的头脚、内脏甚至血液,蔬菜的根、茎、叶、花,无不可以拿来烹制出精美的佳肴。这种物尽其用的原则,拓宽了中国烹饪的思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菜肴的花色品种。

《舌尖上的中国:传世美味炮制完全攻略》尽管只是菜谱,却真实的让我们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艺术。各地不同的食风,风格迥异的特色菜点,交织成多姿多彩的饮食文化。这种文化是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多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三):最正宗的“舌尖上”

自从2012年5月14日晚22时30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播出开始,全国上下掀起一股“舌尖上”的热潮。这部由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首部原创美食类纪录片获得了空前成功,“舌尖上”三个字已经在2012年的“热门词汇”中占有一席之地。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舌尖上”的周边文化,尤其是各类美食书籍,更是都加上了“舌尖上”这三个炙手可热的字眼。

然而,正如吃扒鸡要吃德州牌的一样,我们总希望尝到最正宗的味道。而所谓“《舌尖上的中国》最正宗的味道”或许并不是各种菜式的复杂技法、炫目配料以及极近精致的器皿,而是强调食物天然质地和味道之美,用大量微距镜头拍摄食物以充分展现食物本身的质感。而市面上现存的这些利用“舌尖上”而出现的大量美食烹饪书籍大多并未领会纪录片的灵魂,而只是一个简单的字眼应用。反倒是完全用《舌尖上的中国》命名的“配套菜谱”和“延伸菜谱”两本,虽然一种菜式不过有着最简单却不失全面的介绍好最朴实却不失美好的配图,却是有着纪录片那强烈的浓郁味道。

我想,我们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被深深打动的原因绝非是那里面的菜肴有多么精美让人垂涎,而更多的是因为它让我们闻到了家乡的味道。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异乡游子会在·看到自己所熟悉的家乡菜式时禁不住泪流满面,莫名感动。这才是《舌尖上的中国》的精髓,也正是这《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书籍最“正宗”的原因所在。

每一个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的必定会因为感动而对其中的菜式念念不忘,所以要想回味的话,其配套菜系无疑是最佳选择。“酥油煎松茸”能让我们想起那早早上山找松茸的乡亲、“油焖春笋”让那些挖笋的“爸爸”们仿佛又出现在眼前……其中的每一道菜,每一个面食都让我们不由回忆起那些感动了我们的人们和场景,让我们可以有更从容的心境和更宽裕的时间来细细品味这萦绕不去的滋味儿。

虽然是《舌尖上的中国》的配套菜系,但是却并没有囿于纪录片的窠臼,而是打破其7集的原有结构,以食物、菜式为核心分为5章,分别成其为“花样主食”、“山珍海味”、“豆奶制品”、“腌货辣味”和“五味调和”。

系列2“延伸菜谱”则是通过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菜式海选”,仍以食物承载情感文化的宗旨,并延续微距摄影的风格,还原食物本色,强调营造居家用餐的温馨——而这,也正是《舌尖上的中国》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

《舌尖上的中国——延伸菜谱》收集了90道至简至美的家常菜,与“配套菜谱”相比更为亲民,而文字内容也多了推荐人充满感情的小感慨,并增加了做菜关键部分,让读者在试着做菜的时候成功几率得到大幅提高。如果实在做不出想象的那个味道,那么还可以根据“寻找攻略”去它最正宗的所在寻找最正宗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四):【书评】闪闪发光的生活

当我看完《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后,我认定自己是个地道的吃货;而在我读完这两本《炮制攻略》与《烹饪秘籍》后,我发现我原来更喜欢做个厨子。

不只是我对这套书如此喜爱,很多朋友在提到“舌尖”系列的时候,洋溢着幸福的表情,之前就算有再多的不快与郁闷就被美食这么完美地消解了,很多人也因此产生了亲自下厨的想法,有的已经开始跃跃欲试、身体力行了。

就比如我的老婆。她尝试烹饪,就是从这两本书开始的。在我们第一次一起看书中的菜谱时,之前极少沾油烟的她突然说道:“这道菜,也许我们可以试一下?”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上上周,她按照书中的方法,照猫画虎了意大利通心粉,上周又做了味道还不错的鸡块咖喱饭;本周做出了美味的炒年糕;下周又准备做五谷粥;下下周是清蒸大闸蟹……她一面尝试着,一面自豪地给我展示她不断增加的菜单。

就这样,她开始学习的为两人洗手作羹汤,我也乐于参与其中,生活也因此而增添了许多乐趣。这两本书这件事让我们明白了:“下厨房”不等于“黄脸婆”,做饭并不只是为了满足他人,制作美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份享受,是一份乐趣,更是爱,而这才是美食的真谛。作者真的如他们在书中一开始承诺的那样,带给了我们“闪闪发光的生活”。

感谢凤凰联动的独具眼光与两本书作者的辛勤劳动。他们没有“拼凑菜谱”,而是对像“命题作文”一样地明确了书的主题:读者买回去,真的可以照着它做出几个菜来,而不只是翻翻而已。为达成这个目的,作者们先是筛选国内外特色菜品,查找各种资料,整合多方的意见,反复斟酌后确定菜式;再是大量采购原料和工具,去遍北京几乎所有大超市、小食品店,以及网购海淘;最后是每天7道菜的制作和拍摄,不停修改和完善配方,以争取做到极强的可操作性。当我们看到这两本书的时候,能够看到非常详细的步骤,详尽的小贴士,甚至有适宜的配料替代方案,种种一切,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真正“下厨房”,尝试亲自做出这些美味。

对于生活,我坚持认为:在满足基本温饱的前提下,生活还是应该多一些情趣的。就像文学、音乐和美术,我们并不需要像明星大厨们那样精益求精,也不应该只是单纯地欣赏那些名家名菜。用再多的物质,也换不来亲自下厨的幸福。这两本书,虽然是菜谱,但绝对不是冷冰冰的流程。作者知道,“只有描述得令不会做饭的人都能一下子看明白怎么做,才算成功了”。所以当我们阅读的时候,不需要很懂做菜技巧,也不需要太多烹饪知识,只是需要去一点好奇,一点热心,一点尝试。正如蔡澜所说:做菜又不是什么高科技,失败几次,总会成功的。我们既然不是美食家,那又何必认为烹饪只是名厨的专利呢?这两本书为我们着想,保证了菜谱的靠谱程度,同时也拉近了我们和厨房的距离,促使你为了爱去创造、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与喜悦心情。

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这两本书而过上了闪闪发亮的生活:

“今天周末,自己动手做了书里介绍的Sangria酒,红酒我用的是05年的马爹利~喝起来比水果酒还要香醇,是因为我加多了白兰地~ 赞!谢谢作者们改变了我的生活~简单容易做,味道特别醇!”

“一直很喜欢吃菠萝,钟情于它酸酸甜甜的味道。看到这本书里面的菠萝饭,终于下定决心要尝试一把,这个周末就回去做。妞妞吃饭一直让我很是头疼,希望这道颜色多彩、滋味丰富的主食能够让她爱上吃饭。”

“舌尖上”系列的核心,是讲授制作美食与享受美食带来的快感。做饭本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维护传统或创新花样是烹饪专家的任务,容易上手又好吃好玩是给读者的幸福。是谁来自五湖四海,却囿于昼夜?——唯厨房与家。

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